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3 引水樞紐

5.3.1 引水樞紐工程設計應根據河(湖)水位、河(湖)岸地形、地質條件以及灌溉對引水高程、引水流量的要求,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采用無壩引水或有壩(閘)引水方式。

5.3.2 當河(湖)岸地形較陡、岸坡穩定時,渠首工程宜采用岸邊式布置;當河(湖)岸地形較緩或岸坡不穩定時,可采用引渠式布置。

5.3.3 渠首工程的總體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引水設計高程應滿足灌溉用水量要求,且管理運用靈活、方便;

2 引水口穩定、水流通暢,必要時可對與其相連接的上、下游河(渠)段進行整治;

3 各個建筑物布置應相互協調;

4 多泥沙河流上的渠首,應設置沉沙過濾等有效的防沙措施;

5 嚴寒地區或有防漂要求的渠首,應采取防止冰凌和其他漂浮物進入干渠的措施。

5.3.4 無壩引水渠首引水口位置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河、湖枯水期水位應滿足灌溉期引水流量的要求。

2 應避免靠近支流匯流處。

3 位于河岸較堅實、河槽較穩定、斷面較勻稱的順直河段,或位于主流靠岸、河道沖淤變化幅度較小的彎道段凹岸頂點下游處,其距彎道段凹岸頂點的距離可按下式計算:

img

式中:L——引水口至彎道段凹岸頂點的距離(弧長,m);

K——系數,K=0.6~1.0,可取0.8;

B——彎道段水面寬度(m);

R——彎道段河槽中心線的彎曲半徑(m)。

4 在彎道段河勢不穩定的情況下,可根據高、中、低水位時不同彎曲半徑所形成的彎道形態,采取防洪護岸措施。

5.3.5 無壩引水渠首的引水比宜小于50%,多泥沙河流上無壩引水的引水比宜小于30%。經模型試驗或其他專門論證后,引水比可適當提高。

5.3.6 無壩引水渠首的引水角宜取30°~60°。引水口前沿寬度不宜小于進水口寬度的2倍。

5.3.7 無壩引水渠首引水口位于水面寬闊或水面坡降較陡的不穩定河段時,可順水流方向修建能控制入渠流量的導流堤。導流堤與水流之間的夾角宜取10°~20°,對2級以上引水建筑物也可經水工模型試驗確定。

5.3.8 采取側面引水、正面排沙的有壩(閘)引水渠首,其進水閘應位于溢流壩一端或兩端的河岸上,沖沙閘宜緊靠進水閘布置。在多泥沙河流上,尚應在進水閘前設置攔沙坎;在沖沙閘前應設置有導流墻分隔的沉沙槽,并在閘后宜設置沖沙槽。

5.3.9 側面引水、正面排沙的有壩(閘)引水渠首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進水閘宜采用銳角進水方式,其前緣線宜與溢流壩壩軸延長線呈70°~75°夾角;

2 沖沙閘前緣線宜與河道主流方向垂直,其底板高程宜低于進水閘閘檻高程,且不宜高于多年平均枯水位時的河床平均高程;

3 進水閘前的攔沙坎斷面宜為“Γ”形,坎頂高程宜高于設計水位時的河床平均高程0.5m~1.0m;

4 沖沙閘前的沉沙槽長度宜為進水閘寬度的1.3倍或比進水閘寬度長5m~10m,其兩側導流墻的頂部高程宜高出溢流壩壩頂0.5m;沖沙槽槽底坡降宜大于渠首所在河段河道底部平均坡降。

5.3.10 有壩(閘)引水渠首位于水量較豐沛的多泥沙河流,或壩(閘)上、下游水位差較大時,可采取表層引水、底部廊道排沙的引水方式。底部沖沙廊道可布置在進水閘前的沉沙槽內,其頂部宜與進水閘底檻齊平,末端宜由沖沙閘控制。

5.3.11 引水渠首進水閘設計流量應根據多年來水過程和需水過程,經過長系列的供需平衡計算,選取滿足灌溉設計保證率要求的灌溉期最大灌溉流量作為進水閘設計流量;資料缺乏地區,也可采用典型年法選取滿足灌溉設計保證率要求的最大灌溉流量作為進水閘設計流量。供水保證率達不到設計保證率要求時,應減小灌溉面積或增加其他供水水源。

5.3.12 無壩引水渠首進水閘閘前設計水位確定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無壩引水渠首進水閘閘前設計水位確定可采用滿足灌溉設計保證率要求的設計枯水年灌溉期河道的最枯日或旬平均水位,并應考慮大量引水后河道內水位下降、上游水庫調節、下游湖庫頂托、河道外用水、河道沖淤變化等因素對水位的影響。對引渠較長或引水流量較大的工程,尚應考慮引渠比降和引水時閘前水頭損失。

2 閘前設計水位應根據外河平均流量減去設計引水流量相應水位,并結合引水時閘前水面降落等因素綜合確定。閘前引水渠較長時,閘前設計水位尚應減去引水渠中的水頭損失。

5.3.13 有壩引水渠首進水閘閘前設計水位可取壅水壩的設計水位,應在滿足灌溉設計保證率要求條件下,結合對上游淹沒和其他綜合利用效益的影響,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

5.3.14 有壩(閘)引水渠首位于河道狹窄、河岸較陡的山區河流,可采取隧洞引水方式。進水閘可設在隧洞進口處。在多泥沙河流上,也可在隧洞出口后設置沉沙槽,其末端可按正面引水、側面排沙的方式布置進水閘和沖沙閘。

5.3.15 有壩(閘)引水渠首位于山區多泥沙河流且要求引水流量較大時,可利用河勢和有利地形采取人工彎道引水方式。人工彎道宜布置在引水渠首段,其中心線宜與河道上泄洪閘的中心線呈40°~45°夾角;彎道的曲率半徑可取水面寬度的5倍~6倍,長度不宜小于彎道曲率半徑的1.0倍~1.4倍,彎道底部坡降宜緩于河道底部平均坡降。在彎道末端可按正面引水、側面排沙的方式布置進水閘和沖沙閘。沖沙閘中心線宜與進水閘中心線呈35°~45°夾角。

5.3.16 有壩(閘)引水渠首位于大粒徑推移質較多、水面比降較陡的山區河流時,可采取在溢流堰堰頂設底欄柵引水方式。溢流堰堰頂高程宜高于河床多年平均高程的1.0m~1.5m,底欄柵坡度宜取1/10~1/5。

5.3.17 位于多泥沙河流上重要的大型渠首工程,其防沙、排沙設施的設計布置方案宜通過水工模型試驗確定。

5.3.18 綜合利用的渠首工程,船閘、筏道不應與電站同側布置,且不宜與進水閘同側布置。船閘、筏道、魚道、電站應做專項設計。

5.3.19 自流灌溉引水含沙量和泥沙粒徑超過輸水渠道允許挾沙能力或對灌區土壤改良不利時,應設置沉沙池。沉沙池設計應按現行行業標準《水利水電工程沉沙池設計規范》SL 269的有關規定執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指山市| 杭锦后旗| 资源县| 丹寨县| 威信县| 龙泉市| 宁城县| 普安县| 青浦区| 景德镇市| 香格里拉县| 黄浦区| 左贡县| 黄梅县| 上饶县| 原阳县| 修水县| 西林县| 西和县| 孙吴县| 万全县| 沁源县| 孙吴县| 蚌埠市| 湖州市| 枣庄市| 扎囊县| 卫辉市| 苏尼特右旗| 阳山县| 枣庄市| 化德县| 安国市| 台前县| 桂阳县| 民和| 清苑县| 醴陵市| 晋州市| 翁源县| 新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