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刺殺于謙
- 大明極品暴君
- 是花晰啊
- 1804字
- 2021-10-01 23:27:44
巡撫山西的于謙一年內都在山西境內奔走,他發現山西是真的窮啊!
地里也長不出什么好糧食,高粱這東西吃了也不利于消化,山西人生活困苦,山西地區天災人禍不斷,連年的自然災害以及蒙古頻繁的侵擾,使山西百姓不堪其苦,因此該區域內的民眾流動性很大,流出、流入都不在少數。
看著那些百姓流離失所于謙盡量能做的就是安排他們遷移到合適的居住地,只因山西養不活這么多人。
他實地考察許多地方,發現山西的地形很奇特,本地有“十年九旱”之稱,然而,旱災頻發的山西,其實也是洪災多發地。
而旱澇并存的地方,往往缺少樹木,而他也發現有樹木的地方往往沒有發生旱澇災害,于是他得出一個結論,種植樹木可以有效的避免澇災。
以呂梁山腹地的嵐縣為例,嵐縣境內有一條蔚汾河,流域內山林茂密,這對于涵養水源、吸收大氣降水有著重要意義。
另外一處的河流卻隨著農地懇殖的不斷深入,山坡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山洪也就隨之增多,洪水的沖擊一年勝過一年,最后導致許多百姓被迫遷走。
水土流失導致的洪災,由此可見一斑。
因而于謙上書言:“山西地窮,多災,皆因過度伐木,朝廷應該減少用山西的木材修剪宮殿,也算是朝廷開源節流了。后若再興土木,朝廷可用遼東之木而修我中原之宮!”
而于謙不知道,就因為他上書的《諫伐山西林》這封奏章,為以后的大明對遼東態度除以截然不同的處理里方式了。
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送去奏章后,于謙又和往日那樣巡邏各縣,陜西太遠了,于是皇帝免了他的陜西都司的巡撫,改任別人了。
這讓于謙也感到輕松。
處理完最后的事情于謙出門上街。
路上的行人見是于謙,上前作揖打招呼說:“于大人又出來巡視啊?”
于謙回笑著點頭,關心道:“嘿嘿,你的腿也好了吧?”
那個漢子咧著嘴露出一口白牙笑道:“謝大人的幫助,小人的腿已經治好了,現在抬東西都不是問題了。”
“嗯,好了就好!”于謙點了點頭又繼續在街上巡視。
沒辦法,于謙辦事效率太高了,待在一個城久了,路上的人都認識他,哪怕穿了便裝也被認出來。
“大人您慢走。”一個人上前說道:“大人,這是草民一點心意,送給大人了。”
這是一個賣發簪的小攤販,于謙來了山西后制定新的稅法,像他這種路上的小攤販只需要上繳街道管理費用,其余的苛捐雜稅不用交了,一個月攢的錢比以往幾個月的好高呢。
于謙連忙拒絕說:“不行,老夫怎么能收你的東西呢?這都是應該的。而且這要是老夫收了這東西,又有人彈劾我收取百姓東西了。”
上次于謙勉為其難收了一個百姓送的東西,就被順天府的御史彈劾了,皇帝雖然沒怎么處理,但是于謙也對此事十分的上心。
看著于謙走了,那個攤販連忙叫喊:“于大人!”
路邊一個老儒生搖頭說:“你啊,明知道于大人是不會收的,還拿出來作甚?”
賣簪子的小攤販有些為難的說:“可是這也是俺家的一點心意。”
老者笑著扶須道:“你愿意送給于大人,于大人就收到你的心意啦!”
于謙在太原很得人心。
他看見路邊有個孩子跪在路旁乞討,不免驚怒:“怎么還會有乞討的孩子在路邊?”
于是上前:“孩子,你怎么會在這里?”
那是個少年,模樣很清秀,看樣子讀過書,家里應該是讀書人家。
少年低著頭說:“我是從陜西都司逃難來的,和父母走散了。”
于謙感嘆道:“哎,真是悲慘的世道!”說完從腰上袋子里拿出點銅錢:“小孩,這些錢你先拿著,你到巡撫衙門去,就說是我于謙讓你來的。”
“于謙……”
少年聽后一驚,隨后不確定問:“你是那個大明的兵部尚書于謙!?”
“那是以前了。”于謙摸了摸少年的頭就繼續趕路說:“老夫不能帶著你,老夫還得繼續去暗訪。”
他一來就規定:以后本地治下的官吏一律不準收火耗,余糧也不準收了,總而言之,所有朝廷俸祿之外的錢都不準收。
開始下面的人都不以為然,認為當官的這種類似的口號喊得多了去了,相信燒完新官三把火后,這位巡撫大人就會恢復理智,開始動手撈銀子了。
即便真遇到清官,他們也有的是手段收拾,官場里面的道道多的去了,隨便整兩套當官的就受不了,乖乖配合一起發財。
結果于謙自有自己的方法和套路,把山西官場的人逼得苦不堪言,要不是朝廷更改俸祿制度讓一群人的口糧增加數倍,他們都要跳起來罵娘。
可就是這樣也不是真的能消停的,畢竟仇恨于謙的人不在少數。
“于大人好啊。”
“嗯,你好。”
于謙微笑著回答,可是突然有一個人走到于謙的面前,先是給于謙作揖手勢,于謙當然也作揖回他。
可就在這時候那人突然從袖子里掏出一把匕首直刺于謙心房而來。
匕首刺殺而來,直沖他的心房,這種距離于謙根本沒法躲開這個人的突然刺殺。
“于大人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