- 巖畫研究.2019(漢·英)
- 寧夏巖畫研究中心
- 5663字
- 2021-12-30 20:16:03
由“巖畫狩獵說”辨析到甲骨文“族”字原意再考
劉學堂
本研究是國家哲社重點項目《樓蘭地區史前遺存的多學科研究》(編號17AKG002)中期研究成果形式之一。
作者簡介:
劉學堂,男,新疆師范大學教授。
摘 要:甲骨文中有一象形文字,古文字專家解釋為“族”字。這個字上下結構,上半部分像旗幟,下半部分繪一支弓箭,這個“族”字一直被解釋成具有軍事性質的團體單位。本文通過對北方狩獵巖畫的重新解讀,認為甲骨文中的這個字的上半部分并不是旗幟,表示的是人或多人,下面的弓箭也不是實用的武器,其寓意在于生殖。“族”字原意是許多人認為自己出自一個男性祖先,與軍事單位無涉。
關鍵詞:甲骨文;族字;軍事單位;巖畫;象征性;生殖
“狩獵巖畫”是歐亞北方地區巖畫中常見的一類題材,甲骨文“族”字是商代甲骨刻文中一個象形字,二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近來筆者在研讀巖畫學的著作時,通過對“狩獵巖畫”構成要素的重讀,受巖畫研究的啟發,發現古文字學家長期對甲骨文“族”字原意存在誤讀。我們之所以將“狩獵巖畫”和甲骨文放到一起考察,一是它們都屬于遠古文化遺存,二是它們都是原始藝術中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如果這兩類象征符號中的一些因素具有同樣的含義,就可以通過對比進行互證研究,這是我們研究古代文化遺存時常用的一種方法。另外,結合巖畫材料,對甲骨文獻中“族”字的原意進行新考,也是想借此探索甲骨文獻研究的新途徑,為拓寬甲骨文獻解讀的新視野提供參考。
一
家族的“族”字,《說文解字》中云:“族,矢鋒也,束之族族也,從 從矢”。曹定云在《論族字異構和“五族”合文》一文中,肯定了清人俞樾《兒笘錄》對“族”字的解釋,“族者,軍中部族也。從方者,所以指摩也;從矢者,所以自衛也?!秶Z·楚語》曰:‘在中軍王族而已’。韋昭注曰:‘唐云,族,親族同性也。昭謂:族,部屬也。傳曰:‘樂范從其族夾公車,時二子將中軍,中軍非二子之親也。’族字之義,韋昭所說最為得之”①。意思是說,“族”這個字從矢和,都與軍事活動有關,是具有軍事性質的部族。
圖1 商代卜辭中的“族”字
(引自《美術、神話與祭祀》圖14)
甲骨文象形文字中有一字,它有各種不同的寫法,大小不一,相互之間略有區別。一般的寫成“”形,簡單的寫成“
”形,復雜一些的寫成“
”形。丁山等先輩學者隸定其為“族”字,很快被學術界普遍接受。從字體結構上看,這個字由兩部分組成,上下結構,是一個會意字。那么這個會意字的原初字義是什么呢?因為字的下半部分,繪的是一支箭,上半部分較為復雜,像是一面旗幟,由弓箭和旗幟組合而成,畫面意思明確,古文字學家也都同意清人俞樾的看法,認為甲骨文中的“族”字原初的會意指的是軍事單位。斯維至明確指出:“族,甲骨文作
,從
從矢。表示在一個旗幟下共同作戰之意。因為古代的兵制往往是按氏族編制的。引申之,同一血統的集團就叫作族”②。曹定云進而解釋說,“‘族’字的原意是指部族,氏族。即同一血統的集團。此集團在戰時又是一起行動的單位。當時的情況是,在某一軍事行動之前,通常是要舉行誓師儀式的,凡部族(或氏族)的成年男子都攜帶武器參加,因為他們都是當然的戰士。因此,‘族’字既可以‘從
從矢’(矢表示自衛),也可以‘從
從大’(大表示人形,表示人站在旗幟下)”③。張光直先生又做了更進一步地說明,指出:“‘族’本身,大概就是最重要的社會強制組織。族規即是社會基本法律。甲骨文族字包括兩個部分:上為一面旗幟,下為一支箭,其本義為軍事組織。丁山這個解釋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古代中國旗幟與軍隊的聯系人所共知,甲骨文中的‘族’被表現為戰爭中的行動團體。其中規模大約平均一百人,由來自一百個家庭的一百個男子組成。因此族的首領不僅是宗族或分支宗族的長老,同時也是軍事頭目。他的日常吩咐也像軍事命令一樣得到服從”④。(圖1)
二
甲骨文的“族”字,經上述著名學者考釋為軍事組織后,迄今無人提出質疑。原因在于人們從不懷疑“族”字下面畫的是一支箭,箭首先讓人想到的是它用來作戰的武器;也沒有學者懷疑另一邊繪的是一面旗幟,出于這兩個成見,自然就把“族”字原意與軍事組織聯系起來了。實際上,“族”字上下結構中的這兩個符號都被誤讀了。
其一,是象形文字“族”下面的那支箭。這里畫的是箭明確無誤,我們所持的不同意見是,甲骨文中的族字中繪的箭,并不是如上專家所言,只是用來射擊的武器,而別有深義。要論證這一問題,則要從考古中發現的箭及其象征意義談起。
考古調查中,人們不斷地發現具有象征意義的弓箭。通常情況下,考古學家也不假思索地將它當成作戰或者狩獵的武器,并據此解釋,致使許多深層的歷史信息,就在這種簡單和望文生義的解讀中被淹沒了。這種情況在巖畫研究中更為突出。以弓箭為題材的巖畫,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巖畫中極為流行,每當巖畫學者見到手持弓箭的人物與動物組合的畫面,便會直截了當地將這幅巖畫命名為“狩獵巖畫”。浩如煙海的巖畫報告和研究著作中,最頻繁出現的就是狩獵一詞,狩獵巫術巖畫構成了巖畫學的基礎。用狩獵巫術解讀那些動物和持弓箭人物組成的畫面,不僅在巖畫學界眾口一詞,也長期被考古、歷史、宗教、美術等學界廣泛接受,并引為自己學術研究的證據。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誤讀,之所以有這樣的誤讀,也在于巖畫學家們不約而同、不加分析地把狩獵巖畫中的弓箭當成射獵的武器,把手持弓箭者當成了獵人。
按巖畫學者的傳統認識,所謂的狩獵巖畫一般表現為獵人、弓箭和動物的組合,也被稱為狩獵巖畫的三要素,通過圖像辨析,我們發現被巖畫學家認定的、絕大多數狩獵巖畫中“獵人”手中所持的弓箭,其實并不是什么用來射獵的武器,巖畫中這些所謂的獵人也在扮演著與“獵人”毫無關系的角色。我們可以從弓箭、獵人及獵人與動物在畫面上的關系等要素入手,分五點來說明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對狩獵巖畫進行的重讀。
第一,大量巖畫實例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弓箭刻繪的樣子很特別。這些弓箭并非在表現飛矢的尖銳鋒利,相反,大多箭矢刻畫粗鈍,有的甚至是圓頭的,箭體經過了藝術加工,其外形類似同時期人物巖畫中刻繪的男根,一些巖畫中箭矢與同一區域巖畫中的男根,在繪法上甚至看不出任何的區別。有的箭矢還繪成鳥首狀,眾所周知,在原始宗教體系中,鳥常常用來象征男根。由此,推測大多數狩獵巖畫中的箭矢,其意不在于表現它作為武器獵殺動物時的尖銳與鋒利,而在于男根,從根本上講,是要表現出男根所具有的強大的生殖力量。這類箭矢可稱之為“生殖弓箭”(圖2)。
圖2 巖畫中的“生殖弓箭”
(選自《賀蘭山巖畫》《陰山巖畫》《新疆巖畫》)
圖3 巖畫中的弓箭與交媾圖
(圖選自《賀蘭山巖畫》圖271、圖272;《新疆巖畫》69頁圖8)
第二,有一些巖畫則更直接地將弓箭與交媾畫面接合為一體,對弓箭的宗教文化功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賀蘭山的一幅巖畫,畫的是三組男女交歡圖。上部的兩組交歡圖,其形態姿勢和呼圖壁巖畫中的男女交歡圖完全一致。畫面一側有一男女同體像,人像的頭部繪成弓箭狀,伸長的箭矢正指向一側的正在交歡的男性①(圖3左、中)。阿爾泰山發現的一幅生殖巖畫,畫面的一側是男女交歡圖,另一側有一持巨弓的所謂的獵人,“獵人”所持的弓箭很長,直指并 “刺中”了處于祈求生殖交歡狀態的一對男女,身旁還刻出一只很小的動物(圖3右)①。
第三,由以上所論,巖畫中所謂的獵人,其真實面目和身份也需要重新探討,而這在巖畫研究中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我們把中國北方巖畫中被定為“獵人”的人物形象,搜集起來考察,會發現他們在刻繪方法和藝術表現上,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它們的刻繪都比較抽象,是一種符號化的表現。再將這位所謂的獵人分解為上下兩部分,發現“獵人”的上體和上肢組合起來的符號,與獵人手中所持的弓十分接近,或者一致??梢姰敃r刻繪者在描繪人體時,想到的并不是人體本身,更在意于利用人上體和雙臂的結構來表現弓的形象?!矮C人”的頭和上軀豎直地繪成一字狀,其整體形態也與“獵人”手中的箭矢沒有多大區別。所以,這里的箭也不是用來射獵,而是形象地畫成男根的形狀?!矮C人”的下肢間幾無例外地表現出男根,并且多為夸張地表現。由此可見,巖畫中的“獵人”是在男人形體的基本框架基礎上,把弓、箭矢與男根融入畫面,有的人頭部也特意地繪成鳥首,這更能說明問題。這些“獵人”,并不是要表現他們的勇猛善射,根本上還在于他所具有的生殖神力,所以,我們把這類人物稱為“生殖人神”,如此才揭開了“狩獵巖畫”中“獵人”真面目,正確認識了這些所謂的“獵人”的真實身份(圖4)。
圖4 巖畫中“生殖人物”圖舉例
(圖選自《賀蘭山巖畫》《陰山巖畫》《新疆巖畫》)
賀蘭山曾發現一組著名巖畫,定名為“射獵”,被認為是古代狩獵巖畫的代表作。這其實是一幅祈豐圖,而且十分典型。畫面中個體高大的持弓箭者,不是雄武有力的獵手,而是具有旺盛生殖力的“生殖人神”,他所持的弓箭指向一牝馬,這里的箭也不是銳利無比的武器,而是被賦予了生殖神的“生殖弓箭”。這一男性生殖神,正利用弓箭的生殖神性,將生殖能力傳遞給牝馬,生殖人神與馬之間繪出一太陽,無疑強化了男性的生殖神力。牝馬肚下刻畫出剛出生的正在吃奶的小馬①,則是這幅巫術巖畫最終所要表達的意思。
圖5 賀蘭山狩獵巖畫(圖選自《賀蘭山巖畫》圖365)
第四,古代巖畫中,除少數例子外,巖畫中的“獵人”和動物,大多都處于相對的靜態。人、動物很悠然、安閑地靜立于畫面中,相互間親切、和諧。無論哪一種形式的所謂狩獵巖畫,被“獵”的動物多數都面向著“獵人”,迎著弓箭,動物和人物之間有某種默契,這從難以計數的關于巖畫的著作中,很容易地能感受到。人和動物被一種共同的神秘力量所左右。這一共同的神秘力量源于巫術,通過巫術祈求人、動物的繁殖、豐產。由此,可以延伸至那些更多的動物和動物群巖畫,這些巖畫中有的省略了弓箭,只有人和動物,有的省略了人物,只有弓箭和動物,有的省略了動物,只有人和弓箭,與其將這些巖畫都解釋成狩獵巖畫,不如解釋成豐產巖畫更有說服力。如上所述,這里的獵人也不是獵人,而是有興旺生殖神力的生殖人物。這樣的巖畫在北方山區極為常見,我們只在圖6舉出幾例。
圖6 “狩獵巖畫”舉例(圖選自《賀蘭山巖畫》《新疆巖畫》)
第五,堅持狩獵巖畫說的學者,認為這些遺存都是游牧狩獵經濟的產物。從年代上看,所謂狩獵巖畫流行于游牧經濟形式和游牧民族形成之后,此前,狩獵和采集是人們獲取生活資料的主要手段,巖畫中也曾出現過以祈求狩獵成功為目的的祭祀活動,如歐洲一些舊石器洞穴巖畫中表現的那樣①。游牧經濟形成后,人們主要依賴游牧、畜牧獲取生活資料。畜群是游牧經濟下最重要的財產形式,擴大畜群是當時社會生產的基本目標,是家庭或部落集團興盛的標志。狩獵和采集僅僅是食物生產的一種補充形式。經濟決定意識,這里的人們產生巖畫生產的巫術藝術,祈求畜群的增殖,很容易得到理解,這也是這種特殊巫術活動普遍流行的內在社會原因。
弓箭所具有特殊的生殖神力,在歷史文獻和民俗材料也屢有所見,已經有許多學者做過研究②,把考古材料、歷史文獻和民俗材料結合起來,對我們揭開弓箭象征意義之謎,會提供更為豐富的材料。相較而言,弓箭作為生殖神力的象征,在古代巖畫中表現得最為強烈,材料也最為集中,但又被多數的巖畫學家所誤讀。
我們由狩獵巖畫意義的辨析,再回到甲骨文的“族”字上面,就比較容易理解甲骨文象形文字“族”中的那支箭。甲骨文“族”字中的這支箭,其尾部無一例外地分叉,像是人的兩條腿,使這里的箭矢更具有人格,預示著這是一位具有生殖神力的男性。這支箭也不像前述學者們所言的那樣,是用于作戰的武器,而是和巖畫獵人手持的弓一樣,是象征性的符號,象征著男性的生殖神力。由以上我們對狩獵巖畫要素的重讀,結合甲骨文“族”字中箭矢的特殊繪法,這種推測應該成立。
其二,是甲骨文“族”上面被公認的那面旗幟。實際上,這一誤讀應該比較容易辨識出來,只是人們受了漢代許慎、清人俞樾對“族”字字面意義解讀的誤導,再加上著名學者對甲骨文中“族”字結構中表意部分的錯誤判斷,才使這面旗幟飄揚至今。甲骨文“族”字上邊的符號,實際上并不是什么旗幟。從結構最簡的那個“族”字圖案看,上面的那個字分明是“人”字,當寫成單人與箭矢時就畫成“”這個樣子,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人”字,大都寫成上面這個樣子,應該沒有異議。雙人與箭矢則寫成“
”,而在豎線一側畫上三道的“
”字,則是表示很多、多人,這時候,它的外形就很像是旗幟了。將兩者結合起來,這里并非表現的是弓箭和旗幟,其原意是要表現人、眾人與男根,整個文字要表述的是眾人與男根的組合畫面。
由此可見,將“族”字與軍事團體聯系起來,是從漢代開始的一種誤讀,這一誤讀又因近代甲骨文中象形文字“族”的發現和著名學者的誤解,遂為人們接受?,F在,我們重新回到甲骨文“族”字的原初字義,它原來的會意指向的是一群有著共同男性祖先的后裔,這才是“族”字的本質含義,這種含義直到今天并無大的改變。所以《辭?!分薪忉屪遄譃榧易迮c宗族的意思,這符合甲骨文中“族”字的原意。與“族”字意義相類的還有“鏑”字,也都包含著“直系” 及“血緣關系親密”的意思,所以《史記·匈奴傳》載“鏑,箭也”。在這個字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嫡”字,其直系的、具有生殖意義上的血統關系的意思更為明確。漢語中“嫡傳”“嫡派”“嫡系”“嫡親”“嫡堂”等,都是從直系這一基礎上延伸和派生的詞匯,均與弓箭象征男根有著淵源關系。
三
中國歷史上,小學是最為發達的學術領域,小學家們埋頭于微觀的經文注疏或者語音、語義考據,也被認為是最有學問的人。中國小學的傳統對當代人文學科研究仍有重要影響。但綜觀其研究,微觀研究有余,宏觀研究不足,這一缺陷在歷史學、語言學,尤其是古文字研究方面尤為突出。正像是神話學家把神話當成神話來研究,古文字學家也只將文字當作文字來研究,人們只對形、章、義和發微索隱津津樂道,卻沒有想到語言文字本是思維的物質符號①,是人類象征藝術的集中體現。從多學科那里汲取營養,遵循遠古人類的思維規則,站在人類學視野,會給傳統和沉悶的古文字學研究開啟一扇新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