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風縣志(1991—2010)
- 扶風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3892字
- 2021-12-29 16:59:21
第一章 自然地理
第一節 地質構造
扶風縣的大地構造,以黃堆—鞏村為界,北部低山區為鄂爾多斯臺拗南緣的凹緣褶斷束中的一段,南部塬區則為汾渭斷陷的渭河斷凹的一部分。這是在晚近時期以來,北山山前斷裂活動而形成的。北山地區抬升,基巖裸露地表,呈一明顯向北傾斜、傾角中等的單斜構造。南部黃土臺塬、洪積扇裙及平原地區下陷,基巖深埋地下,接受厚達數百至數千米的新生代沉積,區內還隱伏著4條近東西向相互平行以垂直升降運動為主的活動斷裂帶,一條北西—東南向以水平運動為主的斜交活動斷裂帶,將黃土塬區分割為若干個階梯狀斷塊。總的趨勢是南降北升,斷階逐個加深,組成渭河地塹的北部斷階帶。
主要斷裂如下:
一、絳帳斷裂:分布于渭河河谷與黃土臺塬之間,被全新統沖積物覆蓋。大致位于絳帳鎮一帶,呈東西向延伸,地表顯示北升南降的線性陡坎和滑坡帶,順斷層線向東至興平、咸陽一帶,向西至蔡家坡都有溫泉出現,是一個發生于元古代延續至今仍在活動的隱伏長壽斷層。區域上稱為寶雞—咸陽—潼關大斷層,斷距大于1000米。太古代、元古代時期控制南部沉積區的北界;古生代時期北降南升,控制古生代沉積的南界;中生代時期也是南升北降的轉化地帶,控制古渭北盆地南界;新生代時,控制渭河地塹沉積中心。
二、午井—太白斷裂:分布于午井北1千米左右至太白鄉一帶,呈北東、東向延伸,在黃土臺塬上顯示一連串北東、東向洼地,區域上稱扶風—禮泉—三原斷裂。北升南降,斷面傾向南,傾角40°~50°,是與絳帳斷帶伴生的同期隱伏斷裂。
三、法門寺斷裂:分布于法門寺至召公一帶,走向北東與東,傾向南東,傾角中等,與午井—太白斷裂平行,是與絳帳斷裂伴生的同期隱伏斷裂,在縣東漆水河、龍巖寺一帶出現的溫泉就是受此斷裂控制,向西經青化、益店等地,向東延至乾縣與北山山前斷裂匯合。
四、黃堆—鞏村斷裂:分布在黃堆—鞏村一線,呈北東和東向延伸,向西延經鳳翔縣,向東延至乾縣、富平縣一帶,是北山山前的區域性大斷裂。它使古生界與新生界呈斷層接觸,在乾縣附近與法門寺斷裂合而為一,走向轉為北東,斷距增大達1000米左右,縣境內普遍被第四系黃土覆蓋,是至今仍在活動的隱伏斷層,斷層面南傾,北盤上升,南盤下降。
五、瓦罐嶺斷層:出露于瓦罐嶺南坡古生界地層中,走向是北東及東,斷面以中等傾角向南東傾斜,斷距約為數百米,北盤上升,南盤下降。
六、黃甫—段家鄉斷裂:分布于黃甫—段家鄉南西側1千米左右,走向北西—南東,北西延經益店、岐山,在千陽縣、隴縣露出地表,向南東延向埡柏,在區域上稱隴縣—岐山、埡柏活動斷裂帶。在縣境內被第四系覆蓋,但呈線狀延伸的黃土陡坎明顯,是中生代開始發生,新生代加劇,今仍在活動的隱伏斷層。與前述五條斷層明顯斜交,斷面傾向南西,傾角50°~80°,北東盤上升,南西盤下降,但以順時針或右旋平移為主。
第二節 地形地貌
扶風縣地形南北長于東西,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高南低。境內自北而南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洪積扇、黃土臺塬和渭河階地等4個明顯的地形地貌單元,南北呈階梯跌落。海拔最高1579.8米,最低438.4米,相差為1141.4米。
北部山區系千山余脈喬山,呈雁列狀向東延伸。境內地形起伏,嶺谷相間,溝深坡陡,有大小溝道283條,總長288.7千米,溝壑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1.96千米;地面坡度26°43′,水土流失嚴重。境內河流5條,以瓦罐嶺到劉家梁為分水嶺,向北流入漆水河的磨石溝、黑溝、紀家溝3條,向南流入渭河的有七星河、美水河2條,水量均少而多變。
中部以山前洪積扇區和黃土臺塬區構成的平原面積較大,占全縣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二。這塊區域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稍傾。平原表面被自西而東橫穿的渭河和由北而南流入渭河的七星河、美水河自然分割成4大塊。黃土臺塬東部和西部地帶,全布有9處槽形和碟形洼地。
縣域南部川道地勢低平,渭河自西向東穿過。渭河以北至黃土臺塬坡角,合為一、二、三級階地;渭河以南均為平坦廣闊的灘地。
全縣山、塬、川、灘兼而有之,高山峻嶺重疊,深谷大川縱橫,黃土平原寬闊,川道肥美豐腴,構成扶風縣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
一、北部喬山
位于扶風縣境內最北部的喬山,古名美山,俗稱北山,亦稱野河山。其山東西長13.7千米,南北最寬處6千米。北與麟游縣以四嘴山為界,南至喬山南麓天度、南陽、法門三鎮的沿山地區,東鄰永壽縣店頭鎮地界,西連岐山縣京當鄉北部。
喬山主峰瓦罐嶺,海拔1579.8米,長寬各2千米。峰頂西南東北走向,山梁呈雁列狀分布,山頂系層層青石,山腰天然牧草,山腳人工林木。山溝多呈V型,切割深度200~300米,自然形成梁溝相間形地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基巖裸露,緩坡為石灰巖風化殘積土覆蓋,厚度0.5~1.0米,其余大部分為黃土覆蓋。1991~2010年期間,已是植被叢生。
喬山還有其他山峰:明月山、龍泉山、馬泉山、梁山、四郎山、四嘴山、火石山等。
二、中部塬區
在扶風縣三個大的地形版塊中,中部塬區的面積是最大的。其北沿直指喬山南麓,南沿則直達上宋鄉和絳帳鎮的北塬。其東與永壽縣店頭、乾縣臨平、武功縣游鳳、楊陵區五泉交界,其西與岐山縣京當、青化、益店相連。中部塬區包括天度、南陽兩鎮的南部地區,法門、召公、杏林、城關、段家、午井6個鎮和太白鄉的全部地區,以及上宋鄉、絳帳鎮的北部塬上地區。
中部塬區分為山前洪積扇和黃土臺塬兩個地形地貌單元。
(一)山前洪積扇區
這一區域位于法門、召公兩個鎮政府所在地以北,面積約154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21.6%。區內海拔630~950米,依據發育狀況分為5級扇裙。地勢較為平坦,地面平均坡度9°39′。洪積扇頂部多有南北沖溝,七星河、美水河自北而南穿過區內,河谷切深一般30~50米,兩岸發育溝叢生,地表坡度多在40°~60°間。水土流失較嚴重。洪積扇后緣為坡積洪積地形。山前洪積物質主要來源于七星河、美水河和漆水河。地表近西部西北高而東南低,近東部東北高而西南低;中部豆會及天度一帶處于東西兩洪積扇中間,地勢低平。組成物質系黃土狀亞黏土,含鈣質結核與卵石含黏土互層。
(二)黃土臺塬區
法門、召公兩鎮政府以南地域屬黃土臺塬區。其面積約為322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45%,海拔高度520~630米,地面較為平坦,平均坡度3°46′。湋水河從中部自西而東橫穿而過,七星河、美水河南流匯入湋水河,塬面自然形成塊狀。湋水河以南塬面俗稱南塬,湋水河以北塬面稱為北塬。扶風縣城以西稱為西塬,以東稱為東塬。
黃土臺塬區內河流曲折迂回,尤其是湋水河彎曲東去,水流急緩不一。河谷切深一般30~50米,山峁地帶80余米,谷深塬高,溝大坡陡。河谷兩岸沖溝密布,將塬面邊緣切成鋸齒狀。塬面起伏較大,地勢開闊,土層深厚,多為離石黃土組成。這一區域之內有大小溝道168條,總長231.3千米,平均每平方千米有0.46千米溝道,屬中度水土流失區。
三、南部川道與灘地
扶風縣南部黃土臺塬之下為渭河階地區,俗稱渭河川道。這一區域北以黃土臺塬坡角為界,南跨渭河與眉縣槐芽、橫渠、青化相交,東鄰楊陵區的揉谷鎮,西接眉縣常興。這一區域包括上宋鄉和絳帳鎮塬下全部。
渭河階地區海拔438.4~485米,地勢較低,平緩舒度,平均坡度2°59ˊ,基本不存在水土流失。渭河在川道偏南部位自西向東而過,河床寬窄不一,最寬處超過2000米,最窄處不足700米。
渭河以北至塬角呈階地,一、二級階地界線較為分明,一級階地較窄,約一千米;二級階地較寬,2~3.5千米。階地高差在8米上下,多呈陡坎相接;三級階地以不連續的塊狀殘留在黃土地臺塬的邊緣,其組成物質,階地頂部為黃土狀亞黏土,底部為亞黏土和沙礫卵石層。
扶風縣在渭河兩岸有大片灘地,主要是牛倉灘、羅家灘、于家灘、西渠灘、薛家灘等。灘地共計2萬余畝,平坦寬闊,經多年平整改造,植被茂盛,經濟果林尤多。
第三節 氣 候
扶風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冷暖變化幅度較大,四季分明。光照充沛,降水不足,熱量欠缺,災害性天氣較多。這種氣候狀況基本能滿足作物生長,但夏、秋作物爭時嚴重。
一、日照
1991~2010年期間,扶風縣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969.7小時,日照最多的一年是1995年的2289.3小時,日照最少的一年是2007年的1623.6小時。日照時數最多出現在1994年5月,為273.7小時,日照時數最少出現在2009年8月,為56.1小時。
扶風縣1991~2010年日照時數統計表
注:表中數據來自縣氣象局。
二、溫度
(一)氣溫
1991~2010年期間,扶風縣年平均氣溫為13.1℃。年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2006年,為41.2℃;年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1991年,為-21.5℃。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
扶風縣1991~2010年年平均氣溫和年極端氣溫統計表
注:表中數據來自縣氣象局。
扶風縣1991~2010年各月平均氣溫和極端氣溫統計表
注:表中數據來自縣氣象局。
(二)地溫
1991~2010年,扶風縣地面0厘米平均溫度為15.4℃,月平均地溫7月份最高,為30.4℃, 1月最低,為-0.8℃。地面0厘米日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1995年7月5日,為67.7℃;地面0厘米日極端最低溫度出現在1991年12月29日,為-18.0℃。由于春季降水少,黃土熱容量和導熱率小,地面增溫較快,而秋季降水量較多,黃土熱容量和導熱率變大地面降溫較慢。
扶風縣1991~2010年年平均地溫及年極端地溫統計表
注:表中數據來自縣氣象局。
(三)積溫
積溫是影響扶風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指標,各臨界溫度的積溫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少;初日隨著深度的增加而退后,終日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提前,各臨界溫度持續時間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少。
扶風縣1991~2010年各臨界溫度積溫統計表
注:表中數據來自縣氣象局。
三、風力
扶風縣地處季風氣候區,夏半年盛行偏東風,冬半年盛行偏西風。年偏東風和偏西風風向頻率均為27%。瞬時最大風速為20.0米/秒,10分鐘平均風速1.4米/秒,10分鐘平均最大風速14.0米/秒。
四、霜
扶風縣地處北半球暖溫帶,年平均無霜期日數為281天,遠遠大于有霜期日數。
扶風縣1991~2010年無霜期統計表
注:表中數據來自縣氣象局。
第一節 土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