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女有別:性別差異的最新科學發現
- 胡安·莫伊塞斯·德拉·塞納
- 2035字
- 2021-05-21 17:12:24
睪酮
傳統上認為,動物與人類不同的一種行為是把攻擊和侵略當成一種生存手段,它們不僅對獵物有攻擊性,也會為了獲得和維持某種地位與同類相殘。
在人類社會,盡管我們的某些日常行為含有攻擊的“特質”,比如對行為不當的人大喊大叫等,然而這些并不會被視為對同類的恐嚇威脅。這都仰賴于社會化,即人類對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內化,使得人們能夠在這個社會并立共存。
在某些特殊時期,包括資源稀缺或危急關頭,比如居住在不安全的環境,就提倡個人增強攻擊性。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調動內在的攻擊性是一種生存手段。但攻擊性從何而來呢?
理論界認為答案存在于人類洞穴時期的久遠回憶,那時人類祖先與動物的分界微乎其微,原始人同樣受到本能行為的支配,以達到某種地位,保護個人領地。
有些作者會對攻擊性和暴力加以區分,認為前者是對個人“有用”的品質,后者則是一種本身不具任何目的的破壞性行為,盡管它們在爭執或進犯時的表現經常使人混淆不清。
攻擊性是由多種因素引發的,包括遺傳基因、社會和教育,攝入的某些刺激性物質,或扭曲的精神狀態,如雙向情感障礙、偏執障礙或精神病等。
多年來,人類的攻擊性都被歸因于睪酮的存在,這可以解釋為什么睪酮水平最高的年輕人會做出最有攻擊性的行為。然而研究者也觀察到攻擊性會引起睪酮水平的上升,因此目前尚不清楚攻擊性和睪酮哪個才是先導因素。
這方面的研究最初在經過閹割的男性身上展開,指出他們較低的攻擊性正是由于缺少睪酮。但對這些男性體內的可溶性睪酮進行不同水平的變量控制后,并沒有出現攻擊性增強的表現。因此,睪酮被認為是引起攻擊性的必要因素,但不是充分因素。
請記住,盡管睪酮主要存在于男性體內,但并不是男性獨有的激素,因為女性的身體也會產生睪酮,并受到睪酮的相關影響。
然而不同性別在攻擊性的表達上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男性的攻擊性表現得更暴躁和直接,容易與他人發生當面的“身體沖突”;女性則表現得更微妙,有時僅發生在心理層面,但產生的影響并不亞于“拳頭”,甚至還會更嚴重。
上文說過,直至數年前,學術界還認為人的睪酮水平越高,表現出的攻擊性越強,因為研究者檢測了監獄囚犯的睪酮水平,或用可溶性睪酮對志愿者進行相關研究。
這些研究成果目前受到了質疑,因為研究人員觀察到,睪酮會使人在決策時進行更大的價值判斷,也會引起親社會行為。荷蘭鹿特丹的伊拉斯姆斯大學(the Erasmus University)就在一項研究中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成果發布于科學期刊《心理科學》(Psychologial Science)。
這項研究對54名女性進行了行為分析——其中有半數女性服用了稀釋的睪酮,其余則服用了安慰劑。研究人員為兩組女性設置了兩類任務,一類涉及競爭,另一類不涉及競爭,并觀察她們在任務中的表現。
結果表明,在合作型任務中,服用睪酮的女性比服用安慰劑的女性更愿意與他人協作,就此否定了睪酮會在所有情況下扮演攻擊性“導火索”的負面效應。
睪酮不僅會通過激發攻擊性顯著影響社交,還被認為可能是阿茲海默癥(老年癡呆癥)存在性別差異的根本原因。阿茲海默癥的性別差異現象尚未得到充分解釋,主要因為相較于其他疾病,遺傳因素對阿茲海默癥的作用似乎不那么具有決定性。
有些作者試圖以阿茲海默癥患者的年齡來解釋性別差異,因為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得多,而阿茲海默癥與年齡高度相關。這些作者認為,這一點就可以解釋女性更常罹患阿茲海默癥的現象。
還有一些作者嘗試研究不同性別的特異生物標記,比如膽固醇水平或APOE-4蛋白的存在,但睪酮水平會影響阿茲海默癥的發作嗎?
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針對這個課題展開調研,成果發布于科學期刊《阿茲海默癥的研究與治療》(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研究數據都取自一項更大的調查——“T.A.R.C.縱向研究群(Longitudinal Research Cohort of T.A.R.C.)1”。其中,研究人員試圖定位和分析用于疾病早期診斷的不同生物標記,并了解治療的效果。
所有參與者都要接受一個結構化訪談,內容包括一份N.P.I.神經精神量表(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量表能敏銳地檢測病例,故用于前期診斷,其甚至可以在阿茲海默癥患者產生健忘癥狀之前檢測出來。
而且在訪談之前,所有參與者都要先經過血液檢測,來尋找生物標記,并接受神經心理學測試,如M.M.S.E.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或C.D.R.臨床癡呆癥測評(Clinical Dementia Rating),還要每年進行重新測評。
有87名平均年齡在75歲的男性參與這項研究,其中44人睪酮水平較低,43人睪酮水平正常。
結果表明,睪酮水平正常的男性更有可能出現幻覺、易怒或軀體活動等陽性癥狀,睪酮水平較低的患者則未顯著表現出這些癥狀。
這個研究成果相當具有啟示性,因為它間接指出:通過一種可能的藥理學干預來降低睪酮水平,就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癥相關的陽性癥狀。
如果這些成果得到新的研究證實,就可以成為對抗阿茲海默癥發展的一個重要起點。
由于這項研究僅對男性展開,我們尚無法得知睪酮對阿茲海默癥更高發的女性群體會有什么影響。
這項研究的另一個局限是沒有將睪酮與其他已知的生物標記進行對比,因為阿茲海默癥發展的關鍵可能是多種生物標記的組合,單一生物標記的存在或缺失未必能完全解釋這個疾病。
1 T.A.R.C.:全稱Texas Alzheimer's Research Care Consortium,德克薩斯阿茲海默癥研究護理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