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社會與紡織科技
- 廖大偉 楊小明 周德紅主編
- 2171字
- 2021-04-21 10:34:57
張廷棲教授在閉幕式上的發言
尊敬的各位專家學者:大家上午好!
第六屆張謇國際學術研討會馬上就要順利閉幕了。這次國際學術會議開得很成功,卓有成效,標志張謇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雖然我們張謇研究中心也是主辦方,但大量的組織工作是東華大學、東華大學人文學院,尤其是人文學院以廖大偉教授為首的一個團隊的精心策劃和組織的,他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我代表張謇研究中心和南通與會代表,對東華大學的東道主,對人文學院和大偉教授等表示衷心的感謝!
南通是張謇的故鄉,張謇的事業主要在南通,研究張謇是南通學界責無旁貸的使命。改革開放以后,南通市委市政府重視這份寶貴的人文資源,注重保護和利用,打出了“一山一水一人”的旅游品牌,“一人”即張謇;以張謇等資源申報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張謇遺留下來的在唐家閘近代工業文化遺產,我們正在積極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并且早在30多年前成立了張謇研究中心。今天借此機會向各位專家對研究中心的情況作簡要介紹,希望得到各位專家的進一步指導。
我們研究中心的目標如下:
首先是努力成為張謇研究的資料中心。中心成立以來,一是以第一手資料編了兩版《張謇全集》,2012年新版《張謇全集》在這次會上發給了各位專家。這部全集雖然列入清史編纂委員會的文獻叢書,結項評審中專家組全票全優通過,但其中還有一些不足和差錯,請各位專家進一步批評指正。并且如發現還有遺漏的軼文,請提交給我們。全集出版后我們又征集到一部分張謇的軼文,開始從2012年的《張謇研究年刊》上刊出,適當時候再出補遺。二是編輯一系列有關檔案資料。南通檔案館保存張謇及其企事業的檔案有近萬卷。我們與他們在十多年前就開始聯合編輯《大生集團檔案資料選編》。目前紡織編已完成,前后共5冊。鹽墾編已出版3冊,第4冊在印刷廠,即將出版。今后還要編教育編、社會事業編等檔案資料。三是重印了一批具有史料價值如今又很難找到的書籍,如《南通縣警察狀況》等7本。四是每年編印研究年刊。從2003年起,已有十多年。這些資料,無償提供給研究者,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借此機會也希望各位的研究成果能給我們一份,保存在我們的資料檔案庫中。
研究中心目標之二是努力成為張謇研究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有一個網站,比較及時地報道研究的信息,不過目前是以南通為主;我們還不定期印發張謇研究簡訊。希望各位專家為我們提供信息。
研究中心目標之三是努力成為張謇的學術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本身的研究力量很有限,主要是組織學術研討活動。我們先后參與主辦或承辦了五屆張謇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五屆因為忙于完成清史工程的新編《張謇全集》而未參與。另外單獨或者與有關單位聯辦學術會議,如與日本有關方面聯辦“張謇與澀澤榮一比較研究”、與荷蘭有關方面聯辦“特來克與南通水利事業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平時經常進行小型的學術座談,開展學術研究活動。
研究中心目標之四是努力成為張謇研究的服務中心。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聯系市內外研究者。借用“外力”,匯聚人才,壯大張謇研究隊伍,發揮人才的作用。二是提供資料和咨詢服務。研究中心設有資料室,除了提供閱讀外,凡自己出版的資料都無償提供給學者,并接受咨詢。每年接待國內外數量不等的學者來訪,如接待德國學者、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生柯麗莎來南通長達三個多月;日本學者藤岡喜久男一個多月。尤其,不少國內外研究生為做畢業論文短期前來研習。還接待傳媒影視人員來做節目。三是為南通的經濟社會發展,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議,為有關部門正確決策提供咨詢。
總之,我們正在向成為這些中心的目標而努力,但做得比較有限。介紹這些情況,是希望進一步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幫助。
2011年開始我們第三次草擬了(2014—2018年)一個五年規劃提綱,除了上述經常性、連續性的工作外,還想做幾個項目:一是籌備舉辦第六屆國際學術研討會。這項由東華大學幫助實現了,十分感謝。二是為深入研究創造條件,對近十年的張謇研究進行綜述。這項由清華大學陳爭平教授寫了2萬多字,刊在我們今年的年刊上,已經發給了大家。三是打算編一部張謇年譜長編。四是打算編一部大生資本集團史。大生紗廠2012年迎來了120周年誕辰。這個企業從創辦至今一直沒有停止過生產,歷史如此悠久的企業在全國少有。第三、第四這兩項在此向大家發出求助,希望得到在座各位專家的幫助,以共同實現這兩個愿望。
南通在張謇研究方面發展較快,形勢很好,研究組織在不斷擴大,研究隊伍在逐漸壯大。南通大學有張謇研究所,其他高校如江蘇工程學院、南通高師等均有研究組織尤其南通大學還專設了張謇教育史館;江蘇工程學院的文博館則專設了張謇職業教育展館。并且有些高校開設了以張謇人物為內容的公選課,或專題講助、或編寫出版教材、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等,成為高校的教育特色。南通有3個市縣區如海門、通州、啟東,均成立了張謇研究會,并有《張謇研究》和《謇園》兩本內部刊物。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張謇研究中心僅有十來位離退休老人,力量有限,并且嚴重老化,缺少接班者;南通研究會員人數不少,熱情也較高,但水平有待提高。這次盛會我們有意推薦多名年輕作者,前來學習,向各位老師請教。
借此機會,對長期以來對我們指導和支持的專家們表示我們誠摯的感謝,同時祈盼各位一如既往地對我們進行指教和支持!使張謇研究中心真正成為張謇的資料中心、信息中心、研究中心、服務中心!
(張廷棲,南通大學教授、張謇研究中心干事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