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
紅堿淖湖域原為內蒙古鄂爾多斯部落駐牧地。清順治年間(1644—1661),官府將長城以北25千米范圍內劃為“黑界地”,禁止漢族農民和蒙古牧民進入。康熙三十六年(1697),準許開墾“黑界地”,神木縣、榆林縣等地的大批漢族農民,開始遷徙到長城以北墾種“伙盤地”,逐漸在湖區定居墾種,繁衍生息,形成村落。光緒年間(1875—1908),蒙古族牧民北遷。湖區居民過著封閉、半封閉,自給自足的農牧生活,物質條件貧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居民生活條件隨基礎設施改變而逐步改善。20世紀90年代以后,因毗鄰神府煤田礦區,收入來源廣泛多元,居民生活居神木市中上游水平。
收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居民生產方式為半耕半牧,由于耕作粗陋,廣種薄收,養殖規模小,居民生活艱辛。冬季,青壯年勞力常到內蒙古的堿湖打堿務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糧食產量有所增加,勉強溫飽。20世紀80年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隨著農業技術推廣和生態環境改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養殖規模也有所擴大,也有村民兼營漁業、運輸業等副業,收入渠道多元化,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因湖區居民人均耕地較多,外出打工人員相對較少,多在家務農養殖,或就近務工。20世紀90年代,賈家梁、前爾林兔、創業等村居民借助紅堿淖旅游開發,發展餐飲、住宿、旅游等服務業。
表3 2008—2017年爾林兔鎮、中雞鎮農民人均純收入情況簡表
單位:元
續表
注:2015年之前為農民人均純收入;2016年、2017年為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平常生活相對簡單,日用品消費支出較少。大額支出主要用于農牧業生產、住房建筑、子女上學、婚喪事務等。受牧民生活習性影響,居民性格豪爽、好客敬友,盡管生活簡樸,但在待人接物方面支出大方。
衣著
舊時,衣服多以粗布手工縫制,注重實用,飾樣單調。襖有大襟,男多對襟,女為大襟(俗稱“偏襟襟”)。多數人愛穿貼身布褂“裹腰子”,男女都穿大襠褲。窮苦農民往往一衣多用,夏季單穿,春秋單衣套穿、冬季內加棉、毛防寒。嚴冬時節,多外穿坎肩、白茬皮毛大襖。頭戴羊羔皮、貓皮綴邊縫制的遮耳棉帽或皮帽。20世紀60年代,男女青年興穿草綠色或藍色仿軍服和中山裝。20世紀70年代后期,衣料種類增多,化纖成衣普及,普遍在裁縫部制作衣服。20世紀80年代以后,衣服大都購置成品。2010年以后,年輕人多在網上購物,服裝色彩繽紛,形式多樣,與外界基本無差異。
湖區農民
飲食
日常主食以雜糧為主,喜食羊肉、豬肉等多脂肉類和奶制品,烹飪方式以燉、燴、熬為主。舊時,因缺乏儲存條件,冬季多腌制豬肉、風干羊肉,腌制酸白菜(人均100 —150千克)。2000年以后,冰箱普及,反季節蔬菜供應充足,腌制類食品減少。喜飲加鹽磚茶、奶茶,飲茶時泡熟米(炒熟的黃米),冬季釀渾酒(黃米酒)。普遍善飲白酒,聚會飲酒時喜歡唱酒曲助興。傳統宴席一般以紅燒豬肉、清蒸羊肉、五花肉、粉雞肉、海帶肉絲湯、黃花菜肉湯、干豆角肉絲湯、粉條丸子湯等“八大碗”為主,后宴席增加雞、魚、牛、羊肉及海鮮等菜品,宴會事務必吃油糕和粉湯(掛面、雜面),并必備牛、羊、豬肉等大鍋燉肉。
菜湯
農家飯菜
居住
居民逐水草耕地而居,居住分散。多單戶獨院,院落敞闊,常以沙柳、樹枝籬笆圍擋,安設簡易大門。住房經歷卷棚椽木房、椽木起脊房或平頂房,土打墻泥抹頂;后發展成為磚瓦椽木房、磚混結構房。20世紀八九十年代為建房高峰期,修建住宅時臥室與廚房大多分設,但炊事供熱燃料仍主要為柴草。由于地下水位高,農戶院內安裝壓水井。2015年以后,時興屋頂加蓋彩鋼棚保溫防雨。整體建筑只求固實,極少雕飾,室內布置亦簡單實用。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爾林兔鎮平均每戶住房3.22間,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0.86平方米 ;中雞鎮平均每戶住房2.1間,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9.18平方米。
出行
舊時,出行多騎乘馬、騾、驢等畜力代步,后有木輪車、膠皮馬車。20世紀80年代,自行車、摩托車較為普遍,長途出行在鄉鎮所在地乘坐班車。20世紀90年代后,多數家庭擁有農用三輪車、摩托三輪車和四輪拖拉機,部分家庭擁有小汽車。2018年,神木市區通往爾林兔、中雞和紅堿淖班車,白天每隔50分鐘一班。
20世紀70年代民居
民居內屋頂
20世紀80年代民居
2016年修建的民居
農家客廳
村莊活動廣場
壓水井
納林采當村老年公寓
鄉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