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風縣志(1991—2010)
- 扶風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14873字
- 2021-12-29 16:59:19
概述
20世紀的最后10年和21世紀的最初10年,構成陜西省扶風縣社會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時期。
1991~2010年,是扶風縣各個歷史階段中社會經濟發展成就顯著,社會各項事業變化巨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升明顯,整個社會民主進程迅捷的時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2年來扶風縣較好的歷史時期之一。
(一)
扶風縣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的西部,現屬寶雞市管轄的12個縣區之一。2010年末,扶風縣行政區域總面積715.5平方千米。扶風縣東距省會西安市111千米,西距寶雞市95千米。扶風縣的東北部與永壽縣、乾縣交界,其東部與楊陵區、武功縣相接,南部與周至縣、眉縣毗鄰,西部與岐山縣接壤,北部與麟游縣地域相交。
扶風縣是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更是西周時期的采邑之地。原始社會的末期,這里曾是炎帝氏部落有邰氏的封地。大量的史籍與出土文物,所指一致,后稷封邰的邰城,就是現在的姜嫄嘴、法禧一帶。當年后稷教民稼穡于此,開創農耕文明,因此可以說扶風縣是古代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起源之所。
后稷的后代古公亶父,率領族人定居于岐山下的周原,從此“便從陶夏、陶穴,未有家室的原始部落,進入營建城郭宮室”的部族。而這“城郭宮室”的所在,便是現在的扶風周原遺址。當時,“周原膴膴,堇荼如飴”,是休養生息的好地方。古公亶父在此地經營,歷經三代,終成豪強,牧野一戰,滅商建周,史稱西周。周時,今扶風之地屬于王畿。
而今的周原遺址上,經過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整理,呈現出當年宮室基礎的完整布局和格調。坐北面南的方向,“四合院”的建筑,各房舍的作用和居住分布,這種格局的居住文化,經過幾千年的傳承,一直沿襲至今。周原建筑群基址的發掘,填補我國建筑史上的空白,糾正我國群體建筑的形成始于秦漢的論點,更是我國建筑文化的開端。同時,考古工作者發現,西周時期的周原,各種手工業作坊星羅棋布,其生產門路之多、分工之細,歷史和考古價值之重要,皆是無與倫比的。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在周原發現大量占卜用的龜甲和牛肩胛骨,經整理發現卜甲中有80多片刻有文字。周原的甲骨文,除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外,還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除此之外,周原在歷史的演進中出土的青銅器更是精美絕倫,且數量之多,種類之全,造型之精,紋飾之美,銘文之重要,內容之廣泛,都為世界文化藝術史上所罕見。為此,扶風縣被譽為“青銅器之鄉”。
從建筑文化的起點到甲骨文,再到青銅器,更有姬昌、姬發、姬旦致力創建的周禮,周文化源遠流長。扶風縣這片廣袤而肥沃的黃土地,正是孕育周文化的最初的搖籃。
(二)
扶風縣的縣置歷史久遠。戰國時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在此地開始置縣,稱美陽縣。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置右扶風,與京兆尹、左馮翊合稱三輔,管理關中地區。右扶風取“扶助京師,以行風化”之意,管理咸陽以西15城。此后扶風縣名即由此而來。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廢美陽縣,地域西半部歸周城縣,東半部歸武功縣。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復設美陽縣,后再廢,歸岐山縣。唐武德三年(620)在今扶風縣縣址老城區設置湋川縣,貞觀八年(634)改名扶風縣。金人統治北方時,曾改扶風縣為扶興縣,為時不久,復歸原縣名。此后經明清至民國年間,扶風縣置未有更改,縣名也不曾更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1958年12月扶風縣與武功縣、興平縣合并,1961年8月三縣分設,扶風縣置恢復至今。
扶風縣行政區劃歷代多有變化,1949年以后亦有多次調整。至1990年,扶風縣行政區劃為5鎮10鄉,203個村民委員會,1209個村民小組和2個居民委員會。2001年12月,扶風縣人民政府實行撤鄉并鎮,改為9鎮3鄉。2008年12月,遵照陜西省人民政府指示,揉谷鄉劃歸楊陵區。截至2010年末,扶風縣行政區劃為9鎮2鄉,169個行政村,1137個村民小組,5個社區。
扶風縣居民總人口在1991~2010年間也發生較大變化。據1990年7月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縣1990年總人口為42.3322萬人,縣域內每平方千米563人,是陜西省人口密度較高的縣區之一。在全縣總人口中,除漢族人口為主體外,還有回族、蒙古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朝鮮族、白族、納西族、錫伯族、壯族、滿族11個少數民族,共計17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萬分之四。1990年全縣非農業人口為2.329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5.5%。20年后的2010年,全縣總人口上升至44.3萬人,其中男性23萬人,女性21.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也由原來的177人減少到132人。2010年末,縣域內非農業人口為6.28萬人,已占到全縣總人口的7.05%,城鎮居住人口更是大幅度上升。這主要是一些原農村人口進城發展商品經營,常年居住在城鎮,還有一些學生進城求學,舉家居住城鎮,而更多的人口則是進城打工發展,基本上脫離農村生活。這是扶風縣社會結構的一個歷史性變化,它標志著扶風縣正在由一個傳統性農業縣向現代化綜合性發展縣區轉變,也預示扶風縣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正在終結,而逐步進入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城市時代。
20年間,九年義務教育的大力推行,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大專畢業生的急速增加,使得扶風縣人口素質也極大地得到提升。
(三)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边M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扶風縣的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1991~2010年,全縣人民在中共扶風縣委、縣政府歷屆領導班子的率領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不斷深化改革,努力對外開放,使得全縣各項事業齊頭并進迅猛發展,縣域經濟高速增長,邁入扶風縣經濟發展的最好歷史時期。
1990年,扶風縣社會總產值為6.58億元。從1991年開始,到200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68億元。200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已直線上升到25.95億元;2007年,扶風縣大力實施“工業強縣,科教興縣,項目帶動,城鎮化驅動”四大戰略,努力提升“產業集群,交通區位,文化旅游,人文環境”四大優勢,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培育產業集群,開發城鎮帶群為重點,開創全面建設開放、文明、富裕、和諧新扶風的新局面,使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5.96億元;2008年,扶風縣廣大人民群眾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的精神,使得國內生產總值再步邁上新的臺階,奪取42.93億元的新成績;2009年,扶風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廣大人民群眾,堅持項目帶動,創新引領,富民優先,著力實現農民增收、園區經濟、文化旅游產業、城市拓展四大突破,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和生態建設,使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9.9億元;2010年,中共扶風縣委、縣政府堅定不移地緊扣“四個第一”,加力提速“四大突破”,推進全縣五大建設,促進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使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50億元大關,達到57.35億元的新的經濟高端。這是扶風縣1990年生產總值的8.7倍。
在扶風縣國內生產總值20年間發生史無前例的飛躍的同時,扶風縣的財政收入情況也同樣顯示令人振奮、令人欣喜的變化。新中國建立以來,扶風縣歷年財政收不敷支,一直屬于財政補貼縣。1990年,扶風縣地方財政收入1554萬元,到1999年,經過9年的經濟建設,堅持“調結構,興產業,打基礎,增效益”,穩定加強農業,加快縣屬企業改革,使國民經濟得到持續健康發展,當年全縣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208萬元,相比于1990年,財政收入整整翻一倍。2003年,扶風縣地方財政收入達到4262萬元;2004年,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795萬元,比上年增長12.5%; 2008年,扶風縣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559萬元;2009年,地方財政收入達到7808萬元,創扶風縣地方財政收入歷史最高水平,其增速在寶雞全市位居第一。2010年,扶風縣地方財政收入在經過1991~2010年20年來的波浪式發展之后,一舉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15億元,和2009年相比,增長47.6%,其增速在寶雞市仍位居第一。
20年來,扶風縣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這是全縣廣大人民群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扶風縣委、縣政府幾屆領導班子鍥而不舍,埋頭經濟建設的回報。
(四)
20世紀90年代,中共扶風縣委、縣政府積極貫徹黨中央“絕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大膽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向農工商綜合經營方向發展,使扶風縣成為國家確定的糧食生產大縣和陜西省糧食、油菜、生豬、蘋果、辣椒、秦川牛等生產基地。1991~2000年的十年間,扶風縣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核心,以示范點建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生產,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大為加快,多種經營不僅在數量和規模上有較快增長,而且質量和效益也大幅度提高。2000年末,全縣農業總產值完成6.6億元,糧食總產達到26.3346萬噸,全縣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為1396.7元,比1990年的人均年純收入551.94元提升834.76元。
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間,扶風縣廣大農民群眾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連續幾年的1號文件,推動全縣農業生產躍上新的臺階。2004年,扶風縣以農民增收為目標,著力培育和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8.68億元。在這一年中,全縣落實糧食直補,降低農業稅率,取消農業特產稅以及實施小麥良種統供補貼等惠民政策,全縣農民受益1085.72萬元。當年建成優質小麥基地1.67萬公頃;興建養殖小區10個;蘋果在中國綠色食品上海博覽會上獲得最暢銷產品獎,全縣新建精品果園733公頃,綠色無公害果品基地發展到0.2萬頃;全縣建成全寶雞市首批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并成立8個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縣財政支農資金達到3400多萬元,14個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農村油路鋪筑和道路通達工程,農村沼氣、人畜飲水等涉農項目投用見效。2005年,扶風縣徹底取消農業稅,全縣共計取消農業稅1352萬元,農民人均取消40元以上。同時,繼續實行糧食直補、小麥良種補貼、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惠民政策,全縣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凈增210元,同比增長12.1%,創歷史新高。農業產業經營取得新進展,年內建成綠色果品、辣椒生產、優質小麥生產、良種繁育、小區養殖、農戶散養六大優勢農產品基地。也就在這一年,扶風縣委、縣政府開始積極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2007年,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畜、果、菜、糧等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實現農業總產值14.29億元,糧食總產30.94萬噸,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2750元。2008年,縣委、縣政府開展“百名干部進百村入萬戶”活動,185名駐村干部進駐185個行政村,按照“一戶一片經濟園、一個養殖場、一名技能工、一條致富路”的增收思路,幫助農戶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增收計劃1.11萬個。通過幫扶,全縣農民人均年增加純收入872元。2009年,扶風縣農業產業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全縣新建10萬頭養豬場1個,萬頭養豬場2個,生豬存欄達到38.6萬頭。新建果園1400公頃,蘋果產量突破15萬噸,實現收入5億多元,8800多噸蘋果出口到歐盟國家及俄羅斯。新建日光溫室11.4公頃,建蔬菜大棚48.7公頃。發展市級重點龍頭企業6戶,專業合作社40個,建立市級農業科技園2個,科技示范戶2000戶。全縣實施勞動力培訓2.6萬人,轉移就業15.2萬人。一年之中,全縣建設扶貧開發重點村30個,當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4285元。2010年,扶風縣夏糧生產連續十年喜獲豐收,被農業部授予“2010年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光榮稱號,是寶雞市獲此殊榮的唯一縣區。在這一年,落實各項惠農政策,使全縣農民群眾直接受益5720萬元,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8.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2億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5159元。10年來,扶風縣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之一,由歷史形成的單一粗放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逐步轉向規?;a業化、標準化,形成全縣“北果、中菜、南牧”的農業規?;季?,優質小麥、綠色蔬菜、優質果品、畜禽養殖四大優勢主導產業迅速壯大發展。全縣在2010年末共有優質小麥生產基地2.67萬公頃,蘋果6666.67公頃,標準化養殖場和萬頭生豬養殖村21個,1000只以上養雞場483個。秦川牛、奶牛、奶山羊存欄13萬頭,生豬41萬頭,籠養雞246萬只,日光溫室、大中棚生產的綠色蔬菜1066.67公頃。
扶風縣的農業生產在1991~2010年的滄桑巨變,使得昔日的“教稼之地”傳統農業縣,昂首闊步地進入現代化農業縣的行列。扶風縣的廣大農民群眾,走上商品生產和小康生活的道路。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業政策的勝利,也是黨的富民政策的勝利。
(五)
1990年,全縣共有縣屬、鄉鎮、村辦、聯戶和個體工業企業2522個,年總產值1.99億元,盈虧相抵之后利潤為788萬元。
90年代,扶風縣的國有工業企業和集體工業企業堅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通過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和“人事、用工、工資”三項制度改革,有效地增強企業活力,投資規模不斷加大,產品品種陸續增多,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工業經濟在全縣經濟中所占份額也不斷有所提升。1997年12月,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頒布《關于放開搞活國有小企業的決定》和《關于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決定》,更是有力地推動扶風縣工業企業在改革的道路上跨上新的臺階。
1998年,扶風縣委、縣政府堅持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采取靈活多樣的改制形式,穩步推進企業改制工作,敲響全省、全市企業拍賣的“第一錘”;在寶雞市率先對全縣59戶縣屬企業實行多種形式的改制,改制面達到參改企業63戶的93.7%,其中競價拍賣企業1個,職工集體買斷國有凈資產的企業9戶,協議出售企業2戶,“退二進三”異地改造企業1戶,股份制改造企業3戶,兼并企業3戶,租賃承包企業32戶,企業聯合1戶,依法破產企業7戶。通過這一系列改制,共置換資產1.24億元。當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3.73億元,比上年增長120.3%。在這一年之中,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也創扶風縣歷史最高水平,新增私營企業75戶,個體工商戶1988戶,上繳稅金754萬元。鄉鎮企業也是異軍突起,全年實現總產值27.4億元,總收入達到25.91億元。
1999年,扶風縣工業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全縣注重引導企業健全內部管理機制,產業和效益穩步增長,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6.73億元,縣屬企業虧損額較上年同期減少257萬元。為增強鄉鎮企業發展后勁,促進鄉鎮企業再上新臺階,扶風縣人民政府設立發展鄉鎮企業特殊津貼,當年,5名入庫稅金達到30萬元以上的鄉鎮企業廠長、經理被縣政府命名為“經濟建設標兵”,并享受到發展鄉鎮企業特殊津貼。之后,扶風縣的工業經濟從產業升級入手,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和機制創新力度,改造并提升以方便面、奶粉為主的食品,以水泥為主的建材,以文化紙為主的造紙,以建纜、鍛壓機床、變壓器、水泵為主的機電加工工業;并使陜西省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冀東水泥扶風有限責任公司建設項目在扶風建成開工投產。
2004年,扶風縣提出工業強縣的戰略目標,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39億元,實現工業銷售產值10.2億元,產銷率為98%,位居寶雞市前茅。隨著冀東水泥扶風公司日產4000噸水泥生產線、法門寺紙業公司二分廠技改、宇通公司萬枚紗錠生產線和華龍方便面、面粉生產線的建成投產,工業增加值率先崛起,占到全縣生產總值的38%。同時,縣鄉骨干企業,省、市屬企業和招商引資企業齊頭并進,成為推動縣域工業化的主體力量。2006年,扶風縣榮獲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和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稱號。同時,“質量興縣、名牌興企”工作成效顯著,扶風縣成為當年寶雞市申報并通過審核的“國家免檢”產品和“陜西名牌”產品最多的縣區。2007年,扶風縣工業強縣的戰略初見成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24.6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5.8億元。冀東海德堡水泥、華龍日清面業、今麥郎方便面等一批大企業建成投產,建材、食品產業集群初步成形,規模以上工業連續四年保持30%以上增速,成為陜西省工業經濟最具成長性的三個縣區之一,創辦的絳帳工業園躋身全省重點科技產業園十強之列。
1991~2010年期間,在工業強縣的戰略目標引導之下,扶風縣大打工業翻身仗,使全縣工業經濟發生巨大的飛躍。截至2010年末,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到41戶,上億元企業增加到14戶,新增中小企業87戶。扶風縣躋身于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百強縣的行列之中。
(六)
1991年,扶風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在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解放思想,勇于實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堅持不懈地狠抓三件大事:其一是大力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快速增長;其二是集中精力抓住重點項目建設不松手;其三是堅持招商引資,不斷優化投資與發展環境。
大力促進全縣非公有制經濟的迅猛發展。1996年,扶風縣召開全縣個體私營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放手、放膽、放心”的口號和“六不限”等新舉措,放寬政策,優化環境,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年底,全縣個體工商戶累計發展到8163戶,從業人員11233人,注冊資本5798萬元。1998年1月,縣委、縣政府成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領導小組,修訂扶風縣個體經濟發展“九五”規劃,確立“總量擴張,提高質量,擴大規?!钡陌l展戰略,頒發《扶風縣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文件,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在10年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迅猛發展。至年底,全縣個體工商戶累計達到10974個,私營企業340個。全年共上繳稅金754萬元。占到全縣財政收入的比重由1997年的9.2%上升到22%。2000年,扶風縣個體工商戶達4182戶,新增從業人員1913人,注冊資金達1.3881億元。新發展私營企業97戶,新增從業人員3033人,新增注冊資金4891萬元,到2004年,扶風縣累計發展個體工商戶6888戶,注冊資金累計達到1.5億元,從業人員已達1.85萬人;私營企業累計發展為293戶,注冊資金累計達到2.25億元,從業人員達到6700人;非公有制經濟占到扶風縣經濟總量的比重已達47.9%,至2010年,扶風縣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更是雨后春筍般涌現,從業人員和注冊資金飛速增長。經過20年的發展,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已占全縣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
重點項目建設推動扶風縣經濟的發展。20年來,縣委、縣政府把抓好重點項目的建設作為推動扶風縣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舉措緊抓不放,持之以恒,特別是在黨中央吹響“西部大開發”的號角聲中,搶抓機遇,千方百計找項目,跑項目,抓項目,做到項目建設年年有。1998年,扶風縣確定關系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點建設項目47個,總投資為15.04億元。在此基礎上,在第二年再上重點建設項目57個,到年底,共完成投資8893萬元。其中,渭河堤防工程、城鎮公園改造工程、普及電話村工程、西關道路建設工程、綜合開發現代化農業示范項目、鋪筑油路工程等24個工程項目建成投用;縣城新區道路建設、農村電網改造,有線廣播電視傳輸網等21個項目也在建設之中。特別是一些農副產品加工、運輸、營銷、儲藏、保鮮為主的龍頭項目的建成,帶動全縣經濟的發展。2000年,扶風縣確定“六大工程”重點建設項目35個,開工33個,完工項目18個。2001年,全縣創建國家級科技星火密集區取得突破性進展,24個重點興縣項目有9個科技進步計劃項目分別安排在星火密集區實施,共完成投資4268萬元,年內密集區科工貿總產值為8.5億元。2004年,扶風縣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億元。列入陜西省和寶雞市計劃的2個重點項目完成年份投資計劃;列入縣上計劃的28個重點建設項目中26個開工建設,24個項目達到或超過年份投資計劃,22個項目建成投用。這些建設項目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縣城新區開發工程、農業產業化及山川秀美工程、工業技改及工業基地建設工程等等。在這一年中,法門寺景區重點項目征地任務前期準備工作順利完成,關中環線和美陽橋改造工程啟動實施,以華龍面業、建忠食品、圣豐乳業為支撐的食品工業基地初步形成。2006年,全縣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9億元,投資施工項目51個,其中500萬元以上項目34個,新開工項目45個,當年投產項目42個,全年新增固定資產3.77億元。2007年以來,扶風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的精神,以重視、發展民生為重點,在抓好工農業基礎建設的同時,狠抓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設,把為群眾辦實事作為項目建設的重點。2008年,扶風縣啟動民生八大工程,2009年扶風縣開工建設民生項目2700多個,累計完成投資3.85億元。
不斷優化投資與發展環境,招商引資推動扶風經濟大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扶風縣始終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大事來抓??h委、縣政府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各部門、各系統崗位目標責任制的一個重要內容納入年終考核,在全縣形成招商引資的良好氛圍,也使得招商引資工作取得重大進展。進入21世紀的第一年,扶風縣集中兩個月的時間,在全縣開展優化投資與發展環境集中治理活動,對全縣19個部門、108個單位的收費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取消涉企收費項目27個,降低收費項目7個,統一制定《扶風縣境內涉企收費本》,出臺《關于優化投資與發展環境的決定》,實行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爭取資金、招商引資獎勵辦法,使扶風縣的招商引資工作進入全新的局面。1991~2010年,扶風縣先后多次參加中國東西部合作與貿易洽談會、楊凌農高會、中國寶雞國際招商洽談會、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貿易洽談會等經貿洽談活動,引進資金和項目,項目涉及法門寺景區開發、飛龍市場、縣城新區建設、工業技改、農業產業化、民眾生活各個方面。20年來,建忠食品集團、宏林食品有限公司、周原文化旅游園區、雙菱化工公司、華龍面業集團、今麥郎食品有限公司、寶雞泰榮瓷業生產線、冀東海德堡水泥公司等一系列企業的引進,建設,投產,和法門寺景區建設資金的引進,既使扶風縣的社會經濟發展躍上一個嶄新的平臺,也使得全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
(七)
1988年11月9日,千年古剎法門寺對外開放,揭開扶風縣旅游事業風生水起、蓬勃興旺、迅猛發展的帷幕。
1991~2010年,扶風縣始終抓住法門寺旅游龍頭優勢,把旅游產業和特色農業、工業強縣并駕齊驅,作為推動全縣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產業,做大做強。1998年3月5日,扶風縣委、縣政府批準成立法門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全面加強并提高法門寺旅游區的開發、建設、管理工作和服務水平。2001年1月,法門旅游區被國家旅游局公布為全國首批“AAAA”級旅游景區。扶風縣依托壟斷性資源的優勢,把法門寺放在更高層次上來定位,深層次、全方位、多領域地提升其綜合效益,推動全縣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2005年7月16日,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下發《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綱要》,其中法門寺文化景區被列為第六大產業園區。法門寺文化景區的建設以佛教文化為主題,建設佛、法、僧三區,重點建設合十舍利塔及廣場、佛教文化壇,擴建法門寺博物館,恢復法門寺唐代風格佛教建筑群,使之成為集佛教文化旅游、佛教文化研究、佛事活動為一體的國際佛教文化中心。2006年12月31日,寶雞法門寺文化景區管理委員會在扶風縣法門鎮成立,全權負責法門寺文化景區的經濟活動和社會事務。2007年11月28日,國家旅游局命名扶風縣為全國首批“中國旅游強縣”。2009年5月9日,法門寺文化景區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在佛教圣地法門寺隆重舉行。法門寺成為中國及世界各地民眾和佛教人士的旅游勝地及佛教朝拜圣地。
從2001年開始,扶風縣人民政府在寶雞市人民政府、陜西省旅游局、寶雞市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成功舉辦“法門寺國際文化旅游節”,至2010年,共連續舉辦十屆,達到“以節會友、宣傳法門,推動經濟貿易”的目的。經過十年的努力,法門寺國際文化旅游節已成為在全國頗具影響的比較固定的旅游節慶品牌。
20年來,法門寺出土文物珍寶和佛骨舍利還多次赴世界各地展出,有力地推動對外文化交流,也把中國扶風法門寺更加鮮明地推向廣闊的世界舞臺。1994年11月3日,法門寺佛骨舍利赴泰國供奉;1997年10月8日,法門寺博物館4件館藏文物遠渡重洋赴美國紐約展出;1998年9月24日,110件法門寺地宮珍寶在日本新潟縣、東京市展出,歷時半年之久;2002年2月23日,佛指舍利赴臺灣地區瞻禮供奉,真可謂“雷音動海峽,兩岸共瞻仰”; 2004年5月24~6月5日,佛指舍利赴香港供奉瞻禮,爭相瞻禮的僧眾和各界人士達百萬之多;2005年11月11~12月20日,佛指舍利在韓國供奉42天,供奉場面盛大而熱烈。
扶風縣以法門寺為龍頭,帶動喬山之上東、中、西觀山的開發,形成以《封神演義》中“三霄”故事為背景的新的旅游景點。2007年5月11日,野河山生態旅游景區開園。由此,以法門寺文化景區為中心,和野河山生態景區、周原文化旅游園區有機串聯在一起,使得旅游文化優勢互補,產業鏈不斷延長,初步形成“三寺三山三館一園”(即法門寺、大明寺、朱村寺、東觀山、中觀山、西觀山、法門寺博物館、周原博物館、青銅器博物館、關中風情園)的觀光旅游格局。
扶風縣以獨特的旅游資源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及在中國文化旅游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2009年世界文化旅游論壇上被授予“中國著名文化旅游縣”的榮譽稱號。2010年8月,由聯合國發展研究中心、聯合國人居環境發展促進會、中國城市建設發展促進會等6家單位聯合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旅游城市(縣)發展大會,授予扶風縣“中國優秀文化旅游縣”榮譽稱號。
從1988年到2007年,扶風縣法門寺接待國內外游客1600余萬。2007年,全縣共接待國內外游客近18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0.89億元,旅游收入已占全縣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2009年,扶風縣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28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6.88億元;2010年,全縣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350.4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2.43億元。
20年間,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吳邦國、李瑞環、溫家寶、朱镕基、賈慶林、李長春、吳官正、回良玉、宋 平、華國鋒、王秉乾、鄒家華、張萬年、胡啟立、王兆國、彭沖、錢其琛、布赫、姜春云、王光英、王忠禹、華建敏、陳錦華、周光召、錢偉長、羅干、遲浩田、劉云山、陳至立、何魯麗、孫孚凌、李貴鮮、經叔平、丁光訓、周鐵農、萬國權、白立忱、許嘉璐、桑國衛、吳階平、杜青林、胡繩、趙樸初、費孝通、司馬義·鐵力瓦爾地、羅豪才、阿不來提·阿不都熱提等曾來扶風縣視察和檢查指導工作。
(八)
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淵武德三年,唐王朝設湋川縣,縣址就在今天的扶風縣城老區。貞觀八年(634),唐王朝始改湋川縣為扶風縣。1330多年來,扶風縣城蜷縮在狹小曲窄地域。新中國成立以來半個世紀,扶風縣城雖是不斷建設,高樓拔地而起,街道硬化拓寬,商家云集繁華,交通四方通達,人民生活為之一新,但是,地勢的不平,地域的狹窄,發展空間的缺乏,這些自然條件制約性問題已嚴重地限制和影響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扶風縣域經濟的飛躍,不斷呼喚著扶風縣縣城新區的誕生。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扶風人民的呼喚。
1996年,扶風縣制訂出縣城“一城三區”(舊城區、新城區、法門寺旅游區)的總體發展規劃。1999年,曹毓剛調任扶風縣委書記,他團結縣委、縣政府一班人,頂著上下非議和壓力,啟動扶風縣城新區的建設工程。按照“高起點、高標準、功能配套、集約開發”的指導思想和“整體規劃、合理布局、逐步實施、三年粗具雛形”的發展思路,把縣城新區總體發展規劃付諸實施。規劃的扶風縣城新區位于舊城區東北,東鄰法湯旅游公路,南靠西寶北線,西連老城區,北依佛教圣地法門寺,總面積2.88平方千米,結構為“一個中心區、一線(一環)、兩軸四片、七個功能分區”。2004年4月,扶風縣成立縣城新區開發建設工程指揮部,制定《加快縣城新區建設的18條優惠政策》《縣城新區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采取多渠道籌措資金,分年份、分步驟實施的辦法,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縣城新區的開發建設。一場轟轟烈烈的縣城新區建設的歷史性大劇帷幕由此而拉開。
十年奮斗,十年建設;十年籌資、十年建設;十年攻堅、十年建設。截至2010年,一個經濟昌盛繁榮、商貿發達興旺,各項功能齊備,環境健康優美的現代化扶風新城區終于崛起于扶風大地。1330多年的扶風縣城舊貌終于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之際徹底改觀?!笆捝镲L今又是,換了人間?!狈鲲L44萬人民額手相慶。
與此同時,扶風縣也以極大的精力開展縣城老區的改造和全縣農村城鎮的開發建設工作,以道路、供水、電力、通訊、綠化和廣播電視為重點,從改善環境入手,推動縣容、鎮容、鄉容、村容的整體改善提高,改善城鄉居民環境,提升城鄉群眾生活質量。2006年11月,經陜西省衛生縣城檢查驗收,扶風縣省級衛生縣城創建順利通過復檢, 2009年3月,獲得省級衛生縣城的稱號,成為寶雞市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城。其后,扶風縣積極開展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工作。2010年12月17日國家愛衛辦命名扶風縣為國家級衛生縣城。2009年9月,扶風縣創建“省級園林縣城”達標,2010年1月被授牌表彰。
(九)
扶風縣的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在1991~2010年的20年間有長足發展,其成績是巨大而顯著的。
文化藝術事業健康發展。1991年之后,扶風縣文化管理機構和文化事業機構進一步得到健全和完善。15個鄉鎮都建起文化站,配備工作人員;截至2008年12月,全縣建立起村級文化室,推動全縣群眾文化工作走向規范和興旺。扶風縣堅持開展各種形式的大型專題文化藝術活動。如,舉辦各種文化、文物、書畫、工藝品、圖片及攝影展覽活動并廣泛開展各種自娛自樂的群眾文化活動。這些文化藝術活動,充分展示扶風人民豐富多彩、昂揚奮發的精神面貌。
2005年以后,扶風縣開展第三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普查工作。2006年成功申報兩項“非遺”項目。2007年扶風縣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又設立扶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經過普查,建立起扶風縣“非遺”名錄檔案和信息數據庫。
1991~2010年,扶風縣文學藝術創作園地百花齊放、萬紫千紅,一大批文學藝術人才茁壯成長,吹響社會主義文藝的主旋律。在此期間,扶風縣先后創作出三部長篇小說,填補扶風縣長篇小說創作的空白。2004年,長篇小說《渭河千轉》和《周原風》分別被寶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藝創作一等獎和二等獎。扶風縣的文學創作也進入繁榮、興盛時期。扶風縣的戲劇創作《絲路奇情》《伏波請纓》《偷來的芝麻官》《孝義感天》等頗受好評,2008年,小戲《三媳慶壽》,一舉囊括寶雞市新劇目調演的全部七個獎項。
教育事業發展成效顯著。扶風縣從1994年開始,歷經三年時間,全縣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全縣初等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分別達到99.4%和94%; 15周歲人口非盲率達到99.9%,到1998年,全縣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9.8%。全縣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1991~1997年,扶風縣創建農村示范小學38所,占全縣215所小學的17.6%。1999年,扶風高中新校建成。2000年,全縣市、縣級農村示范小學達到53所,扶風高中、天度初中等8所學校被省市教委確定為現代技術教育實驗學校,法門鎮被寶雞市政府命名為教育強鎮。2001年,扶風高中、法門高中被評為寶雞市教學質量優秀學校。2002年,扶風高中被陜西省教育廳正式命名為“陜西省重點高中”。該校自1990年以來先后榮獲陜西省“文明校園”,陜西省、寶雞市“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教育質量優秀學?!薄皣澜逃冗M集體”“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稱號。2005年,扶風縣再建成教育強(鄉)鎮2個,市級示范小學5所。2006年,全縣學齡前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新建民辦學校4所。2009年,扶風縣教育布局調整加快推進,撤并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學16所,整合教育資源1.28億元,開工建設中小學12所。教育質量再上新臺階。
縣委、縣政府歷來重視學校建設。在1992~1997年創建農村示范小學中,總投資為2500多萬元,其中財政投資370萬元,其他投資采取集體與個人捐資650多萬元,發動并鼓勵群眾集資1400多萬元,一舉改變全縣校舍的破舊落后面貌。2002年,扶風縣把全縣中小學危漏校舍改造列入給群眾所辦十件實事之一,消除中小學危房7.3512萬平方米。2004年,扶風縣多渠道籌資516萬元,再次實施中小學危房改造1.8527萬平方米。當年創造省級教育強鎮1個,創建省級示范初中1所,新建市級示范小學5所。全縣第一所民辦高中美陽高中新校建成投用。2005年,新增1797萬元加大義務教育投入,落實農村困難學生“兩免一補”政策。2006年,累計投入“危改”資金555萬元,維修擴建校舍8123平方米,新建校舍3268平方米。截至2010年末,全縣共有普通中學20所,小學146所;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366人,小學專任教師1764人。全年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9712萬人,小學在校學生3.0588萬人,全縣兒童入學率達100%。
醫療衛生事業面貌一新,興旺發達。1991~2010年,扶風縣衛生醫療事業改革力度不斷強化和深入發展,衛生醫療機構迅速增加,除國立全民性質的縣級醫療機構、鄉鎮中心衛生院、鄉鎮衛生院之外,村級衛生所、衛生室也極大普及,機構之多,層次之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所未曾有過的。就經濟性質而言,國家公立、集體所有,個體私營三者俱備。這使得全縣醫療床位倍增,衛生技術人員急劇增加。特別是在2006年以后,扶風縣衛生系統搶抓機遇,多方融資、籌資,使全縣眾多衛生建設項目躍然上馬,基建項目投資逐年增加,建筑面積不斷擴大,醫療設備不斷更新,極大改善全縣的醫療條件。2007年,扶風縣為適應新的形勢,大膽實行醫療資源重新組合,推動醫療衛生事業邁上新的臺階。截至2010年,全縣醫療機構健全,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的三級醫療保健網絡和三級預防保健體系。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醫院連續創建“二甲”醫院、“百姓放心醫院”,使它們從縣級醫院中脫穎而出,躍入國家、陜西省和寶雞市先進醫療衛生單位的行列,為扶風縣爭得榮譽。
(十)
1991~2010年,中共扶風縣委、縣人民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緊緊抓住民生這一核心問題,搶時機,抓機遇,鼓實勁,辦實事,使全縣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不斷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繼1997年12月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 1998年又確定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建立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當年全縣427戶城鄉低收入戶的1446人全部進入保障網絡,其后,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2002年,260個下崗失業人員和4330名城鄉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003年,扶風縣先后兩次對城鄉低保工作進行調查摸底,擴大低保面,提高最低生活標準。截至2010年,扶風縣城鄉進入最低生活保障網絡的共計8635戶2.5121萬人。
不斷提高城鄉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1998年,扶風縣農民當年人均純收入從1990年的552提高到1288元。1999年,城鄉居民的儲蓄余額也從1990年2.22億元提升到12.1億元。2003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576元,凈增126元;城鄉居民的儲蓄余額達18.5億元。2006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17元,凈增268元,增長13.8%。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257元,增長21.3%;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85元,比上年增長24.3%。2010年,扶風縣金融機構存款達到71.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7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59元。
扶風縣大力開辟城鎮就業的范圍和組織農村勞務的輸出,2003年,城鎮新增就業1680人,組織農村勞務輸出12986人。2004年,全縣新增城鎮就業3528人,農村勞務輸出新增3.1萬人。2005年,城鎮新增就業4295人,農村勞務輸出達到10.6萬人。被陜西省政府命名表彰為“全省勞務輸出先進集體”。2008年,全縣城鎮新增就業4265人,農村勞務輸出19.65萬人。2010年,扶風縣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8.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2億元。
扶風縣于2005年徹底取消農業稅賦,全縣共計取消農業稅1352萬元,農民人均取消40元以上。同時,繼續實行糧食直補、小麥糧種補貼、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惠民政策,使得全縣農民當年人均純收入凈增210元,同比增長12.1%,創歷史新高。
2002年,扶風縣已初步建立起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保險為主的社會保險體系。2004年,全縣開展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新增參加養老保險人數528人。2005年,根據國家政策,扶風縣為退休人員調整待遇,并為20世紀60年代精減職工和省市勞模增加生活補貼。當年,全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參保率達到92%,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74%,失業保險參保率達到44%,工傷保險參保率達到91%,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以內。2007年,扶風縣開展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參加保險人數為6168人,第二年參保人數增加到12826人。2009年,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累計參保14.85萬人,直接受益群眾3.73萬人,受益金額為987萬元。到2010年,扶風縣農民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已達20萬人以上。由于落實城鄉統籌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年末有2500多農村居民進城落戶。同年,城鄉低保、農村五保戶供養等8項社會保障標準有新的提高,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也全面推行。
扶風縣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于2006年啟動,2007年1月1日在全縣全面實施。當年,全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群眾達到37.8萬人,參合率為90%。2009年,全縣農村合作醫療為3.85萬人民群眾報銷醫藥費3605萬元,并實施65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農村孕婦免費住院分娩、育齡婦女健康檢查政策。2010年,全縣參加新合作醫療人數達3.55萬人,參保率為92.21%。
1991~2010年,扶風縣交通、通訊、住房建設、電視廣播等事業全面發展。1998年,全縣完成有線廣播電視傳輸網工程的光纜架設和移動電話基站、城市電話擴容等工程的建設,普及電話村的工程也加緊實施。1999年,全縣新鋪油路16.5千米,城鄉電話發展到1.8萬戶,農村電話1.3萬戶。2003年,全縣新鋪油路16.2千米,采取多種形式新修改造鄉村公路89.5千米。當年農村電話用戶51716戶,全縣移動電話用戶發展到3萬戶,發展有線電視用戶8186戶。2005年,扶風縣有線電視管網建設工程完工,新增有線電視用戶2805戶。2007年,全縣公路總里程達910千米,156個行政村通上油路和水泥路,榮獲陜西省“通村公路建設先進縣”的光榮稱號。本地電話年末用戶7.5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年末發展到4100戶。2008年,扶風縣啟動民生八大工程,至2009年,全縣新建改建公路154千米,新修通村水泥路120千米;新修人畜飲水工程28處,建成沼氣池2030座;建成“園林式居住區”5個,經濟適用房、中心敬老院等項目建成投用;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縣電視覆蓋率達到100%,廣播覆蓋率也達到100%;國際互聯網用戶發展到1.1萬戶。扶風縣榮獲公安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全國平安暢通縣區”獎。2010年,扶風縣廉租房累計建設360套1.8萬平方米,并通過陜西省農村交通運輸示范縣的驗收。
20年的經濟發展,20年的民生建設,扶風縣44萬人民的生活水平一步步提高,一步步邁向小康和富裕。那前進的腳步聲,不正是對改革開放的一聲聲的歌唱和贊頌嗎?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p>
一個西部經濟強縣、農業強縣、工業強縣、文教強縣、旅游強縣的宏偉目標,在召喚著扶風人民。我們相信,在并不遙遠的將來,一個開放、文明、富裕、和諧、奮進的新扶風的宏偉目標會燦爛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扶風人民會用樸實、勤勞、創造的雙手,以“扶風豪士天下奇,意氣相傾山可移”的昂揚姿態和寬廣的胸懷,迎接這一美好日子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