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財政年鑒.2018
- 《寧夏財政年鑒》編纂委員會
- 12字
- 2021-12-30 18:34:40
第三部分 全區財稅工作概況
全區財政工作綜述
2017年,全區財政系統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方向、目標和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有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全力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有力推動了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財政收支質量穩步提升。牢固樹立“保增長,保質量”理念,堅持常態化收支管理,健全區市縣三級聯動機制,堅持月研判、季分析,超前謀劃,問題導向,合理掌控收支進度,實現了收支均衡穩步增長。全區公共財政總收入完成715.6億元,同口徑增長10.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17.5億元,首次突破400億元關口,超收9.6億元,同口徑增長10.1%,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自治區唯一一個實現兩位數增長的主要經濟指標。其中,稅收收入完成270.3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64.7 %,較上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扭轉了近五年來財政收入質量持續下滑的態勢,實現了增長進度和質量雙提升。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1375.9億元,同口徑增長8.7%,支出均衡穩定有序增長,支出執行總體良好,有效發揮了財政資金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外引內聚資金力度加大。積極爭取中央各類轉移支付資金817.7億元,較上年增加74.5億元,增長10%,是近年來爭取中央資金最多的一年。成功爭取和發行地方政府債券318.2億元,其中新增債券133.2億元,規模創歷史之最,有效滿足地方重大項目建設資金需求;置換債券185億元,大大緩解地方還本付息壓力。爭取各種國際貸款捐款10.86億元。建立存量資金管理長效機制,累計盤活存量資金10.9億元,統籌用于保障民生、重點項目建設等領域。整合設立政府投資基金,積極推行基金的專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設立中政企寧夏PPP合作基金,積極引入中國華融、中國港橋和江蘇亨通等戰略投資者,將為自治區帶來400億元以上社會資本,目前已到位130億元。各級政府出資33億元,推進28個PPP項目落地,吸引社會投資176億元,促進了自治區重點工程、重點項目的實施。
——財政宏觀調控靈活適度。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落實中小企業和重點群體稅收優惠政策,簡并增值稅稅率,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56項和政府性基金2項,全年減稅清費202億元,減輕企業負擔189億元,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創新驅動30條”“降成本30條”“促進服務業發展”等政策。籌措資金4.15億元,支持煤炭行業完成化解產能593萬噸。支持妥善處置“僵尸企業”和安置企業下崗職工。安排資金15.3億元,推進技改項目實施和工業園區低成本化改造。向區屬國有企業集團增資20億元,提升國有企業發展競爭力。安排專項資金3.45億元,支持區屬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切實減輕國有企業負擔。安排資金17.2億元,大力支持優質糧食、現代畜牧、釀酒葡萄、枸杞、瓜菜等“1+4”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促進農業特色品牌創建和地方板塊產業發展。加大投入力度,引領發展全域旅游、現代金融、大數據等新興服務業。加快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統籌資金95億元,有力保障銀西高鐵、城際鐵路、空港綜合交通樞紐、京藏高速改擴建、沿黃生態經濟帶、銀川都市圈等重點項目和自治區60大慶項目建設。出臺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財政政策,建立了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安排4億元資金,支持建成100個美麗村莊、31個美麗小城鎮、10個特色小鎮。加大對市縣轉移支付力度,下達市縣轉移支付資金686.3億元,較上年增加77.6億元,同比增長12.8%,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區域間差距。
——“三大戰略”實施保障有力。圍繞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主動謀劃,科學測算,制定政策,集中財力推動“三大戰略”實施。建立科技創新穩定增長機制。自治區財政R&D投入5.52億元,引導企業和社會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強度預計達到1.02%。設立科技創新投資基金3億元,全面落實科技后補助政策,完善以獎代補辦法,大力支持創新平臺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人才引進。建立財政扶貧資金穩定增長機制。自治區財政直接投入各類扶貧資金96.2億元,其中9個貧困縣統籌整合70.16億元,重點支持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和危房危窯改造等方面。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19.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302個貧困村脫貧出列,鹽池縣已具備脫貧摘帽基本條件。建立支持綠色發展保障機制。堅決貫徹自治區決策部署,將推進賀蘭山保護區環境整治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主動跟進研究,及時提出支持環境綜合整治財政補助政策,自治區財政籌措資金11.27億元,已安排5億元,為如期完成環境整治任務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整合資金12億元,支持“藍天碧水·綠色城鄉”專項行動計劃,制定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糞物處理支持政策,支持實施“河長制”,推進黃河、沙湖、閱海等大型河泊水質生態治理,開展國土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引黃灌區鹽堿地治理,促進水土氣污染立體防治。
——增進民生福祉持續用力。全區民生投入達到1053.7億元,增長8.72%,占到整個財政支出70%以上,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支持教育質量提升。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將農村“三免一補”政策擴大到城市,建立了城鄉生均公用經費隨學生流動可攜帶機制。自治區學前至高等教育各個階段學生資助政策實現了全覆蓋。推動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促進高等院校內涵式發展。支持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繼續提高了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和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困境兒童保障標準動態調控平臺機制。支持健康寧夏計劃實施。推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行全面預算管理。新建267個村衛生室,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支持其他民生事業發展。扎實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建成606個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在全國率先完成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全覆蓋。繼續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6.05萬套,完成棚戶區改造5.34萬套,完成農村危窯危房改造2.2萬戶。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增加農民補貼性收入7.8億元。推進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全面落實創業就業政策,支持開展就業技能、崗位技能提升、創業等培訓6萬人次,購買了7000個公益崗位,安排大學生“三支一扶”、志愿者、村官就業4410個,提高了群眾就業創業能力和收入水平。
——財稅體制改革縱深推進。完善預算管理。改進部門預算編制方式,實行“四個掛鉤”機制。強化預算約束,嚴控預算追加,2017年審減追加事項140個,審減資金313億元。追加預算降低到6.54億元,較上年下降52.9%。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清理退出歷年延續性項目、執行期滿和一次性項目156個,騰出資金27.9億元。2018年預算安排自治區本級專項壓減至116個,較上年下降16%。推進預算績效管理。開展項目績效目標跟蹤監控試點、重點項目專家集中評審和第三方績效評價,實現了部門績效目標編審和整體支出績效綜合評價全覆蓋。完善預決算公開制度體系。搭建預決算公開信息平臺,除涉密單位和中央駐寧垂管單位外,自治區和市縣預決算公開率均達100%。穩步推進稅制改革。全面深化“營改增”改革,開展水資源稅改革試點,開征環境保護稅。積極爭取離境退稅優惠政策,為中阿博覽會營造良好的會商環境。加強政府債務風險管控。制定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的實施意見》,建立置換債券資金分賬管理制度,健全債務風險預警、應急處置、統計監測機制,積極消化存量,堅決遏制增量,嚴防違規舉債,債務風險預警地區由2個減少為1個,風險提示地區由4個減少為3個。加大監督檢查力度,追回擠占挪用的債券資金46.8億元。
——財政管理更加規范有效。堅持以創新促發展,向管理要效益,積極探索城鄉客運一體化、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等項目競爭性評審。提前一年在全區實現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全覆蓋。自治區本級新版非稅收入管理軟件上線運行。實施國庫現金管理制度改革,開展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試點。在全國首家開展自治區本級政府采購合同線上信用融資試點。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制度建設,完成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清產核資,推進國有資產進場交易。加大以財政扶貧資金為重點的監督檢查力度,清理償還政府欠款工作取得較大進展。一年來,自治區財政嚴格執行財經制度,財政管理日益規范。2017年,審計署西安特派辦在開展為期一年的財政預算審計中,幾乎未發現自治區財政廳違規違紀問題,得到了審計部門和自治區領導的好評。
——財政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健全源頭防腐機制,抓好巡視整改,鞏固“四風”成果。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開展“星級黨支部”創建活動,夯實黨建工作基礎,黨建工作考核從2016年全區排名靠后躍升到2017年全區排名靠前。樹立法治財政理念,以制度建設為抓手,對各項財政制度進行了系統梳理,在預算管理、績效管理、債務管理、行政管理、黨的建設等方面,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管用的制度體系。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以德才選人,憑實績用人,用制度管人,激勵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加大干部培訓力度,提高干部綜合素質。加強政策研究,主動服務,主動作為,主動埋單,財政干部作風進一步轉變,擔當意識進一步增強,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與此同時,會計基礎工作、財政科研、新聞宣傳、政務公開、機關事務管理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績。
2017年,在全區財政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自治區財政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一些工作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國的前列。寧夏被列為全國優質糧食工程重點支持省份、全國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省區和全國社會保障資金信息管理系統試點省份,被確定為全國唯一全省域法治財政建設試點省區。自治區財政廳被評為全國“六五”普法先進單位,連續被評為“全區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同時,在財政部組織的2016年財政總決算、部門決算、社保基金預決算、庫款管理考評中獲獎,對外開放稅收優惠政策和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專項資金爭取工作,支持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綜合整治、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危房危窯改造、健康扶貧、學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建設、貧困縣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等工作得到國家部委和自治區領導的肯定和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