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勵耘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探微
- 何偉
- 3907字
- 2021-12-22 18:10:39
情境教育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
情境教育是依據馬克思關于人與活動環境相一致的哲學原理構建的?!扒榫辰逃敝扒榫场保瑢嵸|上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學生能動地活動于其中的環境。這種根據教育目標優化的環境,能夠營造充滿崇尚知識的美感和智慧靈光的環境氛圍,往往與學生的情感、心理發生共鳴而契合,促使學生在現實學習環境與教學活動的交互作用的統一和諧中,充分發揮自我潛能,主動獲得知識,從而達到學科素養提高與個性的充分發展。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創設課堂情境,培養學生情感,對促進課堂良好學習狀態的形成,對學生在輕松、愉快的主體地位中學習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情境教育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運用呢?本人根據教學調研的情況,總結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和嘗試性的做法。
一、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熱情
根據情感驅動原理,利用移情作用,情境教育能形成學生身臨其境的主觀感受,且在加深情感體驗中陶冶情操。中學生富有思想情感,真情總是激蕩在學生純真的心靈間。在客觀環境的作用下,學生易于將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對象。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學生心靈上這一最寶貴的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情感的紐帶作用和驅動作用。
情境教育所創設的情境,首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圍,使學生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從而激起相應的認同情感和學習動機。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從關注產生對教育教學內容的積極的態度傾向,到激起熱烈的情緒投入教學活動。針對學生的特點,這種課堂情境的創設可運用音樂、詩歌、漫畫、演講、辯論等藝術形式的直觀再現,或運用現實生活的典型場景,直接訴諸學生的感官。
例如《江山》是作曲家印青在2003年創作的電視劇主題曲,它告訴了世人“共產黨能打下江山,也一定能坐好江山”。這首圣潔優美的歌曲,以歌頌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之間魚水情深的關系為主旋律,表明老百姓才是共產黨人真正的生命源泉的情感特征,不僅可以使學生通過歌曲了解共產黨創建的歷史背景、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而且可以使學生在優美的旋律和詩意的歌詞中,感悟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歷史必然,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感情,具有較高的學習價值。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這首歌與《政治生活》“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的教學內容有機融合,貫穿于“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教學全過程。上課時,先播放音像視頻《江山》歌曲,同時用課件展示歌詞“打天下,坐江山,一心為了老百姓的苦樂酸甜。謀幸福,送溫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寧團圓。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產黨永遠的掛念。”
學生聆聽歌曲,心靈得到觸動;品味歌詞,思路慢慢打開。然后教師利用這種課堂氛圍導入新課。結合歌詞,延伸拓展,穿插有關“十九大”的時政知識,漸次展開活動探究,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討論:
(1)你從歌詞“打天下,坐江山,一心為了老百姓的苦樂酸甜。謀幸福,送溫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寧團圓?!敝心軌蚋形虻绞裁矗?/p>
(2)歌詞“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產黨永遠的掛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產黨生命的源泉。”體現了《政治生活》中的什么道理?什么是判斷一個政黨是不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
(3)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談談對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體會與認識。
這堂思政課課堂實踐教學提高了課堂抬頭率,對于推動“課堂+實踐”優化教學模式,推進“體驗+表達”理論入心再化為行的教學特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種教學形式不僅僅是把教師課堂講授轉變為學生自我表達,更能讓同學自覺主動地去理解和認識“十九大”重要思想,引發其對于“十九大”重要思想的學習和思考,更是在探索一種從單向傳授到真正入耳、入腦、入心的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改革。由此,思政課的時代性才能在課堂中得到真正展現,它才能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
自己從教三十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把部分優秀歌曲引入政治課教學,既是對校園和社會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又能使課堂活色生香。一方面以優美的音樂觸動學生的心靈,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用“心眼”去學習,教學便可進入一種沸騰的狀態。另一方面用生動的歌詞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聯想,凝聚學生渴求學習新知識的內驅力,使學生不增加負擔、不受強制且能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得以實現。這樣,“情境—教師—學生”三者之間形成的良性互動推進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場得到優化組合。教師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步步深入,切中當節課中心問題(即重點與難點),在教師的指導下,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采用師生雙邊活動的方式得以解決,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縮短心理距離,形成最佳學習狀態
情境教育根據心理場整合原理,利用心理場作用,形成推進教育教學活動的正誘發力,在頓悟中改變認知結構乃至心理結構。根據心理場理論,學生生活學習的空間,無不對他們的心理發生作用。如在一個課堂空間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同學之間的人際心理情境對他們主動投入教學活動的態度、情緒、語言和行為都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心靈接觸的動態過程,若無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教育就難有成效。對立而緊張的師生關系則往往成為影響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心理障礙,常常是造成學生厭學的重要因素。師生關系在教學活動與效果之間起著一種潛在的“中介”作用,無論是知識傳授、品德養成、美感陶冶還是創造力的培養等,都要通過師生之間良好的人際溝通來實現。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意味著師生之間在交往上的頻率增加,在心理上的距離縮短,在情感上的溝通共鳴,而且是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而發揮主動精神的催化劑,對教育活動的開展、教育成效的取得都會起到促進作用。
情境教育中的人際情境創設主要通過創造一種“親、助、樂”的師生人際情境和“美、趣、智”的學習情境來縮短學生與老師的心理距離,促使學生以最佳的情緒狀態主動投入、自覺參與課堂學習。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必須采取和藹可親的態度、生動幽默的語言和積極引導的方法去建立一種和諧、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師生關系。
例如上課時,老師發現有幾位學生伏在課桌上打瞌睡。這時教師不必急于批評、訓斥,以免損傷學生自尊心,給眾多學生帶來一種壓抑感,對其后的課堂教學埋下不利因素。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一個幽默的小故事:“聽說有一個小企鵝,在跟師傅壘巢時,總是愛把頭和長長的脖子貼到地面上待一會。它師傅問:‘你這是什么意思?’小企鵝回答說:‘我是對師傅的禮貌?!覀冇械耐瑢W上課時總喜歡把頭貼在桌子上,可能這也是對老師的禮貌吧?!?/p>
話音剛落,學生哄堂大笑,幾個睡覺的學生在笑聲中被驚醒,看著老師與同學的笑臉,自己感到慚愧。這種笑聲和笑臉能撫平師生之間地位上的差異,縮短師生之間心理上的距離,學生在課堂中的良好學習狀態就會形成。但更重要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不同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發言能力,從不同的角度找切入點,有針對性地給予某一方面的表揚和鼓勵,學生才能對老師的信任倍加珍惜,認真思考回答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從而在一個個小小的成功中漸漸地增加自信心和成就感,更加努力地、主動地去學習知識。
三、發揮角色效應,強化學習主體意識
傳統的教學,習慣于把學生看作知識的接納對象,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專心聽課,思維活動無形中養成一種依賴和定勢,學生成了單純吸收知識的被動角色。學校教育遠離社會生活,如果教師舍棄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加上教師主導作用的過度夸大、強化,就容易形成老師牽制著學生學習,排斥或者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局面。在這樣的課堂學習氛圍中,學生難以成為學習的主體。
情境教育可以通過角色轉換原理,使學生從教學過程中等待接納的“被動角色”轉變為“主動角色”,也就是為學生創造一種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活動情境。學生若能成為學習的主動角色,那么他就會主動投入、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意識,就在其間逐步形成,逐步強化。
例如在教學《生活與哲學》中“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時,先輔導兩名學生上臺表演小品“為人民服務”。內容是這樣:“一位教授去文具店買文具,女售貨員正在瞌睡,教授喊了幾聲:‘同志您好,買文具。',把她叫醒了。她不耐煩地說:‘沒有?!淌谥噶酥腹衽_里的文具說:‘這不是嗎?’售貨員把文具扔給教授。教授付了錢后,指著墻上的鏡框說:‘你們不是為人民服務嗎?',女售貨員回答:‘我是為人民服務,但不是為你服務。’然后,讓學生思考,女售貨員回答是否正確?為什么?通過角色效應,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又如在教學《政治生活》“依法治國”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模擬法庭,聘請學生當法官、當訴訟雙方的當事人以及律師。教師舉出一個案例,由學生擔當以上各種角色進行法庭辯論、法庭審理。這樣可以使學生在一種特定的活動環境中學習運用法律知識、樹立法制觀念,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運用情境教育法的目的就在于通過培養、調動和激勵學生的積極情感,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課新課程背景下“一體四層四翼”的教學任務。同其他教育方法一樣,運用情境教育法有一系列要求,其中基本要求有三點:第一,要把握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情感要求,這是運用情境教育法的基礎。第二,溝通教師與學生的感情,這是使學生接受教師情感的感染,達到師生情感共鳴的重要條件。第三,創設必要的情境,這是運用情境教育法的關鍵。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嘗試和探索情境教育法的運用,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