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州泉水
- 成都市地方志編篡委員會辦公室
- 5150字
- 2021-12-31 12:17:06
概述
◎江忠俊
今彭州的第一個行政區名叫繁縣,那是在公元前285年,距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繁,本指多、盛,又引為馬頸下的革帶裝飾,絲帶下垂繁多,用以比喻繁縣地水資源豐盛,故《華陽國志·蜀志》載:“繁縣郡北九十里,有泉水稻田。”何謂“泉”?幾千年前《爾雅》訓為“水源曰泉”。任乃強老先生釋為“自流灌溉之稻田,文翁所穿渠也”。“文翁所穿渠”即西漢時蜀太守文翁在繁縣湔江堰南水口所開的青白江。沿九隴丘陵南流的青白江和沿山地東流的鴨子河、順地勢東南流的彌牟濛河。沿各河所開之渠卻也是如繁纓飄逸之勢,這里也包含了眾多的自流泉水,故“蜀人稱郫繁曰膏腴”(《華陽國志·蜀志》)。秦在平定蜀侯叛亂后,便取消蜀人自治,開始推行郡縣制,據其地理特征,將古蜀國曾經統治的這個地方命名為繁縣。
繁縣水利發達、泉水眾多,與其天文、地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天文上說,繁縣屬“岷山之精,上為井絡”。“井”指二十八宿中的井星,即《星經》所言之“朱雀七宿之首”的井星,司馬遷《天官書》釋為“東井為水事”。井絡者,謂井上汲綆,意謂天井水隨絡吸取(《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又唐人所輯《甘石星經》言:“天泉,主溉灌溝渠之事。”故地屬“岷山之精”的繁縣泉源深盛。從地理上而言,繁縣地勢是典型的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的高山逐漸過渡為丘陵、平原,故地形上山、丘、壩皆備。而地貌則屬于典型的巖溶地貌,多奇特的露頭溶洞和地下河。再則,在大煉鋼鐵、毀林造地之前,茂密的山林植被滋生蓄養了豐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隨著人口的增長、生產力的發展,湔江也由“從昌意到汴宋止分三水”的歷史狀況逐漸變成分四水、六河、九河,但仍然存在“邑田堰水不足資”的狀況,特別是離湔江堰較遠的東南田地。泉水也由天然泉發展到人工開鑿以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形成了眾多山丘的流泉飛瀑、平原的自流泉和車汲提灌之泉。據史籍、方志所載,初步統計彭州有名字的泉水就有兩百多眼,在農業灌溉水利中的比例占到了十之四五,故《志》言:“彭民所利曰湔堰、曰泉水。”泉,深刻地影響著彭州的政治、生活、宗教……幾千年來彭州積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泉水文化。
以泉命名的行政區域
彭州第一個縣級行政區域因水而得名后,彭州行政區域的名稱就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其中尤以以泉命名的行政區域最多。比如麗春的涌泉村,敖平的中泉村、下泉村,楠場的清泉村,軍屯的黑龍村,隆豐的大泉村,三界的泉水村、凌泉村,萬年的涌泉村,紅巖的桂井村,西郊的白馬村、檀木村,致和的梅花村、觀泉村、清泉村、高泉村、龍泉村,升平的上泉村、玉泉村、雙泉村,竹瓦的白泉村……這是村級行政區,彭州還有一個鄉鎮級的行政區域也是以泉命名的,它就是小魚洞鎮。小魚洞是魚鳧部落聯盟停留海窩子時的漁獵地之一,小魚洞鎮就是為紀念其居于松茂時供他們捕魚的大、小魚洞而命名的。小魚洞是典型的巖溶地貌,是露頭的地下河,其源頭為瑯岐山所集之水。之所以把它歸為泉,是因為它空中深邃,流消不竭,而其源流又無河道可現,為湔江之一源。看來《爾雅》“水源曰泉”之釋是對的。
在彭州歷史上,還有以泉命名的縣級行政區——泉縣。泉縣又有隴泉縣之名。東晉以來,北方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人民多遷避南方,統治者為保護北方士族集團的利益,遂設僑置州郡。今彭州設僑置郡縣始于劉宋時期。元嘉十二年(435),九隴地區設置南晉壽郡,關口置晉壽縣作為郡治,領五縣。肖齊代宋后,郡名治地不變,領三縣,泉縣仍設。歷肖梁、西魏至北周,省梁所設的東益州保留,西魏時改北魏天水郡之九隴郡,轄三縣,其一為隴泉縣。隴泉縣就是前所言的泉縣,其由來、位置比泉縣更為明確。地志云:“西北二十五里九隴東麓,沿山麓,出泉隋之隴泉縣因之得名。”此處言“隋之”是隋滅北周后九隴郡仍置,至文帝仁壽二年(602)改九隴郡置濛州時才省入九隴縣,去北周滅已二十余年。北周的隴泉縣已非僑置之縣,而是國之一縣級行政區域,同時與九隴郡之九隴縣、青陽縣三分其地,之所以如此乃得益于泉水河。西漢文翁穿湔腴口后,青白江水東可資平原田地之用,西可以筒車之功溉丘陵之地。隨著人口的增長,所墾之地愈多,用水之量愈大,智慧的勞動人民就利用九隴山豐富的泉水沿九隴之東麓、青白江之西岸又開鑿了一條河,名泉水。考之史籍,查之圖籍,泉水河之發端是九隴山之馬槽溝和石橋溝,接納丹景山至德山的三昧泉等泉水和溝壑之流,出山后沿九隴東麓沿途接納響水洞、毛狗洞等泉水浩浩南流,其不僅彌補了青白江水源的不足,而且所經之處“終歲可轉碾”。面對如此土田肥沃、灌溉便利的富庶之地,北周在557年取代西魏后,于明帝武成二年(560)徙九隴縣于繁縣故城(因北周設新繁縣,治地遷)即今天彭鎮為郡治,而建立隴泉縣。泉水河在清末時,仍可灌彭縣境田八千畝且益遺他縣——灌崇寧縣田兩千畝。泉縣(隴泉縣)這個歷史上以泉水冠名的縣級行政區從劉宋于435年設立,到602年隋朝省并,已有167年的歷史。
泉水和宗教
宗教在彭州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彭州被譽為佛教圣地,道教中心,“寺觀特盛”(《蜀中名勝記》),故寺觀從一開始就和彭州的泉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有寺觀的地方就有泉水。如壁山寺(廟)有泉七眼,稱之為七星聚;龍吟寺又名圣井院,有井與塔底井泉相通;賢德寺有月兒泉、相公泉、黑龍泉;天臺寺有龍池;大隋寺有井泉,傳為神照禪師卓錫而成;三昧水寺有三昧水泉;白鹿寺有洗腸池,勝井院有寶珠井;樓子寺有龍王泉;三教庵有廟子泉、白鶴泉、沈家泉;燃燈庵有白龍泉、烏龍泉、雙龍泉;老馬寺有青泉;香水寺有熊家泉;紫微寺有穆家泉、腰子泉、大泉塘、泡泡泉、夜合泉;何公廟有王家泉和四口無名泉;葉壩廟有盈科泉、翻山堰泉;唐家庵有新泉;石佛寺有石巖泉、七星泉;黃鶴寺有涌泉二;白云寺有井泉之眼,名觀音井;大寶院有三合泉等。這其中泉眼最多的當數廣興寺的安樂泉,泉眼數十處。更為奇特的還是化成院,傳說因漢之翁開湔堰時曾視察此地,遂改寺名為化成院。此寺又名涌泉院,有文家泉、大泉、新泉、東獄泉、賀家泉、梅子泉、矮子井、涌泉、沈家泉、陰泉、響水洞、尹家泉、半偏泉、小泉、筲箕泉等。此寺院情景不能不使人將其與大力倡教、興修水利的蜀太守聯系起來而陡生遐想。
不僅寺院多泉,而且其中還有不少以泉水冠名,比如玉泉寺因有玉泉而得名;清泉寺因有清泉四眼而得名;玉皇觀因有玉皇泉而得名,又有龍窩泉;觀音寺因有觀音泉而得名,又有九龍泉;三泉寺因有上泉、中泉、下泉三泉而得名;寂光寺因有大、小兩口寂光泉而得名,還有熊家泉;香水寺(今軍樂境)因有香水井而得名;天池寺因有天池而得名;古佛庵因有古佛泉而得名等等。
因泉水和宗教的密切聯系,更引申出許多神奇美妙的佳話。洗腸池在白鹿寺,是洋和尚、梁武帝國師——佛圖澄的修行處。傳說佛圖澄齋后把腸子拉出來在泉水里洗滌,這是釋話,就連捐俸大修寺廟的成都知府冀應熊也發“試問圖澄腸似雪,何須衣里探明珠”的質疑。實質是和夫子“一日三省”思想息息相通的。三昧泉——悟達國師洗人面瘡而著佛家經典《慈悲三昧水懺》,故事宣揚佛教乘時獲報、因果無爽、懺磨身口意十惡之罪業。其實這也體現了中國儒家倡導的“恕”的思想,也是在中國百姓心中根深蒂固、代代相傳的“冤家宜解不宜結”的傳統。
天池泉在天池寺,原本無泉,和尚飲食都要靠下山在湔江取水維持,得來實為辛苦。一日取水返寺的沙彌途遇一游方和尚討水,把所取之水一飲而盡,沙彌連聲叫苦:“這我如何交代?”游方僧勸慰道:“莫怕,莫怕,帶我去見你家住持,一切由我擔待。”游方僧進寺對住持說:“小師弟心善,此寺之飲水之難皆由貧僧負責,明日天明自有泉生。”果然,翌日寺后一汪清泉赫然在目。于是寺以泉名取名天池寺。當然還生有諸如湔江龍王通池之類的傳說,這都是宣揚佛家行善福報之義,且和中國傳統的助危解難、積德行善的道德規范也相一致。
富貴泉,又稱叮咚水,在道教上八治之五的葛貴治所在地葛仙山上。據《道教靈驗記》載:“此宮之西,過崖磴十五步,巨石下有叮咚水,出于崖腹,滴入洼石竅中,積雨不加,久旱不竭。”“叮咚”乃取水滴石泉之天籟之音為泉名。又何名“富貴”呢?這就和晚唐名臣、與四川與彭州有密切關系的西川節度使、檢校太尉、南康郡王韋皋分不開了。李唐以老子為祖,道教盛行,王公貴族多崇信。韋皋年輕時曾游西川,因其才華做了節度使張延賞的上門女婿。韋皋為丁卯年出生,按道籍《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道教靈驗記》謂天下諸治領世人名籍,葛貴治:己卯、丁卯、辛卯、癸卯人屬,韋皋本命丁卯,屬葛貴治。于是便生出了仙人給尚在放浪形骸、呼朋喚友中的韋皋托夢說:“我乃葛貴化仙人,你名系葛貴,富貴將至,食祿全蜀。愿當勤勉行事。茍富貴,勿相忘。”韋皋后來果然奮發圖強,歷軍事判宮、防御使、節度使,授檢校右仆射。后又任西川節度使,治理蜀地二十一年,蜀富庫盈、兵強邊安,創下了有唐一代任節度使最長的紀錄。此乃賢妻鼓勵、自身才華、奮發圖強和家庭背景所致,非仙人也。名人嘛都想拉歸本教以光大教門,佛教還創出了韋皋尚出生三日,就有高僧至家參加“洗三”儀式并與皋交流,還對家人預言了韋皋前途的故事。就事而論,道家所言為仙話,佛家所言為釋話。而韋皋在治蜀二十一年中,對道佛的貢獻還真不少,著名的樂山大佛就是韋皋畢其役最后建成的。對道教的二十四化普行齋醮(參見《北夢瑣言》《蜀藻幽勝錄》)對名所寄的葛貴化所付出的更是巨大。據《云及七簽》載,韋皋大修葛貴化“命工度木,撰日修崇,作南宮飛閣四十間,巨殿、修廊、重門、遂宇,藝金刻石,知無不為;支九隴縣租賦于山下,阿屯輸貯,糗糧山積;匠石云起,自制碑利于洞之則,上構層樓,揀選僰僮七十人,以供灑掃;良田五百畝以贍齋儲”。于是道家便將道觀下的叮咚水冠名為“富貴泉”了。到了清代李調元游葛仙山時,還留下了“至今葛貴叮咚水,疑是韋皋富貴泉”的詩句。
升平鎮貓耳泉
蓮泉村雙泉
美文流韻中的泉水
彭州乃井絡交會、岷隅控帶之地,天帝會昌之國,英靈秀出之鄉。奇特的山水風光、豐富的人文歷史吸引著多少文人墨客、禪師道士趨之若鶩,留下多少歌詠的詩文,其中就有不少涉及流泉飛瀑的文字。初唐四杰之首王勃:“香城寶地,左右林泉;碧岫丹岑,往來煙雨。”“括囊泉石,韜跡煙霞。”“延綠房于疊巘,上拂霞莊;蔓丹闕于重溪,下披泉戶。”“天花照而高月落,地籟驚而幽泉涌。”“鶴林圣跡,龍泉佛影。”(《九隴縣龍懷寺碑》)高適:“門前種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巖際窟中藏鼴鼠,潭邊竹里隱鸕鶿。”(《寄宿田家》)五代徐太后:“晴日曉升金晃耀,寒泉庭落玉丁當。”(《丹景山至德寺》)徐太妃:“軍持無水注寒碧,蘭若有花開晚紅。”(《和題丹景山至德寺》)杜光庭:“煙鎖翠嵐迷舊隱,池凝寒鏡貯秋光。”(《題仙居觀》)貫休:“層層皆有瀑,一一合吾吾。” (《寒望九峰作》)宋郭印:“山寒寐不成,窗外泉鳴玉。”(《游大隋山》)王灼:“叢木開錦帳,飛泉鳴玉琴。”(《游大隋山》)李石《三昧泉》:“乳崖霜雪根,金地白蓮蕊。泉上碧眼師,秋月照清泚。玉奩開明鏡,肝膽兩冤鬼。若為人面創,如以佛手洗。遂解七國仇,化為三昧水。”李石,宋資州人,太學博士,宋高宗貶成都府學官,其品學吸引閩越之士不遠萬里,西來成都求學,后人譽為“一代名師,弟子三千”。曾做彭州通判,關心民間疾苦,勤政愛民,上詩就是在彭州“溪水不流牛缺飲,連枷未動妻典襦。布谷催耕鳩婦怨,早得一雨淋汝面”遭受春旱的困境,到三昧泉禱雨時所寫。陸游在蜀中與之交為好友,闊別二十年后在《感舊》詩中評價“資中名士有李石……生前何曾一錢值,沒后遺文值金壁”。
明智佗子偈:“一擊石庵全,縱橫得自然。清涼無署氣,涓潔有甘泉。寬廓含沙界,寂寥絕眾緣。個中無限意,風月一床眠。”這是禪師智佗子于大隋得石頭和尚開悟后歸隱土溪,于山崖上開石為屋,得一山泉后高興之余所做。其于此參禪傳教三十年,功德完滿,后人便把這里稱為羅漢洞。智佗子的事跡被寫入明《高僧傳》,羅漢洞也因之而名傳古今,引得游人向往。如楊慎:“嵐岑瀑布斜拖練,碧水連云細點衣。”(《兩游丹景山》)陳于陛:“上衣煙霧行猶濕,倒檻星辰坐欲摩。”(《游金城山》)冀應熊:“山色四圍涂翠壑,泉聲一派漱冰壺。”(《游白鹿寺贈淡竹和尚》)彭以懋:“平疇十里云千嶺,翠竹萬竿月一池。”(《新居》)“溪與池爭月,云將嶺接天。”(《秋夜散步》)李調元:“四里坡而下,有洞泉淙淙。”(《小魚洞》)“不知瀑布何方響,但覺飛泉亂撲衣。”(《游丹景山用楊開庵韻贈圓密大師》)“西北天屏是此州,峭青危碧吐靈湫。”(《望雪樓》); “大隋山頭景德寺,神照禪師錫所投。龍井至今猶作幻,滿山生竹盡龍頭。”(《大隋山》)“一泓水濺珠如滴,三昧泉盈斗可儲。”(《至德山三昧水》)“石如蹲獸鑿為屋,泉向智佗環作淵。聞道清涼無暑氣,可能借我避炎天。”(《土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