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勵耘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探微
- 何偉
- 4277字
- 2021-12-22 18:10:39
淺談漫畫式插圖在哲學教學中的應用
——《生活與哲學》模塊教學體會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中學生必修的一門具有學科價值和人文功能的重要課程,它的理論性較強,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以至于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比較吃力。作為新課改中的新應用、新亮點,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與哲學》中,穿插了一共16幅漫畫式插圖,這為教材增色不少,不再像過去那樣呆板枯燥,能夠將嚴肅、抽象的政治理論,以活潑、具體的圖像呈現出來,使教學內容更加通俗易懂,呈現方式生動活潑,讓學生易學、好學、樂學。推而廣之,教師若能再精選一些貼近社會熱點、切合學生思想實際的漫畫或者插圖作品,引入課堂教學,對于破解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助力哲學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科探究能力,引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事物、分析問題,逐步提高學生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進步和參與生活實踐的能力,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一、開發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漫畫式插圖具有形象幽默、生動直觀、意蘊深厚,富含哲理等特點,通過象征、夸張、比喻等手法,反映社會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或問題,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積極思維、豐富教學活動和學科知識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尤其是當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困惑不解、難以接受時,運用基于生活實踐這一課程資源來激趣化理、剖析哲理,有利于輔助課堂教學,創設樂學情境,有效補充感性材料,將抽象、深奧的教學內容以直觀、生動的形象展示出來,使學生茅塞頓開,欣然接受所學知識,逐步領悟哲學道理。
例如在教材第71頁有一幅漫畫式插圖:某先生病了,家人給他拿來香蕉和蘋果,他卻說,醫生讓他吃“水果”,不是吃這些。針對這幅漫畫式插圖提供的教學素材及其反映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組織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討論探究、辯論思考,在對實際生活的體認感悟中把握、理解原理,使理論和實際更好地結合在一起。首先,回歸生活本真,圖中的觀點只看到香蕉、蘋果與水果的區別,未看到它們的聯系,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是片面的。其次,從哲學學科視野角度去審視,水果與香蕉、蘋果的關系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最后,落實到學科素養及思維能力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需要學生通過抽象思維去提煉概括和總結,學會從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中去把握和認識事物,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香蕉、蘋果等特殊性就沒有“水果”這個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香蕉、蘋果中都包含著“水果”的普遍性即共性特征。
教學實踐中,還可以推而廣之,要求學生找出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間關系的事例,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緊緊圍繞教材內容和教學主題來運用漫畫式插圖闡釋哲理,能夠為課堂教學注入積極的輔助功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課堂教學吸引力。學生學會運用哲學方法論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二、活化教材知識,點燃思維火花
高中哲學課程概念抽象、原理深奧,高中階段的學生在認知和思維上具有求新、求異、求快的特點,其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決定了其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漫畫式插圖的表現張力,可以把深奧的理論淺顯化、抽象的原理具體化,為學生提供了可以直接感知事物特征、在探究中找到思維樂趣的學習載體。開發挖掘漫畫式插圖課程資源,可以一改煩瑣的語言鋪陳,借助簡捷明朗、直奔主題的圖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對于化解重難點、升華知識點,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認知活動的水平,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有著顯著的建設性作用。
例如,在學習“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時,教材第39頁有一幅漫畫式插圖“面對石頭與電腦”。面前有一塊石頭,請問:“是先有石頭,還是先有人們對于石頭的認識?”回答是很明確的:先有石頭,然后才有關于石頭的種種認識。
但是,如果把石頭換成電腦,再問同樣的問題:“是先有電腦,還是先有人們關于電腦的設計?”你會怎樣回答?
石頭和電腦是兩種不同的物質存在,石頭是自然界演化而來的,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而自然界本來沒有電腦,它是人制造出來的。大自然可以演化出一座珠穆朗瑪峰,但是即使再過幾億年,自然界也不可能演化出一臺電腦。人能制造出自然界所沒有的東西,這說明人的意識具有極大的能動作用。教師提出問題:科學家關于電腦的設計理念是從哪里來的?意識在人類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哲學原理告訴我們,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條件。透過人類意識這個“思維的眼睛”,我們能夠揭示深藏于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律。
學生在學習哲學原理后,思維處在抽象思維狀態,這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對漫畫式插圖的分析,引導學生去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從正面告訴學生,人們在正確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在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的基礎上,舉一反三,把正確意識的指導作用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三、培養探究能力,提升學科素養
理畫結合,觀畫知理。作為有效的教學素材和課堂內容的補充與延伸,借助生動鮮明的圖像語言,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思維活動,對漫畫式插圖進行觀察、分析、推導和概括,探索事物的聯系、規律和本質,揭示其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和哲學寓意,有助于讓學生體會思考的勞動價值和成就感,激發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熱愛,培養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如觀察力、分析力、理解力、表達能力等,把訓練思維能力、錘煉思維方法融匯于學習哲學知識的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
例如,在教學“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時,教材第67頁有一幅漫畫式插圖“懸掛在山崖上的兩個人構成一種動態的平衡”。首先設疑導思,引導學生觀察探究:懸掛在山崖上的兩個人是一種什么關系?漫畫中的“他敢嗎?”,說明了矛盾具有什么屬性?得出認知結論“不敢燒”。因為這二者構成一種動態的平衡,燒斷繩子的后果會是,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得出矛盾同一性含義: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強調矛盾雙方相互依存需要“一定的條件”。其次出示問題,延伸拓展:還能列舉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的事例嗎?(如沒有苦就無所謂樂,沒有戰爭就無所謂和平等)。最后歸總升華認識,矛盾即對立又統一,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從漫畫的寓意中,學生還可以學會如何看待一個人、一件事,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等,明白不能用一只眼睛看,一只耳朵聽,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即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才是正確的方法。
不同于由學科邏輯牽引的思路,這是由學習過程牽引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學生由此學會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學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作為一種無聲的學科語言,一幅好的插圖,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一段精彩的道白,讓學生根據插圖中的現實問題展開想象并進行理論思考,學會在把握顯性信息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解讀分析隱含信息,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政治課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探究問題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四、增強教化功能,升華人生境界
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育學生成為有思想、有擔當的人是貫徹新課改理念和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要求。高中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高中學生在心理、思維和認知結構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對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問題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認知、樂于表達自己的見解,所以不能只是大量灌輸空洞理論,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借助生動的生活素材和熟悉的生活案例來啟發學生。哲學教材中的漫畫式插圖立足于學科本質的把握,把每個素養描述的價值引領彰顯于每幅漫畫式插圖的教育功能之中,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哲學,有利于學生獲得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
例如,教材第103頁有一幅漫畫式插圖,題目是“走不出自我的人”,插圖中有的人一直踩著“自己的腳印”,固步自封,以自我為中心,始終走不出小我的圈子。教師由此生發開來,設計開放型問題:這樣的人幸福嗎?恰當運用指導—自學、引導—探究、討論—體悟等教學方法。教師點撥:那些不想奉獻社會和他人的人,走不出自我狹隘天地的人,是不可能擁有真正的幸福的。然后延伸拓展,賞析詩歌“鳥是幸福的,它把歌唱獻給森林,獻給原野;花是幸福的,它把甜蜜獻給蜜蜂,獻給蝴蝶”。這句詩形象地揭示出了這樣一個人生哲理:一個有作為的人,不僅讓自己的事業有所發展,也要讓別人的事業有所發展;不僅努力讓自己的理想得以實現,也要盡力幫助別人將他們的理想實現出來。最后在回歸社會生活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學習奔赴貴州貧困山區從事義務支教工作的徐本禹,從屠呦呦等的先進事跡中,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元素,引導學生放眼社會,心系天下:在我們周圍,許多人用自己的能力采取不同方式為社會創造著價值,從而體現著自己的價值。既有效處理了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問題,深化了教材的學習,又使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得到了新的升華,對人生價值的感悟有了新的收獲,理解了只有對社會做出貢獻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從而取得了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預期效果。
思想政治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必須堅持知行合一的教學原則,學以致用,進入“從生活到理論,再由理論到生活”的認識過程,可進一步引導學生自覺的從認識上的“怎么看”轉化為實踐中的“怎么辦”,領悟現實生活的真偽善惡,去偽求真,驅惡揚善,達到規范做人、激勵人生的教學目的,提高了學生為他人、為社會作貢獻的思想境界,從而收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效應。
漫畫式插圖蘊含豐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情懷,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價值觀教育的豐富教學資源。綜觀教學各環節的推進,都力求為學科課程注入豐富的內涵、提供切實的引領,但最重要的環節仍在于廣大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認同及教學實踐中的探索。只要把塑造學科課程這篇文章做好,就能夠使鐫刻著核心素養的里程碑,矗立在思想政治課改革發展的進程中。
(本文原載于《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