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書收錄的是我數年來撰寫的部分隨筆和書評,主要內容是針對古典詩文的解讀論析和圍繞現代學人的考較評議。
忝居高校教職多年,為了稻粱之謀,自然也不得不逆來順受,去迎合一些深覺冗雜無趣的科研考評規定,時間一久難免心生倦怠而多有不甘。大約在五六年前,承蒙黃曉峰先生的盛情,我開始在《東方早報》的《上海書評》上陸續發表一些有關近現代文史研究的小品零札,聊以記錄日常閱讀中的雪泥鴻爪。此后《東方早報》停刊,《上海書評》移至《澎湃新聞》,盡管不再印行紙質版而只有網絡版流布,但好在對文稿篇幅的限制也多有放寬,不必瞻前顧后而得以暢所欲言,于是撰作的興趣便有增無減。收錄在本書中的文章,絕大部分就是近兩三年來刊登在《上海書評》上的。另有數篇則發表于《文匯報·筆會》《現代中文學刊》《學術界》《古典文學知識》等報章雜志上,因為性質大抵相近,也就悉數歸并于此。在這些文章的發表過程中,有幸得到陳子善先生、陸灝先生、吳東昆先生、黃曉峰先生、鄭詩亮先生、丁雄飛先生、彭珊珊女士、于淑娟女士、方曉燕女士、李本紅女士、樊昕先生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教,謹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而這些散漫率意的文章能有機緣匯集出版,則有賴陳小林先生的熱情邀約和沈宗宇先生的高效編輯。我在去年寫過一篇《房中術與歡喜佛》,批評新整理本《石屋余瀋石屋續瀋》因底本選擇不當而很可能誤導讀者,該書的責任編輯就是陳小林先生。他對此非但不以為忤,還一再堅持要將該文收入本書。盡管我們迄今仍然緣慳一面,但僅僅通過文字交流就能得到如此坦誠的信任,也讓我深切感到為這些被科研考評拒之門外的文章所付出的大量辛勞并非徒勞無益。
這些文章原本并無統一的主旨,只能大致依照各篇討論對象的時間先后來編排順序。趁著這次結集的機會,我稍微做了一些修訂潤飾,將個別文章的腳注刪繁就簡之后改為隨文附注,恢復了部分在發表時被刪汰調整的內容,并改正了少數誤植的錯誤;有些篇章在發表后曾蒙師友賜教匡正,或是自己又有所發現,則在文末另加“附記”予以補充說明。數年前我曾挑選部分隨筆、書評,編過一本小書《卻顧所來徑》。題名源自李白的《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既為了點明該書主旨在于探尋學術演進的遞嬗流變,又意在對個人的讀寫生涯略作回顧總結。這次的書名“尋幽殊未歇”則取自李白的另一首《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意欲和“去顧所來徑”一名前后承續,借此表明自己對這類枝蔓瑣碎的東西仍懷有鉤沉索隱的濃厚興趣,日后若有時間和精力,應該還會繼續探究。不賢識小,自知難免饾饤蕪雜之譏,甚或多有疏漏訛謬之論,但敝帚自珍,依然懇切地希望得到諸位讀者的不吝賜教。
2020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