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扶風縣志(1991—2010)
  • 扶風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5276字
  • 2021-12-29 16:59:31

第二章 抗旱防汛

第一節 抗 旱

1991年,扶風縣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始終抓緊抗旱工作,并試點成立抗旱服務隊。1994年,扶風縣大旱持續時間之長,受災農田面積之大,是建國40多年來少見的。扶風縣共新建多類水利工程58處,建成建和鄉萬畝機井群灌溉工程、寶雞峽段1500畝水利方田和馮家山灌區配套工程。保證大旱大災之年,全縣糧食生產獲得較好收成。全縣糧食總產達到2.40億千克。瓜、辣、果、菜等多經生產也獲得豐收,總產值達到1.66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

1995年,全縣出現繼1994年之后的第二個特大干旱年。全年降水僅240毫米,較常年偏少5成。全縣糧食和多種經營生產受到嚴重威脅,部分鄉鎮的人畜飲水及工業生產發生困難。從春節之后到年末,全縣共組織6次大規模、統一行動的抗旱灌溉行動。歷時4個多月,全年共完成灌溉面積187.9萬畝次,總用水量達到2.06億立方米,是歷史上灌溉次數最多,時間最長,面積最大,引用水量最多,灌溉效益最好的一年。全縣完成抗旱春灌面積55.54萬畝。小麥蠟熟時期搶灌麥黃水,完成灌溉面積21.01萬畝。三夏工作結束后,旱象仍在持續發展,全縣4.2萬畝夏播秋田因干旱缺墑播種出苗困難。全縣啟動所有庫、塘、井、站,一舉完成灌溉面積32.5萬畝,其中抗旱播種玉米27.2萬畝,保苗保收25萬畝。寶雞峽灌區和縣境內中小型灌區進行大面積保灌秋田2~3次,瓜果田澆灌3~4次,辣椒澆灌7~8次。還抓好抗旱秋播灌溉,完成灌溉面積6.3萬畝。12月底抓緊完成抗旱冬灌,面積達到44萬畝,保證扶風縣在大旱之年糧食和多種經營生產的豐收高產。全縣夏糧總產達到1.25億千克,較1994年增長15.9%,平均畝產278千克,較1994年增長23%,為扶風縣歷史上第三個夏糧高產豐收年。秋糧在播種面積減少33%的情況下,總產仍然達到0.95億千克,比1994年僅減產27%。全縣多種經營生產總收入1.86億元,比1994年增長28%。馮家山灌區抗旱灌溉的秋田,平均畝產達到600千克以上,創灌區投灌以來的最高單產紀錄。

自1995年秋播到1996年4月中旬,扶風縣持續干旱少雨,土壤深層缺墑達到臨界狀態,全縣夏田作物和經濟作物受旱面積達10多萬畝。5月底到7月初,旱象仍未解除,0~30厘米內土壤含水量不到15%,晚秋和多種經營作物生長嚴重受到旱象威脅,全縣41萬畝玉米出苗率僅達70%。全縣廣大群眾繼續奮力開展抗旱斗爭,灌溉糧食作物及多種經營作物面積137.9萬畝,總用水量達1.34億立方米。全縣在一年之內3次開展大規模灌溉行動。一是抗旱冬灌,全縣于1995年11月22日引水灌溉,止1996年1月5日,引水4442萬立方米,共完成灌溉面積44.8萬畝,其中小麥35.1萬畝,油菜3.8萬畝,多種經營作物5.9萬畝;二是抗旱春灌,全縣完成春灌面積13萬畝;三是抗旱夏灌,完成灌溉面積80.1萬畝次,其中抗旱播種玉米30.2萬畝次,玉米抽雄揚花期灌溉49.9萬畝次。1996年全縣糧食總產2.56億千克,其中夏糧總產1.23億千克,比1995年僅減產0.025億千克;秋糧總產1.33億千克,比1995年增長39.6%。全縣糧食生產在連續3年大旱中保持總產在2.5億千克左右的好收成。

1995年,扶風縣被列入國家級抗旱服務隊試點縣,到1996年,縣鄉兩級抗旱服務隊全部成立,共有隊員80人,配備大小車輛12輛,抗旱設施265臺(件),形成固定資產總值146萬元。為提高服務隊的業務技術,在兩年的時間,抗旱服務隊先后5次舉辦培訓班,使服務隊員的服務技術水平和獨立工作能力有顯著的提高。抗旱服務隊立足抗旱減災,努力為扶風縣抗旱工作搞好服務工作。在1995年扶風縣的持續大旱中,抗旱服務隊發揮十分突出的作用,在冬灌、春灌、麥黃灌、夏灌、秋灌五灌中開動機井、抽水站、庫塘、搭泵引水灌溉1.53萬畝,解決水中旱田面積11萬畝次,總抽水量達990萬立方米。1995年冬至1996年春,抗旱服務隊新打機井54眼,配套54眼;深機井16眼,配套16眼;淺井3420眼,配套3420眼;維修機井712眼,抽水站121座,并解決午井、段家、太白等4處1萬多人的供水困難。

1997年,是扶風縣1991~2010年間干旱最為嚴重的一年。全年降水量僅為324.9毫米,干旱持續139天,其中4月末到9月上旬降水量只有51.9毫米。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指揮下,全力以赴抗旱救災。全縣掀起“千井興農”工程建設,一年之內打配機井292眼,有力地抑制旱象的肆虐,奪取農業的較好收成。

1998~2002年,全縣打配機井478眼。2003~2010年,扶風縣持續抓好抗旱工作,充分發揮各種抗旱設施,繼續抓好“千井興農”工程,至2010年,全縣打配機井2687眼,確保農業生產和糧食及經濟作物的豐產,推動全縣經濟建設的發展。

第二節 防 汛

1991~1997年,扶風縣基本上沒有發生洪災。1998年扶風縣雖無大的洪災,但由于局部地區暴雨影響和石頭河水庫泄水,渭河出現7年來第一次洪水,洪峰流量達1700立方米/秒。由于7年來河勢變化,縣境之內渭河出現3處較大險情,部分堤坡滑塌,水毀嚴重。全縣群眾積極開展搶險救災,從而使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2003年秋季9月中下旬,渭河流域發生大持續強降雨,南山各支流均出現超歷史洪水,西沙河、清水河洪水直瀉而下,導致渭河河水暴漲,洪峰迭起,使扶風縣遭受20多年以來不遇的特大洪水,特別是“03.8”洪水流經境內時,最大洪峰流量3720立方米/秒,五號洪峰亦達到1500立方米/秒,造成多處工程水毀,不能正常發揮效益,尤以渭河堤防工程水毀最為嚴重。9月19日,西沙河洪水淹沒絳帳鎮灘上村和上宋鄉渭河南岸灘地,最大水深達到1.5米。清水河洪水漫灘,淹沒絳帳鎮和揉谷鄉渭河南岸的灘地,最大水深達到0.5米。據統計,南山支流洪水淹沒土地面積達13868畝,莊稼絕收面積1920畝,淹沒面積中經濟作物4560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86萬元。10月3日,渭河大堤石家段出現堤防平臺和堤坡崩塌的重大險情,堤防水毀長度450米,有150米堤防大部分沖毀,最嚴重的地方僅剩堤防背水坡,其余為水毀堤防迎水坡垮塌,堤身嚴重崩潰。北段堤防工程水毀長度348米,其中50多米堤防垮塌超過三分之二,最窄處僅剩不到2米;100米左右堤防垮塌超過一半,其余為水毀迎水坡和基礎。

渭河險情發生后,扶風縣搶險工作緊急而有條不紊地展開。省、市、縣各級各部門領導親臨險段靠前指揮,果斷處置。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縣、鄉機關干部職工及沿河各村搶險專業隊員,全力以赴,日夜奮斗。相鄰的眉縣、楊陵區也發揮了“抗洪搶險一盤棋”的精神,緊急支援,調運樁木150根、編織袋2萬條、鉛絲3噸,確保抗洪搶險的急需。10月5日、6日兩天,解放軍駐寶雞市21軍及武警部隊立即趕來參加石家段和南仵段的搶險。先后有解放軍68210部隊、96401部隊,武警第四支隊、武警市支隊,扶風、楊凌武警中隊官兵投入河堤防險段。縣鄉機關干部職工4400人次,沿河各村搶險專業隊員6300人次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搶險,奮戰9天,奪取搶險勝利。

第三節 防汛工程

一、渭河及水庫防洪治理

1991年,扶風縣重視對渭河防洪的治理工作,采取各種治理措施,加強渭河防洪保安工程。1992年,新修河堤3160米。完成絳帳鎮與揉谷鄉之間渭河大堤的合龍與法禧村接茬兩處無堤段堤防新修工程,使縣境內渭河北岸堤防和毗鄰縣區間全線接通;完成絳帳鎮牛倉村段500米堤防除險加固任務;通過堤身培厚加寬、堤頂鋪石硬化、修筑越堤路、開發整治綠化護堤地等措施,新建標準化堤防5千米,累計達到14千米。當年11月,陜西省河道管理暨“標化”堤防建設會議在扶風縣召開,對扶風縣治河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993年,全縣主要完成以工代賑渭河南岸絳帳鎮羅家村段300米堤防新修和羅家、牛倉段1.29千米堤防續建掃尾工程。在當年汛前汛后,又及時對17處水毀工程進行搶修、維修,保證堤防行洪安全。全年共維修堤防5.7千米,綠化1000米,改造淤灌護堤地130畝,栽植水杉、梨樹7600株,備防汛搶險石1400方,擴大治河效益。1994年,扶風縣完成省、市統一安排的以工代賑渭河南岸2千米堤段新修堤防建設,渭河北岸堤防七處2.4千米、水毀工程修復4.2千米、維修和建設揉谷鄉姜塬村段1千米標準化堤防、護堤地開發治理等任務。累計完成筑堤土方13.2萬立方米,護坡砌石、基礎裝籠拋石8600立方米,鉛絲16噸,打樁1340根,建成丁壩40座。總計投工11.8萬個,投資98.6萬元。

1996年,全面完成寶雞市下達扶風縣的以工代賑渭河1.5千米新修堤防和7處水毀工程修復任務。

1998年,扶風縣被列為渭河中游治理項目區,投資380萬元,其中財政投資270萬元,新修堤防2.4千米,保險加固2千米。在河道治理中,扶風縣以標準化堤防建設、堤防整修、清修和水毀修復、消滅無堤段為重點,建設標準化堤防2千米,清修、整修堤防24千米,搶修水毀工程4處2千米,整修堤頂路面13千米。1999年,新修渭河南岸堤防2千米,除險加固2千米,堤防維修1.3千米,整修堤防24.4千米,水毀修復1千米,堤頂路面硬化6.7千米的各類任務。完成投資380萬元,其中國債170萬元,地方債券100萬元,群眾自籌110萬元。

2000年,防洪保安工程任務主要包括渭河絳帳鎮前進村段新修堤防工程和揉谷鄉法禧村段除險加固工程兩大項。這是扶風縣實行“四制”(即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管理的第一個水利項目。工程總投資137萬元(其中,中央投資85萬元,市級投資24.5萬元.縣級自籌27.5萬元)。

2001年,扶風縣渭河防洪保安工程任務是加固渭河上宋鄉柳家村段和絳帳鎮羅家村段,共計300米,并新修圓筒壩基36座。工程總投資640萬元。2003年3月,扶風縣突擊70余天,于6月底渭河主汛期到來之前完成渭河絳帳鎮牛倉村段1.8千米的堤防加固建設任務,在當年秋汛中發揮重要的防洪保安作用。

2004年,扶風縣吸取“03.8”洪水的經驗教訓,重新修訂完善《扶風縣渭河的度汛預案》和《扶風縣水庫度汛預案》。縣水利部門組成專業檢查班子,對渭河進行實地大檢查,全面落實各級防汛責任制,高標準地建設好渭河堤防水毀修復及加固工程,并趕在7月份主汛期來臨之前,完成渭河絳帳鎮南仵村段、揉谷鄉石家村段、上宋鄉牛蹄村段和南岸省苗木繁育中心段共4處2894米的堤防建設任務,確保當年渭河洪水的安全過境。2005年,特別加大對渭河河道采砂依法管理工作,繼續推行河道采砂許可制度,要求具備采砂資格的16家采砂企業均于主汛期到來之前撤出渭河河道。確保7月初和10月初的兩次渭河洪峰安全過境。

2007年5月下旬,縣防洪抗旱指揮部對渭河及各水庫進行全面檢查,落實領導、值班、巡查、物資儲備等工作責任,共簽訂度汛責任卡24份。積極實施防汛應急工程,對渭河絳帳鎮前進村段至羅家村、南仵村段、揉谷鄉秦豐村、上宋鄉龍渠村段共計7.11千米的堤防重點水毀險段實施應急除險加固,提高防洪能力。

2008~2010年,每年5月下旬,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堅持對全縣的“一城兩河三庫”等防汛重點部位進行全面檢查,提出整改意見和完成時限。3年之中共簽訂度汛責任卡72份,落實防汛行政責任人30人、技術責任人54人、巡堤巡庫查險人員744人;儲備防汛編織袋共14.5萬條、鉛、鐵絲23噸、防汛石5000立方米、木樁800立方米、救生衣300件,所有物資專庫存放,專人管理,取用方便。對渭河岸邊前進村至羅家、南仵、秦豐、龍渠寺村共計7.11千米的堤防重點工段除險加固。同時,每年都堅持對五郡溝水庫溢洪道實施清淤,保證庫水位控制在汛限水位以下;對全縣防汛道路實施拓寬、整修,以利在突發情況下防、搶、撤、救措施的有效實施。三年之中有效地預防洪澇災害的發生,達到平安度汛。

二、縣城老區東關防洪治理

縣城老區東關地處低凹地帶,且絳法公路和西寶公路在此交會,車水馬龍,人口稠密。設立此處的縣房地產開發總公司、縣建行、縣鄉企局、城關鎮北街水泥制品廠等單位在東關河床內違章建筑,亂倒建筑垃圾,隨意侵占河床,破堤毀堤等危及縣城度汛安全的違法行為時有發生。1997年,扶風縣有關部門先后10余次進行聯合執法行動,清理垃圾,清除河障,疏通河床。對縣房地產開發公司、城關鎮北街水泥制品廠等單位亂倒垃圾、人為設障等違法事件向法院起訴立案,以法律程序執行終結,使侵占河床、亂倒垃圾危及防汛安全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確保縣城的安全度汛。其后多年,扶風縣加強對縣城東關防汛監測,對于違章建筑及時強制予以拆除,并對河道進行清淤,擴寬,對堤防進行再襯砌,因而在2004年7月14日晚,城關地區遭遇強降水(降水量達123毫米)時,能夠及時排泄水流,控制更大災情的發生。

三、扶風七星河湖建設

在加強對縣城東關防洪治理的基礎上,縣水利局從2004年開始,以流經縣城的七星河濕地為中心,開始水利風景區建設工程。

風景區北起距縣城3.5千米的白家窯水庫,南到縣城東關的公路交會處。2008年3月,七星河城區段生態治理工程開工,工程主要包括3座橡膠壩和城區段綠化亮化工程。3座橡膠壩工程總投資600多萬元,全長900米。其中主橡膠壩長21.3米,壩高2.8米,回水長483米,最大水面寬度38.5米,最大水深3米,庫容1100立方米,形成3.6萬平方米的生態水面,使縣城環境得到優化。七星河綠化亮化工程總投資150萬元,分為兩期建設,一期工程為七星河兩岸景觀亮化;二期為展現扶風歷史文化長廊。歷史文化長廊按農耕文明、文治武功、旅游勝地和和諧奮進新扶風4個部分,31塊展板布設,呈現扶風的歷史文化。在七星河城區段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建設中,平均日上勞200余人次,動用大型車輛機械100多臺,完成土方工程9300立方米,澆筑混凝土2850立方米,埋設涵管980多米。裝設石雕護欄2060米,建成歷史文化長廊300米,安裝機電設備2套。風景區內還建成體育運動場、休閑健身園地、800平方米水面的養魚池和供游人憩息的長廊、座椅、亭臺等。整個風景區碧波蕩漾,綠水長流,樹木成蔭,花草茂盛,成為扶風縣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庄市| 嘉定区| 新闻| 磴口县| 宝丰县| 浑源县| 崇明县| 高安市| 改则县| 德化县| 巴东县| 石嘴山市| 巨野县| 吉首市| 西安市| 壶关县| 芜湖市| 东明县| 洪湖市| 灌阳县| 鹤山市| 丹凤县| 楚雄市| 咸阳市| 浠水县| 金门县| 大同市| 黔西县| 通海县| 武冈市| 诸暨市| 固始县| 德格县| 石首市| 彰化市| 溆浦县| 祁阳县| 区。| 全椒县| 额敏县| 汤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