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嵐皋縣移民搬遷志
- 《嵐皋縣移民搬遷志》編纂委員會
- 5263字
- 2021-12-30 17:55:04
概述
一
嵐皋縣位于陜西南部、巴山北麓、漢江之濱,毗鄰湖北、重慶兩省市,與安康市平利縣、紫陽縣、漢濱區和重慶市城口縣接壤,轄12個鎮136個行政村(社區),國土面積1956平方公里,總人口17.2萬人。境內多為山地,峰巒疊嶂,溝壑縱橫,地勢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641米,最低海拔331米,植被覆蓋率超過90%,森林覆蓋率78.6%,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帶,是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和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境內旅游資源豐富,建有AAAA級景區1個、AAA級景區2個、省級森林公園1個,生態旅游“嵐皋特色”發展模式,成為全國縣域旅游發展四大模式之一。“十二五”以來,嵐皋縣先后獲得陜西省旅游強縣、省首批旅游綜合改革示范縣、省級生態建設強縣、省級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稱號。
2018年,全縣生產總值59.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7.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9587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8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33元。
嵐皋縣地處巴山腹地,山大人稀,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高海拔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群眾生存條件差。198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0元以下貧困人口14345戶66980人,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41.9%,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2000年,國家貧困標準提高,貧困人口增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元以下貧困人口21375戶85481人。2001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600元以下貧困人口24131戶65979人,占農業人口的44.7%。
二
陜南移民,源于安康,始于嵐皋。易地扶貧搬遷是實施貧困山區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問題的治本之策。1997年,嵐皋縣在孟石嶺鄉開展高山群眾扶貧移民搬遷試點,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實施易地扶貧移民開發工作,按照“群眾自愿、政府主導、有土安置、脫貧致富”的總體要求,實施高山地區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其做法為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提供了經驗,受到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關注。
從2011年起,嵐皋縣委、縣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利用10年時間,實施陜南移民搬遷工程”部署要求,大力開展扶貧移民、避災移民和生態移民。以“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目標,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將移民搬遷工程同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密切結合,不斷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精準扶貧和區域開發的移民搬遷工作新路徑。
精準確定搬遷對象。堅持高山邊遠、地質災害、絕對貧困、生態保護四種移民搬遷對象范圍;嚴格限定地質災害移民搬遷、洪澇災害移民搬遷、扶貧移民搬遷、生態移民搬遷四種搬遷類型。堅持地質災害威脅戶和危困戶、特困戶“三優先”原則,根據輕重緩急,制訂移民搬遷輪候安置計劃,明確房屋面積、補助標準、搬遷時間、舊宅騰退等工作要求,強化組織保障,實現有序搬遷,精細化管理。
科學確定搬遷方式。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資源稟賦和群眾意愿,因地制宜地確定四類搬遷方式:一是向城鎮遷移。充分利用縣城、中心鎮及集鎮基礎設施、社會保障服務體系、產業發展規模等優勢,結合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建設,有組織地將一部分有能力、有條件的農戶安置到城鎮發展產業、居住和就業。二是向移民新村遷移。對移民搬遷量大而且集中,自然條件宜居,土地條件相對寬裕,交通、通信、水源、能源等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建設移民新村,集中進行移民搬遷安置,促進移民安居樂業和地方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三是小村并大村遷移。對移民搬遷量少且比較分散,自然條件受限、土地資源緊缺、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地方建設中心村,實施移民就近搬遷。四是自主分散遷移。對有遷移愿望和自主搬遷能力的農戶,按照建立相對集中的要求,利用移民補助資金實施分散安置。
合理規劃布局選址。把優化集中安置點布局作為確保搬遷有序、穩步推進的重要基礎。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產業支撐能力以及立地條件,將移民搬遷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國家易地扶貧開發相結合,使搬遷選址的土地既能保證生產生活,又能符合避災生態要求。堅決避開地質災害隱患點、洪澇災害隱患區和自然保護區,最大限度地避免削坡斬巖、填溝改河、損壞植被。結合實際,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嚴格控制占用耕地,盡可能使用閑散地、未利用地,嚴格保護耕地和生態。將安置點靠近城鎮、靠近產業園區、靠近中心村,把移民搬遷作為推動產業科學布局、促進城鄉公共均等服務的有利契機。移民搬遷安置房建設堅持以經濟實用為前提,以美麗鄉村建設為目標,突出民俗特色,不千村一面,不貪大求洋,以低成本建設實現高水平目標。
明確搬遷建房主體。堅持縣為主體,鎮為法人單位。樓房化安置項目一律統規統建,并按項目管理辦法運作,不違規轉包和分包;確需自建的經縣移民搬遷領導小組批準。移民搬遷住房建設、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全部實行項目管理,嚴格實行招投標制、合同制、質量終身負責制、監理制、項目管理法人制,嚴格質量責任追究制,確保安置點項目建設質量。
分類推動建房安置。堅持集中安置為主,從嚴控制分散安置,明確集中安置率不低于80%,分散安置不超過20%。針對不同安置方式和安置對象,按照家庭人口確定面積和補助標準兌現補助。實施“交鑰匙”工程,保障農村危、特困戶住房安全。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施策”原則,有序開展宅基地騰退工作。逐戶簽訂搬遷協議,明確界定政府與遷出地和遷入地權屬關系。推進移民搬遷安置房和保障房相結合,做到保障性住房與移民搬遷住房統籌規劃、配套安置。
1987~2010年,以分散安置為主,移民搬遷10663戶43214人。其中,易地扶貧搬遷(含工賑移民)6043戶25334人,救災移民4620戶17880人。
2011~2018年,以集中安置為主,移民搬遷20209戶61218人。其中,易地扶貧移民搬遷13484戶41370人,避災及生態移民搬遷6725戶19848人。集中安置17785戶54274人,安置率為88.6%;分散安置2424戶6944人,安置率為11.4%。建移民搬遷安置點209個,其中,統規統建安置點92個,安置移民11139戶,統規統建率44%;統規自建安置點103個,安置移民3192戶,統規自建率為49.3%;委托建設安置點6個,安置移民2321戶;其他形式安置點8個,安置移民1133戶。進縣城安置6190戶21347人,進集鎮安置8074戶24283人,城鎮安置率為74.6%;進中心村安置3521戶8617人,安置率為14%。
三
安康水電站嵐皋庫段、藺河口水電站水庫淹沒及影響區涉及11個鄉鎮45個村120個村民小組,需搬遷集鎮2個,鄉址3個。按照水庫移民“以農為本、有土安置”安置原則,堅持“積極分插、穩妥后靠、慎重遠遷”工作方針,全縣水庫移民搬遷安置6957人,其中,農村移民4702人,集鎮居民及機關單位2255人。
進入移民經濟開發及后期扶持階段,通過資金扶持、技術培訓、典型帶動、結對幫扶等措施組織和引導移民發展庭院經濟,興修基本農田,發展家庭養殖業、經濟林果業和農村手工業,有計劃地組織移民戶勞動力轉移,擴大就業門路,增加家庭收入。結合庫區土地及移民戶發展條件,重點開展基本農田建設、林特基地建設、庭院經濟建設、貧困組扶貧攻堅和遠遷移民的幫扶。
基礎建設突出農田水利、修廁建圈、庫岸治理三大重點,產業發展突出經濟林園改造、畜禽養殖、魔芋種植三大主導項目,庫區維穩突出安置配套、跟蹤扶持、化解矛盾三個關鍵措施,實施庫區綜合開發。庫區及移民安置區公路交通、電力、通信網絡、生活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移民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集鎮配套服務功能更加齊全。
按照縣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移民經濟發展始終圍繞“三園”“三改”“三通”建設主線,合理規劃奮斗目標,正確選擇建設項目,合理利用移民項目扶持資金,建立后期發展長效機制,突出重點、分年實施,為水庫移民致富奔小康奠定堅實基礎。
為支援重點項目建設,庫區群眾搬離立地條件較好的河谷川道和熟悉的生活環境,有的甚至遠離故土,舉家搬遷到外省外地落戶定居。在整個搬遷過程中,他們經歷了沉重的思想斗爭,承受了巨大的艱辛代價。在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舍小家、為大家和艱苦創業、重建家園的奉獻精神值得后人稱贊。
四
移民搬遷是基礎,脫貧致富是目的。通過發展產業、生態補償、創業就業、教育扶持、醫療救助、兜底保障、資產收益等政策疊加方式,把發展區域特色產業與搬遷戶增收致富結合起來,加大產業培育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地發展搬遷群眾參與度高的特色產業,推進龍頭企業與社區合作組織、搬遷群眾結成利益共同體,以市場為導向,培育工農業園區、合作社(協會)、新社區工廠、產業聯盟等新型經營主體986個,推進產業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其在技術推廣、行業管理、維權保障等方面的作用,采用合同約定、訂單生產的方式,降低產業風險,增加搬遷農民收入。
以安置社區為中心,構建搬遷群眾能脫貧、逐步能致富的產業體系和就業創業平臺。至2018年,堅持內扶外聯發展思路,先后引進玩具廠、電子廠、服裝加工廠等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41家,實現移民就近就業1300余人;依托旅游景點,建立旅游新村11個,推進社區變景區、商鋪變市場,擴大旅游服務范圍,增加自主性收入;實施遷出地騰退復墾開發,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養則養、宜游則游,增加搬遷群眾財產性收益;加大搬遷群眾技能培訓力度,鼓勵有組織的勞務輸出;開發提供公益性就業崗位,優先安置易地搬遷群眾2250人;成立就業服務窗口18個,實施就業崗位菜單式對接和就業狀態清單式管理,確保移民貧困家庭成員實現穩定就業。
按照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工作目標,建立脫貧保障機制及管理體制,對全縣4429戶5131人實行貧困低保、農村合療、社會養老、民政救助、勞動就業等兜底保障,全面落實搬遷群眾就醫、免費教育、公共服務保障措施。全面實現貧困村衛生室、新農合參合、大病保險、健康政策、縣級醫院一站式結算、特殊困難群體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六個全覆蓋。相繼建成城鎮道路、公眾出行、安全飲水、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等一批民生項目,文化活動、體育健身、圖書閱覽、商業購物場所遍及移民社區,搬遷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五
移民搬遷既是促進嵐皋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又是破解貧困山區發展難題的積極探索,綜合效益十分明顯。
移民搬遷改變生存環境,破解山區精準扶貧難題。嵐皋縣地處大巴山區,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市場化程度較低,產業發展相對滯后,脫貧致富難度大。把貧困人口引導聚集到城鎮等經濟條件好的人口密集區,為群眾從事規模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商貿服務業創造條件;隨著山區人口有序進城入鎮,促進農民承包地、山林地等經營權流轉,化解以戶為主的生產經營模式對農業現代化的制約。
移民搬遷促進人口聚集,為山區城鎮化提供現實路徑。在尊重群眾意愿基礎上,按照“三靠近”“三結合”原則,統籌規劃移民搬遷工作,把移民搬遷同城鎮化、產業化、社區化結合起來,分類引導農民就地、就近有序進城入鎮,推行“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發展方式,通過人口集中促進產業集中,走出一條移民搬遷倒逼城鎮化,加快山區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可行道路。城鎮化率由2010年的31.9%提高到42%,增長了10個百分點。
移民搬遷整合公共資源,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山區群眾居住分散,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成本高、重復浪費、經濟性差。把偏遠地區群眾搬遷到相對集中的地方,實行社區化管理,統籌使用相關資源,在安置點配套建設較高水平的基礎及公共設施,加快城鄉融合,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小區化建設、社區化管理,促進人口集中,使搬遷群眾融入城鎮生活,享受與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務,接受現代文明的輻射,搬遷群眾幸福指數明顯提升。
移民搬遷主動避讓,解決地質災害防治難題。尊重自然規律,是面對地質、洪澇等自然災害的理性選擇。搬遷過程中,各級政府組織群眾主動撤出地質災害多發區,使邊遠危險區群眾遠離“災害源”,地質及洪澇災害傷亡率明顯下降。2017年,特大洪澇災害,全縣無一傷亡,政府部門也不用因洪澇災害而提心掉膽。
移民搬遷“人退林進”,促進生態功能恢復。森林是生態的重要屏障,保護生態是一項歷史責任。治理水土流失,實施退耕還林,全縣森林覆蓋率與2010年相比,增長了2.2個百分點。移民搬遷改變山區群眾靠傳統手段謀生方式,實現陡坡地退耕還林,緩解人口與資源矛盾,有效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擾動,為天然林保護、山區生態功能恢復奠定了基礎。
移民搬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各級干部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科學謀劃、系統推進,以功不在我、務實為民的情懷,一張藍圖畫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多年如一日,工作態度不變、工作力度不減,殫精竭慮、苦抓實干,堅守搬遷對象精準“界線”、住房面積“標線”、搬遷不舉債“底線”、項目規范管理“紅線”,勵精圖治,以干克難,把解決貧困人口安全住房這件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大事辦好。
在移民搬遷工作中,嵐皋縣先后獲得“全省水庫移民遷建先進縣”“全省扶貧攻堅工作先進縣”“全省易地移民扶貧開發先進縣”“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工作先進縣”稱號,受到市級以上表彰獎勵先進單位58個(次)、先進個人68人(次)。
易地移民搬遷為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在完善配套設施、促進搬遷群眾穩定致富、推動社區化管理、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相信在黨的富民政策帶動下,生態嵐皋、美麗嵐皋、富裕嵐皋建設之路會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