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月當空:武則天與武周社會
- 王雙懷
- 228字
- 2021-12-31 13:46:17
第三章 武則天與神都洛陽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將洛陽改為“神都”的統治者。她在當政期間,曾長期居住在洛陽,并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對洛陽城進行了維修和改造,營建了舉世聞名的天樞、明堂和天津橋,鑄造了舉世聞名的九鼎,還向洛陽一帶遷徙了許多人口,極大地促進了洛陽的城市建設,改變了古都洛陽的面貌,使洛陽進入它的黃金時代,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大都市。本章擬從三個方面具體探討武則天與洛陽的關系,希望有助于大家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第一節 武則天與洛陽的政治地位
洛陽地處中原,左據成皋,右阻澠池,前臨嵩山,后界黃河,是所謂“天心地膽之中,陰陽風氣之會,四通八達之所,聲名文物之區”。東周、東漢、西晉、北魏等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正如隋煬帝在詔書中所說:“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1]是建都的好地方。隋唐王朝均以長安為都,但對洛陽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認識。在隋代,隋煬帝以洛陽為東都。唐初廢隋東都之名。唐太宗貞觀六年(632)稱之為洛陽宮。唐高宗認為長安和洛陽是他的“東西二宅”,顯慶二年(657),改洛陽宮為東都。而武則天也與洛陽結下了不解之緣。
武則天在輔佐唐高宗期間,曾八次前往洛陽;唐高宗死后,她繼續居住在洛陽。據統計,武則天一生中居住在洛陽的時間長達11017天,合計30年零210天。在這30多年間,她先是輔佐高宗處理國政,繼而獨攬朝綱,改唐為周,在唐代的政治舞臺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武則天不僅長期居住在洛陽,而且以洛陽為“神都”,大大提高了洛陽的政治地位。《舊唐書·地理志》載,“光宅元年(684),改東都為神都。垂拱四年,置永昌縣。載初元年,置武臨縣。天授元年,置武泰縣,尋廢。仍改鄭州之滎陽、武泰來屬。三年,置來廷縣。”[2]從表面上看,武則天改洛陽為“神都”只是對洛陽的名稱有所改變,事實上,它蘊含著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使洛陽的政治地位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
武則天為什么要改洛陽為“神都”呢?她在改元敕中曾對此進行過解釋。她說:“鎮星之在太微,已歷年載,著土精之美應,表坤祚之元符,宜同感帝,以時薦享。又東都改為神都,宮名太初宮。”[3]據此可知,在唐高宗死后,發生了“鎮星在太微”的變化。在當時人看來,洛陽在分野上是與天上的太微垣相對應的;洛水貫都,則與天上的銀河相對應。而鎮星(即木星)停在太微,是女子當政的征兆。武則天認為,洛陽是天設地造的都會,具有上天所賦予的神力;她自己也是上天選定的統治者,同樣具有上天所賦予的神力。“夫所謂神者,非人也。其動無聲,其形無跡,若形而無象,若氣而無色,拔山剖澤而不見其作,鼓風奔水而不見其力,視不可察,名不能及,故推而謂之神。”[4]所以她下令改洛陽為神都。不久,又接受了“圣母神皇”的尊號。[1]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要說明“君權神授”的道理,而且說明她是神圣之人,具有統治天下的能力。
[1]〔唐〕魏徵等:《隋書》卷3《煬帝紀》上,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61頁。
[2]〔后晉〕劉昫:《舊唐書》卷38《地理志》二,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422頁。
[3]〔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96《改元光宅赦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35頁。
[4]《全唐文》卷448,王涯《太華山仙掌辯》,第2029頁。
[1]〔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4,叢書集成初編本,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