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一個外科醫生的故事
——《金融時報》
亨利·馬什在他精彩的新書《一個醫生的自白》中告訴我們,有意識的自我似乎在一個“無法被人了解的電化學海洋”上航行。作為一位長期奮戰在神經外科的醫生,他知道,多年來的經驗不是加深了自己對大腦功能的理解,而是讓自己更加屈從于人類本性的神秘和脆弱。例如,一個大腦額葉腫瘤就可能會將善良而體貼的人變得不理性和狂躁。但是,要不是神經科學的進步,我們現在仍然不會知道,我們腦內的灰質和白質如何讓人類做出復雜的行為。
當馬什即將退休,以及與熟悉但又不近人情的手術世界分離時,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正在慢慢改變。這不是疾病,而是漸進的衰老,他感覺到死亡正悄無聲息地向他襲來。時間本身在向他的精神世界發起沖鋒。
馬什的青春超然而自負。在年輕時,面對人類在疾病中的日常痛苦,他遲鈍麻木的情緒是必要的工具。但隨著年歲的增長,他日益成熟,變得更加敏感、脆弱,開始反思自我,開始接受自己也將不可避免地成為“病人”。盡管他曾經很享受神經外科的挑戰,但現在他發現,自己渴望從腫瘤中逃離。
在《一個醫生的自白》中,馬什描述年輕時的精神崩潰、抑郁、單戀和對父親的忽視,寫到自己在手術中的一些細節,并坦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其中一些導致災難性的后果。但更多地,馬什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生以及醫學生涯的最后階段。在多年的生活中,他看慣了人間悲劇,做出無數次生死抉擇。每天面對“自我”的短暫性,他在書中思考該如何應付退休后的生活,如何看待令人恐懼的空虛時間。
在一定程度上,馬什的退休是一個沖動的決定,這是他對醫院官僚主義日趨嚴重的反應。醫生權威的逐漸喪失,醫院為政治正確而不是病人福祉制訂目標,以及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僵化,這些現實都讓他不滿和沮喪。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建立于一個溫和優雅、資金充足、監管更少的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馬什的這本書是一曲為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吶喊的悲歌。
然而,正如人們預料的那樣,馬什退休后的生活仍然充滿活力和多樣化。在尼泊爾,他協助同學做神經外科的工作,并在加德滿都徒步旅行,試圖登上喜馬拉雅山;在烏克蘭,他定期前往基輔,幫助朋友建立起神經外科科室;在英國牛津,他禪修般地改造廢棄的小屋。在許多方面,馬什這本書證明了人類精神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