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全面準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高蘭芳

摘 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和改革三者的辯證統一,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從短期看,是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改進國民經濟管理方式的需要;從長期看,是中國經濟動能轉換、轉型升級和行穩致遠的需要;從綜合看,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需要。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自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中央高層密集發聲,媒體和學術界的研究步步深入,政府和市場改革明顯加快。但究竟什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什么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方明顯沒有達成共識,更談不上全面、科學、準確的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于問題意識和目標導向,立足于短期需要和長遠發展,立足于國情特點和世界大勢,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性和現實針對性。深入研究、充實完善有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理論,不僅關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也會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一、什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概念上厘清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的三對關系

1.供給和需求

供給是一定條件下商品和服務的提供,需求是以購買能力為基礎的消費愿望。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學的基礎問題,是經濟運行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供需緊密聯系、相互轉化。沒有需求則供給無法實現,新需求催生新供給;沒有供給則需求無法滿足,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另一方面,供需相互區別、各有規律,在推動經濟發展中作用各有側重。

2.供給側和需求側

供給側對應著生產方,需求側對應著消費方。理論上,對二者的分析是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宏觀經濟學基本分析方法。從需求側分析,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如果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要靠刺激政策推動經濟增長。從供給側分析,勞動力、土地、資本和技術等要素及其配置效率,決定了經濟潛在產出,所以,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3.結構性改革和結構調整

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有總量問題和周期性問題,但更突出的是結構性問題,表現在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各個方面,這些方面的問題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疊加,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重點問題。解決結構性問題,有面上的調整和根上的改革兩種辦法。結構調整僅僅是從面上對結構問題進行調整,“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從而實現面上的結構平衡和優化。所謂結構性改革,要求從根上針對我國結構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從制度架構和政府規制上進行改革,特別是加快行政管理體制中的簡政放權等改革。顯然,二者有較大的區別,一個是治標,一個是治本。當前,不能用傳統的結構調整辦法來取代結構性改革。

(二)內涵上是供給側、結構性和改革三者的辯證統一

1.本質是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產生的原因是要素配置扭曲,而導致要素配置扭曲的原因是體制機制障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就是用改革的辦法消除資源優化配置和要素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提高供給質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增長潛力和發展質量。重點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價格、財稅、金融、社保、科技等領域基礎性改革。

2.突出供給側

供需動態平衡,決定商品價格、市場效率,是經濟良性運行的重要條件。處理好供需關系,突出哪一側,要結合經濟運行的具體情況研判把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致經歷了“擴大供給—刺激需求—供給側改革”的過程。改革開放初期是短缺經濟、賣方市場,要著力擴大供給。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市場供求格局產生了根本改變,出現供過于求、買方市場,擴大需求成為主旋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市場萎縮,擴大內需成為主題。當前,由于需求擴張效果衰減,出現了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從供給側發力,加快技術創新,推動轉型升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既必要又迫切。

3.強調結構性

總量和結構是經濟發展中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總量增長為結構優化創造空間,結構優化為總量增長提供動力,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增長。當前,我國已是經濟總量大國,但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結構上存在著影響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缺陷,因此,必須更加重視結構的優化,才能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三)理論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1.從計劃到市場、從市場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不斷升華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黨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不斷提高,對于市場經濟的認識不斷升華。

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把市場當作發展生產力的手段,打破了片面理解姓“社”姓“資”的思維模式,從而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加快建立和培育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在理論認識上實現了飛躍。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隨后20多年的發展,我們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不斷提高,從理論上作出新表述的條件已經成熟。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探求政府與市場的黃金結合點,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2.經濟發展新常態、新理念和供給側改革是一個有機整體,是新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系統性理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集中全黨智慧,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深入認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深刻把握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先后提出經濟新常態、“五大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

新常態理論是關于新階段經濟的科學認識論,只有深刻認識、把握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才能既保持戰略定力,不搞強刺激,又積極作為、主動施策,穩住經濟,轉型升級。

“五大發展理念”是新階段推動經濟科學發展的方法論。“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方式和著力點歸根結底要落實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上。

供給側改革是新時期科學發展、中高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論,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的行動指南。

新常態、新理念、新改革的重要論述,是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如何認識新階段的經濟、如何發展新階段的經濟、如何解決新階段經濟中突出矛盾的系統認識,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的最新成果,是黨和國家確定的“十三五”發展主線。

3.供給側改革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1]。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這當然也包括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經濟學,供給側改革豐富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我國供給能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的需要,符合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對以需求管理為主的宏觀調控方式的揚棄,是對傳統結構調整方式的揚棄,符合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是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

(四)實踐上,是對國內外宏觀調控經驗教訓的概括和總結

1.從國際看,無論是強調供給的新自由主義,還是強調需求的凱恩斯主義,皆有其時代性、國別性、局限性

西方200多年的經濟發展史,對供給和需求的認識大致經歷了“重供給—重需求—重供給—供需并重”的歷史演變過程。

19世紀初,根據薩伊定律,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薩伊主張自由放任,認為市場有自我修復能力。當1857年出現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時,政府幾乎沒有干預,導致出現了一些社會政治問題,在美國甚至埋下南北戰爭的隱患。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張刺激需求、增加就業,強調國家干預。當大蕭條發生后,美歐一些國家和地區采取擴大支出、刺激總需求措施,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危機,但并未根治大蕭條,有的甚至走上法西斯邪路。

20世紀70年代后,供給學派再度興起,主張減稅、減少干預、增強企業活力,成為新自由主義一部分。為應對“滯脹”,多數西方國家通過增強競爭、加強供給管理等,為經濟增長,甚至為網絡和生物技術等新技術創新奠定了良好的環境。直到20世紀90年代西方國家空前繁榮,很多學者包括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等都一度認為經濟危機已成為過去式,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還是如期而至。

2008年,為應對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西方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又明顯加強,普遍采用量化寬松的刺激政策,包括擴大赤字、降息至零甚至負利率等,同時推進再工業化和科技創新,供給和需求并重,但成效不一,仍待觀察。

西方國家的市場體系已經較為成熟,他們的危機修復機制在自我否定中發展,再生能力也在提高。盡管如此,經濟自由主義對他們來說仍非靈丹妙藥,而凱恩斯主義也治標不治本。我國與西方國家國情不同、市場發育程度不同,中國不可能照搬照抄別國經驗,必然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創造,有中國聲音、中國方案。

2.從國內看,既是對我國宏觀調控的經驗總結,也是對我國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

多年來,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我國宏觀調控的探索和創新從未停止過。從注重總量調控,到既注重總量調控又注重結構調整,再到區間管理、定向調控、精準調控等,我國的宏觀調控理論、思路、方式和手段不斷豐富。

1992年,經濟出現過熱后,我國采取適度從緊的調控政策,通過壓縮財政赤字、控制支出規模、信貸控制等抑制投資需求,經濟實現了軟著陸。

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沖擊,經濟出現減速且伴隨通貨緊縮,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發國債、降息降準、擴大貸款等刺激內需,扭轉了經濟頹勢。

2003年,宏觀經濟運行出現過熱苗頭,我國實行財政、貨幣“雙穩健”政策進行預防性調控,并嚴格土地供應和加大環保力度,取得了積極效果。

2008年上半年,出現了過熱與通脹并存等問題,GDP增速為11%,通脹率達8%[2] 。正當我國著手實施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時,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為應對危機,宏觀政策轉向全面寬松,這一輪調控成功抵消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成績是主要的,同時也出現了刺激效果衰減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運行中新的矛盾更復雜,宏觀調控難度更大。中央立足實際,大膽創新,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反映了我國宏觀調控因勢而變,政策組合因時而異,駕馭的能力不斷提升。

3.綜合看,當前宏觀調控的重點是長短結合、供需結合,更加倚重供給側改革

對于宏觀經濟運行,經濟學上有一句概括性的話,就是“短期增長看需求,長期增長看供給”。

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都是調控經濟的手段,前者主要解決長期性問題,后者主要是熨平短期波動。

駕馭經濟既要需求管理,也要供給管理;既要總量調控,也要結構調控;既要短期調控,也要注重中長期改革。

供給側改革并不排斥需求側管理,關鍵是把握好重供給和重需求的度,即做到“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供給側改革也是宏觀調控理念、方式、方法的探索和創新,它有別于傳統的總量調控方法,著眼于矯正供需錯配,改革體制機制,推動經濟動能轉換和發展轉型升級,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制度基礎,增加持久動力。

二、為什么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從短期看,是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改進國民經濟管理方式的需要

20世紀90年代后,以需求管理為主的宏觀調控方式,對我國國民經濟長期快速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逐步邁入經濟發展新常態,面臨“三期疊加”,迫切需要宏觀調控方式創新和經濟管理方式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應時而變,順應國內外經濟發展大勢,從實際出發采取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改革措施,有利于推進發展。

1.解決當前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需要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一個突出矛盾是供需錯配,其中部分生產資料領域產能過剩和生活資料領域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并行。比如,我國鋼鐵產能總量過剩,但一些特鋼仍需要進口,前些年國內連圓珠筆筆芯的滾珠都無法生產。再如,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高收入階層在海外購買奢侈品成為時尚,不僅如此,由于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擔心,一些居民連一般消費品也在海外購買。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跟上消費升級步伐,拉回海外消費,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國內產品來一場“品質革命”。

2.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需要供給側改革與之契合

長期以來,以需求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宏觀調控對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起了保駕護航作用,但駕馭更加復雜的經濟運行,發揮宏觀調控更重要的作用,需要供給側改革與之配套。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并不矛盾,而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是我們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前瞻性安排,是更好地驅動投資、消費和出口的需要。

從消費方面看,國內消費旺盛會有力地帶動經濟增長,屬于需求側范疇。近年來,我國消費增幅不斷走低。通過供給側補短板,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推進,幾千萬貧困人口脫貧后對日用品消費需求將不斷擴張。通過提升供給結構適應性,生產適銷對路、優質價廉、安全方便的產品,將會拉回相當一部分海外消費。

從投資方面看,投資既包括生產性投資,又包括消費性投資,有需求側屬性,也有供給側屬性。近年來,我國投資增速下滑幅度較大,主要是投資效率不高和機會減少所致。通過供給側改革,引導投資方向,優化投資結構,尤其加大對消費領域的投資,諸如公共產品和服務投資等,不僅能夠刺激投資增加,更重要的是還能補齊民生短板,恰恰是供給側與需求側同時發力的表現。

從出口方面看,對我國來講,是用來滿足國外的消費需求,是向國外供給產品,也屬于供給側范疇。近年來,我國出口增幅大幅下滑,對經濟發展影響很大。通過供給側改革,探索擴大出口貿易的新途徑,推動我國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提供更加適應國際市場需要的優質中高端產品,優化出口結構,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方能扭轉出口頹勢。

(二)從長期看,是中國經濟動能轉換、轉型升級和行穩致遠的需要

當傳統動能由強變弱時,需要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轉型,形成“雙引擎”,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增長、躍上新臺階。

1.供給側改革是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實現向中高速發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傳統動能在拉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導致我國經濟發展總體質量和效率不高、效益不好。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四降一升”: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靠投資、出口、需求拉動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需要通過供給側改革以穩定經濟。

改造舊的傳統動能,需要供給側改革,借助“互聯網+”實現融合發展。一是重塑產業鏈。在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進一步完善產業體系,延長產業鏈條,培育接續產業,加速產業集聚,在不同區域乃至全球范圍內實現專業化分工和資源最佳配置,提供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優質產品。二是重塑供應鏈。我國很多傳統產業的產品由于市場屬性不同、供需信息不對稱、制造周期不同等原因,供應鏈不穩定。必須“外病內治”,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縮短對市場信息的響應周期,避免發生“市場供求關系已經逆轉,企業仍在加大馬力生產”的現象。

2.供給側改革是培育新動能、邁向中高端的主動選擇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大而不強的特征十分明顯,制造業、貿易、投資、金融、企業等規模都名列前茅,但核心競爭力不強。2015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中,我國排名第29位[4] ,這與我國的經濟體量明顯不相稱。我國經濟運行處于新舊動能接續期,迫切需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發展質量,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

培育新動能,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結構,提升質量。一是重塑價值鏈。加強核心部件、關鍵環節的研發、設計、制造,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進一步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和品牌知名度,加快從產品供應商向服務提供商延伸,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個性化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二是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新興服務業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三是鼓勵“雙創”。破除體制障礙,降低企業成本,推動適應新需求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三)綜合看,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需要

1.供給側改革是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的根本辦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我國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和條件逐步形成,但是仍然存在市場體系不完善、規則不統一、秩序不規范、競爭不充分的問題,影響了經濟發展活力。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資金雖然多,中小銀行供給卻嚴重不足,實體經濟、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貴、險。科技成果不少,但一方面創造性成果比例低,另一方面很多成果難以通過市場化產生經濟效益。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必須從供給側入手,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金融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在經濟活動中遵循價值規律、市場規律,促進要素合理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有效途徑

駕馭宏觀經濟既要堅持市場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當前出現的產能過剩、庫存過大、成本過高等問題,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機制本身的缺陷,也與不恰當的政府干預有關。隨著簡政放權等改革的深入推進,政府職能有了很大轉變,但是缺位、越位、錯位等問題依然突出。審批上主要是越位問題,束縛了市場主體創業、創新活力,增加了制度性交易成本,需要進一步簡政放權;監管服務上主要是缺位、錯位問題,如食品安全缺乏“防火墻”、環境保護缺乏“隔離帶”等,需要糾偏和加強防治。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必將會進一步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也會日益明晰,其背后的核心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真正實現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 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N].人民日報, 2015-11-25.

[2]王健.因勢利導 熨平周期 穩健發展——透視改革開放以來的六次宏觀調控[J].前線,2008(09).

[3]陳二厚,劉鋒.習近平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意[J].唯實,2015 (12).

[4]王康,孫迪.中國創新交出傲人成績單[N].中國知識產權報,2016-08-17.

(原載于《寧夏黨校學報》2017年第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尔古纳市| 乐亭县| 内乡县| 三明市| 岱山县| 新营市| 井陉县| 延津县| 漳浦县| 甘洛县| 赤峰市| 浦北县| 策勒县| 盘锦市| 波密县| 铁岭县| 肇州县| 腾冲县| 莒南县| 沿河| 灵川县| 囊谦县| 慈溪市| 枣庄市| 靖州| 鄱阳县| 新疆| 鄂尔多斯市| 孝昌县| 台江县| 武鸣县| 中江县| 合山市| 九龙坡区| 易门县| 奎屯市| 隆安县| 阳朔县| 吉首市| 小金县| 广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