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常常蒙在家中,讓我有點頭疼,源自五樓上,原理卻搞不懂,也許是電子產品使用過度,也許是沒怎么受陽光照射,所以為了避免以上兩點,這次我約上朋友,久違的去圖書館看看書。
不過閱讀可不是什么讓人享受一天的事,所以在閱讀了兩小時后,便踏上了依靠江邊的事業。
“你可不能像他那么慫。”朋友教唆著,讓我感到了不小的惡意,果然選擇逛江邊,風大只是一小部分原因,更多的是為了拉上我喊一嗓子嘛?
“知道了知道了。”我隨口應和,內心里也確實有些許這樣做的打算。
圖書館到江邊的路不長,走了十分鐘,便到達了明牌標寫的“城市陽臺”小時候好像來過呢?望著著龐大的建筑,不禁有些熟悉。
矩形的外廓充滿著現代風味,厚實的玻璃在不影響孩子觀潮的情況下十分的安全,稍作點綴的樹木,小巧實用的換書亭,無不在告訴你是個優美的賞江價點啊!而我卻要在這像個憨憨一樣喊一嗓子?真是禍從口出。
我搖了搖頭,很無奈,而且也頭疼,不過好在他并不著急,反倒是先與我欣賞起了江面。
“泛著混濁的泥沙。”
“近看波濤洶涌,遠觀卻了如明鏡。”
“骯臟的白色泡沫沿著墻壁流動。”
“而且較與平常,好像漲了很多。”
“帶來了不羈的狂風啊。”
“以及努力活下去的小鳥。”
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用著粗學的語句辭藻評價著眼前的一切,對于它的疑惑,對于它本身的責怪,對于人類對它做的厭惡,對于它色澤的偏見。
也許評論本身就是一種偏見。
但卻存活于這個社會,與社會息息相關,這東西就好像資本,明明弊大于利,卻又無法替代。
最后,我陪他喊了一嗓子,只覺得喊完一身輕松,可以飄上云間一般,當然,丟人是必然的啦,不過好在最后我們都如無事人一般,往返于江橋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