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奶奶所說的螞螂是指爺爺,還是小子長大很久之后才明了的事情。
奶奶帶領禿子和姑姑們去田里干活那天是星期四,中間再隔一天就是星期六了,爺爺就在星期六的中午時回到了家里,也是一個休息日。
爺爺從鹽山縣縣委調入了城關鎮(zhèn)工作,從鎮(zhèn)上到老家劉窯廠村大概有50多公里的路程,那時的道路大部分是土路,沒有磚道,更沒有柏油路。而交通工具也僅僅是一輛自行車,俗稱大架子。
大架子自行車也沒有現(xiàn)代的自行車輕便,之所以被稱為大架子,正是由于這種自行車的車把、橫梁全部都是由手指粗的大鐵棍焊接而成,看起來莽撞、憨厚,卻也絕對結實耐用。
那時的人們不怕苦,或者說也是苦慣了。生活生產水平上不去,人們只能窮盡一切資源,勉強創(chuàng)造著各類工具,大架子自行車便是一例,絕非省力,但只求比走路快些。
爺爺就是騎著這樣一輛大架子自行車回到了家里。
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手機,沒有電話,人與人的交流與溝通全部處于慢節(jié)奏的狀態(tài)下,即時通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那種長期離家,在沒有預兆的情況下突然回家后的喜悅,是很值得回味的。
想一個人,那個人突然回家,內心的驚喜與心理的滿足感是快節(jié)奏、強聯(lián)絡的現(xiàn)代社會不易體會的。
爺爺家的房子是老式的,從院落的木門進入院子,需要經過一個叫做門洞的結構,也就是在門和院子之間修一間屋子,人在進入門洞的屋子時是不能一眼望到院子里的情景的。
就是這樣一個結構,長期離家的人,回到家里,一進門洞喊一聲,屋內的人聽到熟悉的聲音或稱呼,會更增加驚喜的氣氛與色彩。
爺爺將大架車停在門洞時已經接近晌午了,由于前一天夜里下了大雨,大架車上沾滿了泥土。
爺爺挽著褲腿和衣袖從門洞里探出頭來張望,大姑透過窗戶一眼就望見了,大喊一聲,蹦蹦跳跳的沖出了里屋,飛也似的向門洞跑去。
爺爺滿臉歡喜,嘿嘿嘿的特有笑聲,也是小子幼時的記憶。
一把把大姑抱起來,讓大姑坐在自己的臂彎里,說:“大春,想爸爸了吧!爸爸可是想死你了!”
大姑撒嬌的說:“想爸爸,想爸爸!”說著說著眼淚竟奪眶而出。
也許在爺爺不在家的整段時間里,奶奶給予大姑的母愛有限。迫于生計,那個時代的母愛總是略顯匱乏,人們每天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填飽肚子。找吃的,成為生活的第一要務。在溫飽生計沒有完全被滿足的情況下,很難要求人們在感情上付出很多。況且,爺爺和奶奶在婚后的四五年里已經陸續(xù)降生了三個孩子,母愛、父愛給予哪個孩子呢?
好在,爺爺屬于慈父的行列,標志性的笑聲“嘿嘿嘿”給人以憨厚老實的感覺,與奶奶長臉、小眼、尖下巴的形象存在不小的差別。
“怎么還哭了?不要哭!”爺爺以一種命令的口吻對大姑說。
這種命令式的安慰方式,后來在小子的身上屢次被爺爺采用。爺爺再如何慈愛,也是男人,男人的粗糙在那個時代是很正常的。所謂男人要有男人的樣子,也許就是說的這種粗糙吧。不浪漫、不細致、馬大哈是男人的特征,這種觀念很被當時的社會價值所認同。
后來,小子才理解到,其實爺爺是很心軟的,這種命令式的口吻與其說是爺爺安慰別人,不如說是安慰自己。因為,爺爺看到別人流眼淚,需要用這種口吻進行阻止,就好像這種口氣可以讓一切委屈和傷心顯得不是那么回事,不然他自己也要哭出來了………
奶奶看到爺爺抱著哭泣的大姑從門洞走進來。
“哭什么哭!給你委屈受了是吧?要告洋狀去了?”
爺爺還是嘿嘿嘿笑著看向奶奶:“肯定是委屈了,不然怎么會哭成這樣?”
“快點兒的吧,別在這膩歪矯情了!”說著,奶奶抱起了大姑放在地上。
爺爺進里屋看了看禿子和二翠,分別抱起來掂量了一下,嘴上笑的合不攏嘴。
環(huán)顧屋內一圈,除了一個粗木桌子、粗木柜子,里屋再無別的擺設,南面窗戶下的整個空間被一整個東西接墻的大土炕占據(jù),姊妹三人平時的活動空間盡在眼底。窗戶大概一米五得樣子,雖是正午太陽高照,但屋內還是晦暗閉塞。
爺爺坐在炕上向還在堂屋的奶奶問:“家里還有糧食嗎?”
奶奶回應道:“哪里還有什么糧食,就還剩半口袋高粱面了,別說禿子吃的拉不出屎來,我也干燥了……”
爺爺嘆氣道:“今年光景不好,單位里的白菜梆子也是不多了,好在我還帶了一點回來。”說著放下禿子向門洞走去。
大春、禿子和二翠并排扒在窗沿上看著爸爸走進門洞里。
大姑是很盼望爸爸回家的,一來是因為爸爸長期不在家,自己和母親一起生活,照顧弟弟妹妹難免受到委屈,雖然自己在父母結婚后不久出生,比弟弟妹妹大三四歲,但這三四歲又能代表什么?大姑本身就是個孩子,只是家庭無法選擇,只能替父母扛起重擔。
只見爸爸走進門洞,不一會就走了出來,手里拿著兩個布袋子。大姑知道那是大架自行車橫梁上的布口袋,兩個布口袋呈長方形,折疊后兩邊對稱,搭在大架子自行車的橫梁上,方便裝載物品,在自行車還沒有時興筐籃的時候,這兩個布兜可是主要的貨物裝卸袋。
爺爺走進屋里,把布袋遞給奶奶,奶奶熟練的拿出布兜里的白菜葉和白菜梆。白菜葉有不少葉子的邊緣已經失掉水分干癟了。白菜梆子上也生出了不少的黑點。但是對于一家人來說已經算是不錯的蔬菜了。
奶奶將蔬菜擇干凈放入搪瓷碗中,再倒入熱水沖泡的高粱面,與蔬菜混合在一起。
吃著這一頓白菜高粱粥,大姑覺得格外的甘甜,這或許是半個月來吃的最飽的一餐了………滿滿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