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 50288-2018 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標準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 2636字
- 2021-04-20 11:20:04
12.2 總體布置
12.2.1 跌水與陡坡的布置應符合下列原則:
1 符合渠道設計功能,水力條件良好;
2 與上、下游渠(河溝)道水面平順銜接;
3 通過不同流量時上游灌溉渠道內均不應產生過大的壅水或降水;
4 陡坡陡槽內表面宜采取加糙措施;
5 具備完善的防滲和排水系統;
6 消能充分,出流平穩;
7 渠外跌水與陡坡的下泄水流應有合理出路。
12.2.2 跌水與陡坡的各段側墻高度應根據各段實際的加大水深、允許壅水高度、摻氣水深及安全超高之和確定。安全超高值宜取0.3m~0.5m,糙率大者取較大值。
12.2.3 進口連接控制段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進口連接段及其后的控制段(跌口或控制堰口)應按渠道中心線對稱布置、漸變收縮,縱向底面高程及縱坡應與上游渠道一致。進口連接段長度L 應根據上游渠道底寬B 與設計水深h 的比值B/h 確定。當B/h 小于2時,取L 小于或等于2.5h,B/h 等于2.0~2.5時,取L 等于3h,B/h 大于2.5時,取L 等于3.5h,對B/h 大于3.5的寬淺型渠道,L 宜加長,其底邊收縮線與渠道中心線夾角應小于45°。
2 跌口縱向長度應小于1.0m 或設閘門控制??刂贫蔚臋M斷面形狀:當渠道流量變化小或有閘門控制時宜為矩形,流量變化較頻繁及較大時宜采用梯形,流量及含沙量小的渠道上宜采用臺堰式,流量大時宜用復式跌口。跌水的跌口末端底部應設伸出跌水墻外擴散水流的跌舌。
3 渠外跌水與陡坡的進口連接控制段縱坡宜小于臨界坡,平面形狀應適合于泄水閘(堰),堰頂較長的溢流堰堰后應以每側不大于22°的收縮角對稱收縮至跌口。
12.2.4 陡坡陡槽段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陡槽段宜為直線、對稱擴散(每側的擴散角應小于11°),末端與消力池(或下游渠底)等寬。但適用于低跌差的菱形陡坡例外。
2 陡槽段橫斷面宜為矩形,土基上的陡槽可采用邊坡為1∶1.0~1∶1.5的梯形。當陡槽縱坡大于0.02時,其橫斷面濕周應小于10倍水深。
3 陡槽段縱向宜采取同一坡度,或按上緩下陡的原則分段設坡。陡槽縱坡宜取1∶2.5~1∶50,巖基上可達1∶1,均應滿足陡槽段與水平面的夾角小于或等于地基土壤內摩擦角的原則。
4 陡槽段內的流速應小于材料抗沖允許流速。流速大于10m/s時,應考慮摻氣、加糙、槽底設臺階等減蝕措施。
5 陡槽段的底板和邊墻應設間距為10m~15m 的縱、橫向變形縫。變形縫宜為半搭接縫、全搭接縫或鍵槽式縫,縫內應設可靠止水,縫下游側0.25m 范圍內的底板表面應呈倒坡狀,且近縫端局部應降低0.03m~0.05m。
6 陡槽段底板下緣沿縱向應設三角形防滑齒墻(土基)或錨筋(巖基)。
12.2.5 跌水墻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沿渠道縱向,跌水墻為下游面直立的擋土墻,其墻頂與設計渠頂同高,墻底與消力池底面持平,另加墻基厚度。
2 沿渠道橫向,跌水墻墻頂應持平并伸進渠外兼作防滲齒墻,中部留出若干個跌口。中段跌水墻的墻基底面寬度應大于消力池底寬加防滲齒墻深度,兩側的跌水墻應按6m~12m 間距設豎向變形縫并呈臺階狀分級抬高基底高程。
3 跌水墻結合墻高及當地材料情況宜采取重力式漿砌石、扶臂式鋼筋混凝土等結構形式,并應在下游水面以上的墻體上設置減壓排水管(孔)。
12.2.6 消力池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消力池的寬度應等于或大于渠道底寬,宜按單寬流量小于10m3/(s·m)、躍前水流弗勞德數為4~9的要求初擬池寬。
2 消力池長度應大于水躍長度(陡坡)或大于跌落水舌的水平投影長度加水躍長度(跌水)。池深應按水躍躍后水面不高于下游渠道設計水面高程的原則選取。
3 消力池橫斷面宜為矩形或復合形。對來流弗勞德數為2.5~4.5的消力池,宜增加消力墩、尾檻等輔助消能工。
4 結合陡坡或跌水的總體布置,應優先選用通過工程類比、水工模型試驗或實踐證明有效的消力池形式。
12.2.7 出口連接整流段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消力池的寬度不等于下游渠道底寬時應設出口連接段,下游渠道(建筑物)防沖能力差時應設出口整流段,其建筑材料與消力池相同。
2 出口連接段平面應為對稱收縮形式,長度宜使每側的收縮角為8°~20°。出口整流段的長度應大于下游渠道水深的3倍,斷面尺寸和縱坡應與下游渠道相同。
3 出口連接整流段總長度應根據下游渠道襯砌情況取8倍~15倍的躍后水深,消力池內加設有消能工的不應小于3倍躍后水深。
12.2.8 防滲排水設施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跌差大、地下水位高、處于軟弱或抗滲性較差地基上的跌水與陡坡,其砌護層下應加設防滲排水設施。
2 防滲設施由上游鋪蓋段、跌水或陡坡的襯砌層及其伸縮沉陷縫止水和各段的齒墻構成。也可在進口增加帷幕灌漿等深層防滲設施。
3 排水設施應由設于各段襯砌層下的縱、橫向排水管、溝道系統或連續排水層組成。其排水出路應直接排入或通過設在下游設計水面以上的邊墻孔(管)排入下游渠道。
4 排水系統應采用防淤、防堵、防凍的結構并加強出口反濾措施。
12.2.9 多級跌水(多級陡坡)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多級跌水(多級陡坡)的級數、級差(坡度)應根據地形、地質、水力學和運行管理等條件綜合比較后確定。宜采用每級級差(坡度)相等和各級首尾相互銜接的布置形式。
2 多級跌水的每級跌差不應大于5m。
3 多級跌水(多級陡坡)應在各級消力池末端至下一級的跌口(或下一級陡坡的陡槽起點)之間設置一段底坡為零的整流段,整流段的縱向頂長應大于水躍的躍后水深。
4 最末一級消力池的下游為溝(河)道時,應按出口斷面下游溝(河)道的實際水深確定池深。平時無水溝(河)道的實際水深應取為零。
12.2.10 斜管式跌水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以成品預制管道取代陡坡陡槽段形成的斜管式跌水,適用于跌差小于6m、管頂有覆土、保溫或交通要求的情況,當采用單根管道不能滿足要求時,應布置為多管式。
2 斜管段的縱坡應大于臨界坡度且不應陡于1∶2。
3 常用的壓力流斜管式跌水的跌水管內應保持壓力流流態,不應出現明滿流交替流態。
4 無壓流斜管式跌水適應較大的跌差,其跌水管內應保持無壓流流態且不應出現水躍。
5 斜管式跌水出口消能方式宜采取專用的潛沒式或半壓力式消力池,并加設撞擊、分散等輔助消能工。無壓流斜管式跌水還可采用底流消能的消力池方式。
12.2.11 跌井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寒冷地區要求封閉保溫或地形高差較大的4級、5級渠道上,宜采用以豎井取代陡坡陡槽段形成的跌井。
2 包括跌井頂部在內的進口連接段形態,應確保渠水均勻平穩地進入豎井且不應出現渦流漏斗流態。
3 跌差較小的圓筒豎井宜為上小下大的喇叭狀,下落水舌應脫離井壁。豎井底部應設置低于下游渠底的圓形消力池,以足夠深度的水墊或圬工碰撞消能墩作為主要消能措施。井底與下游渠道之間應以無壓隧洞或涵洞相連接。
4 跌差較大的圓筒豎井橫斷面可取為等截面或上大下小的變截面,井底通過彎管以及逐漸加高的水平狀無壓隧洞與下游渠道連接,在洞外考慮消能措施。
- 中文版Rhino 5.0完全自學教程(培訓教材版)
- GB/T 50943-2015 海岸軟土地基堤壩工程技術規范
- 石油化工廠際管道工程技術標準
- GB/T 51332-2018 含硝基苯類化合物廢水處理設施工程技術標準
- 換流站接地極設計文件內容深度規定
- DL/T 5334-2016 電力工程勘測安全規程
- GB 50311-2016 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規范
- GB/T 51280-2018 工程泥沙設計標準
- 計算機自適應語言測試模型設計與效度驗證
- GB50397-2007冶金電氣設備工程安裝驗收規范(英文版)
- 火力發電企業繼電保護技術監督手冊
- GB 50295-2016 水泥工廠設計規范
- GB/T 50417-2017 煤礦井下供配電設計規范
- GB 50384-2016 煤礦立井井筒及硐室設計規范
- DL/T5161.14-2002電氣裝置安裝工程質量檢驗及評定規程第14部分:起重機電氣裝置施工質量檢驗(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