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財政年鑒.2018
- 《寧夏財政年鑒》編纂委員會
- 2603字
- 2021-12-30 18:34:43
金融財政財務
2017年,自治區財政穩中求進探索PPP模式,加強地方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完善普惠金融和貸款貼息政策體系,在財政金融服務經濟實體發展方面不斷探索,推進財政金融工作改革創新。
一、準確把握財政金融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一)貫徹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重點任務,深入實施“引金入寧”計劃、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和區屬金融機構改革創新等工作,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和政策保障。一是大力實施“引金入寧”計劃。堅持引進、組建、培育三管齊下,興業銀行銀川分行掛牌運營,永寧縣、西吉縣、西夏區3家村鎮銀行相繼開業,新設金融資產管理公司1家、村級互助擔保基金管理中心1家,批準籌建互聯網小貸公司4家。2017年,向全區31家金融企業撥付財政補助資金1920萬元。二是持續推進金融領域專項改革創新。推動寧夏銀行、黃河農村商業銀行增資擴股、增強資本實力,原州區、賀蘭縣、西吉縣等4家農村信用社成功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海原、涇源農村信用社改制工作穩步推進。深入開展農村金融改革創新和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余額達6.3億元。探索開展助貸資金和村級互助擔保基金業務,為企業提供轉貸資金195.58億元,為農戶貸款擔保6589萬元。推動首個政銀擔“5221”風險分擔協議落地實施。
(二)加強自治區屬金融企業管理
一是在深入調研地方金融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的基礎上,制定印發《寧夏地方金融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暫行辦法》(寧政辦發〔2017〕11號)。2017年全區2家地方金融企業已嚴格按照制定下發的薪酬管理辦法兌現薪酬。二是扎實開展2016年度金融類企業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監督檢查工作,及時完成2016年度地方金融企業決算報表及報告,對全區33家地方金融企業進行績效評價。三是編制自治區屬金融企業2018—2020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期財政收支規劃。根據寧夏銀行和黃河農村商業銀行2016年度的利潤分配方案,完成自治區屬金融企業2016年度國有資本收益的入庫工作,兩家銀行分別向財政廳分配股息股利3853.4萬元和1560萬元。
(三)促進普惠金融發展
2017年,寧夏財政共爭取國家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34373萬元,按照財政部《關于將寧夏回族自治區納入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范圍的意見》,自2017年起將自治區納入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的實施范圍,自治區財政配套3264.82萬元,累計完成普惠金融發展支出37637.82萬元。
二、穩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一)PPP項目進展情況
自治區進入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140個,投資總額2337.96億元;已開工建設項目17個,投資總額239億元,撬動社會資本方投資182億元(包括銀行貸款),爭取中央獎補資金及自治區預算安排資金1.09億元。一是獲評財政部示范項目情況。2016—2018年分3批有8個項目被財政部納入示范項目,爭取中央獎補資金0.44億元。二是自治區PPP示范項目情況。2016—2017年,通過公開評審的方式評選出39個自治區級PPP示范項目,安排獎補資金0.65億元。重點在交通運輸、生態環保、市政工程、養老服務、醫療衛生、教育等領域穩步推進PPP模式,逐步形成了“引導+合作+激勵”的良好氛圍。
(二)制度創新情況
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推廣PPP合作模式,是轉變政府職能、激發市場活力、打造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改革舉措。按照中央及自治區一系列PPP政策措施,穩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PPP)模式。自治區財政廳提請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的實施意見》,配套出臺《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操作管理辦法》《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項目以獎代補資金管理辦法》《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為全區PPP模式規范開展提供政策性依據,以規范促改革,以規范促發展。
(三)規范PPP政策執行,認真做好風險防控為進一步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運作,防止PPP異化為新的融資平臺,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推動自治區PPP項目可持續發展,根據財政部《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要求,財政廳及時安排布置PPP項目庫項目清理整頓工作,印發《關于開展全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綜合信息平臺入庫項目自查通知》,對入庫的140個PPP項目進行全面自查和清理整頓,共有70個項目按照要求予以退庫或重新整改申報入庫,確保入庫項目依法合規,規范實施。
三、整合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為進一步做好自治區創業擔保貸款工作,推動大眾創業,助力脫貧富民,2017年,聯合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婦聯制定《寧夏回族自治區創業擔保貸款管理辦法》(寧政辦發〔2017〕140號),將人社部門設立的創業擔保基金和婦聯設立的婦女創業擔保基金政策進行整合。2015—2017年,累計撥付創業擔保貸款貼息資金10.4億元,全區創業擔保基金總規模達到10.24億元,撬動銀行資金接近100億元,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形成了“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有效提升農村經濟活力,促進自治區創業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
四、積極推進貸款貼息,放大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貸款貼息政策相對于財政傳統的直接補貼政策來講,對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作用十分明顯。2015年以來,自治區財政累計撥付民貿民品貸款貼息資金14.1億元,撬動銀行貸款資金488億元。2017年,財政部將此項政策從專項轉移支付轉變為均衡性轉移支付,同步下放資金分配及制度設計權限,財政廳聯合自治區民委制定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貿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產貸款貼息資金管理辦法》,增加單個企業年補貼金額不超過500萬元的限制性條款,降低區本級財政的兌付風險。
五、強化內控管理,扎實開展各項基礎工作一是加強政治理論學習。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和自治區十二次黨代會會議精神,組織處室干部集中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內容,認真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提倡崗位自學,鼓勵處室黨員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強化專業知識儲備,提高寫作能力和綜合業務水平。
二是認真開展“下基層”活動。2017年,在分管廳領導的帶領下,金融處共開展下基層活動三次,深入企業一線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自治區十二次黨代會會議精神,與企業一線職工真心誠意的溝通交流,對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困難做到心中有數,積極與廳機關相關處室對接,給企業介紹相關財稅優惠政策,真正做到與企業關系的“清”與“親”。
(馬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