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風縣志(1991—2010)
- 扶風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3184字
- 2021-12-29 16:59:22
第三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氣象災害
一、干旱
干旱是影響扶風縣最主要的氣象災害,有“十年九旱”之說。根據干旱出現的時間可分為春旱、春夏連旱、伏旱、秋旱、冬旱以及冬春連旱,其中伏旱和冬春連旱出現的機會最大。1991~2010年,影響扶風縣的干旱主要有:
1994年,扶風縣降水量為460.1毫米,基本上全年都處于干旱期,干旱持續時間之長比較罕見。
1995年是繼1994年之后的第二個較大旱年,全年降水量僅330.6毫米,較常年偏少4成稍多。
1996年降水量為541.6毫米,特別是從1995年秋播到1996年4月中旬,扶風縣持續干旱少雨,土壤深層缺墑幾乎達到臨界狀態。全縣冬小麥和經濟作物受旱面積達10多萬畝。5月底到7月初,旱象仍未解除,30厘米內土壤含水量不到15%,晚秋和秋季經濟作物生長遭受干旱危害,全縣41萬畝玉米出苗率僅達到70%。
1997年是干旱最為嚴重的一年。本年降水量324.9毫米,干旱持續達139天。4月25~9月10日降水量僅為51.9毫米,與歷年同期比較偏少86%。旱象使全縣玉米播種面積減少8.11萬畝,直接經濟損失為2914萬元。播種后的玉米6萬畝旱死絕收,損失為1994萬千克,25萬畝玉米受干旱影響產量明顯減少,其中5萬畝減產三至四成,損失8750萬千克,三項合計使玉米減產0.55億千克。全縣辣椒種植面積5.5萬畝,成活4.5萬畝,較常年平均每畝減產30~35千克。全縣果樹產量減產20%~25%。6~8月的高溫天氣使部分群眾中暑,誘發疾病也明顯多于往年。
二、雨澇
雨澇是影響扶風縣又一個主要的氣象災害,1991~2010年,扶風縣因雨澇而出現的災害有:
1992年6月扶風縣出現一次連陰雨天氣,使全縣28萬畝小麥遭受危害,出芽霉變小麥1.62億千克,其中霉變不能食用2萬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500萬元。8月12日全縣突降暴雨,過程降水量為121.8毫米,本次降水過程造成685萬元的經濟損失。全縣2895農戶進水,82戶170間房屋倒塌。暴雨還造成危房513間,窯洞倒塌94孔,淹沒糧食13.745千克,塌傷耕牛4頭,塌死肥豬15頭,淹沒玉米3.7789萬畝,經濟作物2.6276萬畝,水土流失8000余畝。400多畝土地積水,水深處達1.5米。水淹磚瓦窯5座,半成品磚坯全部被毀,18個車間進水,水淹電機62臺,損毀鄉村道路6400余米,滑坡三處。因雷電燒毀配電室4座,全縣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8.5萬元。
2000年8月28日,扶風縣普降大雨,并伴有大風天氣出現,降水量為24.3毫米,本次降水過程造成縣城局地工業、電力設施受損。
2003年8月中下旬,渭河流域發生大范圍持續強降雨天氣,導致河水暴漲,洪峰迭起。最大洪峰流量3720立方米/秒,五號洪峰也達到1500立方米/秒。10月3日,揉谷鄉石家村段堤防平臺和堤坡崩塌,出現重大險情。該段堤防工程水毀長度450米,其中150米堤防大部分沖毀。10月5日,絳帳鎮南仵村段發生平臺崩塌,堤防工程水毀長度348米,其中50多米堤防垮塌超過三分之一,最窄處僅剩不足2米;100米左右堤防垮塌超過一半。
2004年7月14日夜間,扶風縣遭遇歷史罕見的大暴雨襲擊,并伴有大風、雷暴、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瞬間最大風速為12米/ 秒,冰雹持續15分鐘,降水量主要出現在23時07分到0時10分。過程降水量達到124.6毫米,1小時降水量創195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大值。本次降水過程造成全縣受災人口達10萬余人,成災人口2萬余人,因災死亡2人;沖毀道路3處計300余米,水毀河道堤岸3處220米、路基14.5千米;刮倒電桿750根、樹木768棵,吹斷電力線路763處計33.88千米;倒塌圍墻2887米、房屋370戶580間,房屋店鋪進水367戶1399間;街道路面沉陷120處;沖毀汽車3輛;農作物受災面積12萬余畝,成災62716畝,絕收6561畝,因災毀壞耕地2870畝。全縣直接經濟損失1836萬元。
2005年6月4日,扶風縣突降大雨,造成午井鎮洼地村淹沒農田170余畝,龍蹄村淹沒秋田作物180余畝。
2007年8月8日夜間,全縣突降暴雨并伴有雷電和短時大風,降水量為70.6毫米,本次降水過程造成全縣14處電力線路遭受雷災,其中110千伏扶風變電站35千伏遭受雷擊,新區變電站牛家支線16號桿兩個避雷器擊穿,造成城關、太白、新店、午井等鄉鎮大面積停電,經濟損失嚴重。9月26~10月12日,扶風縣普降連陰雨,造成午井鎮小寨村房屋倒塌,死1人。
2010年7月22~25日,全縣普遍出現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造成房屋倒塌57戶102間,受災人口230人;房屋進水1370間,家畜受災1200多頭,損壞公路2000米,直接經濟損失380多萬元。
三、冰雹
1995年7月12日夜間,黃堆鄉遭受冰雹襲擊,降雹時間為40分鐘,地面積雹3厘米,冰雹大如雞蛋,小如杏核。災情共涉及27個村民小組,雖無人畜傷亡,但給經濟作物和秋田作物造成巨大的損失,個別受災嚴重的村組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受災面積7324畝,直接經濟損失600萬元。
2002年5月16日,太白鄉等8個鄉鎮遭受冰雹災害。其中太白鄉和召公鎮地面積雹厚度達5厘米左右,冰雹個體大如核桃,小如杏核。
四、大霧
1996年11月26日,扶風縣出現大霧天氣,致西寶高速公路多輛大、小汽車發生追尾事故。
五、低溫
2010年4月12~15日,扶風縣出現低溫雨雪天氣,使處在盛花期的獼猴桃、初花期的蘋果等遭受凍害。
六、大風
2010年5月26日晚,扶風縣出現中雨天氣過程,并伴有短時大風,致使小麥倒伏面積達6.8萬畝,小麥減產630萬千克。
扶風縣1991~2010年氣象災害統計表
注:表中數據來自縣氣象局。
第二節 地質災害
一、山洪與泥石流
1991~2010年,扶風縣未發生重大山洪及泥石流災害。
據普查,扶風縣受山洪災害威脅人口21.05萬人,歷史洪水線以下威脅人口1.0956萬戶、5.1809萬人、房屋7.6076萬間、耕地4.9264萬畝;受滑坡泥石流威脅4.1718萬戶、16.8641萬人、房屋27.3872萬間,威脅區內重要基礎設施及企業有隴海鐵路、G30國道、西寶高速、法門寺景區等。
扶風縣山洪災害易發區主要分布在北部野河及美陽河、七星河、湋水河,三條河流水系和古水危險區,其主要災害類型為:美陽河泥石流災害區、七星河泥石流災害區、野河山洪災害區、湋水河泥石流災害區,塬邊溝壑區山洪災害區。
二、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區發生8.0級大地震,扶風縣震感強烈,受災人口1.31萬人,安全轉移1.31萬人,受傷13人,死亡3人,房屋、機井、水塔等基礎設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經濟損失達5584.4萬元。
第三節 生物災害
一、病蟲害的種類
農作物病蟲害是嚴重危害農業生產的生物性災害。經扶風縣農技中心植保站1991~2010年對全縣40多種農作物病蟲害進行調查,查明病害220種、蟲害183種。其中發病率高的有小麥條銹病和赤霉病、玉米大小斑病、黑穗病;蟲害主要有蝗蟲、玉米螟、吸漿蟲、黏蟲、蚜蟲、雙斑長足跗瑩葉甲等。
扶風縣1991~2010年主要農作物、經濟作物病蟲害名稱一覽表
續表
二、蟲害
1991年小麥吸漿蟲在扶風縣大發生,發生面積36萬畝,發生范圍涉及太白、召公、杏林、上宋、揉谷、絳帳、城關、法門等8個鄉鎮,以太白、召公、上宋三個鄉鎮最為嚴重,平均畝產損失75千克~125千克。1992年小麥吸漿蟲在扶風縣再次大發生,發生面積34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74%,通過推行吸漿蟲化蛹期撒施毒土和成蟲羽化期噴粉霧進行防治,使其危害得以有效控制,未造成大的損失。1993年小麥吸漿蟲又一次大面積發生,發生面積32萬畝。1994年小麥吸漿蟲在扶風縣連續大面積發生,發生面積31.5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68%。1995年小麥吸漿蟲發生面積24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52%。1996年小麥吸漿蟲在扶風縣連續第六次發生,發生面積21萬畝。2002年麥穗蚜大面積發生,發生面積43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的96%,主要發生于中原灌區,在許多田塊形成“蚜棒”。2003年玉米雙斑瑩葉甲在扶風縣玉米田首次發生為害,發生面積2萬畝左右。2005年,小麥秋播后地下害蟲大發生,全縣平均畝蟲量達3600頭以上,最高達1.8萬頭,秋播小麥田因蟲害造成缺苗,翻犁面積70多畝。
三、病害
1991年小麥主要發病于渭河川道和中原灌區。2002年扶風縣小麥條銹病大面積發生,發生面積29萬畝,占小麥面積的65%。2007年小麥條銹病大面積發生,發生面積32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的70%,由于防治技術到位,措施得力,未造成大的損失。2008年全縣小麥條銹病大面積發生,發生面積34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的74%。2009年扶風縣小麥條銹病大面積發生,發生面積30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的68%。
扶風縣1991~2010年生物災害情況一覽表
注:各年份病害形成原因均為氣候因素、病蟲害越冬基數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