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差生”是誰制造出來的?
- 守望初心
- 于成義
- 1206字
- 2021-04-25 17:36:19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差異便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是其家庭出身、國籍地域,還是身形相貌、性格氣質,都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差異,這便是每個人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的主要原因,百人百姓,千人千面,各不相同。
從教育的角度看,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具有鮮活生命和獨特個性的生命體,人如其面,各不相同,誰能否認這一差別呢?因而人們很自然地接受了外在的差異,如高矮胖瘦全殘俊丑,而唯獨不接受一些內在的差異,如聰魯敏鈍,尤其是孩子學業上的差異。
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本是懷著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良好愿望,希望孩子和諧發展,提高綜合素質,但在學業的期望值上都犯了一個顯而易見的錯誤:就是忽視了孩子的差異,用同一個尺度要求所有的孩子,求全責備,結果導致小個子學生成了大個子學生比對時的“差生”,身材瘦小的學生成了身材健壯學生比對時的“差生”了,語言智能強的學生成了邏輯-數理智能強學生比對時的“差生”了,這樣教師與家長、社會幾方面共同努力,制造了一批批“差生”。
這種情況同樣存在于外國。R.P.麥克德莫特說:“在每年9月,每個兒童和教師進入學校之前,失敗已經存在于每個課室里。……從來沒有人問是否所有人都會成功或者所有人都會失敗,他們只會問誰會失敗。每個人都不可能比所有其他人做得更好……而失敗已經在兒童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戈里在《測驗可能給男童烙上失敗者的印記》中指出:“不少專家指出,每年有數以千計剛開始入學的男童,在第一個學期即有被教師‘放棄’之虞。自9月起,便會施行統一的基本能力測試以協助教師衡量入讀小一的學生在最初七周的能力表現。”
達勒姆市政會的高級教育心理學家馬德琳?波特伍德說:“從一開始,情況便對男童不利。現在,已的確會出現的危機是:教師將一整群學生確定為失敗者,在他們還未獲得機會前,已放棄了他們。”
中小學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應該在評估形式上淡化以至取消甄別、選拔式考試,而強化達標測試,診斷性測試。應從思想道德、學習能力、學習程度等方面給學生一個基本的標準,鼓勵學生達標,而不是通過測試無限制地拔高,人為地制造許多失敗者,從而違背客觀規律,以至出現了一種怪現象:中小學生認真學,尤其初高中學生刻苦學,而身心基本發育成熟的大學生,卻是玩著學。在管理上,也存在這種倒掛現象:中小學無論是教師隊伍管理還是學生管理,均是非常嚴格,教師嚴謹,學生好學;但大學則較為寬松自由,教師管理存在知識層次越高、職稱越高管理越松散、管理存在年齡越大學識越多則越自由的現象,以至有人將某些大學生戲稱為“九三學社”學員,這豈不是咄咄怪事!因而中小學教育急需松綁,尤其在評估形式上建立一種達標機制;當然也需要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向高層次發展,但不需要所有學生都齊頭并進。
承認差異,正視差異,尊重差異,這是一種客觀理性的態度,是一種正確的科學態度。因此,摒棄“差生”的概念,讓每一個各具特色、各有所長、性格各異的學生快樂成長,社會這塊大花圃將會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