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八講(知﹒趣叢書)
- 史杰鵬
- 8671字
- 2021-05-21 17:17:30
第一講 刺客列傳
首先,我們解釋一下“刺”和“客”兩個字。
“刺”,《說文》:“君殺大夫曰刺。刺,直傷也。”“直傷”好理解,就是用鋒利的東西直直插進去。但“君殺大夫曰刺”是什么意思呢?原來這是一個經(jīng)學名詞,在春秋時代,君主判處自己朝中大夫級別的貴族死刑,要用一個特定的名詞:刺。為什么?按照《公羊傳》的說法,君主殺自己的大臣,不是很光彩的事情,需要避諱,所以就用“刺”這個詞,表示是偷偷做的,見不得人。
這當然是賦予了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說法。就本義來說,“刺”的初文寫作“朿”,甲骨文像尖銳的芒刺的樣子,所以古代“矛”的鋒刃部分也叫“刺”。

古代有一種官,叫刺史,就是君王專門派到地方上監(jiān)視太守、刺探情報的人。
至于“客”,和“各”是同源詞,甲骨文的“各”字,像一只腳正要邁進屋子,所以古代人把從外面來的人稱為“客”。這不含褒貶,因為從外面來的人,有可能是主人邀請來的,就算不友好,也可提防。有一些不是主人邀請來的,就叫“不速之客”,大部分對主人不利。《周易》里說:“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就是說要加強巡邏,防止危及安全的客人闖入。而“刺客”的“客”,就是后一種“客”。
一個人為什么要當刺客呢?無非出于兩種理由:
1.為自己報仇。
2.為別人報仇。
為自己報仇,好像算不得什么;為別人報仇,就有點雷鋒的意思,大家本能地都會尊敬。但實際上,《刺客列傳》里的刺客們,行為動機都沒那么高尚,沒一個算得上見義勇為的活雷鋒,大部分都是為主人賣命。他們的身份,和《游俠列傳》里的“游俠”,也沒有很大區(qū)別。
早期的“俠”,其實就是貴族的打手,我們看張耳、劉邦這些人的經(jīng)歷就知道了,他們都是門客出身,在他們的心里,門客護主的行為就叫“任俠”。
公元前260年,秦國軍隊擊敗趙國,在長平活埋四十萬趙卒,并乘勝追擊,圍住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新喪失精壯四十萬,沒有招架之力,派使者向諸侯求救。魏信陵君的姐姐是趙國貴族平原君趙勝的夫人,他當然想救趙國,但魏王恐懼秦國,不敢。信陵君就想帶著自己的三千門客去拼命。這種門客的作用,其實和“刺客”沒有太大的差別。在《游俠列傳》里,游俠郭解的門客也是這么做的,誰要是說郭解的壞話,他們就會主動為郭解殺了那人??赡苡腥藭f,“刺”是一種隱秘的行為,而做游俠殺人,比較光明正大。其實也未必,很多俠客殺人,也是突然刺人家一刀就跑,還得官府到處尋找兇案線索,其實就是隱秘的刺殺。但司馬遷為什么把他們分為兩類呢?大概在他所處的時代,游俠和刺客已經(jīng)有了區(qū)別。前者開始講究殺人不求回報,帶有半義務的性質(zhì);后者卻總是受人特別委托的死士。前者是就其行事風格來歸納的,后者是就其具體行為來歸納的。但往上追溯,本質(zhì)是一樣的,兩者當初都是有錢人豢養(yǎng)的打手。
《刺客列傳》總共記載了五個人: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除了曹沫可能屬于貴族(其實也不一定,《左傳》里寫到曹沫,說他自認為非肉食者)之外,其他四個都是窮鬼。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曹沫不能算刺客,而是搞綁票的強盜,還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會盟的場合搞。如果他是刺客,那平原君的門客毛遂,也一定算刺客;“不辱使命”的唐雎,也擺脫不了刺客的嫌疑。因為他們都曾經(jīng)想劫持對方君主。排除曹沫,四個真正的刺客,都是窮鬼,而有錢人是不會親自去當刺客的,除非他有極強的理想主義精神和使命感。那些充當刺客的,都因為窮困無聊,被人收買利用,盡情享受一番榮華富貴,再咬著牙去赴死。
多年前看過莫言寫的一個戲劇《荊軻刺秦王》,說荊軻不想立刻去刺殺秦王,反而希望秦朝趕快滅了燕國,一并天下,然后再去行刺這個統(tǒng)一帝國的主宰者。他的理由是,刺殺一個秦王,沒有什么意思,但是刺殺了千古一帝,就可以留名千古了。應該說,這個腦洞開得不錯,有些新鮮,但整個戲劇給我的印象并不好。有新鮮理念,不等于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文學作品,如果無法在具體操作上說服讀者,就會導致理念先行。再說刺殺秦王怎么就不偉大?這很可能造成秦國內(nèi)亂,徹底阻斷它統(tǒng)一天下的進程,甚至完全改變中國文明的走向。從這個意義上看,比刺殺一個冠上皇帝帽子的嬴政,意義更為深遠。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每個行刺事件的情況。
首先說專諸?!妒酚洝穼VT的家庭背景沒有任何介紹,只說他是堂邑(今南京六合一帶)人,因為有暴力才能,被伍子胥看上。但《吳越春秋》里介紹比較多,說逃亡到吳國的楚國貴族伍子胥走在市井里,親眼看見專諸跟人打架,幾十個人都不是他的對手,然而聽見老婆一聲呼喚,他卻趕緊乖乖地回家了。不過在我小時候看的連環(huán)畫中,老婆被改成了老媽。不得不說,這是點金成鐵。別小看這個修改,在后來,這成為中國人塑造英雄人物的慣用套路,當然也是官方故意引導下生成的意識形態(tài)模板?!端疂G傳》里的李逵,也很兇殘,動不動就掄起板斧砍去,不分良莠,在母親面前則無比乖順。和專諸不同的是,他們對老婆的性命,都是在所不惜的。中國人重孝,有一本《孝經(jīng)》?!靶ⅰ边@個概念,西方人沒有,我不知道它是怎么在東方生根的,大約還是出于權(quán)力掌控的需要。它告誡我們,不管你多么兇暴,心里都要有一個畏懼對象,否則社會就會亂套。西方人的心目中,有一個創(chuàng)造萬物的上帝;古代中國人沒有這一視角,也不追求太永恒的秩序,只需要保持現(xiàn)世安穩(wěn),那么“孝”就是一個能滿足維持當下秩序要求的手段:在我治下,你們不要犯上作亂,否則就是害了爹媽。按理來說,我們必須追問,憑什么就不許犯上作亂?憑什么要求一點公平,就叫犯上作亂?你得給個更充分的理據(jù)。這點,古人沒給出。而且普遍的貧窮,導致“孝”在大多數(shù)時期的底層社會中根本無法施行,不信你去翻閱歷朝地方案卷,對父母不管不問甚至拋棄的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官府也深知其故,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已經(jīng)足以讓人對“孝”的神圣產(chǎn)生懷疑。另外,有一定思考能力的人還會想:假如我的爸爸是個王八蛋,我還必須孝敬他么?連大儒孔融都說,我做不到??芍靶ⅰ边@種意識形態(tài)的粗糙。但因為親子之間的情感,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天性,所以兩千多年來,“孝”的意識形態(tài)地位一直能勉強維持。
伍子胥因為父兄被殺,流亡到吳國,結(jié)識了專諸,知道了專諸的才能。后來他去見吳王僚,勸其伐楚,說了伐楚的種種好處。吳王僚想答應,但吳公子光從中作梗,說:“這是伍子胥想為自己報私仇,不是為了我們吳國的利益?!眳峭趿庞谑谴蛳四铑^。后來伍子胥了解到公子光一直想殺吳王僚自立,決定討好公子光,把專諸推薦過去。想等公子光事成,再游說公子光伐楚,那樣希望更大。
公子光得到專諸,也很高興,待以上客之禮。吳王僚十一年(前516),傳來消息,楚平王死了。這年春天,吳王僚想趁著楚國辦國喪,發(fā)兵攻楚,遂派自己的兩個弟弟公子蓋馀和公子屬庸率兵圍住了楚國的灊邑。誰知楚國也不示弱,發(fā)兵迎擊,抄了吳軍的后路,導致吳軍進退不得。于是公子光對專諸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吳國的王位按順序本來應該傳給我,我有理由拿回自己的東西?!睂VT說:“確實是個好機會,王僚母老子弱,兩個成年弟弟率兵在外,被楚國斷了后路,內(nèi)外交困,真是天助我也。”公子光頓首說:“事若成功,有我的富貴,就少不了你的?!?/p>
吳王僚十二年(前515)四月丙子這天,公子光在自家地下室埋伏好甲士,然后置辦酒席,請吳王僚赴宴。吳王僚答應了,但也有所警惕。飲酒到酣暢之時,公子光假裝腳有毛病,借口離席,進入地下室,讓專諸把匕首藏在烤魚的肚子里,端上去,借機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趁勢令埋伏的甲士蜂擁而出,把吳王僚的人全部消滅,自立為王,改名闔閭。為了表彰專諸,封專諸的兒子為上卿。
專諸刺王僚的故事,是《刺客列傳》中情節(jié)最精彩的,因為有懸念,有高潮,有細節(jié),比如把劍藏在魚肚子里,就匪夷所思。其他如對地下室埋伏士兵、吳王僚的護衛(wèi)林立的描寫,都生動緊張。最重要的是,專諸最后成功了。當然,還可以鋪墊一下的,是吳王僚赴宴的合理性,他既然已經(jīng)那么警惕,又何必去冒險呢?專諸這樣的人,并沒有什么正義感和是非感。公子光找他替自己賣命,他就答應了。假如是吳王僚首先找到他呢?他肯定也二話不說,為吳王僚賣命。尤其奇怪的是,伍子胥本來說動了吳王僚,吳王僚愿意發(fā)兵為他報仇,卻被公子光從中作梗,說伍子胥不過是犧牲吳國將士,為自己家族報仇,為他發(fā)兵不值得,導致吳王僚打消了念頭。作為一個正常人,伍子胥不是該勸吳王僚搞定公子光才對嗎?誰知,他反而去幫公子光殺吳王僚,物色了刺客專諸。殺吳王難度顯然大多了,也是不合情理的。所以作為一則小說來看,這個故事講得并不那么成功。
不過故事的有些場面寫得非常緊張。吳王僚答應了去赴公子光的宴會,從王宮門口就排列侍衛(wèi),一直列到公子光家門口,基本組成了一條人肉甬道,可見異常警惕,但也透出虛假。一個國君,倘若真對大臣如此戒備,根本就不可能到他家赴宴。何必呢?萬一出事不劃算啊。所以,真實的場景很可能非常簡單:吳王僚對公子光很信任,基本沒有戒備,就算有保鏢,也不太多,才把命丟掉。
小說中寫因為戒備森嚴,專諸只能將短劍藏在魚腹中,親自上菜,然后突然從魚腹中抽出短劍,刺殺了吳王僚。過程真的很驚險,很小說。因為吳王僚身邊侍衛(wèi)環(huán)繞,都持著長鈹,虎視眈眈,提防著任何一個潛在的刺客?!扳敗保╬~)是吳越地區(qū)特有的兵器,即一種很長的、兩刃的,像劍一樣的矛。我們知道,劍這種兩刃的兵器,就是首先出現(xiàn)在吳越地區(qū)的,北方原先并沒有。在字典中,“鈹”還有一個義項,指一種針灸用的長針,針頭扁扁的,兩側(cè)有刃如劍鋒,專門用來刺裂癰疽的膿包,排出膿血。和作為矛的“鈹”也有相似性,大約都是因此得名的?!扳敗焙汀芭薄捌啤笔峭丛~,指可以“披開”或者說“破開”所刺入的物體。這種矛,也叫“錟”或者“鎩”,而吳國人可能稱它為“鏵”,見20世紀80年代湖北江陵出土的“吳王夫差自作用(鏵)”(見本講彩圖)?!扮f”本是一種犁,是用來“破”土的,和“鈹”的特點有相似性,因此成了吳國人對“鈹”的方言稱呼。
專諸如愿刺死了吳王,但兩邊長鈹刺出,使他頓時變成了一個漏血的肉袋。當然他也得到了回報:名垂青史。公子光即位后,還拜他的兒子為上卿。
第二個是豫讓。豫讓這個故事,也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策·趙策》,內(nèi)容和《史記》基本一致。落魄貴族豫讓曾侍奉晉國上卿范氏和中行氏,無所成名,于是改事另一權(quán)臣智伯。智伯對他很寵幸。后來智伯聯(lián)合韓、魏兩權(quán)臣討伐政治對手趙襄子,誰知韓、魏暗中勾結(jié)趙襄子,猝然發(fā)難,反而把智伯滅了。豫讓逃跑,說:“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通“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p>
于是他改名換姓,裝扮為工匠,混進趙襄子的宮中裝修廁所,等待行刺機會,但被識破,坦然承認:“我想為智伯報仇!”趙襄子說:“義士啊,智伯已死,連個后代都沒有,他這位臣下竟然想為他報仇,毫無所圖,了不起?!毕铝顚⒃プ屷尫?。
豫讓沒有放棄,又給自己全身上漆,導致皮膚潰爛,結(jié)滿了可怕的痂,像一個麻風病患者。還吞下木炭,讓自己的聲音變得沙啞,想讓人認不出自己,然后去市場行乞。同床共枕的妻子路過他身邊,竟然沒有認出。有個朋友認出了,哭道:“以你的才華,只要肯寫一份投靠文書,侍奉趙襄子,趙襄子一定會對你寵幸有加,那時你想刺殺他,豈不易如反掌?弄成這樣,鬼都不敢親近,報仇更難啊?!痹プ屨f:“不行,我寫了投靠文書臣事他,又去刺殺,這是極大的不忠啊。我也知道,要做成這件事,是非常難的!但我之所以堅持,就是想讓天下不忠的臣子羞愧?!?/p>
但豫讓最終還是失敗了。趙襄子指責他說:“你不是曾經(jīng)侍奉范、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滅了,沒見你為他們報仇,反而投靠智伯。如今智伯死了,你為什么偏偏要為他報仇呢?”
《戰(zhàn)國策·趙策一》中有這么一段描寫:
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襄子乃喟然嘆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為計,寡人不舍子。”使兵環(huán)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忠臣不愛死以成名。君前已寬舍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故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雖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庇谑窍遄恿x之,乃使使者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遂伏劍而死。死之日,趙國之士聞之,皆為涕泣。
我還記得當初讀到這段的時候,很有些心潮澎湃,最喜歡的句子是“襄子乃喟然嘆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為計,寡人不舍子?!贡h(huán)之”。愛不釋口,頗為慨嘆戰(zhàn)國時代那種慷慨激越的士人之風。在春秋時,士人固然也慷慨激越,但到底夾雜了許多迂腐的成分;而秦漢以后,這樣的士人又都換了個名詞,叫什么俠客或者義仆了。至于像趙襄子這樣有性情的主君,也似乎前多后少,可見我們的祖先,的確是早期的更質(zhì)樸,更富有血性。記得20世紀90年代,電視里播放連續(xù)劇《戰(zhàn)國》,硬把豫讓先生拍得婆婆媽媽,根本不像個刺客。甚至拍到荊軻刺秦王,臨行向樊於期借頭,樊於期竟嚇得狂奔,好歹被荊軻追上,強迫借了頭去。這簡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總之豫讓的行為,我覺得有貴族風范,不是普通的刺客可比。他是有價值觀的。一般來說,做刺客的,都沒有什么價值觀,誰給錢就替誰賣命,在刺殺過程中,如果雇主突然死了,受雇的刺客還會不會繼續(xù)完成交易,都很難說了。但是豫讓不為錢,就為了自己的價值觀,必須為主人報仇。日本有個故事,《四十七武士物語》,也是這樣的。這樣的人,中國后來還有,比如三國時期,吳郡太守許貢被軍閥孫策殺死,許貢的三個門客,就想方設法刺殺了孫策。東漢末年的世風,因為儒家節(jié)義觀的砥礪,竟恢復了先秦時的一點烈性。
而且,我覺得豫讓最為高貴的一點,并不是他念念不忘要刺殺主君的仇人,而是他堅持要用高貴的手段。朋友勸他投靠趙襄子,得到重用后趁機刺殺。他不肯,說如果對方對自己充分信任,自己怎么還能去刺殺他呢?這不是混蛋嗎!
三國時代,有個叫郭循的人,原先是魏國的將領(lǐng),被蜀將姜維俘虜后,投降了蜀國,被蜀國拜為左將軍。但他并不真心投降,而是想借機刺殺蜀主劉禪,只是一直沒找到機會。后來蜀國大將軍費祎在漢壽舉辦宴會,郭循在座,趁費祎歡飲沉醉,突然刺殺費祎。這做法就很不地道,和豫讓相比,我認為郭循就是一個人渣。豫讓的人格,甚至超越了日本四十七武士(見本講附錄),因為那些武士為了替主君報仇,也曾經(jīng)把自己的妻子賣掉,把自己的妹妹送給仇人,以麻痹仇人。
豫讓無疑是我這篇所說的四個刺客中,最偉大的一個。
第三個是聶政。
聶政是窮人,因為殺了人,躲避仇家,帶著母親和姐姐逃亡齊國,隱姓埋名,在市集上以屠宰為生,過了很久的安寧生活。衛(wèi)國濮陽縣有個人叫嚴仲子,曾侍奉韓哀侯,后來因為爭權(quán),與韓國丞相俠累產(chǎn)生了嫌隙。俠累是韓王的叔叔,勢力很大,嚴仲子擔心被殺,辭官逃亡,周游天下,尋找可以替自己報仇的人,聽朋友推薦聶政,當即上門拜訪,用一百斤黃金,給聶政母親祝壽。聶政知道其用意,表示歉意:“我之所以隱居在市井中做個屠夫,只是為了平安贍養(yǎng)母親,老母活著一天,我聶政就一天不敢答應替人做什么?!眹乐僮颖硎荆櫿粸樽约鹤鍪乱矝]關(guān)系,但聶政堅決推辭黃金,嚴仲子無奈,只好收起,還是盡到了賓主之禮,才告辭而去。
過了很久,聶政母親去世。除去喪服之后,聶政感嘆:“我聶政不過是個市井屠夫,地位卑微,而嚴仲子則是諸侯國的上卿,不遠千里來登門拜訪我,我什么也沒為他做,他就拿出一百斤黃金為我母親祝壽,我雖然沒要,但能看出,他是真的把我當成知己。如今老母已經(jīng)去世,我再無牽累,可以為知己所用了?!?/p>
于是聶政離開家,去了濮陽,見到了嚴仲子,遵從其指示,去刺殺韓相俠累,竟然得手。俠累左右的護衛(wèi)大亂,紛紛圍上,聶政知道跑不脫,遂舉劍割下自己的臉皮,又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最后切開腹部,死了。韓國政府下令,把聶政的尸體拉到市場上展覽,懸黃金一千斤為賞格,征求刺客身份信息。
聶政的姐姐聶嫈聽說了這事,立刻出發(fā)去了韓國,伏在尸體上嚎啕大哭,說:“這是我的弟弟聶政啊。嚴仲子慧眼識人,知道我弟弟卓爾不凡,傾身與他結(jié)交。面對這份厚意,我弟弟情愿為知己者死,他因為妾身尚在,完成任務之后,又自己割掉臉皮,剜去眼睛,以免被人認出。難道我可以因為怕被牽連處死,就眼睜睜讓他的英名湮沒嗎!”
市場上的人聽完這些話,無不驚訝佩服。聶嫈大呼蒼天數(shù)次,悲痛難忍,猝然死在聶政尸體旁邊。
聶政是個窮鬼,這不消說。嚴仲子一百斤黃金,立刻讓他感動了。他說,嚴仲子那么大的官,竟然對我這么低賤的人青眼有加,我怎么報答呢?只能幫他殺人了。可見一個窮人的可悲可憐。他殺死了韓國的丞相,又把自己的面目毀了,幸好他姐姐覺得,既然死了就不該被埋沒,才讓他得以留名青史。
我個人并不敬佩聶政,因為嚴仲子對他并沒有那么好,功利性也太強,而韓國丞相俠累也沒有對嚴仲子多壞,嚴仲子想干掉俠累,不過爭權(quán)奪利而已。聶政刺殺俠累,既然缺乏正義性,也就不具備足夠的悲壯感,作為一則小說來閱讀,讀者也很難感到滿意。因此,在我眼中,聶政就好像一個牽線木偶、一個純粹的殺人工具。他早年本來也是殺了人,才逃到齊國去的。我小時候看的連環(huán)畫,故意把俠累塑造成極壞的人,以增加聶政刺殺的正義性,這大概是郭沫若的路數(shù)。
好在《史記》里,給聶政安排了一個姐姐出場,用他姐姐的一番話,加重了故事的悲壯色彩。我想一般人看完這個故事,對聶嫈?shù)挠∠髸葘β櫿羁?,因為聶嫈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件被人使用的工具。如果她弟弟出發(fā)前,把計劃告訴她,她肯定會勸弟弟別那么干;但既然已經(jīng)干了,就別白白地干。雁過留聲,人死留名,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在歷史的刷卡機上刷一把存在感,這是窮人的悲哀。聶嫈這么一搞,嚴仲子必然暴露,她的做法等于告訴那些貴族:別他媽把我們當傻子,你們利用我們,我們也將計就計,利用你的資源,為我們自己增加粉絲。
整個故事的結(jié)局,大概是以嚴仲子被韓國政府派人綁架、處死而告終。
最后一個是荊軻。
荊軻的祖先相傳姓慶,是齊國的貴族卿相,移民到衛(wèi)國,被衛(wèi)國人稱為慶卿。這個名號一直世代相傳,后來荊軻到了燕國,燕國人稱他為荊卿。“荊”是“慶”的方音變化。荊軻自小喜歡讀書擊劍,不想務農(nóng),曾經(jīng)想就近游說衛(wèi)元君,弄點富貴,但衛(wèi)元君瞧他不上。衛(wèi)國是魏國的屬國,只擁有濮陽一個城池,后來秦國攻占濮陽,把衛(wèi)元君及其親屬遷徙到野王縣。荊軻干脆離開衛(wèi)國,四處云游,尋找富貴機會。
他有一次路過榆次,和當?shù)貏蜕w聶討論劍術(shù),發(fā)生了爭執(zhí),蓋聶大怒,怒目而視,荊軻趕緊跑掉了。跑到了邯鄲,和一個叫魯句踐的人下六博棋,又發(fā)生爭執(zhí),魯句踐大怒,叱責荊軻,荊軻默然不敢回嘴,又趁夜跑了。這回到了燕國,和燕國市集上一個殺狗賣肉的高漸離相好。他很嗜酒,性格深沉,還喜歡讀書,每到一個國家,都和當?shù)刭t士豪強以及長者結(jié)交。在燕國,隱士田光也對他很好,知道他是個死士。
不久之后,燕太子丹從做人質(zhì)的秦國逃了回來。秦國經(jīng)常出兵攻打齊、楚、三晉,蠶食諸侯國土,很快逼近燕國。太子丹坐臥不寧,問自己的太傅鞠武怎么辦。鞠武說秦國太強大,不要惹怒它。太子丹不服。過了一段時間,秦將樊於期因為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國,投奔太子丹。鞠武也勸太子丹不要收留,以免得罪秦王。太子丹不聽,想派刺客刺殺秦王,鞠武只好向他推薦田光。田光又推薦荊軻,之后為了不泄密,自刎而死。
后來秦將王翦攻破趙國,俘虜了趙王,并繼續(xù)進兵,行至燕國南界。太子丹很恐懼,要荊軻趕緊動手。荊軻就私下去見樊於期,要其自殺,獻上首級,好讓自己提著他的首級去見秦王,以博取秦王信任,獲得刺殺機會。
太子丹為荊軻準備行裝,并配備了一位副手,叫秦舞陽。秦舞陽是燕國人,十三歲就曾殺人,非常兇悍,沒有人敢跟他對視。到了秦國,秦王大喜,召見荊軻。荊軻捧著裝有樊於期頭顱的木盒和燕國進獻國土的地圖獻上。地圖緩緩展開,到了盡頭,里面突然露出一把匕首。秦王發(fā)覺時,匕首已經(jīng)被荊軻攥在手中。秦王慌忙躲避,躲過了一擊,站起來繞著柱子逃命,經(jīng)過一番折騰,秦王拔劍將荊軻斫傷,刺殺失敗。
后世關(guān)于荊軻的文藝作品非常多,前面我們就提到過莫言的戲劇。這些文藝作品不乏把荊軻塑造成膽小鬼的。我小時候看的連環(huán)畫中,荊軻倒不膽小,但獐頭鼠目,完全是個窩囊廢,主要原因是那時崇尚法家,荊軻自然首當其沖,成為阻擋歷史車輪的螳螂。
其實依我看,荊軻也沒有什么正義性,不過是太子丹給他金錢美女享受,希望他替自己賣命。荊軻的辦法,倒也中規(guī)中矩,除了向樊於期借了一個頭,沒有傷害任何人的利益。只是他自己體力太差,技術(shù)太弱,竟然沒成功。他死之前自嘲:“我沒能殺了你,主要是因為想生擒你,逼你把搶奪我們的土地吐出來?!边@肯定是說大話。那可是戰(zhàn)國末期,禮崩樂壞,列國已經(jīng)沒有一個說話算話的,秦國是最野蠻的國家,更是許諾如放屁。荊軻就算逼得秦王答應歸還燕國土地又如何,秦王不可以反悔嗎?他什么時候說話算過數(shù)?當年楚懷王都被老秦王騙得自投羅網(wǎng),最終死在秦國,諸侯們怎么還不長進?
不過荊軻故事里的田光值得注意,這類人,應該都是游俠一流,就因為太子丹一句懷疑他可能泄密的話,立刻自殺。我認為這不是貴族風范,而是老潑皮。貴族固然不容許別人懷疑,但可以通過實際行動去消除這種懷疑,不必自殺。在貴族眼里,人格是平等的,他們有自己的守則,破壞了守則,才會自殺。只有潑皮,不把任何人的性命當性命,才會對自己這樣暴烈。信陵君竊虎符故事里的大梁夷門監(jiān)侯生,也是如此,都是自我人格矮化后的流氓。劉邦小時候就想當這種人,所以他看見肯為主人死的貫高,是非常敬佩的。當然,這種講信義的流氓,比后來那些不講信義的流氓,又要強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