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枸杞良種良法配套栽培規范化機械化綜合生產技術
- 石志剛 萬如
- 10600字
- 2021-12-31 10:58:24
第三節 枸杞品種
一、寧杞1號
寧夏農林科學院科技人員從當地傳統品種麻葉系列中通過自然單株選優培育而成的一個優良品種。進入成齡期(4年以上),株高1.40 ~1.60 m,根頸粗4.40~12.50 cm,株冠直徑1.50~1.70 m;樹皮灰褐色,當年生枝條灰白色,嫩枝梢端淡綠色,株枝條數160~285條,結果枝細長而軟,棘刺少,枝形弧垂或斜升,枝長36~54 cm,節間長1.34~1.48 cm,每節花果數2.02個,枝基著果距6.5~7.5 cm;葉色深綠色,葉片質地中等,在二年生枝條上葉片簇生,每簇2~4片,葉形為條狀披針形,當年生枝上單葉互生或后期有同一芽眼上2~3枚并生,披針形,葉長2.65~7.60 cm,寬0.68~2.18 cm,厚0.10~0.15 cm;株葉面積7.87~9.80 m2;花淡紫色,花長1.6 cm左右,花瓣綻開直徑1.5 cm左右,花絲近基部有圈稀疏的絨毛,花萼2~3裂;幼果粗壯,熟果鮮紅,果身橢圓柱狀,具4~5條縱棱,先端鈍尖或圓,鮮果縱徑1.50~1.90 cm、橫徑0.73~0.94 cm,果肉厚0.11~0.14 cm,鮮果千粒重505~582 g,種子棕黃色,腎形,每果內含25~40粒,種子千粒重0.80 g,種子占鮮果重的5.08%,株產鮮果7.6 kg左右,果實鮮干比4.17 ∶ 1(干果含水13%以下)。干果商品等級出成率為:夏秋果平均特級以上56%~63.8%,甲級33%~37.7%,乙級以下10%左右。
圖3-11 寧杞1號果實
圖3-12 寧杞1號單株
二、寧杞2號
寧夏農林科學院科技人員從寧夏當地優良品種大麻葉枸杞中采用單株選優方法選出來的枸杞新品種,該品種在寧夏、新疆、甘肅、內蒙古和湖北等省、自治區均有種植。寧杞2號樹生長勢強,生長快,樹冠開張,通風透光好。在寧夏栽培5年以上樹,一般高為1.50~1.68 m,根頸粗5.60~11.50 cm,株冠直徑1.80~2.10 m;樹皮灰褐色,當年生枝條灰白色,嫩枝梢端淡紅白色。結果枝細長而軟,棘刺極少,平均枝長35.4 cm,最長95 cm節間長4.41 cm。葉深綠色,在二年生枝上簇生,葉形為條狀披針形,當年生枝上單葉互生或并生,葉片長為2.61~7.45 cm,寬為0.65~1.43 cm,葉厚為0.385~0.481 mm。花較大,花筒長為1.58~1.75 cm。花絲近基部有圈和特別稠密的絨毛。果實為長橢圓,鮮果平均縱徑為2.43 cm,橫徑為0.98 cm,果肉厚為0.178 cm,果實鮮干比4.38 ∶ 1,鮮果千粒重為590.5 g。寧杞2號對種植土壤適應性較強,在沙壤、輕壤及黏土地上均能生長,但最適宜在肥沃的沙壤或輕壤地上生長。
圖3-13 寧杞2號果實
圖3-14 寧杞2號枝條
三、寧杞3號
寧夏農林科學院人工選育的品種,在寧夏栽培3年,株高為1.50~1.61 m,根莖粗4.01~5.50 cm,株冠直徑1.30~1.50 m;樹皮灰褐色,當年生枝條灰白色,嫩枝梢端淡黃綠色。結果枝細長而軟,弧垂生長,棘刺少,平均枝長39.7 cm。葉綠色,葉橫切面向下凹,頂端漸尖,二年生枝上葉簇生,葉形為條狀披針形,當年生枝上單葉互生,披針形,長寬比4.88。花紫紅色,花冠筒內壁淡黃色,花絲近基部有圈稠密絨毛;花梗長2.314 cm。果實為長卵圓形,果長1.6~1.8 cm,鮮果平均縱徑為1.74 cm,橫徑為0.89 cm,果腰部外突,果實鮮干比4.68 ∶ 1鮮果千粒重996.6 g,鮮果果肉厚為0.207 cm,不易制干。果實內含種子5~25粒。
圖3-15 寧杞3號果實
四、寧杞4號
中寧科技人員從當地傳統品種麻葉系列中通過自然單株選優培育的品種。植株樹勢強健、樹冠開張,強壯枝耐短截修剪,果枝易培養。多年生枝灰褐色,當年生枝灰白色,嫩枝枝稍紫紅,結果枝斜生或弧垂。葉互生,深綠色,葉長6~9 cm,寬1.5~2.0 cm,當年生枝葉片部分反卷,嫩葉葉脈基部至中部正面紫色。鮮果果身棒狀而略方,具8棱,4棱高、4棱低,平均縱徑1.83 cm,橫徑0.94 cm。
圖3-16 寧杞4號果實
圖3-17 寧杞4號單株
五、寧杞5號
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所科技人員人工選育品種,是首次發現的枸杞雄性不育材料,栽植時需配置授粉樹。品種編號:寧S-SC-LB-001-2009,2009年通過寧夏林木品種審定。鮮果橙紅色,果表光亮,平均單果質量1.1g,最大單果質量3.2g。鮮果果型指數2.2,果腰部平直,果身多不具棱,縱剖面近距圓形,先端鈍圓,平均縱徑2.54 cm,橫徑1.74 cm,果肉厚0.16 cm,內含種子15~40粒。果實鮮干比4.3 ∶ 1,干果色澤紅潤果表有光澤,含總糖56%,枸杞多糖3.49%、胡蘿卜素1.20 g/100g、甜菜堿0.98 g/100g。樹勢強健,樹體較大,枝條柔順。花長1.8 cm,花瓣綻開直徑1.6 cm,花柱超長、顯著高于雄蕊花藥,新鮮花藥嫩白色、開裂但不散粉,花綻開后花冠裂片紫紅色,盛花期花冠筒喉部鵝黃色在裂片的紫色的映襯下呈星形,花冠筒內壁淡黃色,花絲近基部有圈稠密絨毛,花萼2裂。葉色深灰綠色,質地較厚,寧杞5號老熟葉片青灰綠色,葉中脈平展,二年生老枝葉條狀披針形,簇生,當年生枝葉互生、披針形、最寬處近中部,葉尖漸尖,當年生葉片長3~5 cm,長寬比4.12~4.38。一年生枝條黃灰白色。嫩枝梢略有紫色條紋,當年生結果枝枝條梢部較細弱,梢部節間較長,結果枝細、軟、長,但不影響采摘。節間長1.3~2.5 cm,有效結果枝70%長度集中在40~70 cm之間,老熟枝條后三分之一段偶具細弱小針刺,結果枝開始著果的距離8.0~15 cm,節間1.13 cm。
圖3-18 寧杞5號果實
圖3-19 寧杞5號單株
六、寧杞6號
寧夏林業研究所(有限公司)選育,品種權號:20120040。來源于寧夏林業研究所天然雜交實生苗,父母本不詳。寧杞6號為落葉灌木,人工栽培形成1.6~2.0m高的喬木狀,莖直立,灰褐色,上部多分枝形成傘狀樹冠;老眼枝結果能力與寧杞1號相似,每節間3~7個花果簇生于葉腋;七寸枝花果量較寧杞1號稀疏,每節1~2朵花,稀3朵;葉片展開呈寬長條形,葉片碧綠,葉脈清晰,幼葉片兩邊對稱,卷曲呈水槽狀,老葉呈不規則翻卷;花2~8朵簇生葉腋,合瓣花。開花時,花冠裂片平展,呈圓舌形,紫紅色,花冠筒長于花冠裂片;雄蕊5,稀4或6,花藥黃白色,花絲著生于花冠筒下部并與花冠裂片互生;幼果細長彎曲,萼片單裂,個別在尖端有淺裂痕,果實長大后漸直,成熟后呈長矩形,先端鈍尖。寧杞6號與對照品種寧杞1號比較的不同點如下:寧杞6號即將開放的花蕾比寧杞1號長27%;開花后花瓣直徑比寧杞1號大5.6%,花筒寬比寧杞1號小29%;寧杞6號40%柱頭與雄蕊等高,60%略低于柱頭;寧杞1號87%柱頭顯著低于雄蕊, 13%柱頭與雄蕊等高。
圖3-20 寧杞6號果實
七、寧杞7號
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所科技人員人工選育品種,自交親和,栽植時可單一建園。寧杞7號(枸杞新優系0207)良種編號:寧S-SC-LB-009-2010,該品種是從寧夏枸杞生產園中選育出的無性系新品種。一年生枝快速抽生期未木質化時梢部綠色,表皮有少量紫色條紋。一年生枝上成熟葉片寬披針形、青灰綠色,葉脈清晰、凸起。花冠檐部裂片背面中央有1條綠色維管束,花展開后2~3h,花冠堇紫色自花冠邊緣向喉部逐漸消退,遠觀花冠外緣近白色。幼果粗直、花冠脫落處無果尖,鮮果無清晰果棱、長圓柱形、暗紅色,果表無光澤,平均單果重0.71 g,縱橫徑比值2.0。鮮果耐擠壓,果實鮮干比4.3 ∶ 1~4.7 ∶ 1。萌芽較寧杞1號早4~5d,二年生夏秋枝上年結實枝每葉腋花量0.2個,二年生秋枝上年未成熟果部位每葉腋花量2.2個;一年生枝起始坐果節位3以上,每節花果數平均2.1;剪截成枝力3.5。自交親和。對癭螨、薊馬、白粉病抗性弱。耐鹽堿,耐寒,不耐陰濕。在多年多點的品種對比試驗與區域試驗中表現出生長快、自交親和水平高、抗逆性強、豐產、穩產、果粒大、等級率高等特點。
圖3-21 寧杞7號果實
圖3-22 寧杞7號單株
八、寧杞8號
寧夏森淼種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科技人員人工選育。品種權號20120109。該品種是通過自然選優得到的一個果粒大但花果量較少的枸杞株系。與寧杞1號相比,物候期提前3~5d,老眼枝現蕾開花量少,而大量花集中在七寸枝。自交親和性差,不適宜純系栽培。該品種莖直立,灰褐色,樹體生長勢中庸,冠形緊湊。老眼枝現蕾開花量極少,多在老眼枝頂端或長針刺枝上結果,每節間3~4個花果簇生于葉腋;七寸枝花果量每節1~2朵花,稀3朵,枝條長而下垂,結果距長40~60 cm。呈窄條形,幼葉綠色,成熟后葉片灰綠色,葉脈清晰。花1~2朵簇生葉腋,合瓣花;花冠裂片平展,呈圓舌形,紫紅色;雄蕊5,稀4或6,雌蕊1。幼果細長彎曲,萼片單裂,個別在尖端有淺裂痕,果實長大后漸直,成熟后呈長紡錘形,兩端鈍尖,果粒大。
圖3-23 寧杞8號的花、葉和果實
九、寧杞9號
寧夏森淼種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科技人員人工選育。品種權號20120110。該品種主要為葉用,為三倍體枸杞,具有生長量大、生長勢和植株葉芽鮮嫩、風味良好、營養豐富等特性,適于枸杞芽菜、芽茶的開發。
圖3-24 寧杞9號單株
十、寧杞10號
中寧縣科技人員人工選育,又名杞鑫1號,是寧杞5號×寧杞4號的雜交子一代優良單株無性系。樹勢強健,枝條柔軟,易發七寸枝,自然成枝力強。一年生枝上的葉為綠色,質地較厚,葉中脈平展,最寬處近中部,葉尖急尖,葉平均長6.13 cm、寬1.64 cm。一年生枝有較大花量,花冠紫色,花藥淡黃色,開裂有花粉,花冠筒喉部鵝黃色在紫色裂片的映襯下呈圓形,花冠筒內壁黃綠色。鮮果單果最大縱徑達2.5 cm,鮮干比4.0~4.3,鮮食制干均可。
圖3-25 寧杞10號
十一、寧農杞1號
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人員選育。品種權號:20140107。寧農杞1號是從母本寧杞5號(♀)×父本“07-07”(♂)人工雜交獲得 F1代群體中優選的無性系。株型直立,株高中等,生長勢強,樹姿較開張,結果枝細長而軟(平均枝長:55.7 cm,平均枝基粗度:0.26 cm),一年生枝條淺綠色,僅在節間葉簇生的地方具紫色條紋,具少量棘刺,多年生枝條灰褐色。一年生葉翠綠色,成熟葉片深綠色,寬披針形,葉柄長度中等。一年生枝上葉片常扭曲反折,正反面葉脈清楚。長寬比3.36。花蕾上部紫色較深,花冠顏色紫堇色,花冠筒裂片圓形,每一裂片上面具明顯的三條脈紋,花冠漏斗狀,花冠筒長度中等;花雌雄蕊同位,雄性可育;花萼2裂;二年生枝花4~5朵腋生,當年生新枝花1~2朵腋生。果實倒卵圓形,果色鮮紅,青果具有明顯果尖,成熟后不具明顯果尖。鮮果平均縱徑2.26 cm,橫徑0.97 cm,果肉厚0.13 cm,千粒重為1 017.5 g,鮮干比為4.35 ∶ 1。種子棕黃色,腎形,平均每個果實結籽量為42.0粒,飽滿種子含量為81.01%。寧農杞1號物候期與相似品種相比主要表現在,新梢現蕾早、果熟早;自交不親和,需配置授粉樹,最好與果實形態與花期基本相近,平均單果質量為1.0以上的品種(系)進行混植,建議選用“09-01”、寧農杞2號。該品系對環境要求不嚴,適宜于寧夏、青海、甘肅、新疆等地區種植。
圖3-26 寧農杞1號果實
圖3-27 寧農杞1號單株
十二、寧農杞2號
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人員選育。品種權號:20140108。枸杞新優系寧農杞2號屬于茄科枸杞屬(枸杞屬 Lycium L.)。寧農杞2號是從寧杞5號(母本♀)ד07-05”(父本♂)人工雜交獲得F1代群體中優選的無性系。寧農杞2號株型直立,株高中等,樹勢強健,樹體緊湊,生殖生長勢強,結果枝細長而軟(平均枝長:48.0 cm,平均枝基粗度:0.32 m),嫩枝條青綠色,不具紫色條紋和斑點;多年生枝灰褐色。葉深灰綠色,窄披針形,正反面葉脈清楚。長寬比為4.3。花紫堇色,花冠漏斗狀,筒細長,寬約2 mm,長約為花萼的2倍;花冠喉部筒狀,檐部裂片不向外翻,花雌雄蕊同位,雄性可育;花萼2裂;二年生枝花4~5朵腋生,當年生新枝花1~2朵腋生。果實長橢圓形,青果腹縫線處,具一條明顯縱棱和兩道溝槽;成熟果實呈壓扁狀或三棱形,果實先端突起,具有小的錐狀尖頭。鮮果平均縱徑2.50 cm,橫徑1.10 cm,果肉厚0.17 cm,千粒重1119.2 g,鮮干比為4.6 ∶ 1。種子棕黃色,腎形,平均每個果實結籽量33.4粒,飽滿種子含量為86.23%。寧農杞2號物候期與相似品種相比主要表現在,萌芽早、現蕾早、果熟早;自交不親和,需配置授粉樹,最好與果實形態與花期基本相近,平均單果質量為1.0以上的品種(系)進行混植,建議選用“09-01”寧農杞1號。該品系對環境要求不嚴,適宜于寧夏、青海、甘肅、新疆等地區種植。
圖3-28 寧農杞2號果實
圖3-29 寧農杞2號單株
十三、寧農杞3號
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人員選育。品種權號:20150121。寧農杞3號是從“YX-1”(母本♀)×寧杞1號(父本♂)人工雜交獲得F1代群體中優選的無性系。該品種樹勢旺盛,樹體緊湊,生殖生長勢強,自然成枝力(4.3枝/枝),剪接成枝力(2.8枝/枝),結果枝長而硬(平均枝長:61.9 cm,平均枝基粗度:0.29 m),嫩枝條青綠色,不具紫色條紋和斑點;多年生枝棕褐色。葉深灰綠色,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正反面葉脈清楚。長寬比3.92。花淡紫色,花冠高腳碟狀,筒細長,寬約2 mm,長約為花萼的2倍;花冠喉部筒狀,檐部裂片不向外翻,花萼2裂;二年生枝花4~5朵腋生,當年生新枝花1~2朵腋生。果實長橢圓形,青果腹縫線處,具一條明顯縱棱和兩道溝槽;成熟果實呈壓扁狀或三棱形,果實先端突起,具有小的錐狀尖頭。鮮果平均縱徑2.33 cm,橫徑1.00 cm,果肉厚0.13 cm,千粒重1 083.7 g,鮮干比為4.26 ∶ 1。種子棕黃色,腎形,平均每個果實結籽量36.4粒,飽滿種子含量為83.38%。寧農杞3號物候期與寧杞1號相比主要表現在,萌芽早、現蕾早、果熟早;自交不親和,需配置授粉樹,最好與果實形態與花期基本相近,平均單果質量為1.0g以上的品種(系)進行混植,建議選用“09-01”“09-02”。該品系對環境要求不嚴,適宜于寧夏、青海、甘肅、新疆等地區種植。
圖3-30 寧農杞3號果實
十四、寧農杞4號
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人員選育。品種權號:20180060。寧農杞4號是通過群體選優培育的黃果枸杞新優系。寧農杞4號屬軟架型,枝條軟條型;枝條無棘刺,平均枝長55.88 cm;嫩梢尖端小葉收縮向上;葉寬披針形,葉面平展,深綠色,葉尖漸尖,葉片較大,葉長4.64 cm,葉寬2.28 cm,長寬比2.03;花深紫色,多為5瓣花,偶有6瓣花,花瓣具三條明顯脈紋,延伸至花筒基部,且顏色較深;花冠筒裂片鈍尖,花萼深紫色,3裂;花冠筒內壁淡黃色,花絲近基部絨毛密布;成熟果實為圓形,果頂平截,果色鮮黃色,果味甜,果實顆粒大,鮮果千粒重1 080 g;根系的根基部位密布毛根。
圖3-31 寧農杞4號果實
十五、寧農杞5號
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人員選育。品種權號:20180061。寧農杞5號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出的黃果枸杞新優系。寧農杞5號的母本為枸杞種質材料黑雜的航天誘變群體F1代實生苗,編號為W-12-30。寧農杞5號屬硬架型,萌蘗能力強;枝條多棘刺,多年生枝灰褐色;節間較短,為1.58 cm;嫩梢黃綠色,具腋生芽;葉長窄披針形,葉面平展,小葉形,葉長2.38 cm,葉寬0.72 cm,葉尖漸尖;花淡紫色,花瓣具三條明顯脈紋,中脈淡紫色,且延伸至花邊花瓣的2/3;花冠和花藥較小,不散粉;花冠筒筒形,花萼淡黃綠色,萼片卵形,3裂;成熟果果實為圓形,果色鮮黃色,果味甜,鮮果千粒重540 g。
圖3-32 寧農杞5號果實
圖3-33 寧農杞5號單株
十六、寧農杞10號
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人員選育。品種權號:20180114。通過花藥培養的純合二倍體枸杞寧農杞10號解決了制約枸杞基因組研究的關鍵技術瓶頸。
十七、大麻葉
寧夏枸杞栽培區傳統的當家品種,進入成齡期(4年以上),株高1.45~1.65 m,根頸粗4.60~12.50 cm,株冠直徑1.40~1.70 m;樹皮灰褐色,當年生枝條灰白色,嫩枝梢端紫紅色,枝條數150~250條,結果枝細長而軟,棘刺少,枝形弧垂或斜生,枝長40~65 cm,節間長1.40~2.00 cm,每節花果數1.64個,結果枝著果距(基部開始著果的距離)8~12 cm;葉色深綠,葉片質地厚,在二年生枝條上葉片簇生,每簇2~6片,葉形為條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葉長4.40~7.24 cm,寬0.80~2.20 cm,厚0.09~0.14 cm;當年新枝第一次葉卵狀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2.40~4.90 cm,寬1.20~2.0 cm,厚0.05~0.10 cm,部分葉片反卷,單葉互生,株葉面積6.10~8.50 m2;花紫紅色,花長1.5 cm左右,花瓣綻開直徑1.3 cm左右,花絲下部有一圈稠密的絨毛,花萼2~3裂;幼果粗壯,熟果鮮紅,果身長橢圓棒狀,具4~6條縱棱,先端鈍尖或近截平,鮮果縱徑1.45~1.85 cm、橫徑0.70~0.94 cm,果肉厚0.10~0.13 cm,鮮果千粒重502~562 g,種子棕黃色,腎形,每果內含28~55粒,種子千粒重0.82 g,種子占鮮果重的5.40%,株產鮮果6.8 kg左右,果實鮮干比為4.31 ∶ 1(干果含水13%)。
十八、菜用型優良品種——寧杞菜1號
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所科技人員人工選育,通過野生枸杞與寧夏栽培的果用枸杞品種人工雜交獲得的菜蔬專用新品種,多年生灌木,營養成分積累于嫩莖葉內,一般為2 ~3株叢狀栽培,為便于采菜。該品種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沙壤、輕壤、重壤、鹽堿土地均可種植,且抗旱、耐濕、抗病蟲能力強;利用硬枝扦插和分根繁殖成苗率均在90%以上,主要營養成分維生素、氨基酸、蛋白質、總糖和碳水化合物等高于常規蔬菜,2003年被列入國家重點科技成果推廣計劃(編號:2003EC000394)。該品種根系發達,插條育苗的根系在有效土層內的穿透力和再生能力強,兩年生主根長30~50 cm,粗0.5~1.5 cm;側根16~25條,長25~45 cm,粗0.21~0.53 cm;須根密集,多達70條以上;根系在有效土層內的分布半徑為50~120 cm。栽培菜園嫩莖高15cm左右;即采集8~12 cm的嫩莖葉,在生產季節每6~8 d采集一次,故而控制叢狀生長高度,只保留莖基部8~10個芽眼為生長點,便于萌生更多地嫩莖。一般莖高10~15 cm,粗0.27~0.36 cm,色綠;葉為單葉互生或2~4片簇生于芽眼,披針形或長橢圓披針形,長3.1~8.7 cm,寬0.8~2.3 cm;葉脈明顯,主脈紫紅色,葉肉質地厚。露地種植,產菜期4月中旬至9月下旬,產量1 695 kg/畝,保護地可周年產菜。
十九、菜用型優良品種——大葉枸杞
寧夏農林科學院科技人員野生馴化的專用型菜用枸杞。大葉枸杞為多年生落葉灌木,高0.5~1.0 m,一般3~10株為一叢;栽培時自然高生長可達2m以上,由于采集嫩莖葉為菜蔬,一般高生長控制在0.5 m以下。主根長25~40 cm,粗0.54~1.10 cm;側根10~16條,長15~30 cm,粗0.15~0.35 cm;須根密集,根系分布半徑30~60 cm。自然生長的成熟枝條長150~200 cm,粗0.14~0.46 cm;經栽培采菜的莖長15~35 cm,粗0.08~0.26 cm。成熟枝條淡灰色,有縱條紋,嫩莖綠色或深綠色。單葉互生或2~4枚簇生,紙質或栽培時質稍厚,卵形或長橢圓形,基部楔形;長1.5~5.0 cm,寬0.5~2.5 cm,栽培者葉長達10 cm以上,寬達4 cm;葉柄長0.4~1.0 cm,綠色或深綠色。為完全花,自然生長至秋季的成熟枝條上可現蕾開花,花在長枝上單生或雙生于葉腋,在短枝上則同葉簇生,為兩性花;花梗長1~2 cm,花萼長3~4 mm,通常3中裂或4~5齒裂,裂片有緣毛;花冠漏斗狀,長9~12 mm,淡紫色;雄蕊著生于花冠中部,花柱稍伸出雄蕊,柱頭綠色。自然生長秋季結果,漿果,紅色,卵形,果長7~15 mm,直徑4~6 mm;種子扁腎形,長2.5~3.0 mm,黃色,千粒重0.7 g。
二十、四倍體枸杞
由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所科研人員通過倍性育種將寧夏枸杞經化學誘變獲得,主要有“88024”和“88028”兩個表現優良的四倍體枸杞新品系。灌木,株高156 cm,結果枝短而少刺,當年生枝灰白色;多年生枝灰褐色;葉色深綠,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果實漿果,紅色,圓柱形,果肉厚。種子扁圓形,橙黃色,每果含種子15~30粒。花果期5~10月;鮮果千粒重610 g。
二十一、三倍體枸杞
由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所科研人員通過倍性育種獲得,將寧夏枸杞經化學誘變獲得的四倍體作為親本,通過四倍體與二倍體雜交獲得三倍體,主要有“9601”和“9606”兩個表現優良的四倍體枸杞新品系。灌木,株高150 cm,結果枝略長少刺,當年生枝灰黃色;多年生枝黃褐色;葉色淺綠,條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花紫紅色,花冠漏斗狀,花萼鐘形, 2中裂,花絲基部有絨毛,花柱稍伸出花冠。果實漿果,紅色,橢圓形,頂部鈍尖,果肉厚。果實內無子或有少量秕子。花果期5~10月;鮮果千粒重610 g。花量大,落花落果率高。
二十二、其他品種
國內有見品種選育的報道,新疆科技人員選育出精河1號、精河2號、精河7號;內蒙古科技人員選育出蒙杞1號(又稱“先鋒1號”“小尖椒”等)、蒙杞2號;青海科技人員選育出柴杞1號;中科院科技人員選育出中科綠川1號;湖北科技人員選育出“8832、雜8732、87004、87069”等枸杞品系。
國外有見韓國忠慶南道枸杞研究院開展品種選育的報道,美國有見開展枸杞品種選育的報道。
二十三、枸杞育種現狀
枸杞育種目前主要采用自然變異優選、雜交育種、誘變育種、航天育種和分子育種等方法。寧夏枸杞育種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90年代后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自2013年寧夏設立枸杞育種專項取得突破性進展,搭建起常規育種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相結合的枸杞現代育種技術平臺,選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枸杞新品種。
(一)自然變異選優
寧夏作為枸杞的道地產區,在其悠久的種植歷史過程中,經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先后篩選出了大麻葉、小麻葉、黑葉枸杞、白條枸杞、卷葉枸杞、黃葉枸杞等十多個農家栽培品種。1985年科技人員采用單株選優法,從大麻葉枸杞中相繼選育出寧杞1號、寧杞2號兩個新品種,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大面積推廣,為枸杞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種;2005年科技人員從大麻葉枸杞群體中選育出了寧杞4號,并在中寧等枸杞產區推廣種植;科技人員利用單株選優選育出蒙杞1號,通過內蒙古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科技人員從枸杞群體中優選出“06-02”“06-16”“06-03”“07021”優良單株。寧夏農科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所選育出寧杞7號,在新種植的枸杞占90%以上,實現枸杞品種的第二次更新換代。
(二)雜交育種
雜交育種是運用歷史較長,也是最為常規的育種手段。科技人員首次用野生枸杞與栽培枸杞進行雜交育種,使枸杞種間雜交獲得成功,實現枸杞雜交育種的創新,培育出菜用枸杞新品種寧杞菜1號,可廣泛地應用到蔬菜生產領域,拓展了枸杞資源的利用,延長了產業鏈,適應了寬領域的市場需求,突破了以往僅利用枸杞果實的局限。科技人員在湖北引種寧夏枸杞,培育出枸杞三倍體株系寧-8832、雜8732;利用寧夏枸杞與當地野生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雜交,選育出適于湖北栽植的,具有明顯雜交優勢的枸杞品系“87004”“87069”“87103”等。科技人員先后用寧杞1號枸杞與四倍體枸杞雜交授粉,培育出三倍體無籽枸杞。據報道,科技人員先后以枸杞、番茄為親本進行屬間遠緣雜交育種試驗。科技人員通過種間遠緣雜交育種獲得“YX04-001”“04-03-32”兩個優良單株。通過雜交獲得寧農科1號、寧農科2號、寧農科3號等品種。
(三)誘變育種
1.化學誘變
據報道,有科技人員利用秋水仙堿+二甲基亞砜處理枸杞發芽種子,均獲得四倍體植株。用秋水仙素處理枸杞莖尖組織,獲得12株加倍苗(包括嵌合體),其中3株為同源四倍體苗(2n=4x=48),9株是嵌合體苗。用1.5%、1.0%NaCl對枸杞無菌苗下胚軸誘導產生的胚性愈傷組織進行誘導培養,選出了耐1.0% NaCl的抗鹽變異體再生植株。
2.物理誘變
據報道,有科技人員利用60Co-γ射線對寧杞1號枸杞胚性愈傷組織誘導,并以枸杞根腐病病菌尖孢鐮刀菌的粗毒素成功篩選出抗病變異體的再生植株。
(四)航天育種
航天育種是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新誕生的一種育種技術,主要利用太空的特殊環境如空間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微磁場等因素,對農作物種子的誘變作用來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選育新種質、新材料和培育新品種。它是近十多年來涌現出來的創造新種質資源和新品種的一種有效途徑,航天育種與常規育種相比,具有變異類型多、變異頻率高等特點。枸杞航天育種始于2003年。寧夏農科院科技人員于2003年11月利用我國第18顆返回式衛星搭載寧夏枸杞種子,獲得了大量的枸杞航天苗,通過對群體遺傳性狀調查,航天誘變苗發芽率比對照提高10.6%,生長勢、株高、地徑、發枝數、現蕾率上均優于對照,尤其是在果實形態、結果期、生長量、葉片形態與對照之間存在差異明顯。中寧科技人員也開展了枸杞航天育種相關研究。
(五)生物技術育種
1.花培育種
花藥和花粉培養主要用于獲得單倍體,經染色體加倍后得到純系,可以縮短獲得純系的時間,便于研究遺傳規律,提高育種的目的性和選育效率,解決多年生雜合體枸杞育種難題。據報道,科技人員用花粉誘導出枸杞單倍體植株。利用枸杞花藥進行離體培養,成功誘導出單倍體花粉植株。通過花培選育出寧農杞10號。
2.胚(胚乳)培育種
據報道,科技人員以寧夏枸杞未受粉的子房為材料,組培接種后置于0~4℃條件下預處理48 h,獲得四倍體和非整倍體的再生植株,四倍體枸杞表現出花器和果實大、果肉厚、種子少、抗逆性強等特點,充分顯示出它的應用潛力。在枸杞胚乳植株的誘導中,也獲得了四倍體植株;用枸杞胚乳誘導得到了三倍體水平的枸杞胚乳植株;在不同激素水平及組合類型的培養基上對枸杞不同發育期果實進行胚乳離體培養,確定青果期是枸杞胚乳培養的適宜期;在培養基中加入一定濃度的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產生的愈傷組織可直接形成芽體,改進了枸杞胚乳培養技術。
3.原生質體培養和細胞融合
原生質體培養可用于體細胞雜交、基因轉化及細胞學研究。據報道,科技人員從枸杞幼嫩葉片誘導愈傷組織分離出的原生質體培養形成愈傷組織,但未獲得再生植株。由枸杞下胚軸分離原生質體并培養出再生植株。開展了黃花煙草+枸杞、波緣煙草+枸杞組合的屬間原生質體融合研究,并獲得再生雜種小植株。對枸杞原生質體進行培養,并從原生質體水平研究分析多糖;從枸杞髓部細胞誘導出胚性愈傷組織,建立起穩定的細胞懸浮系,通過枸杞懸浮細胞分離原生質體,分化出再生植株。顯然,枸杞原生質體再生株技術已有所突破,從而為進一步開展枸杞細胞融合及新品種選育奠定了技術基礎。
(六)構建了以常規育種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相結合的高效育種體系
1.建立枸杞種質資源收集評價利用體系
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所科技人員完成了國內的枸杞資源區域分布調查,收集保存枸杞屬7種3變種2 000余份種質材料,繪制了我國枸杞分布區劃圖;建成了世界唯一一個枸杞種質資源圃,獲批成為“國家枸杞種質資源庫”,對500份枸杞種質資源的農藝、品質、抗性等性狀進行綜合評價,篩選出60份核心種質,首次明確了枸杞紅素(玉米黃素雙棕櫚酸酯)是枸杞的指標性成分之一,篩選出了枸杞紅素含量比寧杞1號高96%的種質材料,以及抗癭螨、抗木虱、抗白粉病等優異高抗材料10份,構建了涵蓋200余項評價指標的枸杞種質資源信息庫。
2.常規育種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相結合開展枸杞新品種選育
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所科技人員在全基因組測序基礎上,挖掘枸杞特有功能基因716個,建立了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體系,應用SSR、ISSR、AFLP、SNP、ITS等標記開展雜交群體早期鑒定,使育種周期從8~10年縮短到3~5年,建立了與枸杞自交親和相關聯的S基因鑒定技術體系和主要種質的S基因數據庫,確立了以枸杞自交親和為主的選育方法體系;構建了枸杞花藥培養與植株再生技術體系,獲得了純合2倍體;選配自交親和、高光效、枸杞紅素含量、病蟲害抗性、糖分、果型、果色等核心親本配置雜交組合120個,獲得雜交群體3萬株;先后選育出寧杞5號、寧杞7號、寧農杞9號等枸杞新品種(系)50個,其中大果型30多個、黃果7個、黑果12個。近3年,審定自主選育新品種1個(寧農杞9號),獲得國家新品種保護權品種6個(寧農杞1號、寧農杞2號、寧農杞3號、寧農杞4號、寧農杞5號、寧農杞10號),滿足了市場對多用途枸杞新品種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