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財神廟

高家堡北巷東側,坐東向西有一個院子,大門是20世紀70年代的建筑,花瓣形水泥門頭上有一個大大的五角星和紅色水泥字“高家堡紅旗生產大隊”。門頭之上,又添加了一個鐵架,上面有“財神廟”三個鐵皮做的字。

高家堡解放后,財神廟大院為鄉政府占有。人民公社期間,又成為高家堡生產大隊的辦公場所。“文化大革命”中,高家堡生產大隊更名為“紅旗生產大隊”。改革開放后,民間整修正殿,重塑財神,財神廟恢復了舊貌。一個風格混搭的大門,其實是時光給它留下的烙印。

財神廟內院落寬敞,正殿五間供奉財神和善財童子,兩側墻壁的上方依然保存著舊時的壁畫。院內配殿、戲臺等主體建筑基本完整。廟院南側,與正殿相對的是一個臺式卷棚大戲臺。大戲臺其實是廟內的主體建筑,它端正開闊,古色古香,卷棚頂線條流暢、風格平緩舒展。財神廟與高家堡城內其他肅穆莊嚴的廟宇相比,顯得平和而安逸。

高家堡是因為商業而興盛的城鎮。從清代中期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吸引和聚集了來自晉冀豫等地的客商。高家堡民諺“要想富,買賣帶莊戶”,全民皆商是歷來的傳統。財神廟是商民求財拜神之地,香火自然旺盛。而財神廟歷來也是全城的文化活動中心,這里就是高家堡百姓酬神樂己的場所。

由于臨近山西,移民又多為山西籍貫,歷史上高家堡受山西文化影響最大,舊時老百姓也多喜歡看晉劇演出。民國年間,駐扎陜北的國民黨二十二軍以關中籍貫的軍人居多,他們酷愛秦腔,離不開秦腔,便將秦腔傳入榆林,高家堡的駐軍也便成立了一個小小的秦腔劇團,還招收本地青年學藝。從此,本地群眾也逐漸培養起聽秦腔、唱秦腔的習慣。高家堡成為秦腔在陜西最北的流傳之地,也是晉劇與秦腔演出在神木縣的分界之地。在財神廟這個大戲臺上,演出了一場場激越悲壯、深沉高亢的傳統戲劇。

新中國成立后,高家堡數次成立業余秦腔劇團,繼續活躍在財神廟戲臺上。20世紀50年代初,高家堡區公所成立業余宣傳隊,編排了《一門二霸》《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窮人恨》《迎春花》《血淚仇》《劉胡蘭》等新時代秦腔劇目,演員以有文化的青年學生為主。那時,政府招錄干部也常從青年宣傳隊員中挑選,因此,民間把業余宣傳隊稱為“翰林院”。后來,為了配合當時的政治形勢,加強宣傳工作,高家堡區公所又成立了秦腔業余劇團,區公所給劇團劃撥了一塊耕地以補充經費不足,劇團排演了《黃龍山起義》《小二黑結婚》和《劉胡蘭》等現代戲和反映現實的小短劇。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傳統戲曲被視為“牛鬼蛇神”,業余劇團解散,劇團的戲曲服裝行頭在南街被焚毀。傳統戲曲雖然不再表演,但高家堡公社成立了文藝演出隊,以后又更名為“農業學大寨”宣傳隊,主要表演樣板戲片段、歌舞和小戲。1970年參加全縣文藝匯演時,高家堡公社和神木城關公社的文藝演出隊分別演出了秦腔版和晉劇版的劇目《紅燈記》,表演各有千秋,高家堡文藝演出隊獲得全縣會演第二名。

改革開放后,高家堡又迎來了一個商業興盛發展的時期。經過公社文化站積極籌備,社會各界群眾積極支持,高家堡秦腔業余劇團于1980年再次成立。演出劇目既有傳統本戲和折子戲,又有新編的現代戲和歌舞,財神廟內又紅火熱鬧起來。劇團活躍數年后,因戲曲演出市場逐漸萎縮,劇團經營難以為繼被迫停辦。

1972年,高家堡公社成立了電影隊在高家堡、喬岔灘、解家堡等三個公社巡回放映電影。高家堡放映場地有時選在街道上,有時選在財神廟院內。在財神廟放映的電影雖然常是那幾部重復的戰斗故事片和樣板戲,每個觀眾還要收3分錢的電影票,但財神廟大門口依然是人頭攢動,一票難求。

許多年過后,高家堡的老街坊路過財神廟前,恍惚間還會覺得院子里燈火通明,鼓樂齊鳴,人聲鼎沸,仿佛戲曲演出就要開場了。小城的夜空,似乎還回蕩著鼓樂絲弦悠揚的聲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平市| 右玉县| 敖汉旗| 苍山县| 中山市| 三门峡市| 漳平市| 米脂县| 西丰县| 碌曲县| 阳谷县| 阜平县| 弋阳县| 清涧县| 平罗县| 拜泉县| 易门县| 九龙城区| 中山市| 海原县| 永泰县| 志丹县| 阜新市| 贞丰县| 肇源县| 师宗县| 蓬莱市| 信宜市| 自治县| 嘉义市| 科技| 屯留县| 四子王旗| 买车| 凤城市| 遂宁市| 绵阳市| 菏泽市| 漠河县| 乳源|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