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水的控制、管理與經營:以大慶地區為例
- 閆成璞 劉群義 劉森 謝永剛等
- 1257字
- 2021-04-30 12:15:56
3 大慶地區歷史洪水及災情
3.1 洪水來源分析
大慶地區防洪工程主要洪水來源為三部分:①雙陽河洪水(南支封閉,有近0.93億m3洪水,不進入大慶地區);②明青坡水;③本地降雨徑流(含生產生活用水、企業污水)。
3.1.1 雙陽河洪水
雙陽河洪水曾是大慶地區主要洪水來源之一,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雙陽河洪水對大慶的危害,按照大慶工程防洪建設規劃,1992—1996年,在依安和林甸交界處建成了大慶地區防洪工程三期工程——雙陽河水庫。該水庫位于依安縣依龍鎮東南,是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養魚等綜合利用的樞紐工程。該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241km2。水庫由土壩、泄洪閘、灌溉洞和南支封閉堤組成。南支封閉堤長18.1km,設計標準為100年一遇洪水。水庫設計標準為100年一遇,校核標準為1000年一遇,總庫容2.98億m3。其中,防洪庫容2.49億m3,興利庫容4900萬m3,死庫容500萬m3。泄洪閘為河床式,最大泄量919m3/s。在泄洪閘兩側各設一座灌溉洞,最大流量2.12m3/s。1997年,水庫正常蓄水。1998年汛期遭遇大洪水,入庫洪峰流量達到888m3/s,出庫流量130m3/s,蓄水達到16463萬m3,發揮了攔洪削峰作用,減輕了洪水對大慶市、大慶油田和石化工業基地及林甸縣城的危害。雙陽河水庫建成后,雙陽河洪水不再進入大慶地區,基本解除了雙陽河洪水對大慶地區的威脅(劉金和等,2012)。
3.1.2 明青坡水
明青坡水是大慶地區主要洪水來源之一。明青坡地位于大慶地區防洪工程最上游,是明青截流溝匯水流域,流域跨有明水、青岡、安達、林甸、依安等市(縣),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形坡度大于1/1000。明青坡地是暴雨洪水多發區,洪水流經明青截流溝后匯入王花泡滯洪區。
1989—1992年,大慶地區防洪工程進行一期、二期工程建設,其中修建了明青截流溝工程。明青截流溝是大慶地區防洪工程的一部分,為解決明青坡地洪水對大慶、安達的威脅而修建的排水工程。工程穿越松嫩低平原的東部邊緣,北部為雙陽河灘地,南部為高平灘地,地勢平坦,北部有沼澤化現象,南部有鹽沼發育,豐水期季節性的地表積水,枯水季節鹽堿地遍及各處。明青截流溝北起林明公路,北引烏南段76km交叉處,沿北引總干東側,距總干70~80m,平行北引總干渠由北向南至薩爾圖分干交叉折向東南,沿原明青截流溝直接匯入王花泡滯洪區。溝道全長62.80km,交叉點以上46.79km,交叉點以下16.01km。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形坡度大于1/1000。截流溝總控制面積2161km2,其中交叉以上1938km2,交叉以下223km2。
3.1.3 本地降雨徑流
大慶地區防洪工程位于松嫩平原嫩左岸地區中部,北起雙陽河,南抵松花江,東至明水、青岡縣城以東的分水嶺,西至大慶“八三”管堤。控制面積14000km2,由王花泡、北二十里泡、中內泡、七才泡、老江身泡、庫里泡等滯洪區,108.1km的河道及明青截流溝組成,工程跨經齊齊哈爾、大慶、安達、青岡、明水、林甸、依安、肇州、肇源等市(縣)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區。由于大慶地區防洪工程控制面積較大,該地區被稱為百湖之城,泡沼眾多,大慶地區防洪工程又是該地區唯一排水出路,因此,本地降雨徑流也是大慶地區防洪工程的主要洪水來源之一。該地區降雨量正常年份年降雨量430mm左右,1998年和2013年降雨量較大,年降雨量平均達到600m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