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山洞到房屋

我國境內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其次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距今大約有70萬年。他們的生活方式是白天制造工具、采摘果實、獵取野獸,晚上回到山洞里休息(圖1)。這些山洞都是天然洞穴,所以現在也稱這種居住方式為“穴居”。這樣的洞穴在北京、遼寧、貴州等地都有發現,也證明了這是早期人類的主要居住方式。

【圖1】北京猿人生活場景復原圖

【圖2】干闌式建筑復原圖

經過漫長的歲月變遷后,我國廣大地區進入原始社會晚期——氏族社會。這個時期的建筑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現今,人們考古時發現了大量氏族社會時期建造的房屋遺址。由于各地氣候、地理、材料等條件的不同,這些建筑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房屋遺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分布于長江流域潮濕地區的干闌式建筑(圖2),另一種是黃河流域的木骨泥墻房屋。

干闌式建筑是一種底部架空,高出地面的房屋,是由巢居發展而來的。這是中國古代一種非常獨特的建筑樣式,不但可以防范野獸侵襲,還有利于通風、防潮,因此,很適合在潮濕多雨的中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建造。這種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貴州、云南、海南、臺灣等地區。長江流域干闌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河姆渡人,距今約有七千多年,是生活在長江下游的古人類。目前遺址中發掘出的一處木架建筑遺址,長約23米,縱深約8米,據推測原來應是一個體積很大的干闌式建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河姆渡人建造的房屋是我國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術建造的木結構房屋。

【圖3】半坡遺址復原場景

黃河流域的木骨泥墻房屋是由穴居發展而來的。黃河流域遍布豐厚的黃土層,土質中含有石灰質,墻壁不易倒塌,很適合挖作洞穴。因此,在黃土崖壁上挖穴而居是這一地區普遍的居住方式。隨著原始人不斷積累建造經驗和技術,地面上的木骨泥墻房屋便漸漸取代了窯洞式的穴居。原始社會晚期,黃河中下游經歷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的房屋所呈現的建筑方式略有不同。

仰韶文化時期的氏族已經開始過定居的農耕生活。這一時期,房屋外形主要是長方形和圓形的,房屋內部已經有了隔開的房間,墻體是木骨架上扎枝條再涂上泥做成的。室內通常支有幾根木柱,用來支撐屋頂中部的重量。同時,屋頂上還設有排煙口,用來排除室內燒火的坑穴中產生的煙霧。現今在陜西西安發現的半坡遺址(圖3)就屬于這種建筑方式。半坡遺址呈橢圓形,北面是墓地,南面是居住區,東北面是陶器窯場。居住區內的房屋共有45座,分為兩片區域,有一定的布局。

龍山文化時期半穴居的住房遺址中,出現了兩個房間相連的套間。套間平面的分布就像一個“呂”字,分為內室和外室,有這種布置可見那時人們已經開始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生活。內外室都有燒火的地方,可以燒飯和取暖。外室還設有地窖,以貯藏生活物資,這說明這時的人們已開始有私有財產了。此時,建筑技術也有所進步,為了使室內看起來干凈、明亮,地面上都涂抹了一層堅硬的白灰。其實,這種技術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已有應用,但是真正得到推廣是在龍山文化時期,且是以人工燒制的石灰為原料的。另外,屬于龍山文化的河南安陽后岡的房屋遺址中,還發現了土坯磚;山西襄汾陶寺村的房屋遺址的白灰墻面上出現了刻畫的圖案,這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室內裝飾。

祭祀是原始人非常重要的活動,因此在原始社會文化遺址中,祭壇、神廟這種向神表達敬意的建筑也很常見,比如在浙江余杭區發現的兩座用土鑄成的長方形祭壇,內蒙古和遼寧分別發現的三座用石頭堆成的或方形或圓形的祭壇。這些祭壇都位于山丘上,遠離居住區,可能是幾個部落共同用來祭祀天地神或農神的。

在遼寧西部建平縣內的一個山丘頂部,發現了一座神廟遺址,這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神廟。據推測,神廟在修建時,先在原來的地基上挖好室內地面,然后用木骨泥墻的方法建造墻體和屋頂。神廟室內的墻面上還發現了由赭紅和白色組成的幾何圖案裝飾。原始先民們為了表達對神的虔敬之心,將裝飾藝術融入建筑當中,促成了建筑發展的一大飛躍,促進了建筑藝術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龍山文化時期,部落聚居區周圍筑有土墻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土墻可以防御外敵入侵,提高防衛能力。由此可見,隨著私有制和階級出現,城市正在慢慢萌生

榫卯

榫卯是一種利用凹凸結合連接木構件的方式(圖4),凸出部分為榫(或榫頭),凹進部分為卯(或榫眼、榫槽)。這種連接方式在我國古代一些家具和木制器械上非常常用。就是到了現代,家具中也常見這種結構方式。

【圖4】榫卯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片| 永靖县| 蒙山县| 蒙山县| 灵台县| 襄垣县| 北京市| 关岭| 正定县| 松原市| 吉林省| 白山市| 沙田区| 新疆| 大丰市| 慈利县| 巴东县| 合川市| 垦利县| 宁国市| 汉中市| 宁陵县| 会昌县| 奇台县| 日喀则市| 海南省| 九江县| 明水县| 罗甸县| 财经| 桓台县| 砚山县| 喀喇沁旗| 永吉县| 定南县| 玉林市| 错那县| 克什克腾旗| 大宁县| 新津县|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