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寧夏楊氏彩塑
  • 楊賢龍
  • 13字
  • 2021-12-31 12:15:18

口述傳承史

1. 楊魁山的塑像

楊魁山

客觀地講,對于楊氏彩塑藝術傳承歷史,最有發言權的當屬楊氏彩塑第四代傳承人楊棲鶴老人。作為承上啟下的楊氏彩塑的關鍵性傳承人,他不僅是楊氏彩塑技藝的傳承者,而且是楊氏彩塑理論體系的奠基人。他親身經歷了楊氏彩塑興衰起伏的滄桑之變,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對家傳技藝的擔當精神,再續了這門傳統藝術的美好前景。“文革”時期,楊氏彩塑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前三代傳承人用畢生心血總結出來的畫訣和粉本基本付之一炬。楊棲鶴后來硬是憑借著前輩言傳身教的點點滴滴,積少成多,且在后來的藝術創作中不斷摸索、舉一反三、大膽實踐,終于將楊氏彩塑藝術的理論體系規范化和系統化。面對前三代傳承人的學藝從藝經歷,2000年,依然耳聰目明的楊棲鶴老人娓娓道來,思路極其清晰。可見對家傳技藝的情結已深深地融入他的血脈之中,揮之不去。

在講述他的曾祖父楊魁山(1813—1884年)學藝從藝史之前,楊棲鶴首先敘述了一段他的曾祖父楊魁山的父輩兄弟五人合力修建“八卦轉角樓”的故事。

據傳楊家五弟兄名字分別為正春、來春、德春、時春、旺春,職業涵蓋鐵匠、石匠、木匠和畫匠,技術都是一流的。在清朝中期,兄弟五人應甘肅省靜寧縣石咀鄉村民的邀請,懷揣著各自的絕技,開始修建一座八卦轉角樓(戲樓)。開工后,其他工種進展得很順利,但是木工出了點問題,大哥正春既是工程總指揮,又是木工總頭。五弟旺春是他的得力干將,因長期在大哥的手底下干活,覺得很委屈,也想獨自顯示一下自己的本領,直接提出這次工程的木活由他獨立完成。大哥很爽快地答應了,便把尺子交給他。當然五弟很努力了,不論是椽子還是大梁、立柱的尺寸,他都親自丈量,生怕出現問題。但是立木上梁的時候問題還是出現了,檐口兩邊最顯眼的兩根柱子各短了三尺,接不到主梁上,按行規是要自己賠償的。在眾目睽睽之下,五弟傻眼了,頭上直冒冷汗,癱坐在地上,不知如何是好,這是天大的失誤呀!

大家都把目光聚集在大哥的身上,誰知大哥早有準備,派人從木屑里抬出兩個虎頭吞口,卡在截斷的柱子上,大小剛好,既彌補了短缺的柱子,又增加檐口的藝術性,一舉兩得,頓時現場想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此時五弟跪在大哥的面前,聲淚俱下,道出了自己的心聲:“我覺得你不好好教我手藝,一直讓我干基礎活,捉尺子的活我靠邊站,我想不通,鼓起勇氣向你大叫板,沒想到我還是學藝不精呀!”大哥說:“在哪里跌倒的就從哪里爬起來,通過這件事,你完全成為一個大匠人了,只是在細節上還需彌補。”

從此楊家五弟兄名聲大振,成為當地手藝行當中的領頭羊。這座八卦轉角樓歷經200多年的風吹雨淋,堅挺地矗立在石咀鄉(原石咀中學內), 1958年破四舊時被拆掉了,我親眼見過,可惜沒有留下照片。

通過這件事,有力地佐證了楊魁山的前輩們也有著較深的從藝基礎,不知何種原因導致中途斷代、失傳。不甘失敗的后輩們重新拜師學藝,延續了楊氏彩塑的技藝,可惜缺乏文字和實物資料的記載。

楊魁山是楊氏彩塑第一代傳人。據我爹講,我曾祖父楊魁山曾經拜本鄉溫堡村人稱“溫泥神”的溫師傅為師,姓名和生卒年我都不記得了。

關于溫泥神的學藝經歷,頗有一段傳說:溫泥神和家住一山之隔的甘肅籍古城鄉程梁村的朋友王鶴清是發小。他倆有著相似的生活經歷,從小家境貧寒,但都不甘于現狀,童年時為了混口飯吃,兩人給小梁村的地主方老爺家放羊。臨近冬季,方老爺家請來陜西的丹青師傅裝點門臉,彩畫房檐。兩人好奇地駐足觀看,久久不肯離開。恰在這時,路過的方老太太當著眾人的面特別不高興地說:“你倆天生就是放羊、背牛糞的。不挑你的牛糞去,看這些技術活沒啥用。”當時身心受到極大打擊的他倆丟下手中干活的工具,憋著一口氣,憤然離開方地主家,決定結伴而行,前往陜西學習這門手藝。正是這幾句充滿諷刺的語言改變了他倆的命運和后來的生活方式。

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年幼的兩人背負著極大的壓力,乞討流浪,數月后漂泊到陜西的武功縣。據說當時在武功縣城旁邊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廟宇,師徒數十人在那里塑繪神像,他倆先在那里扎下腳,慢慢地混熟了,就幫師傅研顏色,腳勤手快的兩青年很快得到師傅的賞識。據我爹講那位師傅姓劉,姓名和家庭地址都沒有記住。得知他倆的來意后,師傅欣然答應收他倆為徒。在行完三叩九拜之禮后,他們便開始了為期三年的學藝生涯。他倆在異地他鄉相互鼓勵,克服思念家鄉的苦悶,全身心地投入到學藝的過程之中。白天幫師傅干活,晚上住在簡陋的古廟里相互探討,將師傅白天傳授的心得記錄下來,漸漸地積少成多,練就了一身扎實的基本功。

三年的時光稍縱即逝,對于一門藝術性很強的手藝來說,很難達到一定的水平。為此,他倆狠下功夫,不分晝夜地鉆研,且分工明確,溫師傅主攻彩塑,王鶴清主攻繪畫,兩人相互配合,苦練技藝。風雪夜,蓬蓽陋室,熒熒豆火之下,兩人聚精會神地練習技巧。鼓打三更,他們伸個懶腰;雄雞啼鳴,他們打個哈欠;旭日臨窗,他倆精神抖擻。漸漸地他倆掌握了這門藝術的基本技巧,并且達到了獨立創作的水平。劉師傅被來自六盤山下的兩個年輕人的執著和鉆研的勁頭感動,便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手藝傳于他倆。按照古代的規定,學藝的三年當中,是沒有工資的,一般人很難熬出頭,更不要說學到手藝了,恰恰這兩個年輕人都做到了。出師時,劉師傅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倆,就憑你倆現在所學的手藝,回到你們家鄉,絕對能闖出一番天地,不要辜負為師的授藝之道。

2. 楊氏祖傳的神譜

3. 楊氏彩塑前三代傳承人的遺作、手稿

4. 老祖先研顏色的石具

5. 楊氏祖傳彩塑工具

辭別師傅后,他倆風餐露宿,踏上了回家的征程。有天晚上,住在一座破廟里,里面供奉的是龍王爺。傳說,龍王爺當天晚上三次托夢于王鶴清,說要讓他倆帶自己的鐵樁到王鶴清的家鄉去。第二天,為驗證事實,年輕膽大的哥倆把那尊龍王像打掉,結果里面的確有一截一尺多長的鐵樁。這下哥倆無話可說了,只好恭敬地把龍王的鐵樁帶回家鄉來。征得家鄉族長的同意后,倆人將這截鐵樁塑在當地上李村的龍王像內加以供奉,人稱“鐵頭龍王”。并且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八都要給“鐵頭龍王”唱一臺戲,以示紀念。雖然在“文革”破四舊時,這截鐵樁慘遭遺失,但在改革開放初,有一信教群眾找到,我又將其塑在像內,從而又恢復了“鐵頭龍王”的原貌。

可以說這一虛虛實實的傳說,既佐證了兩位老藝人學藝的艱辛歷程,又用鐵的實物資料證實了他倆在陜西學藝的事實。我年小時清楚地記得,在我村的大王廟的梁記上寫著道光辛巳年(1821年),塑造“大王像”的簡記。畫匠是王鶴清和溫泥神,會首是族長楊正春。由于溫泥神和王鶴清極度保守,除了我曾祖父,再也沒有徒弟出手。

有關曾祖父拜溫泥神學藝的經歷,我知道得不多,按時間推算,可能就是在我村塑“白馬大王”時,拜師學藝的。據我爹講,我曾祖父學藝時,在三年的學徒生涯中沒有拿過一分錢的工資。在第四年終,我高祖父借錢買了一個煮熟的白條雞,登門求見溫泥神,期意打動他,看能否付給我曾祖父一些工資,添補著過個年。據說,溫泥神把雞吃掉后,只字未提錢的事。我高祖父傷心地說 :“我給溫泥神養了個兒子。”我曾祖父安慰其父:“爹,讓我再學一年,充實充實就可以出師了,咱們再熬熬吧。”

楊魁山是當之無愧的楊氏彩塑的第一代傳承人,據我家的老家譜記載 :“儀泥捏興,薦其山為頭(山為楊魁山),棄鄉訪師跡,修覓周風祖,苦報藝悟深,三載掌門人。”現存楊魁山從藝的實物資料,有光緒十三年(1887年)三周壇祭時,眷屬、親誼所旌頌的條幅,其中對其不平凡的一生和精湛的藝術作了特別的敘述和評價。這兩面條幅是楊氏家族保存最為久遠和完整的實物資料。

據傳,楊魁山中年時期,技藝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曾連續三年獲得在平涼府塑“春牛”的資格。

“春牛”是勸農民春耕的象征性的牛,用泥捏紙糊而成,也叫“土牛”。古時習俗,在立春的前一天要進行迎春儀式,由人扮成主管草木生長的“春官”,負責這一儀式。在六盤山地區,每年打春的這一天,縣太爺把本縣各行各業的一些代表請到縣衙里看戲,并叫他們拿上各自的勞動工具,如農民拿上鋤頭,鐵匠拿上鐵錘。春官要帶上事先做好的“春牛”和一條毯子,到縣衙后,把毯子鋪到大院里,春牛放在上面,然后觀看演戲。看戲時,縣太爺總是把春官特別請到自己的身邊坐下。有時還開玩笑地問道 :“我是七品官,你算幾品官呀?”春官笑答 :“我是十品官。”縣太爺說 :“哈哈,比縣官還大三品呢!”戲演到打春的時候,據說在縣太爺家的地下挖的一個小坑里所放的雞毛,會因節氣已到,地氣熱了,往上飄動,這時,戲就暫時停演,由縣官領上各行各業的代表們,拿上各自的工具,來到中院,把“春牛”打爛,眾人把春牛肚子里的五谷雜糧和各種吉祥物哄搶一空,然后把毀壞的“春牛”燒掉,這就算“打春”了。

因塑“春牛”而名聲大震的我的曾祖父楊魁山帶領兒子楊廷輔應邀成功完成了平涼府城隍廟內的彩塑和彩畫工程,在同治二年(1863年)得到了時任知府田壽增親筆題寫的匾額“藝德雙馨”(“文革”時毀壞),并被譽為 “周邊十署第一塑匠”。

當時有一段關于我曾祖父作畫的傳說:地處平涼城北邊的回民北大寺請我曾祖父彩畫清真寺,我曾祖父順手在墻上畫了一幅《孔雀戲牡丹》,阿訇看后贊不絕口,但是回民忌諱帶有眼睛的畫面,左右為難的阿訇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用紅筆在孔雀的脖子上畫了一筆,表示已經殺掉了,沒有生命了。這樣一來,精彩的畫面保住了,信教群眾在感情上也能接受了。這段故事一直在當地廣為流傳。時至今日,我曾祖父的彩塑作品全部絕跡,唯一傳世的是他的一個木雕筆筒,做工非常精細,造型也很獨特,可惜這件作品不在我的手上。

6. 楊廷輔的塑像

7. 楊廷弼的塑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报价| 秦皇岛市| 察哈| 桂东县| 镇远县| 靖边县| 阿克| 双流县| 巴彦县| 昭苏县| 沧源| 大理市| 英德市| 青阳县| 平遥县| 棋牌| 台山市| 宜春市| 白沙| 铅山县| 高碑店市| 泰宁县| 喀喇| 香格里拉县| 读书| 北安市| 田林县| 阿图什市| 沂南县| 仲巴县| 鄂托克旗| 尤溪县| 信丰县| 昭通市| 丰县| 邵武市| 罗山县| 华宁县| 绥滨县| 运城市|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