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哲學

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三個維度

王叢霞

摘 要: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解釋力和闡發力。馬克思主義將人類社會作為客體進行研究和探索,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馬克思主義對現代性有原則高度的批判,指證了“現代世界”(資本主義)必然遭遇的歷史界限和覆滅命運;馬克思主義改變現實優先于改變思想觀念,著眼于社會存在領域改革的理論,順應時代變化和中國實際需要。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真理性;普遍規律;現代性

“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是2015年12月召開的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中所提出的“十三個如何看待”之一。這一問題既涉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涉及現實生活;既受廣大干部群眾普遍關注,又關系中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前途命運。因此,理論上必須回應清楚。真理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本質及規律的正確認識和反映。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按照辯證唯物論,思想必須反映客觀實際,并且在客觀實踐中得到檢驗,證明是真理,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1]由此,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就轉換成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普遍真理問題。從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內容構成來講,從內到外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系列彼此聯系的基本原理和具體結論。其中,具有普遍真理性的內容具體指實踐反復證明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基本原理。具體結論不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因為它是對具體事物特殊本質的反映,其真理性隨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一、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

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由他們的后繼者所發展,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解放的一般規律的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將人類社會作為客體進行研究和探索,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縱觀人類歷史,有一個歷史課題和哲學命題始終困擾著人類,即“我們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達爾文的進化論從人的自然屬性角度對此問題作了回答,其發現了人類生存的規律和發展方向,打破了長期占統治地位的“上帝造人”神話。馬克思主義把實踐引入了哲學,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來闡釋人類歷史的發展變化,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高度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顛覆了以往哲學家對歷史發展的解釋。因為在社會歷史領域中,馬克思以前的所有哲學家沒有一個人是用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重大差別在于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人的活動最大的特點是有意識、有目的。而以往的哲學家認為,意識和目的具有偶然性,動機和目的帶有個人性。他們用意識來解釋意識,沒有看到主觀動機背后還有客觀動因,因而認為人類歷史發展具有偶然性,徹底否認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性。馬克思、恩格斯則對意識和目的背后的物質性、客觀性進行了深入分析;恩格斯最早提出的“歷史合力論”,對人類終極命運進行了深入思考,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1845—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完成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成熟;恩格斯1886年完成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著作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文獻,是一篇對馬克思、恩格斯時期的哲學帶有總結性質的重要著作,它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豐富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所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哲學史上的革命變革。

經濟問題哲學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傳統。馬克思在完成哲學革命之后,立即把理論探索的任務和興趣轉向了商品的特性和運行規律,將哲學觀點、理論和方法融入對經濟現實的批判之中,且進一步發現了“剩余價值”這一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最終形成了《資本論》這一鴻篇巨制。馬克思用剩余價值對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進行了無情批判,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原因在于,雖然工人明顯地意識到資本家的剝削,但找不出問題出在哪里。資本家不是給工人發工資了嗎?馬克思講到,資本家購買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勞動力創造的價值遠遠大于勞動的價格。所以,剩余價值學說給工人造反提供了理論武器。經濟問題政治解決是馬克思主義的另一傳統。19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領域出現了資本占有勞動并控制社會的現象。在馬克思看來,空想社會主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只有使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通過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才能最終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和全人類的解放。因為有了馬克思一生兩個最偉大的發現,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社會主義就不僅僅是對資本主義進行純粹道義譴責的空想,而是生產力發展的最終目標和必然結果。

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取向。關于人的解放問題,近代以來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的哲學都有所關注,他們在推進資本主義文明發展過程中,以人權、人性等人的問題作為理論主題,進行了兩場歷史運動。一場是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思想啟蒙等形式表現出來的批判宗教神學的思想解放運動,試圖把人從對“神”的依附中解放出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宣揚人權、人性,反對中世紀的神權、神性;重視現實人生和世俗生活,反對禁欲主義和來世主義;頌揚自由和平,反對封建專制。這里需要強調,他們倡導人的思想解放,反對中世紀宗教神學對人的奴役,這是一種進步。但是,卻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者把人的自然屬性當作人的唯一本質,把欲望的滿足視為人生的唯一追求。例如,意大利詩人彼得拉克的“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這句格言正是對人的自然屬性的強調。后來,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幾乎都繼承了這一傳統。在中世紀,人們把自身的欲求視為“魔鬼”,宗教的任務就是要馴服這一“魔鬼”。宗教改革和思想啟蒙時期倡導的思想解放打開了緊鎖“魔鬼”的鎖鏈,接受并擁抱了這個“魔鬼”。當然,思想解放的完成并不意味著消滅宗教,而是意味著將宗教從國家意識形態中祛除,使人們意識到“主權在民”,而非“君權神授”,而宗教信仰作為自由的表現形式仍然可以在私人領域保留。[2] 另一場是以英國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等一系列資產階級大革命形式表現出來的批判專制政治的政治解放運動,其目的是試圖把人從對“人”的依附中解放出來。這里需要強調,政治解放的目的并非政治的消亡,而是將人的自然差別和社會差別從政治領域中排除,確保人作為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實現人在形式上的平等。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的學說,既是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物質生產的產物,也是借鑒吸收思想解放運動和政治解放運動等精神成果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看到,資本主義完成了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解放,是一種進步和文明的體現,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商品這種“物”對人的奴役和控制更為隱蔽、深入和全面。本來人的意義和價值需要通過人的方式來體現,現在卻以地位、權力、財富等外在的“物”來證明。人異化為欲望的奴仆,被欲望所統治,人被物化了,人被物奴役了,人重新變得不自由了。馬克思、恩格斯試圖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進一步追求人的社會解放,把人從對“物”的依賴性中進一步解放出來,這既是馬克思、恩格斯畢生追求的目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取向。

二、馬克思主義對現代性有原則高度的批判

現代性指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來的社會性質和狀態,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不同于以往歷史時期的嶄新階段,意味著整個社會的結構、政治、經濟、法律、倫理、文化、藝術和學術的改變。

從哲學上講,現代性作為現代世界之本質的根據,包含兩個基本支柱,即資本和現代形而上學。[3] 資本的基本特征就是增值和獲利,它使現代世界表現為不斷的進步和發展。資本增值獲利的條件和手段是現代形而上學,它不斷地滿足和實現資本的這種欲望。所謂現代形而上學,指現代哲學以及以此為基礎不斷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正是資本增值獲利的根本屬性使得現代人必須把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作為自己的基本法則。例如,當今世界高度關注GDP的增速,其根本原因在于保增長、保穩定、保就業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就中國而言,2016年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會拉動190余萬人就業。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所面臨的最大問題莫過于現代性的問題,這是任何思想家都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世俗化、理性化、自我意識的增強是現代性的三個特點,這些特點無疑是把雙刃劍。世俗化過程強調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同時也使一些人在此過程中喪失了人生價值和意義。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作為理性化的集中體現,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它又導致工人被機器排擠,淪為機器的奴隸,造成了人的異化。個體自由、自主的豐富個性是個體自我意識增強的表現,這是個體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表現,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是一種社會進步。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過分強調的自由、自主個性卻演變為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保護傘,進而演變為無節制地追求個人利益的手段。對現代性的批判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所謂批判,在理論上首先意味著澄清前提和劃定界限。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部資本主義發展史,也是一部資本批判史。[4] 近代以來的很多思想家、哲學家都對現代性進行了批判。例如,18世紀50—70年代,以弗朗斯瓦·魁奈為代表的法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派提出了反對貨幣的集中,甚至反對貨幣本身及反對城市化的主張。18世紀中期法國哲學家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中談到,現代世界的東西,特別是工業和商業、科學和技術,使人文明起來,而使人類沒落下去。盧梭在其著作《愛彌兒》一書中談到,原始狀態和自然狀態是一種最好的狀態,而人類的每一個進步都是沒落的。英國學者湯因比認為,現在社會的發展是集體自殺之路。日本學者池田大作則說,我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韙,應該讓世界的工業和商業、科學和技術停滯發展50年,以便使人類能夠專心致志地發展自己的道德和倫理,進行一場精神的回歸。其共同的特點是采取了浪漫主義的批判態度,試圖訴諸人類良心和道德,以開歷史倒車來應對現代性。

相比之下,馬克思主義對現代性的批判深入到資本的本質和現代形而上學的基本建制中,具有原則高度,即能夠充分地占有現代文明的成果并訴諸全面的社會改造,而不是使批判僅僅局限于倫理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虛弱本質中。例如,馬克思首先肯定了世俗化、理性化、自我意識的增強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和巨大作用。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5]同時,馬克思在為科學技術領域的每一個重大發現感到由衷喜悅,對資產階級創造的生產力由衷贊嘆的同時,又無情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世俗化、理性化、自我意識的增強對人的壓制。馬克思對現代性的批判不僅澄清了前提,而且為現代經濟生活劃定了歷史界限。現代經濟生活的前提不是自然狀態和原始狀態,而是商品生產、市場經濟發展及其特定階段的結果,因而是具有一定前提和限度的歷史現象。因此,正像它曾經的歷史生成一樣,它也將在歷史中歸于滅亡。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把現代世界本身當作一個歷史事物或歷史進程來理解,肯定現代性積極成果的同時,充分看到現代性所包含的內在矛盾。要解決這樣的發展悖論,只能是充分占有現代文明的成果,全面進行社會改造,化解和消除社會發展的內在矛盾與沖突,指證了現代世界必然遭遇的歷史界限和覆滅命運。后來,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并發展至今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基于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的視角,對現代性也有批判,且提出了許多發人深省的觀點。總體來講,作為一種批判理論,針對社會病理進行診斷,西方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是相契的。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本的貢獻,這是吸收和借鑒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的結果。但是,資本邏輯本身并不能保證發展成果直接惠及所有民眾,資本的力量所造成的不平等、不人道的現象更加多維地表現出來,這警示我們必須深入反思和批判資本和市場的消極后果,當然,這與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并不矛盾。這也就意味著,必須明確資本的功能與邊界,逐步完善制度建設、法律建設及道德建設,對資本邏輯和市場機制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約束,達到消除社會不公、遏止價值失范、減少社會沖突、縮小貧富差距的目的。這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對現代性有原則高度的批判精神指導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完善的當務之急,即引進和發展的資本關系并不是目的本身,其最終目的在于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實現人類社會向更高更文明形態的飛躍。[6] 概而言之,只要我們仍然生活在現代性所支配的世界中,只要我們依然面對當今社會的重大現實問題,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就將不可遏制地表現出來。

三、馬克思主義理論順應時代變化和中國實際需要

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7]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問題,從根本上說,并未超出馬克思主義的問題閾,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理論。可以形象地講,馬克思主義猶如一枚炮彈,今天仍在它的射程之內。

不能否認,馬克思主義是誕生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土壤之中的文明成果,它所針對的一個問題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這種“物”對人的統治和奴役。人被“物”統治在西方流行的時候,西方學者馬爾庫塞對此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列舉了現代西方人面臨的“虛假的需求、強迫性的消費、統治的新形式、痛苦中的安樂生活”[8]等遭遇。但就中國的現實狀況來講,這種統治和奴役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普遍遭遇,現代人的遭遇正在成為中國人的命運。每一個中國人必須隨著資本和市場的腳步起舞,愿意的被領著走,不愿意的被牽著走,不知不覺走了30多年。一方面,物質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另一方面,人的精神生活的豐富內涵和人生的廣闊意義全部被濃縮為對“物”的片面追求中,每個人獲取物質財富的多寡成為社會衡量個人價值的標準。雖然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多元、多樣、多變,但是個人的生活內涵、人生意義、價值尺度卻變得單一,直接被外化,表現為物本盛行、物欲膨脹。今天,我們的問題不是要不要這種“幸運”的遭遇,而是該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在如何對待這一“幸運”的遭遇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現了其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針對以上遭遇,有人提出退回到30多年前沒有資本、沒有市場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去,這一主張顯然太不現實。命運是我們經常會提到的一個詞,命運既寓意改變的困難性,又寓意改變的可能性。命運把我們置于種種關系之中的同時,又為我們開啟了另外一種可能。當然,這種置于是我們無法逃避的。今天個體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有些城市白領隱居山野鄉村,自給自足,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也有人會遠離網絡及高新技術,過著簡單充實的日子。但是,當現代科技、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水平時,整個人類不可能再回到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中。這就好比簡陋的衣食住行是原始人的生存條件,而高新技術則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們已經沒有辦法離開這些生存條件。例如,對手機的依賴就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當我們依賴這種生活方式的同時,又開始反思這種生活方式的利弊。正如當我們利用現代科技、經濟增長獲取物質財富、享受便捷的同時,又開始重新思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之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為我們的思考提供了方向,即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資本生產方式和市場經濟是發展“物”的最有效手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搞了30多年,對資本和市場的利用充分說明,資本和市場不會削弱社會主義,反而為社會主義創造了堅實的物質條件。改革開放前的教訓告訴我們,沒有生產力的發展,沒有“物”的發展,不僅意味著我們又會返回物質匱乏的狀態,而且所有陳腐的東西都有可能死灰復燃。

有人認為,應該對道德給予較高的期望。雖然這一主張有可取之處,但作用有限。不容否認,當今中國,社會誠信危機、食品安全危機頻頻爆發,社會呼喚道德的呼聲日益高漲。但是,馬克思講道:“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7]馬克思主義改變現實優先于改變思想觀念的理論宗旨啟發我們,不可對道德給予過高的期望,不能過分拔高道德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者雖然不是道德虛無論者,但馬克思主義更看重改變現實社會中不合理的社會關系,尤其是經濟關系,而不是脫離社會存在,對道德進行抽象的說教。道德屬于社會意識范疇,歸根到底由社會存在決定。雖然道德對社會存在有能動的反作用,但作用有限。道德的血液只會在沸騰的那一剎那凈化心靈、提升境界,在堅硬冰冷的現實面前,則是軟弱無力的善良意志。當然,社會存在領域,需要高風亮節的道德模范,其作用是道德引領示范,而不是道德表演和強制。一個社會的長治久安,最根本之處在于執政黨順應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用改革的手段合理調節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利益關系、社會關系理順了,道德關系也就理清了。正如馬克思所言:“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思想道德建設不能違背人的合理利益訴求,否則,思想道德教育將會面臨很多尬尷。

有人主張從宗教世界尋找心靈的慰藉。顯然,這一主張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宗教大多強調來生來世,但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既向往美好生活,更活在當下。宗教的慰藉就像酒精撫慰身心一樣,麻醉了人的肉體和思想神經之后,給人一種虛幻縹緲的幸福。馬克思主義啟示我們,要用現實的手段爭取現實的幸福,而不是祈求宗教的恩典。當然,在今天,現實的手段不是急風暴雨式的暴力革命,而是潤物無聲的改革和變革。

可見,物欲橫行時,我們缺少了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不僅無法把握這個時代問題的本質,也難以找到通向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現實途徑。面對市場和資本帶來的“物化”問題,我們應該怎么辦?這是一個歷史課題。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有很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覺,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引導宗教發揮積極作用,重視道德建設的同時,更注重在社會領域做文章,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順應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通過不懈的改革,調解不合理的社會關系,尤其是各階層、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只有著眼于社會存在領域的改革,才能真正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具有豐富的時代價值,但馬克思主義也具有歷史的局限性。馬克思主義是真理性的認識,但馬克思主義并不是終極真理,也不可能窮盡全部真理。馬克思主義開辟了在實踐中不斷認識真理和發展真理的廣闊道路。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何建津,楊文亮.從文明高度和比較視野看待馬克思主義[J].嶺南學刊,2014(04).

[3]吳曉明.論馬克思對現代性的雙重批判[J].學術月刊,2006(02).

[4]譚希培,等.馬克思主義理論前沿問題研究[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馬列著作選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

[6]張再興,趙甲明.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7]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M].馬列著作選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

[8]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原載于《寧夏黨校學報》2017年第5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德镇市| 鹿泉市| 潜山县| 宁城县| 桦南县| 旬阳县| 曲阳县| 西丰县| 荥阳市| 永和县| 若羌县| 乌兰浩特市| 沧州市| 长汀县| 九龙县| 沂水县| 晋江市| 永泰县| 吐鲁番市| 崇左市| 咸宁市| 临朐县| 嘉兴市| 泽普县| 宜黄县| 华亭县| 安福县| 鸡东县| 宾阳县| 伊春市| 栖霞市| 瓦房店市| 陆河县| 大足县| 阿拉尔市| 石门县| 利津县| 邻水| 阳江市| 阜新市| 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