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陽年鑒2020
- 慶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 3380字
- 2021-12-31 14:09:10
市情概況
【建置沿革】慶陽為華夏始祖軒轅帝部落發祥地。夏時為周先祖公劉邑。商時,慶陽為鬼方羌方之地。西周時期,稱北豳。春秋戰國時期,曾屬義渠戎國。秦漢屬北地郡。三國時屬曹魏。晉時先后為先后趙,前后秦、夏國居地。南北朝時,境內建置多變,先后屬北魏、西魏、北周領地。隋開皇三年(583)置寧州,十六年置慶州;大業間,改寧州為北地郡,改慶州為弘化郡。唐代,境內建置經歷弘州、慶州總管府,慶州、寧州、安化郡都督府及關內道之變遷。宋建隆元年(960)置慶州團練,屬陜西路;慶歷元年(1041)改稱環慶路;政和七年(1117)升慶陽軍節度;宣和七年(1125)始為慶陽府。金初置安國軍,遂改定安軍節度,境內有慶陽府及寧、環、原三州,同屬慶原路。元代境內均隸陜西行省。明時隸屬陜西布政司,另設慶陽衛、環縣守御千戶所。清康熙四年(1665)慶陽府改隸甘肅布政司;雍正五年(1727)裁衛歸府。民國二年(1913)廢除府、州制,全境屬隴東道,次年改屬涇原道。1934年11月7日,在南梁成立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1935年7月設關中特區;1936年6月起,先后建立環縣、曲子、定環、赤慶縣;1937年,成立慶環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成立隴東分區、環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8月,隴東分區改為慶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屬甘肅省人民政府。1955年10月慶陽專員公署并于平涼專員公署。1961年12月,慶陽專員公署與平涼專員公署分置。1968年4月,改為慶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12月恢復為慶陽地區行政公署。2002年6月2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慶陽地區,設立地級慶陽市,轄西峰區及慶城縣、環縣、華池縣、合水縣、正寧縣、寧縣、鎮原縣。
【地理氣候】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端,習稱“隴東”。地處東經106°20’至108°45’與北緯35° 15’至37°10’之間。東接陜西省富縣、黃陵縣;南及西南與陜西省長武、旬邑、彬縣及本省平涼市涇川縣、崆峒區相連;西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彭陽縣、同心縣接壤;北鄰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及陜西省定邊縣、吳起縣、志丹縣。南北長207千米,東西跨208千米,總面積27119平方千米。慶陽市屬大陸性氣候,冬季常吹西北風,夏季多行東南風,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暫而不甚炎熱。降雨量南多北少,2019年降水量為526.3~807.4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多。平均氣溫為8.5℃~10.2℃,與歷年相比,西峰、寧縣偏高,其他各地正常。日照時數為2076.8~2493.0小時,與歷年相比,各地均正常。
【地形地貌】慶陽地形北高南低,海拔在885—2089米之間,東部為子午嶺丘陵區,南部為黃土高原溝壑區,中部為殘塬溝壑區,北部為丘陵溝壑區;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高原風貌獨特。全境有20平方千米以上大塬12條。董志塬面積為91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421米,平疇沃野,一望無垠,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塬面,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塬”。
【公共交通】國道211、省道202兩條主干線縱貫南北,國道309、省道303線橫穿東西,構成“兩縱兩橫”公路主骨架。全市境內已建成西峰至長慶橋至鳳翔路口、雷家角(陜甘界)至西峰兩條高速公路,貫通全市南北的甜水至羅兒崾峴高速公路全線建設中,南梁至太白、打扮梁至慶城、慶陽至平涼3條高速公路PPP項目試驗段建設正在推進。銀西高鐵慶陽段建設正在建設中。慶陽機場開通客運航線6條,華池通用機場正在建設中。
【自然資源】慶陽市屬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溝壑區,東、北、西三面高而中間與南部低,有“隴東盆地”之稱。全市有董志、早勝、宮河、平泉、孟壩等較大塬面,塬地總面積2583.9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9.53%是農作物主產區。市內有涇河、馬蓮河、蒲河、洪河、四郎河、葫蘆河6條主要河流,較大的支流有27條。年平均總流量46.01立方米/秒,總徑流量14.51億立方米。全市地下水靜儲量約43.39億立方米,動儲量3714萬立方米。慶陽是甘肅省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長慶油田主產區。已探明油氣總資源量40億噸,占鄂爾多斯盆地總資源量的41%,其中石油地質儲量16.2億噸。2019年全市原油產量856萬噸、加工量360萬噸。境內煤炭預測儲量2360億噸,分布在全市1.98萬平方千米范圍內,占全省預測總量96.4%,其中千米以內淺層資源量190億噸。煤層氣預測靜儲量13588億立方米,占鄂爾多斯盆地總儲量三分之一。慶陽素有“隴東糧倉”之美譽,盛產小麥、玉米、油料、蕎麥、小米、大豆等,特色小雜糧久負盛名。慶陽地處全國蘋果生產最佳緯度區,是原農業部確定的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帶。紅富士蘋果、曹杏、黃柑桃、九龍金棗為地方優勢果品。慶陽是甘肅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早勝牛、環縣灘羊、隴東黑山羊及羊毛絨等大宗優質農牧產品享譽國內外。慶陽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白瓜子仁加工出口和杏制品加工基地,是全國品質最優、發展面積最大的黃花菜基地,是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命名的“中國優質蘋果之鄉”“中國黃花菜之鄉”“中國小雜糧之鄉”和“中國杏鄉”。慶陽還是中醫藥之鄉,產有甘草、黃芪、麻黃、穿地龍、柴胡等1000多種中草藥,其中69種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人口民族】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7.8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2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0.98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39.92%。全年出生人口2.59萬人,出生率為11.37‰;死亡人口1.64萬人,死亡率7.19‰;自然增長率為4.18‰。慶陽市歷史上為少數民族分散雜居地區。
【民俗文化】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刺繡、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稱慶陽“五絕”。慶陽民歌有“黃土歌魂”支撐,唱遍全國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繡金匾》《軍民大生產》三首革命歌曲,是慶陽人孫萬福、汪庭有等農民歌手的佳作。評劇精品電影《劉巧兒》講述的就是華池縣農民封芝琴爭取婚姻自主的真實故事。在隴東道情基礎上誕生的隴劇,是甘肅唯一的新劇種。慶陽剪紙巧奪天工。以香包為代表的民間刺繡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已蜚聲海內外。至2019年,慶陽已獲得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繡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道情皮影之鄉、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等。五蝠皮鼓為慶陽一絕。溫泉鎮公劉廟被稱為華夏公劉第一廟。慶陽正被確定為中國民俗文化及民間工藝美術調研基地、中國民俗藝術教研基地。2004年,在中央電視臺和央視國際網絡共同組織的西部名城評選活動中,慶陽市從170多座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被評為最具藝術氣質的西部名城。2018年,慶陽被中央電視臺評為全國“十佳魅力”城市。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還命名慶陽市賀梅英等48名民間藝人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慶陽市63名民間藝人為甘肅省民間藝術家;慶陽市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命名170人為慶陽市工藝美術大師。
【國民經濟】初步核算,201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2.9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5.2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372.56億元,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285.18億元,增長2.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2690元,增長4.8%。全市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70.43億元,同比增長8.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8.64億元,增長10.5%。各項稅收完成149.68億元,增長5.5%,占財政收入87.82%。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81.15億元,同比增長12.4%。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564.19億元,增長8.1%。全市地方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14.9%,同比提高36.8個百分點。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152.16億元,比年初凈增105.75億元,同比增長10.1%;各項貸款余額714.92億元,比年初凈增24.69億元,增長4.1%。
【社會發展】2019年末,全市汽車保有量320663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491輛),其中營運車輛19489輛,非營運車輛301174輛。固定電話用戶年末累計23.61萬戶;移動電話年末累計236.7萬戶;互聯網用戶年末67.7萬戶。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1316萬人次。全市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9.45%。全市大專以上高考錄取人數15939人,錄取率82.81%。全市事業單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4744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3263人。年末共有公共圖書館9個,藏書86.11萬冊;博物館、紀念館21個,文物藏量33317件;綜合性檔案館9個,館藏各類檔案62.11萬卷、64.31萬件,資料10.28萬冊,照片2.7萬張;文化站119個。全市有線電視用戶13.92萬戶,有線電視人口覆蓋率22.8%。廣播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全市舉辦縣以上運動會17次,參加運動員29946人次,在市級以上運動會上共奪得9枚金牌,6枚銀牌,5枚銅牌。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總數2058個,同比增加61個。年末實有醫療床位12393張。全市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8857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數1502人。全市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環境空氣質量有升有降,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聲環境質量保持良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0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6元。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城鎮為29%,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農村為33.3%,下降0.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