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方格稿紙
方格稿紙,是以前報社每個月都要給采編人員發放的辦公用品。
我進入報社工作時,是1998年年底。第一次領到的方格稿紙,是A4紙大小,20×10=200規格的,就是一頁10行,每行可以寫20個字,一字一格,標點也占一格。無論是記者,還是編輯,都是一字一格工工整整地寫好稿子,用一枚大頭針,在稿紙上別一張“石嘴山日報發稿單”,送給主任審簽。主任審簽完,交給編輯部。
那時候,電腦沒有普及,記者用筆寫稿子,編輯在版樣紙上設計版面,標題占幾行,文章占多大區域,都靠數字數畫出來。用方格稿紙寫稿子,便于編輯數字數畫版。
1990年1月,石嘴山日報社改進排版技術,鉛字排版改為微機照排膠版印刷。
1998年10月,成立照排室?!妒焐饺請蟆返匿浫?、編輯組版、校對工作,從印刷廠分離出來,由報社單獨完成。
后來,報社的方格稿紙又有了改進,長度和原來的一樣,就是寬度縮減了一些,規格變成11×15=165,即一頁15行,每行可以寫11個字。這樣改進,更方便了編輯計算字數,因為報紙版樣紙基本欄就是11個字。這樣,照排室曾經反映的編輯因為字數計算不準確,版面要么空了、要么漲了的問題就越來越少了。
當然,方格稿紙于我的好,不僅僅是方便計算字數,我更感念它的,是“寫稿——改稿——謄寫”過程中我從中悟出的一些“道道”。
記得我參加工作后去的第二個部門,是采通部,一個負責采訪和通聯的部門。當時,采通部的主任是曾養民。每次,我寫完稿子,都要送給主任審簽。曾養民主任一字一句改得很細致。每一次,我都是再重新謄寫一遍再交給編輯部。謄寫稿件的過程,是最好的一個學習過程??吹藉e別字被改了,謄寫的時候,臉臊得紅紅的;看到前后段落被調整了,謄寫的時候,會仔細琢磨半天;看到兩句話之間被加了一大段文字,謄寫的時候,會大聲讀一下,讀完后覺得加在此處真是妙筆生花。
一次又一次之后,我的稿子中,錯別字沒有了,段落布局合理了,稿件語言生動了。這是用方格稿紙在“寫稿——改稿——謄寫”的一次次過程中,我業務知識的一次次積淀,業務能力的一次次提升。
一次又一次之后,我在一步步成長、進步。
后來,當了主任后,我也開始給記者改稿子。前輩的光榮傳統,我至今仍在認真地繼承著,每次都以“銼刀”般的新聞工匠精神,逐句逐字逐標點地修改記者編輯的稿件,有的稿件要斟酌好半天,有的幾乎是重寫一遍。改錯字、病句,調整段落布局,該妙筆生花處就來上兩三句,極盡己能讓記者的稿件準確、出色。和前輩不同的是,我的修改是在電腦上完成的,如果記者不刻意去查看采編平臺上的修訂記錄,是看不出修改痕跡的。記者能否在第二天查看采編平臺上的修訂記錄,或者用見報稿件和自己原稿作比較進行學習,我沒有做過細致調查,不好在這里多說些什么,但即便兩相對比了,我想,它也沒有20年前親筆謄寫一遍來的直觀。當然,少了這個過程,也就錯失了許多“悟”的過程。
2010年年底,我被單位派到北京參加網絡時代的時政記者和全能記者培訓班。中國經濟時報首席記者王克勤老師在給我們講課時,有記者請教王克勤老師,作為國內第一調查記者,他如何評價自己的天賦,王克勤老師謙虛地說:“我是一個智商一般的人,也是一個能力一般的人,只是因為專注于做自己喜愛的事情而已,蘭州話叫一根筋?!?他說:“做一名好記者,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認為,是悟性。只有勤于鉆研、思考,不斷總結,才能進步?!?/p>
20年來,我一直在新聞的海洋里努力地、細心地“悟”著新聞工作者的擔當之道、時政新聞的創新之道、媒體融合的發展之道等等,新聞因而給了我高度的認知和理性,于是,我用這份認知和理性,熱愛著工作,熱愛著學習,熱愛著生活,熱愛著大千世界……我欣喜地發現,我在一步步成長、進步。
四十歲以后的我,開始在體育場環形跑道上走路健身。以前不是很會走路,現在領悟到一些道理,變得會走路了,把手甩開,專心看著前方,不要突然變快,也不要突然變慢,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不論走幾圈,也不會累著。
新聞工作者,永遠在路上。
在新聞的道路上,我也依舊穩穩行進,慢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