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區情數據手冊(2018—2019)
-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 寧夏回族自治區行政學院 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局編著
- 7582字
- 2021-12-22 18:37:09
綜述篇
2018年全區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及2019年走勢展望
2018年,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區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大力實施“三大戰略”,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科學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全區經濟運行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興動能不斷成長,質量效益穩步提升,民生福祉持續改善,高質量發展起步良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新的步伐。
一、全區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經濟保持平穩增長,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2018年,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發展環境和較大的下行壓力,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及時研究和解決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初步核算,2018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3705.18億元,同比增長7.0%,增速與前三季度持平,比全國高0.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9.85億元,增長4.0%,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1650.26億元,增長6.8%,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1775.07億元,增長7.7%。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3%、46.1%和49.6%,拉動經濟增長0.3個、3.2個和3.5個百分點。
(二)生產供給穩中向好,工業經濟貢獻突出
糧食產量再創新高。全區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提高農業質量為抓手,著力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加快發展優勢特色農業,農產品供給能力進一步提高。2018年,全區糧食產量392.6萬噸,比上年增加22.5萬噸,增長6.1%;平均單產356千克/畝,比上年增加14千克/畝,增長4.2%,糧食總產和單產均創歷史新高,實現“十五連豐”。特色農產品產量增勢良好。其中,蔬菜產量549.6萬噸,增長1.8%;瓜果產量145.2萬噸,增長1.9%;枸杞產量9.8萬噸,增長6.4%;豬牛羊禽肉產量33.8萬噸,增長2.0%;牛奶產量168.3萬噸,增長5.1%。
工業生產持續向好。面對上半年工業增速逐月回落的不利形勢,全區上下積極應對,精準施策、定向調控,破解企業發展難題,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力促工業經濟企穩向好。2018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增速分別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加快0.8個、3.4個和1.4個百分點,比全國高2.1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0位,西部第6位,西北第3位。一是三大行業門類保持增長。其中,采礦業增加值增長7.1%,增速比1~11月份加快2.3個百分點;制造業增長5.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增長15.7%,增速比1~11月份加快1.5個百分點。二是重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在市場需求好轉、電力輸出快速增長和煤化工項目投產達效等有利因素支撐下,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9.8%的重工業增長11.4%,增速比全區平均水平高3.1個百分點。23個重工業大類行業中,有15個行業實現增長,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長23.9%,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7.0%,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3.6%。三是國有控股企業增長加快。神華寧夏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網寧夏電力公司、中石油寧夏石化公司等骨干企業帶動作用明顯,全區規模以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11.1%,增速比上年加快2.4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51.7%,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經濟增長5.6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新能源補貼共59億元,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0.5個百分點。四是非公有制工業企穩回升。民營經濟健康發展20條等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全區非公有制工業增加值增長5.5%,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2個百分點,比前三季度加快1.7個百分點。五是十大工業產業繼續保持“6增4降”態勢。其中,冶金行業增加值增長19.6%、化工行業增長18.1%、電力行業增長17.2%。六是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勢平穩。在工業經濟增長加快帶動下,全區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其中,乳制品增長22.4%、初級形態塑料增長22.0%、鋼材增長19.5%、單晶硅增長18.8%、工業發電量增長16.6%、原鋁增長11.1%。
(三)需求結構不斷優化,重點行業較快增長
投資運行質量提高。雖然2018年全區投資增速降幅較大,但創新驅動、高技術制造業、重點項目等領域投資依然保持較快增長,投資結構發生深刻變化。2018年,全區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5.6%,增速分別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加快7.0和3.8個百分點;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儀器儀表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等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3.4倍、34.8%和20.0%;寬帶寧夏建設、銀昆高速銀川河東機場段改線工程等自治區重點項目超額完成全年投資任務。
消費升級步伐加快。2018年,在限額以上商品零售中,石油及制品類同比增長15.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9.8%。鄉村消費好于城鎮,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8.4%,增速快于城鎮4.0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升級提質。2018年,全區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5.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1個百分點。全年全區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服務性消費占比為33.1%,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重點產品出口加快。據銀川海關統計,2018年,全區鐵合金出口增長88.1%,雙氰胺增長46.1%,鉭鈮鈹制品增長32.3%,山羊絨增長27.0%,飼料添加劑增長25.5%,碳化硅增長25.1%,新的充氣橡膠輪胎增長24.5%。
(四)產業轉型扎實推進,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主動引導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3∶45.9∶46.8調整為7.6∶44.5∶47.9,第三產業比重上升1.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第二產業3.5個百分點;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比重由上年的86.0%提高到86.7%。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一是去產能成效突出。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淘汰化解落后過剩產能318萬噸。二是商品房庫存繼續下降。截至12月末,全區商品房待售面積939.15萬平方米,比2017年年末減少97.5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9.4%,去庫存周期由上年的12.2個月縮短至11個月。其中,住宅待售面積384.65萬平方米,下降20.2%。三是企業成本不斷降低。1~11月份,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3.16元,比全國低1.03元。四是去杠桿效果顯現。1~11月份,全區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65%,連續4個月回落;11月末,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6.4%,比上年同期下降2.8個百分點。五是短板領域投資較快增長。2018年,全區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增長79.3%。
新經濟快速發展壯大。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創新活力不斷激發、創造潛能不斷釋放,新的增長點不斷涌現。一是中高端制造業增勢良好。2018年,全區煤化工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2.2%,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8.3%,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22.5%,儀器儀表制造業增長13.1%;新產品較快增長,煤制柴油產量增長87.3%,變壓器增長52.9%,電工儀器儀表增長46.6%,數控金屬切削機床增長18.2%。二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服務較快發展。1~11月份,全區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54.0%,快遞業務量增長78.6%,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增長41.0%,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增長1.6倍。三是新市場主體不斷涌現。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催生出一大批新的市場主體,日益成為我區發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全區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增長6.7%,每天新增市場主體299戶,誕生創客289人。
(五)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民生福祉不斷改善
“三大戰略”成效顯現。一是創新驅動戰略深入推進。2018年,全區專利申請量9839件,同比增長14.8%;專利授權量5656件,增長33.3%;有效發明專利2820件,增長27.3%;預計全年全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1.3%。二是脫貧富民戰略順利實施。居民收入較快增長,2018年,全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00元,增長8.9%,增速比全國高0.2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95元,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08元,增長9.0%,分別比全國高0.4個和0.2個百分點;生態移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02元左右,增長10.9%,增速比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1.9個百分點。三是生態立區戰略取得初步成效。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提高,2018年,全區水電、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24.3%,占全部發電量的比重為18.3%,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空氣質量不斷改善,地級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4%;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森林覆蓋率達14.6%,銀川市成為全球18個濕地城市之一。
居民就業態勢良好。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統計顯示, 2018年,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9%,低于年初控制目標;城鎮新增就業8.03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7.1%;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8.08萬人,增長3.4%。
企業效益較快增長。1~11月份,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66.6億元,同比增長22.1%,增速比全國高10.3個百分點,其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扭虧增盈29.2億元,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利潤總額增長1.4倍,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長45.2%;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4.31%,比上年提高0.36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保持穩定。據財政部門統計顯示,2018年,全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751.41億元,同口徑增長6.0%。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4.43億元,同口徑增長8.2%。在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298.29億元,增長10.4%,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64.7%提高到67.1%。
市場價格運行平穩。據寧夏調查總隊價格監測調查顯示,2018年,全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漲2.3%,漲幅比1~11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7.3%,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6.5%,漲幅分別比1~11月份回落0.4個和0.3個百分點。
二、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區經濟發展面臨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實體經濟生產經營困難,有效投資需求不足,市場消費持續低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實現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
(一)經濟分化發展特征明顯
從生產層面看,2018年,全區農業、工業生產穩中向好,但建筑業、服務業增速趨緩。建筑業受投資下降影響,增加值同比增長3.7%,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1.2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7%,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0.7個百分點。從服務業內部看,公路客貨運輸周轉量下降20.1%,全國僅有兩個省區負增長,寧夏增速居全國第31位,降幅比前三季度擴大2.0個百分點;批發業商品銷售額增長11.2%,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5.6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0.5%,比前三季度回落3.2個百分點;電信業務總量增長130.9%,比前三季度回落18.0個百分點。上述四項指標降幅擴大或增速回落對第三產業產生較大影響,與前三季度相比,少拉動第三產業增長1.4個百分點。
從需求層面看,需求增長明顯低于生產,投資、消費、進出口增長乏力。其中,投資、進出口全年均呈現下降趨勢,且降幅較大;2018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8%,增速比上年回落4.7個百分點,其中,汽車類下降13.2%,通訊器材類下降10.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5.0%。
從區域發展看,全區22個縣(市、區)發展差異也較大。規模以上工業增速最高和最低之間相差121.1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相差43.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相差8.8個百分點。
(二)工業向好基礎尚需穩固
當前,工業總體形勢企穩向好,但基礎尚不牢固,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一方面,停產減產企業數量依然較多。2018年12月份,全區1250戶規模以上工業中停產企業199戶,比11月份增加14戶,減少產值126.3億元;2018年,全區減產企業418戶,減少產值149.4億元。另一方面,輕工業降幅繼續擴大。2018年,受市場需求不足、資金緊張等因素影響,全區輕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2.0%,增速連續11個月處于負增長區間。在輕工業13個大類行業中,有11個行業增速下降,其中,紡織服裝、服飾業下降62.3%,醫藥制造業下降38.5%,農副食品加工業下降5.1%,食品制造業下降3.1%,紡織業下降3.1%。
(三)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乏力
受工業、房地產、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投資下降及重大項目支撐乏力等因素影響,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升動力不足。2018年,全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8.2%,增速比上年回落22.4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下降31.4%,第二產業投資下降7.3%;第三產業投資下降22.5%。
一是施工項目數量不斷減少。2018年,全區開工建設的施工項目2978個,比上年減少485個,下降14.0%。其中,本年新開工項目1819個,比上年減少443個,下降19.6%。二是工業投資降幅擴大。2018年,占全區投資35.5%的工業投資同比下降7.2%,降幅比1~11月份擴大3.6個百分點。其中,采礦業投資下降1.3%,制造業投資增長0.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投資下降17.0%。三是房地產市場回升乏力。2018年,全區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31.1%,下拉投資增速8.1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下降22.5%,商業營業用房投資下降40.7%。四是基礎設施投資繼續下降。2018年,占全區投資22.7%的基礎設施投資同比下降23.5%。其中,交通運輸業投資下降24.1%,信息傳輸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下降50.1%,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下降16.7%。五是民間投資增長乏力。2018年,占全區投資57.4%的民間投資同比下降17.2%。從民間投資主要投向看,農林牧漁業下降38.0%,工業下降7.0%,房地產開發下降29.9%。這三個行業民間投資占全區民間投資的80.1%,下拉全區民間投資17.1個百分點。六是金融支撐明顯減弱。2018年,全區建設資金本年資金來源1560.56億元,同比下降19.1%。其中,國家預算資金75.65億元,下降19.0%;國內貸款318.15億元,下降34.3%;自籌資金693.25億元,下降22.8%。
(四)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
一是從工業企業看,受企業訂單不足、資金緊張、生產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部分企業經營困難。2018年1~11月份,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達到31.6%,有色、醫藥行業全行業虧損,輕紡行業利潤總額下降53.8%、煤炭行業下降39.1%、建材下降22.4%、機械下降11.9%;有色行業資產負債率高達94.6%。二是從服務業企業看, 2018年1~11月份,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僅增長1.0%,增速比上年回落4.7個百分點,其中,其他盈利性行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0.2%,增速比上年回落3.0個百分點。
(五)支撐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2018年,全區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03戶,比上年減少203戶。其中,新增工業企業25戶,比上年減少32戶;建筑業企業38戶,比上年減少158戶;服務業企業5戶,比上年減少3戶。
三、對2019年經濟走勢的判斷
展望2019年,雖然區內外發展環境復雜多變,但我區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有利因素不斷集聚疊加。從國際看,全球經濟仍將保持復蘇態勢,但下行風險有所加大,美國經濟增長見頂、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全球債務風險上升等潛在風險加劇,預計2019年全球經濟將保持平穩回升態勢。
從國內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為我國下階段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9年經濟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新發展理念的深入貫徹將不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將釋放新的發展潛力,宏觀調控體系的不斷創新完善有助于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新一輪高水平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激發市場活力,雖然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但經濟平穩發展的支撐因素仍然較強,經濟仍將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
從區內看,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出臺支持民營經濟、加大基礎設施投資、降稅減費、定向降準等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些宏觀調控政策將不斷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為我區經濟保持穩中有進奠定了良好基礎。自治區黨委、政府也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各項政策,克服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和新老問題,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總體判斷,2019年,只要全區上下貫徹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精神,聚焦新目標、落實新部署,堅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振奮精神、實干興寧,全區經濟就將延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實現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預期目標。
四、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幾點建議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我們要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堅定信心,迎難而上,主動作為,堅定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決定性基礎,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一)狠抓政策落實,確保改革措施落地生效
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六次全會提出的各項重點工作任務,及時跟蹤政策貫徹執行情況,精準研判,及時完善,發揮政策效應,增強實體經濟發展活力。繼續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優質增量供給,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整體實力。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保護知識產權,激發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落實好民營經濟健康發展20條,堅定不移壯大發展民營經濟。做好防范金融風險各項工作,實施好“引金入寧”計劃,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二)擴大有效投資,夯實高質高效發展基礎
做好項目開工準備,對2019年開工的工業、基礎設施、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環境治理等方面的重大項目,要明確責任,全力推進,盡早形成實物量。大力推進精準招商,更加注重政策招商、園區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方式,引導資金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出一批面向社會資本參與的重大項目,不斷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使潛力巨大的民間資金轉化為民間資本。狠抓工業投資,牢牢抓住筑平臺、優項目、育企業三個關鍵,系統謀劃、高水平推進工業園區建設。
(三)強化對標升級,促進工業經濟提質增效
堅持從培育壯大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兩方面入手,通過技術改造、“兩化”融合、建鏈補鏈、集群發展等綜合施策,引導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推動“老產業”煥發“新活力”。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業,大力扶持寧夏共享集團、寧夏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等骨干企業,推動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規模化、集群化邁進。支持企業采取新技術、新工藝,推進工業生產實現節能降耗、綠色低碳發展。認真組織開展技術創新,圍繞新材料、新能源、煤化工和先進制造業,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設計中心等專業化的技術創新平臺。
(四)鼓勵擴大消費,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圍繞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務消費升級方向,適應居民分層次多樣性消費需求,優化流通設施空間布局,大力發展便利店、社區菜店等社區商業,促進社區生活服務集聚式發展,鼓勵建設社區生活綜合服務中心。推動傳統商業綜合體加快創新轉型,通過改造提升推動形成一批高品位街區,促進商圈建設與繁榮。鼓勵出臺繁榮夜間經濟促銷費政策,鼓勵重點街區及商場、超市、便利店適當延長營業時間。推動農村居民消費梯次升級。鼓勵和引導農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娛樂、汽車等消費,推動電子商務向廣大農村地區延伸覆蓋。
(五)增加居民收入,切實改善保障民生福祉
實施好脫貧富民戰略,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通過提高普通職工、離退休人員工資水平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農民務工收入,實現居民收入的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大力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導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非公經濟和基層就業,落實創業培訓補貼、小額擔保貸款及貼息、稅費減免等政策。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契機,切實提高教育、醫療、住房和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戰略,全面落實生態立區28條,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