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露心雨(全集)
- 曹震
- 2字
- 2021-12-30 19:54:58
上冊
第一集 瑣言碎語
DIYIJI SUOYAN SUIYU
一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天地周而復始,人世幾度滄桑。我們經歷了行程的風雨雷電,刀光劍影,也領略了陽光燦爛,春風和煦。在人生的風景線上,一路奔忙,一路艱辛,一路高歌,一路低吟。不負蒼天,無愧大地,更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壁立千仞的挺拔,矗立著自我的尊嚴和人格,既影響著周圍的人和事,也贏得了自己的自由心靈和開放的思想。
二
近讀古書,有“大德不報”之語。大德乃秉天地之正氣,承萬民之正義,順天時,適地利,益百姓,故其大也。而大必至極,是以世間之極以為此譽。大德不報,不是不報,是難以報也。故君子有大德于國于民者,自當求退隱而自適矣;如強求所報,而能以得,違天逆地,反遭其殃。庸人俗子,以一時之小德而茍求于萬世,托為大德,此其謬矣。然世間自詡者洶洶,無一不自欺也。
大德者,形化于天地,融會于萬物,順天時地利人和也,非圖有報,是以不報也。
三
文章絕妙,史論兼秉,字詞共詣,造化天地,氣韻靈杰。大凡世間諸事,上順其天,下適其地,中和其人,彰顯千秋。然時勢不同,氣韻則殊,陳指所興,千奇百怪。然精乎其詞章,熟乎其道理,深諳其三味,每讀之,令人拍案驚絕,無不感天動地,氣貫長虹。是謂文章千古事,興衰在人心也。
論天下之事,大矣;論巷閭之事,瑣也。然大小相益,稟賦各異,而形理一也,論道載事,續前斷今,以饗后世,不易逝去,思之存也。
四
愈學愈覺識淺,愈學愈感德弱,愈學愈悲行戾;是以學之以貫其精神,猶日月之輝,普天照地;是以學之貫其真情,萬物皆備于心。仁者大學,順乎天地,合乎民心,思其正,行其端,于繁亂中把數度,于煩躁中孕靈性,是以學而后知不足,不足而愈學,相砥相礪,是以學以成也。
五
追求心靈的寧靜,與其說是一種境界、目的,不如說是一種階段、過程;往往在煩躁中,通過多種方式,以求得一種恬靜自如的狀態,而其本身則充滿了躁動和不安,一瞬間的頓悟,使心靈剎那間呈現出愉悅的感覺,但其時間卻稍縱即逝。所以,追求寧靜,實際上是在追求的過程中的渴望,它比享有更為重要。
六
尋章摘句行為乖張,似傻似狂時精時荒;嬉笑怒罵皆成氣候,也晴也陰自顯風光;天地玄黃一氣三清,六道輪回釋迦佛光;清明真諦唯和而立,天主教皇自得佳章;世界之大,萬宗同顯,究其根本,如出一源。
七
深思慎行,故思之愈廣,識之愈寬,悟之愈深,明之愈透。深思必須建立在廣識多慮之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猶如一番邏輯抽象,方能悟得天地人之精諦。故深思非狀態也,而是一種過程、意境,不歷其全程,不展其全境,則深思不得也。慎行不是不行或小行,而是建立在深思指導下的行;有科學依據,有現實基礎,有實施條件,有承載主體,故為慎,其含義為慮之全面,思之精深,行之有據,有利,有益也。然慎又有進程控制之意,臨機處置,變與不變洞然于胸,是所謂行半步而知千里;切勿主觀臆斷,盲人瞎馬,虎頭蛇尾,隨意破壞整體進程;又切忌不善識變,臨機不斷,識之似遠,實喪其時,有礙大局者也。深思慎行,千錘百煉,成此之道,修煉亦難矣。故人之讀此句,莫不百念叢生。
八
大凡處理事務,一定要構之而詳,預之而遠,明其要旨,涉及裙邊。論證要科學,構造要合理,運作要流暢,機制要和諧,操作要簡潔。凡事思之愈廣愈深,其理愈明,處之愈周詳,其效易顯。故成事首在謀,重在施,績在效,是謂至功。
九
坐而論道,亦不可廢,不可沉溺。胸有百萬,口若懸河,辨析之巨,議論之細,貌似廣言博納,實則清談誤事,空談毀業也。是謂君子成事,思之深,行之敏,做之潔,以求理義相通,事務皆成,切不可象牙之塔,清談空泛,誤事殆民也。
十
江流幾千載,人事數滄桑;山河空地形,國勢多更張。千古興亡事,談笑一瞬間;把酒酹長風,唯有暗自傷;仰天邀明月,清輝正芒芒。
十一
阿諛善諂之人,必小利于前,利己于頂,置大義而不顧,視公務為瑣屑,管中窺豹,只求一點,毛中取毫,只見一纖,是眼小思淺德劣志低而已,真正的仁智之人,乃秉大義,輕小利,視全局,兼小隅,是謂頭懸日月,胸有百川,而處世擇善從良,事達處小,相得益彰也。
十二
心胸狹窄,終會志大才疏,以眼前之利,障千里之目。小事越計較,盤算越精細,看似周全,實則遺漏大矣。全局不握,一隅能明其多長久?胸懷不廣,一能何以搏眾務?是謂高屋建瓴之勢,亦是解決秋毫之末的靈魂和境界。
十三
大道無形,小技有矩,根本的區別,在于處世理事待人的出發點之高低也。人無境界,不過是鼠目寸光,蠅頭小利,視為巨珍,而聲譽自毀也。是謂君子者,不能不以小而戒之,細微之處見本性是矣。
十四
人生經過的事從縱向講,再簡單不過了,無非是隨著歲月流逝的幾個年齡斷層的累積而已;但從橫向言,卻又異常的復雜和繁瑣,橫枝立叉,盤根錯節,令人沉在其中而不知時光流逝。內心的豐富性全在于橫斷面的內容,內心的深刻性則來自縱向的凝練與概括。
十五
狂濤起伏的大海,內心其實非常平靜,外在的激蕩是激烈運動后內心的傾瀉;波平如鏡的大海,內心其實是非常激烈的,外在的平靜只是內心動蕩的表象承應;一靜一動,一動一靜,大自然的造化,人性的精凝,莫不在這動靜中體現著,莫不在人生中折射著。
十六
煎熬是一種痛苦,釀出的果也可能是苦的,就像中藥一樣,但其留下的余味則可能是甘甜芬芳的。有時我們忍受不了內心痛苦的折磨,極想傾訴,殊不知過多的宣泄又會失掉痛苦中的真諦,就像中藥炮制和服用過程的美味一樣。煎熬吧,心雖柔軟但韌性是任何東西無法比擬的。
十七
寬容地對待一切,也要寬容地對待自己,理想主義要求我們達到真善美的極致,但現實生活又制造著不完美的缺憾。有時外在的壓力不會擊倒人,而內心的痛苦則會摧毀一切。從痛苦中能生長出幼芽,長成參天大樹;也能盤根錯節,生成奇枝怪叉;也會干涸,變成殘石,點綴花草。
十八
沁潤幾縷細流,痛苦是一個過程,充滿著千奇百怪,充滿著艱辛酸楚;痛苦是一種幻象,于有形中生出更多的無形,時時縈繞在腦際;在精神殿堂筑起自己的堡壘,固守頑強,形成強大的持久力,貫穿于人的一生之中。
十九
脫苦贖罪,一生的磨折把身心皆廢;眼瞅云霄,憑風展翼,腳踩碧波,臨海生輝;入泥濘之地,蒙紛塵界,身心何曾灑脫;一樣七上八下,顛倒高低,錯亂古今,混淆是非;唯靜時,心隨月歸。
二十
唯有月上柳梢,風拂湖面,萬籟俱寂之時,才真正有心的飛躍;唯有日出東隅,電光云濤,萬象崢嶸之際,才真正是心的寂寥。人類的內心與外表和世界何其相通,唯有順其自然,才能達到完美。
二十一
智慧不是聰明,智慧不是博識,智慧不是靈巧,雖然它以諸多要素為基,而實則是一種境界。唯有大修煉,才能達到大境界,唯有大境界才是大智慧。很多人的差異,就在于其有無智慧,有什么樣的智慧。
二十二
正確地認識分析事物,科學地把握其表象和內在規律,抓住本質性的內容,升華成一種見識,一種思想,一種境界,這樣才能說經歷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過程。境界高低,與認識分析事物的簡或詳有一定的關系,正所謂析之越細,思之越深,慮之越遠也。
二十三
古井深潭也是一種境界,一種歷經起伏后最難得到的深沉境界;幽深莫測,平靜得讓人心靈凈化。但這只是一種外在的表象,所謂大靜乃大動,寓藏著豐富的思想和激情。
二十四
大凡超脫的心靈,處于凡塵鬧市之中,一種無謂的表象,讓人能感知但也未必全是如此。因為往往表面的無謂之所,隱含著意想不到的名塵利鎖,欲望沖動,在靜態的外觀下,蘊藏著炙熱的沖動。人的復雜性在于其心靈的豐富,想象的跳躍,遠不是一兩種表象所能呈現的。
二十五
有時瞬間就是永恒,有時永恒就是瞬間。人們感悟的天地太大,以至于我們收獲的卻甚少,在永恒與瞬間的交替中思索感悟吧!
二十六
善待萬物,也就善待了自己。我們能以什么樣的心態和情懷對待萬物,我們也就享受了什么樣的精神和結果。與天地者,與天地同在;與日月者,與日月同輝;與人善者,與善永存。
二十七
平靜地看待萬事萬物,激情地投入一事一物,熱情地愛護一草一木,寬容地善待自然和自我。平靜淡泊真善美的心靈才能容納一切,才能把各種喧囂的浮塵沉淀安靜下來,以凝結,以提煉,以升華。
二十八
像初冬的太陽照在游人的身上,把愛灑在萬事萬物的心里,你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愉悅。為什么讓自己非常有限的狹小心靈被愁苦擠滿,讓憤怒填充呢?多一點愛,照亮一切,也暖了自己的心靈,因為它一直在燃燒。
二十九
思如波濤,心如止水,此人生一境界也。萬物涌動于胸,何不神飛思揚,感悟萬千,九天攬月,五洋捉鱉,形動而神溢矣。然思之愈烈愈廣愈濃,則心之愈靜愈深愈淡,是謂一靜一動相互之諧也。
三十
春夏秋冬,四季輪回;歲月不居,時光如流。在年年歲歲、歲歲年年中,太多的心血付予了世俗的應酬,而忽略和喪失了心靈的自由;想說的未必直說,彎曲如黃河九十九道彎,彎彎有險灘;想做的不能做,懶散得像寂靜的空山,不蓄樹木花草和生靈,唯有應付。僵硬的外殼,教條的思想,柔的表象,悲的內心,人的自然之性淪落為塵世的油滑與玲瓏。說是為了事業,可成就了什么樣的業績;說是為了名聲,可鑄就了什么樣的偉岸;說是為了利祿,可掙得了什么樣的斗酬。心靈空空,思想空空,抬眼天高深邃,俯地遼闊蒼茫,立于天地之間,就是一株草、一粒沙、一滴水,也有自己的激情,可我們呢?只是在天地之間做一番有限的空間適應,長不成參天大樹,也形不成綠地草圃;鑄不成高山峻嶺,也難顯沙石之異尊;匯不成江河湖海,也成就不了一滴露珠、一洼清泉、一道小溪的幽靜。只是默默地忍受,只是淡淡地乘應。好像命運早已鑄定這僵殼,好像生活早已形成這軌跡,讓你默默地忍受著,心里慢慢地死亡,智慧悄悄地消失,激情緩緩地熄滅。
極度的壓抑,心欲飛,而根須扎地,百般纏繞,五斗米折腰失英雄本色;思欲暢,而世俗紅塵蒙污含垢,惡勢俗祿失名士之風;身欲行,而俗網恢恢,惡利交交,乏強健之軀;是我者,天地一寄生,人間一浮游。何以萬夫心胸,開關闖隘;何以舒展胸懷,高歌揚情。附著在腐爛的機體上,漂泊在污濁的池塘中,但愿能滋養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蓮,開一朵潔白自守的花,結一顆心靈千千的蓬。
三十一
地平線上籠罩著一層灰色的云,與藍天的交接處,呈現一縷玫瑰紅,那是太陽升起前發出的信號,它剛剛睡醒。
鳥兒在寒冷的樹枝上鳴叫著,晨風清冽地吹著裸露的大地,城市從夜的朦朧中復蘇了,從夢幻中開始了一天的行程。
坐在窗前,凝視著這個早晨的城市,說不出的惆悵在心頭縈繞。
三十二
濃云鎖天,淡灰色的幕上不時飛過一群白鴿,閃過幾只麻雀,愈顯得枯燥寂寥;在這灰色的遮蓋下,忙碌的城市依然有條不紊地輸送著車流人流物流,還有那神經般的網絡信息載體,織就這一天的喧囂與躁動。歷程的平淡如這一天天的循環,在時鐘的擺動中,畫著周而復始的圓,放射著肆意的線。
三十三
走上坡路要抬頭,走下坡路要低頭;一種極自然的現象卻孕育著深刻的哲理。從古至今,書籍浩如煙海,文章燦若星辰,而至純至真的哲理,卻來自最基本的自然之形,自然之意,可謂是一種神奇的命運安排,但從匆匆行走在歷程中的人們往往忽視了這一點。
三十四
人生的大起大伏,看似隨波逐流,無一定式,實則有其內在的規律和趨向性。浪花飛濺,離不開海洋的涌動和風的助威,離不開岸礁的阻滯;狂風怒吼,離不開地球各緯度的氣壓不均和地形差異導致大氣的環流,離不開山石的阻擋,樹木的相挽。大凡人生的起伏有一條規律把持著,只不過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階段,有不同的表現而已。生死與共,榮辱與共。
三十五
急之則促,緩之則舒;然極端做法,可謂冰炭不相宜,水火不相容也。是謂合適之道,把握其度,掌握其時,順之其勢,謂之過猶不及,中庸而已。哲學上的適度,是質和量的有機統一,保持事物某一階段的和諧性,同時孕育其質的飛躍性。任何事務的處理莫不以度為適,謂之切中時弊,運籌有理也。
三十六
恬淡而自然,發自于心,揚之于胸,呼之于口,抒之于形,是謂天然無飾之處,便是人的真性情。水之潺淡,石之嶺峻,云之散漫,是謂自然之真性情,也是人的真性情,只不過看每個人如何感悟了。
三十七
心靈壓抑太久,失去了應有的自由,僵硬如一塊頑石,在歲月的風雨中不斷風化,蝕刻出斑駁的印跡,留下塵世的滄桑。無奈地承受著很多很多,逃避的地方一點也沒有,只有默默地思索著夢幻般的空間,做一番自由自在地遨游,殊不知籠中鳥、池中魚的囚徒感受。
三十八
把事物看淡,唯不能把心靈的重負卸掉,淡了一切,殊不知加重的卻是思想上的承載。一揮而就的爆發,起碼能瞬間燃起火的舒暢;持久的沉哀,無異于永恒黑夜的死寂。心靈的悲哀不在乎物理的承擔,而在乎太多的牽繞,以致有形無法戰勝無形,在思的深淵沉寂。
三十九
要有坦蕩的心胸,要有開明的心胸,要有純正的心胸。雖然談不上冰清玉潔,但要有做人的本分。有些人陰暗得連人世的常情都蕩然無存,還披著一副笑盈盈的虛假之皮,正所謂粉飾不成,反露其形。
四十
公生明,廉生威,其意可乎?立于千年之籍,存乎治世之道,然當今豪吏諸蠹盡失其意,恣肆妄狂,化公為私,行小利而飽己腹,失其大義而損國家,更為惡者,飾名以公,行廉以私,掛羊頭賣狗肉,欺世也。
是謂君子行事于正,處事以公,秉天地之正氣,承世間之公允,以國事民心為本,棄小利而存大義。是謂之明以千里,淡泊而已;是謂行之有束,廉儉有約,是可正己正人,成事成名成人于世。
斯民,日月朗照,豈敢存陋黑之心乎。昭昭天日。
四十一
唯有坦蕩平和的心,才能應對塵世的俗;唯有寧靜致遠的思,才能阻隔嘈雜的煩;唯有一頁一章一書的精髓,才能營造一個無人可入的境界;唯有一石一木一水的有形,才能悟出一個海闊天空的天地;唯有平靜地看待生活的整體,才能感到自我和自由。
四十二
對春的企盼比直觀地感受到春的撫慰更讓人激動,因為心靈上的追求是美輪美奐的。有一點虛無的靈動,有一點出幻的境景,有一番臆斷中的描繪,有一番本我的認可和設計。有時想象中的翅膀搏擊和深邃的天空,要比現實更具有激情。現實中的直觀很實在,但會隨時粉碎任何一個想象的靈鏡,瞬間變成碎裂的殘片,讓人有凌亂的感覺。有時真應該享有一點夢幻。
四十三
極度地挑剔,刻意地非難,在小事上的大作,反映出一個人狹隘的心胸和促狹的氣度。有智慧者,以天地為容,以萬物為胸,豈在乎一點一滴的計較,猶以小事看大氣。不拘小節者固有不精練之意,然過分追求技末之術亦不是大手筆。試想成就偉業豈能以小事斤斤計較,以小節泄其大勢。人情所致,必以溫柔仁愛為本,豈能只以拔劍施怒逞其淫威,不足取也,性情之中,寬容仁愛乃是根本。
四十四
把任何事看得淡一點,似乎并不是一件難事,但關鍵要看境界如何。一味的使氣,劍拔弩張,逞匹夫之勇,雖一時痛快淋漓,但淺薄庸俗了許多。唯有真正的由濃到淡的分解與化合,生成一種淡簡的意境,才能達到真正的徹悟。心境的高低,取決于修養,而修養來自于生活的磨煉和感悟,既能知天命,豈可在紅塵祿蠹中枉費精神。
四十五
道不同,不與謀。沒有共同的境界,是難以殊途同歸的,只能是同床異夢,心同陌路。人者,仁也。唯有大仁者,才能有大境界。然體味仁何其難也。勢利小人,不求其品,專求其利,是以小境界贏得小實利,豈會求大仁之境界。然仁只能在生活學習中培養生成,還有待于一定的悟性,否則難以達到。
四十六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道既是對未來社會的描述,也是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更是對現實的一種希望和規范。對人對事,以大道待之,必出自于公,合乎于眾;諾以無道相待,則出自于私,行止于己。是以大道而論天下,莫不公生明矣。然現實中諸小人,以己心度天下之心,以己腹測天下之腹,妄自菲薄,獨行其斷,隱奸藏滑,而面似公允,其大奸之心,誰示之乎。
四十七
只有靜,才能全面正確地把握事物的方方面面;只有靜,才能客觀公正地對待成績與問題;只有靜,才能尊聽而納百家之言;只有靜,才能明斷而成可行之策;只有靜,才能真正用心靈去感悟世界與人生;只有靜,才能夜深人靜之時,和自己共語,相互切磨,以求境界的升華;只有靜,才能善待一切,探尋真善美的本真。
四十八
唯有善,才能寬容地對待事物,才能全面把握正反兩方面的情況,才能納百川,容寸土,以成理性的江河、事業的峰巒。
唯有善,才能仁慈地對待自然,對待社會,對待蕓蕓眾生,對待自我。
唯有善,才能抑制邪惡,清除貪欲,拋棄世俗,明心凈思,清身潔志,和諧以共。
然而善是在復雜的環境中存在的,是在混亂的條件下孕育的,是在惡的陪伴里成長的。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潛移默化中,或彰顯或寂寞,但它從來都是永恒的本真。
四十九
從眼中看到的現實與心中悟出的道理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相信感官的直接性,卻忽視了心靈的理性與頓悟。表面的東西讓人眼花繚亂,而復雜背后的規律卻如清澈的小溪自然流淌。我們讓表層的現實遮住了雙眼,以至于迷蒙了清靜的心,睿智的思;沉溺于茍且偷生的殘存之中,人的悲哀恰恰就是一種狂妄地自我迷失,就是一種自作聰明的陶醉和麻木。
五十
求細節于精微,而置大義于不顧,不能謂其雄;探末俗于精致,而置大流于不視,不能謂其略。是謂大丈夫者,不必拘泥于細瑣,而失其宏志;不可沉溺于細小,而失其大略。此謂之戒也。
五十一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我惦念孩子,喜歡孩子,天性之中,對孩子的愛是深沉的誠摯的。一方面,要讓他們去奮力拼搏,實現人生價值的要求鼓舞著我,一方面,千里之遙,異國他鄉的思念又纏繞著我,真是矛盾啊。人生一世,團圓和諧可是至福也。
五十二
真實的心靈感受,并不在乎深入到某一特指的境地,實現物景情的有機統一。真實的心靈感受更多的是一種瞬間的獨悟,是一種積長久之勢,呈一葉之態,迸一時之發,驚一心之舉。所謂佛家頓悟,立地成佛;所謂道家超脫羽化,飄然致玄。集天地于一身,而一剎空靈彌心,物我兩忘也。是謂生活中心靈感受的真實性,有時是實,有時則很虛幻,但卻是一種大實。
五十三
退得出,才能真正的靜下來;靜下來,才能真正的去思索。往往紅塵祿云遮住雙眼,在不切實際地努力中,泛起死水微瀾,在沒有希望的磨折中,閃現一丁點火花。茍茍且且,逝去年華,終而一事無成。謂其真退,方能心進,此至理也。
五十四
順其天命者,以適四時而動,以順循環而序,以承天地之精,以融人間萬物之情,爛熟于胸,淡泊于心,是謂與天地同壽,與萬物同樂;應時而做,以理為行,身閑心恬只是一種奢望,而身忙心閑則是一種意境了。
五十五
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當成自己攬功諉過、撈取名利的砝碼,好像一切都是自己的,小人之心,雞腸狗肚,素質太低,蘊含太差。做官首先做人,沒有人品何以談官品,何以談為業為民為國盡其智出其力。我為此類人悲哀,更為此輩羞恥,難與其為伍矣。
五十六
理想主義者心中是悲情的,行動上也帶著悲劇性的色彩。因為對事業的憧憬與執著,對目標的理想化設計和盡善盡美的追求,迫使他們以心血去努力,身體力行,忘我工作,但現實的冷峻,環境的復雜,條件的苛刻,人心的叵測,使他們的知與行受到重重阻礙,甚至遭到惡意的破壞。所以,理想主義者很多是悲劇性的人物,具有悲劇性的心理,呈現悲劇性的過程,得出悲劇性的結果,留下悲劇性的啟示,但在人類文明的天空,永遠放射著靈幻的光芒。
五十七
小題大做,實在沒有必要。我們正確地看待世界,寬容地接納事物,全面地評判社會,公正地臧否人物,要有寬容之心,海納之度。拘一小事而失其大義,究一枝末而忽其宏業,是謂因小失大也。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高屋建瓴,細微知著,才是做好工作的有效方法。
五十八
苛刻寡恩,究其小節而失其大義,斷不能長久也。觀歷史上一些有大手筆的著名人物,莫不胸有大志,腹有良謀,事大事小,心中皆明,孰輕孰重,各有分寸,是謂舉輕若重,舉重若輕,把握尺度;不以一葉障目,不以一滴失流,可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可惜現實中難遇其才,難施其才,悲夫。
五十九
秋雨秋風,萬物蕭瑟,大地露出其本色,將以坦蕩承接冬的擁抱。人生如四季,歲月一瞬間,我們走過了短暫而豐富的歷程,經過了狹小而廣闊的社會,領略了風云變幻的時代。春風秋月,風雨雷電,陰晴圓缺,榮辱成敗,千磨萬擊,贏得了歲月賦予心靈的蒼涼和深厚,淡泊與安然。
六十
蒼涼是一種美,是一種感悟,是一種狀況,更是一種境界。大凡有此感者,必當思世之深,醒悟之早也。紅塵祿利,世俗風云,迷失本色,消解自我,已如俗套不知其俗;身處繁鬧之中,能生蒼涼之感,此人之幸也。能脫眼前之利而修煉心靈忘俗之境界,達到蒼涼胸襟者,乃大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