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2 總體布置

4.2.1 灌區總體布置應對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及建筑物,承泄區、道路、林帶、輸電線路、通信線路、管理設施等進行合理布置。

4.2.2 灌區水源工程宜靠近灌區,應通過對水源可供水量、水位及水質條件綜合分析論證,并應結合地形、地質條件,確定水源工程形式和布置。

4.2.3 地表水水源工程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河道水位滿足引水高程,引水流量滿足灌溉需水要求時,宜采用無壩引水布置方式。

2 當引水流量滿足灌溉要求,但水位不滿足,修堰壩或攔河閘抬高水位可滿足要求時,宜采用閘壩引水布置方式。

3 當引水流量滿足灌溉要求,但灌區或供水對象位置較高,修建其他自流引水工程不經濟時,可采用提水布置方式。

4 當河道徑流過程不滿足灌溉用水過程時,可采用水庫引水布置方式。綜合利用水庫應在統籌協調各項任務的基礎上,分析確定水庫及反調節水庫的工程規模和布置。

5 山區、丘陵區灌區應結合地形條件,優先利用當地地表水。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大、中、小型并重,蓄、引、提結合的“長藤結瓜”方式布置水源工程。

6 平原灌區根據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與配置結果,確實需要修建平原水庫時,其布置應利用地勢開闊的荒地、澇洼地、鹽堿地等;宜避開村莊及重要的專項設施,并應與村莊保持安全距離。

4.2.4 地下水水源工程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以地下水為灌溉水源的灌區應根據灌區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在綜合分析計算灌溉需水量、地下水可開采量、現狀地下水利用量的基礎上,確定地下水源工程的規模和布置;

2 兼有城鄉供水任務的灌區應在滿足城鄉生活用水條件下,合理確定灌溉水源工程的規模和布置;

3 井排灌區地下水水質符合灌溉水質標準時,其地下水源工程的規模和布置應結合井排水工程確定。

4.2.5 灌溉與排水工程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符合灌溉和排洪(澇)要求,并有效控制地下水位。

2 承擔城鄉供水任務的灌溉、供水工程布置和設計應滿足供水和灌溉要求。

3 承擔排洪(澇)任務的灌、排工程布置和設計應同時滿足灌溉和排洪(澇)要求。

4 山區、丘陵區灌區應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則,采用“長藤結瓜”式的灌溉系統,并宜利用天然河道與溝溪布置排水系統。

5 平原地區灌溉和排水渠系宜分開布置;可能產生鹽堿化的平原灌區,灌排渠系經論證可結合使用,但應控制渠溝蓄水位和蓄水時間。

6 沿江、濱湖、圩垸灌區,應采取聯圩并垸、整治河道、修筑堤防涵閘、分洪蓄澇等工程措施,按照蓄泄并舉、內外水分開、高低水分排、自排提排結合和灌排分開的原則,設置灌、排系統和必要的截滲工程。

圩垸灌區宜利用湖泊、河網等作為蓄澇區。蓄澇水面率可取排水區面積的5%~10%,設計蓄澇水位可取排水地面以下0.2m~0.3m,起蓄水位可低于地面1m~2m。

7 濱海感潮灌區應在布置灌排渠系的同時,經技術經濟論證設置必要的擋潮、防洪海塘、涵閘及截滲、排水、蓄淡壓咸工程。

8 灌區內排水分區以及排水工程的布置應與承泄區相協調,并應結合承泄區對水質的要求,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則,排水干溝與承泄河道的交角宜為30°~60°,排水承泄區應充分利用江河湖淀。

9 灌區干、支渠(溝)及以下固定渠(溝)道應根據地形、地質、水源和承泄區條件,經技術經濟方案比較,擇優確定布置形式。

10 灌溉渠道泄、退水設施應結合地形條件、渠道流量分級和交叉建筑物位置等確定。

4.2.6 灌溉與排水工程布置宜避開野生動物活動地區,無法避開時,應預留野生動物遷徙通道。

4.2.7 灌區的田間工程應根據各分區特點選擇若干典型區,分別進行設計。

4.2.8 灌區道路、橋涵的布置應與灌排系統及田間工程布置相協調。應根據國家現行公路、鐵路有關標準的規定,確定其設計等級和技術標準;田間生產和灌排管理道路應滿足農業機械通行要求。

4.2.9 灌區防風林、經濟林等專用林帶及防沙草障等,在征求林業部門意見的基礎上進行布置,并充分利用渠、溝、路旁空地種植樹木。

4.2.10 灌區的供電線路應根據灌區總體布置的需要,在征求電力部門意見的基礎上進行選線布置,并應進行專項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安市| 札达县| 肇州县| 新安县| 大埔县| 德钦县| 岳普湖县| 玛沁县| 利川市| 航空| 于田县| 亚东县| 吉首市| 池州市| 禄丰县| 开远市| 安康市| 南溪县| 瑞昌市| 平潭县| 洛浦县| 眉山市| 余江县| 惠州市| 清徐县| 施秉县| 泸水县| 牙克石市| 墨脱县| 青铜峡市| 安达市| 新乡市| 象山县| 沈阳市| 普兰县| 丰顺县| 海林市| 根河市| 新晃| 天峻县| 张家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