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石窟碑刻題記匯編
- 延安市文物研究所
- 5342字
- 2021-12-29 17:02:20
萬安禪院石窟
題 記
第1窟
1.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中央佛壇南屏壁東向面中部,對應洞窟主室北壁五百羅漢并部從造像。橫長方形字幅,寬54厘米、高36厘米。陰刻楷書豎排,共10行,內容為(圖1):
圖1 萬安禪院第1窟紹圣二年題記
糾首苑廣、苑晟、李皋、/明和共四人等,鐫造/石空寺佛殿后壁一/面伍百羅漢并部從/共六百仕,伏愿:/皇帝萬歲,臣左千秋,/祿位常居,國泰民安,/四恩三有,同成佛果。/紹圣二年(1095年)九月八日,/鄜州介端等鐫并工。/
2.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中央佛壇南屏壁北向面東端中部。橫長方形字幅,寬54厘米、高38厘米。陰刻楷書豎排,共9行,內容為(圖2):
回合山形如抱曲,/老僧鑿洞蒼崖腹。/
勤勞不輟二十年,/佛像才成瑩寒玉。/
自言所費實不貲,/詎免規規誨聾俗。/
圖2 萬安禪院第1窟玉溪居士題記
我聽師言贊嘆生,/瞻仰虛空無量福。/
玉溪居士題。/
3.疑為北宋時期,位于第1窟中央佛壇南屏壁東向面與北向面之間的抹角處。豎長方形字幅,寬23厘米、高30厘米。陰刻楷書豎排,共5行,內容為(圖3):
風雨巉巖下,/辛勤二十年。/
鉆道如鐫佛,/應到兜率天。/
五月廿三日敬叔書。/
圖3 萬安禪院第1窟敬叔題記
圖4 萬安禪院第1窟元符三年題記
4.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中央佛壇北屏壁東向面與南向面之間的抹角處,對應造像待考。豎長方形字幅,寬30厘米、高33厘米。陰刻楷書豎排,共7行,內容為(圖4):
元符三年(1100年)十月一日,/鄜州界直羅縣亁湫/村弟子趙興、男趙玉,/造藥師佛一尊,舍錢/三十貫文,是為報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同/成佛道,謹記。/
5.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中央佛壇北屏壁東向面與南向面之間的抹角處,對應中央佛壇上東側倚坐佛及其左側脅侍菩薩造像。豎長方形字幅,寬30厘米、高38厘米。陰刻楷書豎排,共6行,內容為(圖5):
紹圣三年(1096年)二月五日,清信/弟子周萬發心作菩薩一尊、/彌勒佛一尊,自舍靜(凈)財/壹伯(佰)貫省,伏乞/合家平善,早成/佛道者,謹記。鐫佛人介端。/
圖5 萬安禪院第1窟紹圣三年題記
圖6 萬安禪院第1窟政和五年題記
6.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中央佛壇北屏壁東向面與南向面之間的抹角處,“三類化身佛”對應南壁中央三尊立佛大龕內左側一尊立佛造像,“長生佛”疑對應北壁中央立佛造像。豎長方形字幅,寬29厘米、高54厘米。陰刻楷書豎排,共5行,內容為(圖6):
施主王義、妻謝氏,同發愿/造三類化身佛一尊、長生/佛一尊,為亡過父母早生/天界。政和五年(1115年)六月一日并工記耳。/作佛人鄜州介端、男介元、弟介子用、弟介政。/
7.金代題記,位于第1窟中心柱北屏壁南向面前部。橫長方形字幅,寬70厘米、高40厘米。陰刻楷書豎排,共18行,內容為(圖7):
圖7 萬安禪院第1窟金代題記
石寺院常住地土開坐下項:/祖師楊洪普,于紹圣元年(1094年),有兄楊密、楊永,/將寺西坡下地一段,東至寺下水,南至天河,西至二/郎廟西方此□全河,北至山眉,為盡行舍與弟楊洪/普,充常住,永遠為據。天會二年(1124年)四月十一日,西/谷村劉成,亡父劉珍,供□施到河南婆/姑谷口地七十畝,東至婆姑谷水,南至坡/底,西至自地,北至河為界,充常住。/坊州中部縣王家莊王山、王萬,今將堡坡頭全/分莊窠地等施不留,土木相連,盡行出賣,/計銅錢九百七十三貫省。東至水,南至河,/西至莊西水渠土境,北至山眉為界,四/至并全,出賣與石寺院李善晏,充寺/常住,永遠照驗,執此契書為據。大定二/年(1162年)正月十一日,□人朱興,寫人孟安,進義/校尉商酒同監張修武,校尉商酒都監/周,門人李善晏。一依祖師置到地土,施狀/契書上石,常住永遠為據。/大定三年二月十三日僧李善晏刻石。/
8.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中央佛壇南屏壁南向面上層東起第1尊佛像左上方,對應該尊造像。豎長方形字幅,陰刻楷書豎排,共2行,內容為:
弟子周景作/毗婆尸佛記。/
9.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中央佛壇南屏壁南向面東起第2尊造像左側,對應該尊造像。陰刻楷書,單行,內容為:
施主梁福。
10.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中央佛壇南屏壁南向面上層東起第3尊佛像左側,對應該尊造像。陰刻楷書,單行,共4字:
施主梁進。
11.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中央佛壇南屏壁南向面下層東起第1尊佛像右側,“釋迦佛”“下生佛”分別對應南屏壁南向面下排東起第2尊和第1尊造像。陰刻楷書,共2行,內容為:
張守仙作釋迦佛、/下生佛兩尊了記。/
12.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中央佛壇南屏壁南向面下層東起第4尊佛像左側,對應該尊造像。陰刻楷書,單行,內容為:
施主張立。
13.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南壁中央三立佛大龕右上方,對應龕內東側一尊立佛造像。陰刻楷書,共4行,內容為:
毗盧……,/周永舍錢二十貫,/李玉舍錢一十貫,/元符元年(1098年)□月廿一日。/
14.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南壁中央三立佛大龕內,對應龕內中間一尊立佛造像。陰刻楷書,共3行,內容為:
圖8 萬安禪院第1窟崇寧四年題記
逯清舍了三/十貫足,作報/身佛一尊記。/
15.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東壁北側壁面下層第4尊菩薩左上側,對應該尊造像。題記為碑形,下有仰蓮座,單行,共4字,內容為:
施主曹氏。
16.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前廊南側門柱東北面上端。豎長方形字幅,寬18厘米、高25厘米。陰刻楷書豎排行,共5行,內容為(圖8):
圖9 萬安禪院第1窟崇寧元年題記
東萊馬仲穩,明州/權龍坊從事, (沿)/干到此。崇寧四/年乙酉(1105年)季秋廿/六日。時院主善海。/
17.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前廊北側門柱南向面。豎長方形字幅,寬14厘米、高70厘米。陰刻楷書豎排,單行,內容為(圖9):
龍坊從事張關師謹,崇寧元年(1102年)十月十八日記。
18.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前廊北側門柱東南面。陰刻楷書豎排,共3行,內容為:
坊州簽判朝散郎燕若□, /崇寧二年(1103年)六月十五日,因/ (沿)干保安鎮過此,記之。/
19.北宋題記,位于第1窟前廊仿木構窟檐枋板最右側。陰刻楷書豎排,單行,內容為:
介玉工。
20.元代題記,位于第1窟前廊仿木構窟檐枋板左側面。墨書,楷書豎排,共13行,字跡模糊,內容為:
元貞元年(1295年)/元貞元年/四月廿四日/……/……/……/初三日記……/古寺沉□……/……/……/……/……/……。/
第5龕
1.唐代刻經,位于第5龕右側崖壁。橫長方形字幅,楷書陰刻豎排,有方格狀界欄,共25行(部分行無文字),內容為(圖1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圖10 萬安禪院第5龕右側《心經》題刻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大唐開元/□□七□□五日弟子/王□,王君德,妻?□□□。/
碑刻及其他
1.嘉慶十二年永垂千古碑(圖11)。現置于第1窟北側約20米的崖壁下。圓首無座,碑通高175厘米、寬88厘米、厚11厘米。碑首中央橫排楷書“永垂千古”四個大字。碑文為楷書陰刻豎排,共24行,內容為:
□□□□□□□□廟宇創自前□,傳至于今……□原是/殿□頹敗,□□□存,神圣顯應,屢次□彰其地……□□神圣/所□□人□□居之,睹此情形亦覺□傷,我□……重修廟□……□繪□/畫□□浩□,獨木難支,于是募化四方善男信女,□□□資共□形……/人示跡乎。神上人下各得其所,神之所佑乎,人有四方□□人之□祭……/工完告峻(竣),眾姓名目刻勒于后,永垂千古,不□吾□□□而□之以□……。/
圖11 萬安禪院嘉慶十二年永垂千古碑
四川直□達州垂洪鄉五保四甲稅會首趙思榮,武昌國學許見龍□□……/工匠黃……。/方永成、李輝先,出錢各乙千文;汪國華、句云□、曾文□、方□萬、周以效、同大貴,每人出錢八百;李世貴、廖□興、冉永富,每人出錢六百;楊喜□、□正文、郭文郁,每人出錢五百。王地泰、杜相、周以宗、萬正科、李斯英、李長貴、張宗壽、向爾高、郎大貴、張三相、王芝林、杜可敬,每人出錢四百;余永畏、劉世貴、李德文、王致□、張朝相、徐大遠、譙紹林、譙紹先、張榮愷、高門戴氏、廖祖秀、劉道興、鄧□春、□□廣,每人出錢四百。龍榮貴、楊□富、陳□□、陸國□、徐興□、肖壽□、左意□、郎廷□、何國□、桂思橋、陳榮朝、陳秀忠、楊洪秀,每人各出錢二百;……□□□、鄭宗林、申□昌、黃正德、譚地□、謝大魁……/李冉貴、譙紹宗,出錢八百。湖北安□府天門縣住持道李復明……。/
大清嘉慶十二年歲次丁卯(1807年)戌月吉旦立。/
2.道光八年補修萬佛寺碑(圖12)。位于第1窟北側窟檐下。圓首無座,碑額中央楷書陰刻“太清”“補修碑”,兩側分別題刻“日”“月”。碑文為楷書陰刻豎排,共20行,內容為:
蓋聞大地者,神圣之致氣,吉兇者善惡之報應。積善降祥,修福降康。人存善念,天必佑之。/布施功德,行善之本,作福之原。今中部縣西太平鄉呂村萬佛寺有活佛一尊,由來久矣。/自成化年間補修,至今已歷年甚遠,廟貌敗朽,金像剝落,住持與社人等意欲重修。但功/成(程)浩大,獨木難支,懇祈社人募化十方貴官、長者、仁慈君子、善男信女、各省客商,慷慨捐/資,各出囊珍,共襄善事,以助神功。至于功成告峻(竣),但見廟貌巍峨,而神靈顯赫,古像暢茂,/愈如秀色,可謂西山之夾氣也,是以為序。/
會首人王振江、楊浚、石作桐,各錢三千六;王自典,四千二伯(佰);李正藩、寇武興、黃德潤、陳顯德、寇鳳□、史可忠、秦世祿、田成旺、黃清友,各錢乙千六百;監生吳廷書、米桂生、監生米步云、張玉階、王萬杰,吳子儀、楊德鳳、千總張紹廷、魯慈德、魏京春、會首孫朝壽、王金鰲、秦金山,各錢乙千二百;楊正川、王義、孫萬積、雷正啟、馬福元、趙清選、周禮、譚秀泰、王同昭、楊□□、□和當、三合成號、永□□□,各錢八百;李復、李元貴、鄢正德、李君庫、米□生、楊世英、李志成、楊永吉、李啟榮,各八百文;德順合號、同心協號、劉□林、張自林,五百;郎大修、五常號、監生寇玉、祥太合號、吳良理、重興永號、長盛文號、肖明金、李達山、劉元吉、江玉璽、協盛新號、郎大貴、付貴,各錢五百文;劉虎山、楊學成、劉以陞、陳士珍、蔣占鰲、義合恒號、陳攀貴、義典恒號、李耀明、李頂陽、高玉成、蔣只玉、蔣明輔、李震,各錢四百文;蔣明鏡、協盛號、賀福相、賀見周、錢回龍、劉青萬、何廷鳳、張霞朝、馬世祥、王秀、李元桂、張鳳華、樊汝增、王廷現,各錢四百文。三合和號、河東店、復盛公號、秦從仁、陳永吉、公義合號、豐盛合號、祥典元、山西館、三□館、重興館、劉生海、義順合號、興順豐號,各錢三百六十文。/
圖12 萬安禪院道光八年補修萬佛寺碑
時大清道光歲次戊子年(1828年)癸亥月乙酉日吉立。住持道納駱本先,徒簡合德,孫周教文敬書。/
3.至元六年僧人洪辯四面石幢。四方柱形,高106厘米、邊長34厘米,上方有圓形卯。石幢正面有題刻(圖13、圖14),其余三面均鐫刻兩方菱形花卉圖案。
圖13 萬安禪院至元六年僧人洪辯四面石幢
圖14 萬安禪院至元六年僧人洪辯四面石幢題銘錄文
圖15 嘉慶十三年石錢爐題銘
4.元代鐘吉祥八棱石幢。八棱形,高130厘米、直徑32厘米。第1面上端開一龕,龕內浮雕一尊坐佛。其余7面上端篆書題刻“□□□佛華嚴經”。第1、2、3、5、8面有題刻,第4、6、7面無題刻。
第1面,楷書陰刻豎排,共2行,風化嚴重,僅存下方數字:
……成□□□禮?中/……□□不□。/
第2面,楷書陰刻豎排,共3行,風化嚴重,內容為:
……次/……□□謹/……□白建。/
第3面,楷書陰刻豎排,共3行,風化嚴重,內容為:
□□撰,/法林書,/……□縣石匠王得顯、男王庭秀刊。/
第5面,楷書陰刻豎排,單行,內容為:
鐘吉祥門人:法福、法樶、法玘、法珉。
第8面,楷書陰刻豎排,共3行,內容為:
夫圓寂者□涅槃之唐言也。無常偈云: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鐘公沙門者,乃異寧臨/州瑠璃□人也。□居塵世中,舍俗門欽遇。/
5.嘉慶十三年石錢爐。上為方形爐,下為方形石柱。通高105厘米,上方爐,邊寬47厘米、高22厘米,下方柱寬22×25厘米、高83厘米。石柱正面有題刻(圖15),楷書陰刻豎排,共5行,內容為:
山主趙奇秀、趙奇清,侄趙學富。/信士姚長清,系湖南長沙府安化縣人。/納佛現殿前錢爐一,/嘉慶十三年(1808年)四月日吉,/石師姚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