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見課文多嫵媚:高中語文經典篇目解析助讀
- 王曉東
- 1657字
- 2021-12-22 18:46:02
妙在復雜的“男女關系”——《涉江采芙蓉》賞析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這首漢末文人五言詩章法美、構思巧,確實是絕品。
前兩句描述女子駕著船兒去江上采摘芙蓉,蘭澤上布滿芳草,環境優美,是謂起;三四句說女子采到芙蓉,想起意中人,憂傷綻放,是謂承;五六句從對方入筆,寫遙想中意中人在遠處凝望思念,愁情宛如阻隔之路漫漫浩浩,是謂轉;最后兩句恰如兩人共語齊感,深沉凝重,是謂合。一篇之內波動轉折,筆法精妙,意味深長。
更妙的是它的構思,這當中的“男女關系”非常有意思。網絡上的賞析文字深合我心,所以就做個“文抄公”,摘錄于此,就算“掠美”吧!
“有許多動人的抒情詩,初讀時總感到它異常單純。待到再三涵詠,才發現這‘單純’,其實寓于頗微妙的婉曲表現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屬于這一類。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在風和日麗中,蕩一葉小舟采蓮,可是江南農家女子的樂事!采蓮之際,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歸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難說就不是妻子、姑娘們真摯情意的表露。何況在湖岸澤畔,還有著數不清的蘭、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發際,幽香襲人,豈不更教人心醉?——這就是“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吟嘆所展示的如畫之境。
但這美好歡樂的情景,剎那間被充斥于詩行間的嘆息之聲改變了。這嘆息來自一位悵立船頭的女子。與眾多姑娘的嬉笑打諢不同,她卻注視著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張親切微笑的面容——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長長的吁嘆,點明了這女子全部憂思之由來:當姑娘們競相采摘著荷花,聲言要將最好的一朵送給心上人時,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卻正遠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又能遺送給誰?人們總以為,倘要表現人物的寂寞、凄涼,最好是將他(她)放在孤身獨處的清秋,因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將人物置于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中,抒寫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憂傷,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接著兩句空間突然轉換,出現在畫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仿佛是心靈感應似的,正當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時候,她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憂愁,回望著妻子所在的故鄉。他望見故鄉的山水、望見那在江對岸湖澤中采蓮的妻子了么?顯然沒有。此刻展現在他眼間的,無非是漫漫無盡的長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煙云!許多讀者以為,這兩句寫的是還望‘舊鄉’的實境,從而產生了詩之主人公乃離鄉游子的錯覺。實際上,這兩句的‘視點’仍在江南,表現的依然是那位采蓮女子的痛苦思情。不過在寫法上,采用了 “懸想”方式,從而造出了‘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詩中的境界應該不是空間的轉換和女主人公的隱去,而是畫面的分隔和同時顯現: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身后的密密荷葉、紅麗荷花,襯著她飄拂的衣裙,顯得孤獨而凄清;一邊則是云煙縹緲的遠空,隱隱約約的返身回望家鄉親人的丈夫的身影!兩者之間 ,則是層疊的山巒和浩蕩的江河。雙方都凝眸遙望,當然誰也看不見對方。正是在這樣的靜寂中,天地間幽幽響起了一聲凄傷的浩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浩嘆無疑發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為是在‘對面’懸想的境界中發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個聲音:它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這就是詩之結句所傳達的意韻。
此詩的主人公應該是位女子,全詩所抒寫的,乃是故鄉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憂傷。但倘若把此詩的作者,也認定是這女子,那就錯了。‘文人詩與民歌不同,其中思婦詞也出于游子的虛擬。’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終仍是游子思鄉之作,只是在表現游子的苦悶、憂傷時,采用了‘思婦調’的‘虛擬’方式。《涉江采芙蓉》為表現游子思鄉的苦悶,不僅虛擬了全篇的‘思婦’之詞,而且在虛擬中又借思婦口吻,‘懸想’出游子‘還顧望舊鄉’的情景。這樣的詩情抒寫,就不只是‘婉曲’,簡直是奇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