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唐僧與果不蓬方丈及其陸順德老爺別過,乘上水逢收的罟船,順水東去。 途中,水逢收擇江而漁,魚鷹助陣,魚榔喧豗,牽繩收綱,羅網魚鱉,蝦鯰自是滿簍,喜形于色,道:“緣江真是鬼斧神工造的,江水湍急而不險,有淵藪而不渦漩,真是山有色,水有聲啊!”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唐僧自是不忍回睹,而無奈于天斂萬物,何其憂患?遂合掌道:“人得天時地利,物隨性長,福也!緣江而上,可溯自何處? ”
“溯江而上百十里,逆舟日余,即便是通天河。 ”水逢水道,“我等本在通天河捕撈,通天河水流湍急,渦漩疊疊,常常十日八空,且打到魚也要拿三份之一貢奉通天河神老黿,討得老黿歡心,翌日會遇上好兆頭,遇上老黿鬧別扭,連蝦都撈不到一個,這般倒霉時有發生,家中自是無米之炊,斷糧時有發生。 ”
唐僧聞言與“ 老黿” 粘連之事,自是不再追問,不敢惹這老“ 冤家” ,江中有耳,傳聞招禍,道:“此水域又何自通天河而來呢? ”
水逢收開心道:“就是該謝前些日子下的那場大暴雨,一陣劈雷,震耳欲聾,山搖地動,把圍擋通天河的一段山脊劈松,河水滲進裂開的裂縫,濤涌波襄,泄水沖刷,地崩山摧,硬是沖出一條小江來,我等順江而下,來到了孤鴉禪林寺,拜靄了這方土地廟宇,山神社主,竟收益多多,可真是貢對了神祉,顧受眷顧,受益頗豐呢!”
唐僧點頭道:“原來這樣——緣江成為通天河的一沱汜!”
水逢收道:“我等胥家人自成一條心,一傳十,十傳百都馭舟緣江營生,實是圖個溫飽安穩的日子了。 ”
唐僧嘆道:“水向低處流,一瀉不回頭,欲問何處去?胥家答隨舟。順水而去,又將是何處? ”
水逢收遙指緩緩的江水,道:“很快就到西梁國羅!”
唐僧疑惑道:“可是西梁女國?!”
水逢收撐竿啟船,道:“趕點兒半天就到羅!”
唐僧聞言,心中涼了半截,不再言語,他倚著船弦,閉目盤坐,似坐禪似打盹,一副瞌睡的樣子,他思緒萬千,愧疚之心交織著負憾與失落,尤覺世事難料,變化無常,當年取經膚淺地認為不過匆匆過客,永不重蹈履轍,而今又要重涉故地,真是山不轉水轉,人返事不陳,幾多無奈,幾多愁緒啊!
水逢收時而挺肩撐竿,時而搖槳擺櫓,“嘩啦、嘩啦” 的聲音節拍輕鳴,魚舸順水隨風,靈巧輕快,繞山穿壑,兩岸青山相迭出,猿聲幽長,鳥鳴鵲躍,水中太陽時而遮掩,時而反照,倒映水中的山形百態,甚是壯觀。 “嘩啦一一嘩啦一一” 聲戛然而止,但聽水逢收道:“圣僧,西涼女國到啦!”
唐僧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睛,愣愣呆呆的接過水逢收的一吊錢,匆匆忙忙地登上了岸,就這樣懵懵懂懂地別了水逢收,極不寧肯地又來到西梁女國。
唐僧依舊走在東關廂街口,做賣買的依舊盡是婦女,幫手協商的卻是男子,這些男子倒也俏秀白暫,只是沉默寡言,手腳勤快動作麻利。
唐僧找到原來的迎陽驛,欲求一紙通關公文,但見官驛的衙門上的那匾牌易名“ 迎僧驛” ,遂向驛館女官舉手行禮,作揖道:“驛丞大人,貧僧東歸,欲求一紙通關公文,恭予簽署!”
女驛丞趕忙作輯,笑著稟告道:“圣僧是外邦使客吧? 外邦僧侶經過我邦西梁,行個禮便可通過關隘,你如今投我迎僧驛,我驛安排飲饌,妥當料理,圣僧請進吧!”
唐僧只好跨入迎僧驛館,這熟悉的門檻,陳設如故。此時,一陣悅耳的樂聲傳來,他驚悸地回首,愕然地看著熱鬧的迎親隊伍,不知所措,心熾如煎,道:“何故又招贅婿? ”
女驛丞沒有察覺唐僧的驚恐,道:“又一樁天賜良緣!西梁國婚嫁要上冊備案,這新郎倌前天還是個僧侶,今朝還俗成親,瞧她們好幸福啊!”
唐僧方才細看,新郎倌果然還是削發禿頭,渾身鮮紅的衣裳,騎在掛彩的馬上,身后還緊跟著十幾名僧侶,新娘坐著的是一頂華麗的八乘大轎,擁轎抬扛,敲鼓打鑼吹笛撐旗的不乏有僧侶捧場,盛大的排場好生惹人仰慕啊!
唐僧合掌邪呼著道:“阿彌陀佛,色即便是空,空即便是色,嚇煞我也!這是何曾奇葩脫俗呀!”
女驛丞不以為意,笑著道:“這是先王懿旨,承襲至今,這種風尚很好呢!”
唐僧聞言,心中驟生一種莫名的戰栗,緘口不語。女驛丞依章辦事,簽署了食繕份額,注冊了投宿布置,一陣利索,即便妥當安頓了唐僧。
唐僧食過齋飯,足不出門,盤腳坐禪,驅散心中的雜念,豈能說抑制就能抑制住連篇聯想:先前徒擁鞍前,寒暖安危有人把持問詢,心不用勞神,省免了幾多繁瑣,而今孤身只影,饑餐渴飲自我料理,心情豈能平靜?豈能止如靜水呢?漫漫長夜,心中糾結豈能說理清了就能洗脫了平生的知遇之緣?當年女王甚厚的奉待,縱是節外生事,也不過是人倫懿德,沒有俗世之不妥!夜闌人靜,那輪如霜似紗的明月探進床前,傾訴著“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的失落意境。
話說牡丹仙子也回到了故里,她悄悄回到魏紫莊園,看到她的花裔莖健葉茂,花冠簇擁,姹紫嫣紅,千姿百態,芳菲馥郁,國色天香, 西梁國不因她的離去而受到唾棄,倚重傳承,尤生感激,寬慰之心渙然釋懷!她施法松土澆露,綴蕊添香,而后悄然離去。
清晨,唐僧便收拾包裹,也不早膳,匆匆忙忙向女驛丞道別,女驛丞客套有節地送別唐僧。
唐僧走在東廂街市上,晨曦迷蒙,淡霧彌漫,做賣買的挑擔背筐,整攤置貨,已做好招客消貨的準備。他感到奇疑的是:每家每戶的門前,擺著一張高臺,臺上擺著各種食盒、糍粑、棕子、小碗里還有銅錢,有的還有布、鞋等物,無人看管,不象是做賣買的商攤。
唐僧摸出幾玫通幣銅錢,想辦些食物以備途中充饑,走進一家包子店,道:“店家,十文錢可買幾個包子? ”
做包子買賣的是位女掌柜,她笑微微地道:“圣僧能拿多少? ”
唐僧又數了一輪掌中錢幣,道:“就十文錢吧!”
女掌柜忍俊不住朗朗的笑聲,一邊裝包子,一邊和藹道:“不要錢,拿吧!”
唐僧莫名其妙,存疑萬分,道:“這般買賣可要倒貼掉本錢呀!”
女掌柜落落大方,道:“我們齋僧從來沒有計較本錢,先王囑托僧侶是天上的使者,要善待他們,蒼天就會風調雨順,五谷豐增,人泰物腴,先王走后,齋僧形成了習俗,就傳承下來,我們得到蒼天的庇佑,日子過得安定美滿!拿點心意齋僧是值得的!”
唐僧不解地問:“每家每戶門前何故要擺上食物?又無人看顧,這為哪般? ”
女掌柜笑道:“我們每天卯時置辦齋僧,巳時撤下,所有僧侶都可以受用,如有過往缺食者也算是一份接濟吧!”
唐僧方才恍然大悟,睹物思人,女王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妍姿端麗,談吐嫻雅,歷歷在目,難以磨滅,心中羞愧而頓生失落之心:女王因為他而樹立了齋僧的風氣,而他什么也沒能做到,真是熬心啊,虔心懺悔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唐僧心情惆悵,郁悶不堪,不忍回首那段難以忘懷往事,步履匆匆地離開西梁國。
唐僧尾隨一行商隊,往東跋涉,一路吆喝,一路鈴鐺;更是一路崎嶇,一路坎坷;甚是一路期待,一路希望;真是一路汗水,一路疲乏。
唐僧不知時日地趕路,時時期盼著前面迷茫的山野轉瞬在腳下,而身處的地方轉眼間消失在身后,回首不知處。 這些天,耳邊傳來“ 沙啦啦” 的聲音,原來是風卷落葉,滿目衰黃,又是一個秋季,但逢天高氣爽,雁群陣陣,橫空而過,井井有條,可不灑脫。忽然間,鼓聲喧天,鑼鳴清徹,響亮的聲音打破原野的寧靜。但見前面數百人匯聚而來,抬著四豬四羊,雞鵝兔魚,罐酒斗糧,香油陳醋,棉線紗緞,羽絨布匹,糯糍胰粑,包子糕點,花紅表里,藿香時果,四角麒麟幡,八面龍子旄,衣飾鮮麗,儀仗井然。 不一會迎頭又來一坊人,依然人悅物豐,阜盈充足,接著隨后又趕上一拔人,笑語甜言,喜慶洋洋,幼孺盡艷妝。
唐僧好奇地問商旅掌柜,道:“是甚日子,這般隆盛? ”
掌柜“ 哈哈” 大笑,舉起馬鞭,搖指南方那座大山,道:“趕上秋貢,可以啃大餐羅!”
唐僧不解地問道:“為甚要這般倒騰,勞民傷財,當以儉省傳承,物儲阜盈,不懼饑荒啊!”
掌柜卻不以為然,道:“俺走這道三十多年了,都吃了二十七、八年的年貢,沒見著吃窮的,這地方越吃越富,年年風調雨順,載載人康物阜,都靠這活神仙,依時收種,得以安生。物腴而無盜,人富不思貪,我等商販也得以安生,趟趟途順,門門利蹴,何樂而不為!”
唐僧點點頭,捏指揣度:世間確有這般人物,舐庇著這般境況,照一方而亮四周,這是何等之光輝啊!見識它的神儀亦甚是慶幸!
商販們趕著馬,改轅易轍,尾隨秋貢的人們望南而來,唐僧也隨之前往,好奇地脫口問商販,道:“這可是什么地方? ”
商販高聲道:“翠云山啊!”
唐僧笑著附和,道:“翠云山!好名!好山!”又細下琢磨:翠一一云一一山一一?!這名怎么這般稔熟!好像在哪里聽說過,唉,這么個投緣,甚是巧遇,甚是慶幸呢!
大伙們喜氣洋洋,前呼后擁地穿過一片竹林,蔭蔽大道,彌熟而清凈,甚有千年松柏,翠竹挺拔,蒼綠逢勃,閑鶴喜鶯,頑猴攢三聚五,紫雞操兒帶女,悠然閑亭信步,居松棲竹,甚有竹招白云至,松迎喜客來。接著步入蕉林叢下,小河橫腰而過,流水潺潺,揭底清澈,大伙們涉水便飲,縱然涼快,爽心舒坦,兩邊河畔,蕉木茂密,葉片寬厚,山風推抹,瑟瑟顫悠,娓娓有聲,花蕾垂莖,百籽抱枝,花簇枝頭,招蜜惹蝶,甚是萬翅流連,忘返酣醉。穿過蕉林即便是石梯曲徑,盤山而上,時有云霧隨客至,更逢林嘯順聲鳴。正巧人疲馬憊之時,豁然開朗,一遍平整,驀然回首,俯瞰之下,身后但見墨綠如黛,了不可察辨竹蕉松搡矣!
貼山挨壁之處,洞門大開,門內獨置一張古樸案臺,案臺上整齊地疊滿了紅綢緞,大伙們獻綢緞之時,自覺有序,小心翼翼,洞內依然靜謐,只聞到一股馨馨的蘭蕙氣息,獻罷便退出洞門,絕不越雷池半步,誰也不知道洞內是怎樣的境況。唐僧無物可獻,只在案前默祈“ 阿彌陀佛” 即便退出,他感到疑惑:弊處不納貢品,不燒香也不念佛,不敬鬼也不尊神,怎么這般異類?
山的另一邊熱鬧井然,婦孺辦素備盞,大伙們殺豬宰羊,燉雞煮鴨,煎魚烤兔,擺臺列席,但見座席整齊,足有數十列數十縱之多,場面鼎隆,更是井然不亂。此時,唐僧才發現宴上乃設素席數桌,讓修心仰教之人膳用,僧俗不分,好生自在!正當時,鼓響三輪,鑼鳴三徹,洞中圣人并不露臉,席中已開宴,宴上舉觴交錯,開懷暢飲。
酒過三巡,席上人們似乎在期待著什么似的,不時翹首東張西望,唐僧也好奇地舉首四顧,并無甚異常,須臾間,一陣喧天的鼓鳴,但見一個素顏紫妝,輕綴云鬢,妖嬈飾掩,姿態俚俗,舉止坦誠,不拘禮俗。她每走訪一桌,那桌的理哚們就恭敬地站起來,鞠躬著道:“公主吉祥!公主金安!”
她和顏悅目,頻頻點頭微笑,回應道:“好 ,好!都好!都好!! 大家好!”
尾隨兩位綠衣丫鬟,彎肘抱籃,逐臺遂一分派著一包黃緞包囊,得到包囊的俚哚輕緩地收拾餐桌,分配殘羹冷炙,用蕉葉包裹,有條不紊地陸續離去,沒一喧嘩與逗留。
唐僧看到有節有序場景,感到愕然,頓悟:這才是尊榮之節,崇敬之貌!嘆道:“好不德隆望尊啊!”他悄悄地問鄰座僧人,道:“仙尊又為甚稱公主? ”
那僧人輕稍稍地告述,道:“這就是鐵扇公主,她有一把芭蕉扇,這扇可神奇呢,聽說是昆侖山后自混沌開辟以來天地產成的一個靈寶,能調風招雨,控熱制寒,摳邪納吉,這方圓千里,虎豹無蹤跡,豺狼無棲處,福祉了一方,更是降貴紆尊,戶戶眷顧,人人受益。 你新來乍到,不知不怪。 ”
“晰嚦” 唐僧手中筷子輕輕掉在地上,他心遭霹靂,驚慌失措,落寞沉郁,愧疚不安,神色頹喪,他的貌儀異群,怎奈也躲不過鐵扇公主超神的洞察力。此時鐵扇公主恰巧輪番來到唐僧的席前,僧侶們高興地祝福,并接過黃包裹,而唐僧無所適從地呆立著,俯首無言。
綠衣丫鬟拾起那兩根筷子,鐵扇公主接過來,雙手遞給唐僧,道:“高僧尊號?在哪座寺院高就?”
此時此刻,唐僧不敢隱瞞,哆嗦著道:“貧僧唐玄奘,來自大唐洪福寺。 ”
鐵扇公主愣住了,她審視著唐僧,淺笑著道:“以前曾幸會過一位唐三藏的高僧,而今又牽緣上唐玄奘,高僧呀,莫不單單是幸會吧!”
唐僧雙手抱掌,如實答道:“正是貧僧,貧僧慚愧,對不起公主,請多包容。 ”
鐵扇公主左右凝神諦視著唐僧,臉色漸漸鐵青,輕哆的唇齒哽咽著道:“你們師徒肆和尚,待牛家可真周到呢!”
唐僧長嘆一聲,默然無言,他也心生蒼涼悲憫之情。
鐵扇公主輕聲道:“如來的大乘佛法不是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嗎?為何千里之外卻是另一番光景? ”
鐵扇公主說完便巡撫余下的幾桌俚俗,得到實惠的人們也高興地陸續離去,唐僧慚愧得無顏自容,所見所聞歷歷在目:他所過之處不無鬻兒賣女,典妻押田,偷盜拐騙,行橫道霸,官史斂財,苛政如虎,時有所見,大乘佛法何曾庇蔭?法委實為誰而幟樹?為誰而倡導?澤誰而福利?平生涉獵的大乘佛法在大唐是否普益滋澤于世?為了取得這玄妙彌深大乘佛法,所過之處招惹了多少是非?結下了多少梁子?委實也有他的不是,對鐵扇公主這家子,顯然矯枉過正了,牛哥已服管制,禁錮它情理上有失公理,牢獄之災坑害了這家子,與其邂逅心生愧疚。
俚俗們陸續離開,草坪上只留下臺凳鍋鼎碗筷篩勺,鐵扇公主揮扇輕扇一下,一陣“ 吱吱” 作響,另一山門大開,空席如龍般有序地踴進山門,而后山門輕輕掩上,沒有任何痕跡,這時只聽到輕鳴的山風和歡悅的鳥聲。此時,一位綠妝丫鬟走來,道:“玄奘圣僧,奶奶有請。 ”
唐僧尾隨丫鬟走進洞內,山門“ 吱” 的一聲關上,他抽邁著沉重的雙腳,每邁一步,心中爆崩著萬分糾結:與這家結了梁子,怨恨日久,要刮要宰由它便了,冤家路窄,窄就窄在解恨上了。
鐵扇公主無聲地背對著唐僧,唐僧無所適從地俯首埋臉,相待無言。許久,但聽鐵扇公主道:“你可曾見我兒? ”
“嗯!”唐僧吱唔著道,“只見過三二次,都隨著觀音菩薩。 ”
又是一陣久久的沉默,洞府內顯得幽靜陰森。
又聽鐵扇公主道:“我夫君還囚禁在牢牛山,你可曾見過? ”
一陣復一陣的恭默守靜,唐僧把聲音擠出牙縫,道:“未曾見過!”
“唉——” 鐵扇公主冗長地嘆了一聲,“每逢望月,都去看望夫君,只聽聞他的嚎嘆,鉆心的叫喚,未曾得見他面貌,借扇也遂你所愿,你等師徒何至于此嗎?這是哈天道? ”
唐僧愧疚萬分,惴惴地自責起來:當時有求于他們,扇乃他們之物,借與不借,確是由她,借了便罷,害得人家夫離家散,委實過激了,相悖于情理,實在不該!
鐵扇公主道:“而今你又從何而來,往何而去? ”
唐僧只好實說,道:“念唐王知遇之恩,愿平生能報本反始,方才別了靈山,之后貧僧也是凡俗之身了。 ”
良久的沉默,
鐵扇公主遞給唐僧一個包裹,道:“這包裹里只供九九八十一天的膳食,你在路上沒有擔耽,足足可以回到大唐。 ”
唐僧感激地接過包裹,道:“阿彌陀佛,謝了謝了!”
兩位綠衣丫鬟送唐僧出洞門,唐僧千般感謝萬般感激。
兩位綠衣丫鬟道:“奶奶祝你一路平安!”
唐僧情不自衷地府首便拜,低頭之時,二位綠衣丫鬟悄然回去。
唐僧舉首四顧,不是來時模樣,他輕盈地走在小路上,約合半天光景,又聽到鑼鼓歡鳴,再見旗幟鮮明,一打聽,方知這撥抬豬牽羊的人們也是前往翠云山謝恩的,叩謝鐵扇公主的惠澤,唐僧歇步問鄉親,鄉親搖指西邊,唐僧舉頭遙望,不見翠云山,但見四處云霧迷茫。
唐僧往東而來,鑼鼓聲與他越來越遠,一群大雁從他頭頂上飛過,徒南而翔,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