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司馬遷的用人思想

肖振宇

(淮海工學院 文學院,江蘇 連云港222005)

司馬遷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寫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而他作《史記》的目的之一就是“通古今之變”,也就是總結從古到今朝代興亡、歷史發展變化的規律。從這一角度來看,司馬遷《史記》所寫就是朝代興亡史,歷史發展變化史。而朝代興亡、歷史發展變化,是與什么樣的人擁有天下,和擁有天下的人用什么樣的人關系極大。所以,司馬遷《史記》所寫也可以說是一部用人史。在《史記》中,司馬遷或直接或間接地通過對歷史人物、事件的記寫和評說,表達了他的用人思想。

一、司馬遷認為用人關系國家的興亡成敗

用人關系國家的興亡成敗,不是司馬遷最先提出的。但是,司馬遷卻把這一思想講得最明確,結合歷史事例闡述得最具體。比如,司馬遷之前的孔子就曾說過: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1]84 孔子認為,舜任用了五位賢臣輔助他治理國家,所以使天下太平。孔子這句話應該說宣揚的就是用人關系國家興亡成敗的思想。但是,其所講只是結果,沒有闡述,這樣人們在理解、接受其思想的效果上就打了折扣。司馬遷則不然,他的用人關系國家興亡成敗的思想,在《史記》中既有明確的表述,又有結合人物和史實的闡述,使人更易理解、認同和接受。

司馬遷的用人關系國家興亡成敗的思想,在《史記》中有兩處做了明確的表述,一處是在《楚元王世家》“太史公曰”中說: “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國之將亡,賢人隱,亂臣貴?!?‘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哉是言也!” [2]2403另一處是在《匈奴列傳》 “太史公曰”中說: “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且欲興圣統,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 [2]2503-2504 司馬遷這兩處對用人關系國家興亡成敗思想的表述,明確具體,有理論,有事例,既闡述了二者的必然聯系,又指出了二者的因果關系。在一部著作中,有兩處明確表述自己的同一思想,可見,司馬遷對用人關系國家興亡成敗的重視程度。

司馬遷的用人關系國家興亡成敗的思想,在《史記》中,還體現在其撰寫某篇傳記的原因目的上。在《殷本紀》中,司馬遷寫了從商的始祖契至商的最后國君紂共17代31王的歷史。其中,重點寫了成湯重用賢臣伊尹而使商強大,武丁重用賢人傅說而使商中興,帝辛自己荒淫又重用善諛之臣費中、善毀之臣惡來而使商亡的歷史情況。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解釋為何寫這篇本紀時說:“維契作商,爰及成湯;太甲居桐,德盛阿衡;武丁得說,乃稱高宗;帝辛湛湎,諸侯不享。作殷本紀第三?!?[2]3979 司馬遷深深地感于“太甲居桐,德盛阿衡;武丁得說,乃稱高宗;帝辛湛湎,諸侯不享”。所以,他要寫這篇本紀。宋代黃震說: “《殷紀》亦依仿《書》為之,具載興衰相乘者數四,未嘗不本于賢者之用舍?!?[3]實際上, 《殷本紀》所寫就是一部用人關系政權興亡的斷代史。在《吳太伯世家》中,司馬遷寫了從開國祖先吳太伯至吳王夫差幾代國君統治下的吳國歷史,其中,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寫吳王夫差時期的歷史。夫差重用親越的伯嚭,疏遠并逼迫主張滅越的伍子胥自殺, 23年后吳國最終被越國滅亡。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解釋為何寫這篇世家時說:“太伯避歷,江蠻是適;文武攸興,古公王跡。闔廬弒僚,賓服荊楚;夫差克齊,子胥鴟夷;信嚭親越,吳國既滅。嘉伯之讓,作吳世家第一?!?[2]3985有感于“夫差克齊,子胥鴟夷;信嚭親越,吳國既滅”是司馬遷作這篇世家的原因之一。“信嚭親越,吳國既滅”一句話,用事實道出了用人關系國家興亡成敗的思想。在《越王勾踐世家》中,司馬遷寫了越國允常、勾踐、鼫與、不壽、翁、翳、之侯、無彊等八代國君的歷史。其中,對勾踐之前和勾踐之后的歷史寫得極為概括簡略,而用絕大部分篇幅寫了勾踐重用文種、范蠡,在二人的幫助下,越國逐漸強大起來,最終滅掉吳國的歷史。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解釋寫這篇世家時說:“少康之子,實賓南海,文身斷發,黿鱓與處,既守封禺,奉禹之祀。勾踐困彼,乃用種、蠡。嘉勾踐夷蠻能修其德,滅彊吳以尊周室,作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2]3988 在司馬遷看來,勾踐之所以能夠“夷蠻能修其德,滅彊吳以尊周室”,是因為其“困彼,乃用種、蠡”,完全是因為用人的成功。在《田單列傳》中,司馬遷重點記寫田單存齊一事,對于他用“火牛陣”打敗燕軍,恢復齊國后,《戰國策·齊六》和《史記·趙世家》中所記載的齊趙兩國先后用他為相之事只字未提,只寫道: “襄王封田單,號曰安平君?!?[2]2962對為何寫這篇列傳,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做了這樣的解釋:“愍王既失臨淄而奔莒,唯田單用即墨破走騎劫,遂存齊社稷。作田單列傳第二十二?!?[2]3993作《田單列傳》是因為齊國在生死存亡之際用了田單, “遂存齊社稷”。司馬遷如此為田單作傳,充分顯示出其用人關系國家興亡成敗的思想。

司馬遷用人關系國家興亡成敗的思想,在《史記》中還體現在用人對國家興亡成敗之事的記寫之中。在《秦本紀》中,司馬遷記寫秦穆公廣納人才,重用由余、百里奚、蹇叔,成就了穆公的霸業;記寫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國開疆擴土,屢建軍功。秦國穆公、孝公的正確用人,使秦國從弱小走向強大,為以后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秦孝公重用商鞅,使秦國強大起來的情況,司馬遷在《商君列傳》中有更詳細的記載,不僅寫了孝公重用商鞅變法的過程和變法的內容,而且還著重寫了商鞅變法的效果:“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2]2699 司馬遷通過著重記寫孝公變法取得的治國效果,意在用事實說明用人關系國家興亡成敗的思想。在《齊太公世家》中,司馬遷記寫了齊桓公重用管仲稱霸的史實,其中有一段用贊賞的筆調寫道:“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之政,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悅?!?[2]1792 齊桓公重用管仲稱霸的史實,司馬遷在《管晏列傳》中也專門做了記載:“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2]2579 齊國的興盛,桓公稱霸,就是因為重用管仲。在《齊太公世家》中,司馬遷還寫了齊桓公晚年,因未聽管仲的話,重用易牙、開方、豎刁,招致齊國內亂之事。齊桓公因重用管仲而稱霸,因重用易牙、開方、豎刁等小人而亂國,司馬遷把其對照記寫,顯示了其用人關系國家興亡成敗的思想觀點。在《高祖本紀》中,司馬遷記寫了漢高祖劉邦從布衣到皇帝的傳奇一生,其中多處寫了高祖的用人。蕭何、曹參這些老朋友他用,韓信、陳平這些半路投來的他用,樊噲、周勃這些武人他用,張良、劉敬這些文人他用。劉邦乘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之勢,以幾百人起家反秦,最終擊敗了各路諸侯和比他強大得多的項羽,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對劉邦為什么能夠打敗項羽、最終取得天下的問題,司馬遷寫了一段劉邦與群臣的討論:

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 “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备咦嬖唬?“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馕,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2]475-476

劉邦這段對他取得天下的解說,使人們清楚地看到用人與國家興亡成敗的重大關系。司馬遷在此采用了“既述其事,又發其義”的筆法,借劉邦之口,闡發了他的用人關系國家興亡成敗的思想。

二、司馬遷認為用人重在識人

用人是重要的,但識人更為重要,不能識人也就不可能用好人。對于識人,先秦諸子提出了許多具體方式方法?!墩撜Z·為政》中記載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1]16 莊子在《莊子·列御寇》中,借孔子之言,提出了識人的九種方法:“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之節,醉之以酒而觀之則,雜之以處而觀其色?!?[4] 《呂氏春秋·論人》中說: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 [5]先秦諸子的識人之說,不可謂不全。但是,他們的說法,大都停留在說教式的理論層面。司馬遷雖然沒有更多的識人理論,但是,他善于運用歷史經驗和教訓來闡發其識人思想。

用人重在識人的思想,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做了很好的闡釋。在本傳中,司馬遷記寫了屈原因為楚懷王熊槐忠奸不分,親近靳尚、鄭袖、子蘭等奸佞之人,使其雖有拳拳之忠和超人的才干,但卻終被疏遠流放,致使楚國一再遭受秦國的欺侮,就連懷王自己也被秦國欺騙扣留,最終造成客死秦國的個人之悲劇、國家之悲劇。司馬遷在寫完屈原這些遭遇和楚國這段悲慘的歷史后,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憤之情,揮筆寫出了這樣一段評論:“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2]2997在這段議論中,司馬遷總結了歷史上眾多君主,無論是愚蠢的、明智的、賢能的、不中用的,都想尋求忠臣保護自己,選拔賢才輔佐自己,但結果往往是“亡國破家”屢屢不斷,而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國家,好多世代都見不到的原因,就是“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也就是他們沒能做到真正識人。不識人就會忠奸混淆,賢愚不分,也就不可能用好人。在這段議論中,司馬遷還以楚懷王“不知忠臣之分”,以奸為忠,聽信奸臣之言,最后導致“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的活生生的事例,從反面證明了君主識人的重要,一句“此不知人之禍也”的棒喝,進一步強調了用人重在識人的思想。

識人是重要的,但如何識人呢?司馬遷在《史記》中,通過許多生動的事例給人們做了詮釋。在《五帝本紀》中,司馬遷濃墨重彩地寫了堯將遜位時對舜的考察、考驗、認識:“堯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岳應曰:‘鄙德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于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谑菆蚱拗?,觀其德于二女。舜飭下二女于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于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圣,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 [2]26 司馬遷通過這段記寫,反映了堯是怎樣認識舜的過程。首先,堯因年事已高想傳位于他人,四岳皆推舉舜,此時,堯只是聽說過舜這一個人,對其還不了解。其次,堯向推薦舜的四岳詢問舜的表現情況,對舜進行間接考察。再次,堯以把兩女嫁給舜的方式,派自己的親信零距離地檢驗舜的各種行為表現。還有,堯把幾項具體工作交給舜去做,對舜做進一步考驗。最后,在堯對舜的各項考察、考驗都通過后,堯對舜有了“女謀事至而言可績”的真正認識。司馬遷如此詳細具體地敘寫堯對舜的考察、考驗,把這一過程反映出來,就是在告訴人們,怎樣去識人。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司馬遷用較多的筆墨,詳細地記寫了藺相如是如何被趙惠文王認識、任用的: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蓖鯁枺?“何以知之?”對曰: “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嗳缰^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庇谑峭跽僖?,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 “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蓖踉唬?“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蓖踉唬?“誰可使者?”相如曰: “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壁w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 “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秦王)終不能加勝于趙。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2]2943-2947

司馬遷通過幾段文字的記寫,反映了藺相如被趙惠文王了解認識、提拔重用的全過程。其一,藺相如原本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家臣,地位低下,沒有什么名聲,趙惠文王根本不知道在趙國有藺相如這樣一個人。其二,趙國在是否給予秦國和氏璧問題上,君臣商討許久仍舉棋不定,又找不到可用的使者時,宦者令繆賢向趙惠文王推薦了藺相如,此時,趙惠文王才知道趙國有個藺相如。其三,趙惠文王向繆賢詢問推薦藺相如的理由,對藺相如進行間接考察。其四,趙惠文王親自召見藺相如,對其進行直接考察。其五,趙惠文王派藺相如為使者奉璧出使秦國,對其進行實際考驗。其六,藺相如“完璧歸趙”,很好地完成了出使任務,趙惠文王“拜相如為上大夫”。其七,趙惠文王帶領藺相如赴澠池與秦王相會,藺相如使秦王企圖侮辱趙王、趙國的陰謀未能得逞,回國后,趙惠文王“拜(藺相如)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趙惠文王對藺相如的提拔使用,歷史事實證明是正確的,而趙惠文王對藺相如提拔使用的正確,是建立在他對藺相如充分認識基礎之上的。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不惜用大量筆墨敘寫藺相如被趙惠文王了解認識、提拔使用,既很好地刻畫了藺相如這一智勇兼備的人物形象,同時,也收到了告訴人們如何識人的實際效果。

三、司馬遷認為用人要適勢靈活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中國傳統用人思想的主流。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一般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作為用人的標準。商湯時擔任左相之職的仲虺就曾講過: “德懋懋官,功懋懋賞?!?[6]44 孔子也曾說過: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 [1]82 在司馬遷的用人思想中,對所用之人德的方面也是重視的。例如,他在《管蔡世家》“太史公曰”中說:“余尋曹共公之不用僖負羈,乃乘軒者三百人,知唯德之不建。” [2]1893 僖負羈是春秋時曹國大夫,在晉公子重耳流亡到曹國時,曹共公對重耳沒有禮貌,想看看重耳身上合成一塊的肋骨,僖負羈勸阻曹共公,共公未聽。僖負羈是個有德之人,司馬遷認為,其應該得到曹共公的任用,但曹共公始終沒有任用僖負羈。因此,司馬遷對曹共公進行了批判。在《趙世家》“太史公曰”中說:“吾聞馮王孫曰:‘趙王遷,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廢適子嘉而立遷。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豈不繆哉!” [2]2194郭開是戰國時期趙國悼襄王、趙王遷的寵臣,在悼襄王時期,就曾用金錢收買人詆毀廉頗,使廉頗在趙國需要他時,未能被悼襄王重新起用;在趙王遷時期又接受秦國金錢,污蔑將軍李牧、司馬尚謀反,使李牧被殺,司馬尚被撤換,導致趙國軍隊被秦將王翦擊破,趙國滅亡。郭開是個名副其實的奸佞小人,道德品質極壞,司馬遷認為,這樣的人不應該得到任用,但悼襄王、趙王遷都重用郭開,因此,司馬遷對悼襄王、趙王遷都進行了鞭撻。司馬遷對曹共公不用有德之人僖負羈,和對悼襄王、趙王遷任用無德之人郭開都進行了批判、鞭撻。這表明,司馬遷在用人思想上有重視德的一面。司馬遷在用人思想上,雖然有重視德的一面,但是,他并不拘泥于德。他認為,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形勢的需要,對其靈活使用。例如,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記載,管仲年輕時和鮑叔牙合伙經商,所得常常自己獨得大份,分給鮑叔牙小份;管仲又曾當兵打仗,多次從戰場上逃跑;管仲還曾先輔佐公子糾,公子糾死,又輔佐公子糾的政治對手公子小白。就管仲的個人品德來說,確實不能算好。但是,管仲確實有治國才能,齊桓公用他做相國,齊國取得了突出政績。司馬遷對齊桓公根據齊國當時的需要任用管仲,是肯定贊賞的。所以,他在本傳中用贊賞的筆調寫道:“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2]2579他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解釋為何作這篇列傳時用肯定語氣說: “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傳第二?!?[2]3991

又如,司馬遷認為,商鞅在德上有許多缺陷,其在《史記·商君列傳》的“太史公曰”中說:“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2]2704 對商鞅的德基本上是否定的。但是,秦孝公適應秦國發展和當時各諸侯國之間斗爭形勢的需要,任用商鞅,支持商鞅在秦國變法,使秦國開始變得強大起來,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解釋,為何作《商君列傳》時說:“鞅去衛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傳第八?!?[2]3992 司馬遷認為,商鞅有“能明其術”的才能,有“強霸孝公”的治國業績,有“后世遵其法”的歷史貢獻,所以,他要為商鞅作傳,這是對商鞅的肯定和稱贊,也是對秦孝公適時靈活任用商鞅這一做法的肯定和稱贊。

再如,漢初陳平個人品德也是有問題的,司馬遷在《史記·陳丞相世家》中寫道:“絳侯、灌嬰等咸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愿王察之。’” [2]2482 陳平盜嫂之事未必可信,但幾次易主是事實,受金之事,其本人也是承認的,顯然陳平道德確有問題。這段話雖是周勃、灌嬰對陳平道德問題的揭露,但司馬遷把其原原本本地寫出來,證明司馬遷對陳平身上的道德問題是知道的。但在本篇中,司馬遷寫完這段文字后,緊接著又寫了舉薦陳平的魏無知向劉邦為陳平辯護的一段話:“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處于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且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 [2]2482 魏無知認為,陳平雖然道德上有問題,但是,他有幫助劉邦打天下之才,在楚漢相爭的非常時期,陳平是不可多得的可用之人。對魏無知為陳平的辯護之辭,司馬遷是贊成肯定的,這表現在他在《陳丞相世家》中,不僅詳細具體地記述了陳平輔佐劉邦打天下、安天下的奇跡,而且還在篇末的“太史公曰”中評論說:“陳丞相平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方其割肉俎上之時,其意固已遠矣。傾側擾攘楚魏之間,卒歸高帝。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及呂后時,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脫,定宗廟,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非知謀孰能當此者乎?” [2]2491 司馬遷的記寫和評說,對陳平輔佐劉邦打天下、安天下的所作所為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這也是對劉邦能夠根據形勢需要,任用道德上有問題的陳平終有天下的肯定,它很好地反映了司馬遷用人要適時靈活的思想。

司馬遷是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的用人思想既有對前賢用人思想的吸收,也有其本人的獨立見解。司馬遷的用人思想和其前人的用人思想相比,更具系統性、靈活性、實效性,它對當今人們如何用人,有實際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 1980.

[2]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 2013.

[3] 凌稚隆,李光縉.史記評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 143.

[4] 王夫之.莊子解[M].北京:中華書局, 1964: 274.

[5]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M].北京:中國書店, 1985: 15-16.

[6] 蔡沈.書經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44.

(原載于《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15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许县| 哈尔滨市| 长春市| 汪清县| 桂阳县| 正蓝旗| 灵川县| 曲沃县| 沈丘县| 剑川县| 桐乡市| 泊头市| 永定县| 桐梓县| 河西区| 吉林市| 广灵县| 沙湾县| 射阳县| 怀远县| 乐平市| 洮南市| 巨鹿县| 西丰县| 革吉县| 钦州市| 天门市| 太康县| 四平市| 比如县| 巴马| 西安市| 犍为县| 淮阳县| 景宁| 华蓥市| 沾化县| 乌拉特后旗| 伊宁市| 垦利县| 迁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