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防澇片河道特征水位
2.4.1 影響排水區排水的主要因素
(1)河道水位的影響。影響防澇片河道水位主要有區域內地勢及地面高程、土地利用規劃及其下墊面組成(即城市化程度)、降雨、周圍大水體水位、河湖水面率(即河湖規模和布局)、周邊排水閘、泵站規模等。
因為排水系統只是防澇系統的一部分,因此,防澇片內河道的水位直接影響排水區的排水管道出口水位。
上述影響因素中,水面率是影響區域防澇最高水位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水面率增加,排水區的高水位逐漸下降,相應的高水位持續時間也大大縮短。由此,應發揮河網的調蓄、輸水功能,選取經濟、合理、生態的雨水排放模式,合理確定河道水位,從而降低城市開發成本。
(2)排水區排水模式的影響。強排模式可以控制最高水位,從而控制排水區內的積水范圍;但強排水模式投資較大,運行管理比較復雜。區域緩沖排澇模式適合于城市郊區河網水系比較發達地區,暴雨前預降片內河網水位,暴雨期間片內河網參與調蓄,并在低潮時自排或泵站抽排,這種排澇模式由河網、水閘或河網、水閘、泵站組成,投資省,能夠充分發揮河網的蓄排功能,運行管理簡便,是三類排澇方式中最為節省的除澇模式。
2.4.2 特征水位及影響分析
1.常用的幾個特征水位
防澇片的特征水位有預降水位、常水位和最高水位,它是排水工程的設計依據,也是防澇工程的重要設計參數。特征水位需要根據河道設計、泵閘設計、地面控制高程等綜合計算確定。特征水位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應協調、優化,經方案比選后確定。
(1) 預降水位:降雨發生前防澇片內河道可以預降到的水位。河道常水位確定后,為了騰出河道調蓄量,必須依據天氣預報,提前閘排或泵排預降河道水位。預降水所需要的時間和泵站排澇流量相關,一般根據時間來確定泵站設計流量。預降水位與最高水位之間為河道調蓄量,預降水位越低,調蓄量越大,但同時所需要的泵站流量也越大。
(2) 常水位:排水區可以正常排水時的河道水位。在此水位下,排水區排水順暢。
(3) 最高水位:也即預防水位,排水區非正常情況下的水位。此時雨水管網呈淹沒出流狀態,排水能力有所降低。最高水位決定區域內地面高程,影響排水管網豎向設計。
2.特征水位對排水的影響分析
預降水位、常水位,是根據規劃防澇片場地豎向設計、外河各頻率水位、河底高程等確定;最高水位需要結合設計水面線、管道地面高程線、排水管道水力坡降線等計算確定,同時最高水位也決定了防澇片內的地面高程。
上述分析表明,特征水位對排水管道出口水位有明顯的影響,以下結合公式予以分析。根據伯努利方程推導滿流雨水管道淹沒出流流速公式
根據水力計算手冊公式,滿流、非淹沒出水的流速公式為:
式中 v1——淹沒段上游流速,m·s-1;
D——管道直徑,m;
L——淹沒段長度,m;
λ——沿程阻力系數;
Z——河道水面至上游管段水面垂直距離,m;———行進水頭,m;
Δh——淹沒段水力坡降。
當Z+時,即在排水管道上下游水面高差不小于淹沒段水力坡降時,管道淹沒段排水能力才能達到設計要求,排水才會順暢。即在排水管道上、下游水面高差大于或等于淹沒段水力坡降時,淹沒段的排水能力才能達到設計要求。
在雨水管道淹沒段的排水設計中,應校核其排水能力。當不能滿足設計排水能力要求時,應考慮加大管徑、減小坡度(以減小Δh)等措施。甚至在重要地區,要考慮建設排水泵站。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防澇片內河道水位發生頂托時,會使排水管道水力坡度下降,排水管網的排水能力下降。河道水位越高,頂托作用越明顯,排水管網的排水能力下降也越明顯。城市排澇標準無論取多少,若能保證內河最高水位不變,則雨水管網的排水能力將不受其影響。
為了提高區域雨水系統應對暴雨的能力,可以提前將河道水位降至預降水位。一方面可以提高雨水系統的排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將河道作為調蓄池增加調蓄容積。例如,區域內排水系統升級改造成本較高時,也可以通過對水利樞紐進行升級改造,以降低河道的控制水位,從而實現區域排水系統的被動升級。
3.特征水位決定排水區地面高程
防澇片最高水位確定后,根據《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范》,為滿足地塊內雨水自流排放的要求,排水區地面高程應高于最高水位至少0.5m。
確定地面高程時,按雨水管網采用重力流鋪設,按雨水管管徑(一般為600~1000mm考慮)、管道底高程、最小覆土厚度(一般為0.7m)等雨水管道的設計要求,一般雨水管實際敷設坡度i=1.0‰~1.2‰設計,這樣就可以確定排水區內地面高程,即地面高程要滿足雨水管的排水要求。
確定排水區地面高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防止發生澇災,使地面高程滿足雨水能自流排放入河的要求。為此,地面的設計高程應高于內河相應的最高水位,并有一定的安全超高,以利于地面雨水能及時地匯入道路下的雨水管道中。
確定地面最低控制高程首先要考慮的,是要保證最低處的水可以順利排入河道。地面最低控制高程的確定方法,是綜合考慮雨水管出水口位置的河道最高水位、安全超高值、雨水管到出水口的距離以及管道最小水力坡降,具體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 H——地面某點的最低控制高程,m;
h——計算點位置雨水管出水口處,河道最高水位,m;
L——雨水管從起點至出水口的水平距離,m;
i%——水力坡降,一般取0.001;
D——安全超高值,一般取大于0.5m(考慮雨水管最小埋深)。
對城市建成區,無法通過抬高地面的高程來滿足排水標準的提高,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是通過強排,降低河道最高水位。當無條件降低河道最高水位時,可通過改造排水管道,改變管徑、出水口位置等方法。
2.4.3 排水系統與防澇系統的銜接
目前,城市排水、防澇討論較多的是兩個標準的銜接。前面已述及,這兩個標準,其服務范圍及應對的對象都不同,且分屬部門不同,各自的系列標準不同,涉及內容非常廣,涉及的規范非常多。因此作者認為,城市內澇治理沒有必要糾結于兩方面標準的銜接,在設計中排水和防澇以水位銜接即可。
1.特征水位影響綜合分析
特征水位及影響分析表明,特征水位中最高水位和預降水位對排水和防澇影響較大,既影響排水系統的排水效果,也影響排澇流量的大小。最高水位具有顯著作用,直接影響排水管道出口高程和排水能力,同時影響到排水區地面高程和排澇流量大小。但同時,這種影響又具有反向作用,即反過來對最高水位提出要求。特征水位影響綜合分析,以最高水位為例,其相互影響見圖2-8。
圖2-8 最高水位影響綜合分析示意圖
2.水位銜接
防澇片河道水位和排水管網出水口高程進行銜接,稱為水位銜接。
城市排水和防澇兩個系統同屬城市防災體系,存在必然的聯系;排水管網出口往往設置在內河、湖泊、渠系,因此這些具有調蓄作用的水域是排水系統的“承泄區”,其調蓄能力大小、水位高低直接影響排水工程布置和規模。
排水管網出口布局和排水流量,也是城市排水區劃分和河道規模的依據;在河網水力計算中,排水口就是匯流點之一。由此可見,兩個系統雖然存在諸多的不同之處,但是在內河、湖泊、渠系上的排水口是聯系兩個系統的重要結點;由于每個城市的特點不一樣,因此對該結點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
排水區雨水管道一般就近排入內河,因此城市雨水管網的排水能力受內河水位的影響。對于給定的雨水管網,管網的長度和坡降一定,管網的排水能力主要取決于管道的水力坡降。
雨水管道排水最終要進入河道湖泊等受納水體,管道出口設計高程是保證汛期雨水順利排出的關鍵要素。一般情況下,管道出口高程應高于河道多年平均常水位。但受氣象和水文特征、設計標準等因素影響,經常發生汛期河道水位超過管道出口設計高程的情況,導致對排水管網的頂托,甚至發生河水倒灌現象,內水不能順利排出,即形成內澇或積水。
當內河水位低于排水管道出口時,管道排水為自由出流,管道的水力坡降與管道坡降保持一致,排水能力不受內河水位頂托影響。當內河水位高于管道出口時,管道排水為淹沒出流,此時管道的水力坡降將逐漸小于管道坡降,排水能力受內河水位頂托的影響亦隨之逐步降低,且淹沒深度越高,排水能力越低。由此可見,當城市排水標準需要提高時,若能維持內河最高水位不變或降低,城市排水管網的排水能力將維持不變或得到提高。
基于上述分析,由于管道和河道的設計重現期是獨立的,二者間沒有直接聯系,即所謂標準不能銜接。從分析可知兩者有著共同的控制因素,即內河最高水位與管網出水口處的高程是系統中的共同邊界與條件。
找到了排水系統和防澇系統的相關因素,實際工程中就應以此為邊界條件,分別進行系統規劃或設計,以實現兩個系統的合理銜接,共同形成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3.水位銜接的反向作用
在對城市排水系統排水能力評估時,可根據水位銜接對內河最高水位提出具體要求,這就是水位銜接的反向作用,詳見圖2-7虛線部分。
城市排水、防澇標準無論取多少,若能保證內河最高水位不變,則排水管網的排水能力將不受其影響。因此,在對城市排水系統進行排水能力評估時,應根據城市實際的排水能力,對內河最高水位提出具體要求。其次,根據現狀排水區地面高程,也可以對河道最高水位提出要求,從而確定排澇流量。
總而言之,在不改變排水區地面高程、排水管出口高程的情況下,要提高區域內的排水標準或防澇標準,需要增大河道調蓄量或者增大泵站排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