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老爺廟

新中國成立前,在高家堡城外的東山坡上曾經有一個由關老爺廟、文昌廟、龍王廟、馬王廟、牛王廟、姑姑庵等廟宇組成的龐大廟群。新中國成立后,除了龍王廟因被糧站占用,部分建筑物依然存在,其余的廟宇早已被拆毀,山坡上殘磚斷瓦,僅存一片廢墟。

這些廟宇中最有名的是老爺廟,供奉的是“武圣”關帝。舊時,老爺廟前有兩株參天古柏,如傘如蓋,一出東城門就能望見,是城東的標志。

“當時義勇傾三國,萬古祠堂遍九州”,關羽以“忠義仁勇誠信”著稱于世,死后為世人所緬懷敬仰。歷代共有16位帝王為其御旨加封,所以被民間尊奉為“武圣”“武財神”,也形成了“文拜孔子,武拜關公”的信仰格局。明清時期,民間對“武圣”關公崇拜的虔誠和普及,已經超過了被人們盛贊為“千古一圣”的孔子,明代中期文壇的“后七子”之一王世貞感嘆:“故前將軍漢壽亭侯關公祠廟遍天下”。清代中期的史學家趙翼則更加驚嘆道:“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不震其(關公)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成為城鄉普遍的文化景觀。

由于明代延綏鎮地屬邊塞,戰事頻仍,軍方為鼓舞士氣,鎮城榆林及其下屬的各營堡都建有關老爺廟。戍邊將士出征前祭拜關王,希望能夠借助神威獲取勝利,故陜北的關公崇拜比其他地方有過之而無不及。明萬歷《延綏鎮志》認為關王廟“各營堡俱有靈”,還記載了高家堡關王廟關圣預警和柏林堡、波羅堡關王顯靈等一系列的傳說。

高家堡的關帝廟始建于成化六年(1470),為延綏總兵劉聚所建,清乾隆時期《葭州志·雜記》記載了這一事跡。某日,劉聚、隋能二將率明軍與蒙軍會戰于四字川等處,“殺數百人,生擒渠魁,余眾悉俯首羅拜,言:‘當戰時,見軍中有赤面烏須、青襟綠袍,身長丈許,騎赤兔者,威武無敵。我軍張弓弦絕,仗劍失芒,遂敗’。聚知為漢壽亭侯關助順也。遂建祠于高家堡東山”。正德年間,每遇蒙軍進犯邊境前夕,就能聽到高家堡關老爺廟內傳出披戴盔甲的聲音,或者能觀察到關王神像臉面上津濕如汗,于是將士們提早做好準備,一般都不會打敗仗。

柏林堡是高家堡東邊距離最近的城堡,柏林堡的關帝廟建在城外的東北山峁上。明成化末年,蒙軍大舉進攻府谷的清水堡,太監韋敬會同延綏鎮總兵許寧、副總兵李玙一同率援兵去堵截。經過關王廟時,許寧向神像禱祝道:“關王如果能夠幫助許寧打勝這一仗,我返回后一定新修廟宇來還愿。”當明軍與蒙軍戰場相遇后,蒙軍一戰即潰,望塵奔逃,即使遇到溝壑也像見到平地一樣狂奔,結果人馬多落到溝里。明軍取得大捷后詢問俘虜,俘虜說在戰斗中他們看見明軍將士個個都是長髯紅面、大刀赤馬,疑是神兵,故望風而逃,潰不成軍。許寧于是感激關公顯圣,助陣作戰,重新修建了柏林堡關王廟,并刻碑記其事。今天的柏林堡關王廟周圍千百年前的柏樹環繞,郁郁蔥蔥,關王廟內“單刀赴會”和“義釋曹操”的壁畫精美,生動傳神,仍然是神木市最重要的關公文化遺存。

正德末年,波羅堡的把總劉淳在一個叫三角坪的地方被蒙軍包圍,劉淳突圍不出,情急之下,面向南面遙遙告求波羅堡的關王廟。不久,大風自關王廟方向刮起,剛一會兒,天昏地暗,方向不辨,蒙軍在驚恐中撤退,劉淳得到解圍。

在《延綏鎮志》中還記載了一件關于劉淳的趣聞。正德初年,劉淳還在高家堡坐堡(官職)任上。那時的永利河常發洪水,每年都會沖毀高家堡城北的良田。劉淳便請榆林秀才謝鎮寫了一篇祭祀河神的文章,劉淳在河邊向河神朗誦祭拜后,洪水竟然從此向北遷移,水患也就平息了。

官方編纂的地方志,對明知是傳說的事情依然言之鑿鑿地記載,顯然是要樹立神明的形象,強化關公的神威,賦予將士愛國忠勇的精神寄托。

高家堡的老爺廟在新中國成立后遭到破壞,大柏樹也遭到人為砍伐。但高家堡鎮許多村莊還有很多關公廟,有的是單獨建廟,有的是與其他神靈共同祭祀。

雖然關公頭上有那么多熠熠生輝的封贈桂冠,但老百姓還是覺得稱關老爺上口易記,也最能表達對關公崇敬的虔誠。這背后的原因其實是,千百年來關公已經從一位歷史英雄人物,早已演變成中華民族廣泛認同和崇拜的“忠信義勇”的化身,成為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拉玛依市| 时尚| 广昌县| 拉孜县| 汉沽区| 玉屏| 泊头市| 延安市| 贵定县| 淮南市| 麻阳| 堆龙德庆县| 通渭县| 宁安市| 商洛市| 阿城市| 荔波县| 西贡区| 呼伦贝尔市| 裕民县| 理塘县| 泰来县| 湘乡市| 长春市| 嵩明县| 永宁县| 射阳县| 昌乐县| 六枝特区| 高雄县| 常宁市| 朝阳区| 德州市| 岫岩| 英吉沙县| 海门市| 托克逊县| 南雄市| 沈丘县| 枞阳县| 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