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 50288-2018 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標準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 817字
- 2021-04-20 11:20:00
9.2 總體布置
9.2.1 渡槽應選擇技術經濟條件最佳的槽址和結構形式,且應控制和減少永久占地、植被破壞、棄渣流失等環境污染。
9.2.2 槽址選擇應遵循下列原則:
1 應使渡槽和引渠長度較短、地質條件良好。
2 槽身軸線宜為直線,且宜與所跨河道或溝道正交。當受地形、地質條件限制槽身必須轉彎時,彎道半徑不宜小于6倍的槽身水面寬度,并應考慮彎道水流的不利影響。大型渡槽宜通過模型試驗確定。
3 跨河渡槽的槽址處河勢應穩定,渡槽長度和跨度的選取應滿足河流防洪規劃的要求,減小渡槽對河勢和上、下游已建工程的影響。
4 便于在渡槽前布置安全泄空、防堵、排淤等附屬建筑物。
9.2.3 槽下凈空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跨越通航河流、鐵路、公路的渡槽,槽下凈空應符合相關行業標準關于建筑限界的規定。
2 跨越非等級鄉村道路的渡槽,槽下凈空應根據當地通行的車輛或農業機械情況確定。其槽下最小凈高對人行道為2.2m、機動車道為3.5m。槽下凈寬不應小于4.0m。
3 非通航河流(渠道)的校核洪水位(加大水位)至梁式渡槽槽身底部的安全凈高不應小于1.0m(0.5m),拱式渡槽的拱腳高程宜略高于河流校核或最高洪水位。雙鉸拱的拱腳允許校核洪水位淹沒但不宜超過拱圈高度的2/3,且拱頂底面至校核水位的凈高不應小于1.0m。
9.2.4 渡槽進、出口建筑物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進、出口段宜布置在巖石或挖方土質渠槽上。其底部和兩側應按地質條件設計防漏、防滲、防伸縮沉陷措施和完善的排水系統,有效防滲設施長度均應大于5倍的渠道最大水深。
2 進、出口段與上、下游渠道應平順連接,避免急轉彎。確因地形、地質條件限制而必須轉彎時,彎道宜設于距離渡槽進、出口直線長度大于3倍的渠道正常水深以外,且彎道半徑宜不小于5倍的渠底寬。
3 進、出口漸變段長度應按兩端渠道水面寬度與槽身水面寬度之差所形成的進口水流收縮角和出口水流擴散角控制。適宜的進口水流收縮角為11°~18°,出口水流擴散角宜取8°~11°。
4 槽身和進、出口漸變段之間的連接段長度根據情況具體布置。槽身和進、出口之間的接縫宜設可靠的止水。
- DL/T 5044-2014 電力工程直流電源系統設計技術規程
- GB/T 50537-2017 油氣田工程測量標準
- GB/T 51146-2015 硝化甘油生產廢水處理設施技術規范
- GB 51289-2018 煤炭工業露天礦邊坡工程設計標準
- GB 51179-2016 煤礦井下煤炭運輸設計規范
- GB/T 50770-2013 石油化工安全儀表系統設計規范(英文版)
- GB/T50663-2011核電廠工程水文技術規范(英文版)
- DL/T 5512-2016 火力發電廠熱工檢測及儀表設計規程
- 水泥工廠環境保護設施設計標準
- 汽車故障診斷技巧與禁忌速查手冊
- 巖土工程勘察圖式圖例規程
- 《電氣裝置安裝工程 低壓電器施工及驗收規范》實施指南
- GB50427-2015高爐煉鐵工程設計規范(英文版)
- Rhinoceros三維產品建模及后期處理
- GB 51171-2016 通信線路工程驗收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