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節水高產控制灌溉實用技術
- 彭世彰 羅玉峰 王衛光編著
- 1194字
- 2021-04-25 19:20:54
前言
中國是水稻生產大國,水稻種植面積約為3030.9萬hm2,稻谷總產量20642.7億kg(2014年),在世界各國中居首位。水稻是中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2014年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種植面積的26.9%,產量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33.7%,灌溉用水量占1/3以上。穩定和發展我國水稻生產規模,不斷提高水稻產量,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目標實現乃至全球糧食安全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水稻生產國家,面臨著較嚴重的水資源危機,農業灌溉用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銳,節約、高效地用好有限的灌溉水資源,已成為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實行水稻節水灌溉是實現我國糧食安全和水安全目標的重要戰略措施。
水稻控制灌溉是河海大學通過長期系統的試驗研究,基于水稻的需水規律和節水高產的機理提出的一種高效節水灌溉模式。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們就在山東濟寧市聯合開展了水稻節水灌溉試驗研究。1982—1984年,通過淹水灌溉、淺水灌溉、淺水濕潤灌溉、控制濕潤灌溉的單因子灌溉制度對比試驗,初步確定了不同灌溉處理間的節水效果,驗證了水稻無水層灌溉的可行性。1985—1990年,對控制濕潤灌溉的水稻蒸發蒸騰量、不同階段土壤水分下限控制指標、合理施肥量及灌溉效益分攤等進行了蒸滲儀和小區試驗,得到了水稻根層土壤水分下限指標優化組合、水稻蒸發蒸騰量變化規律及灌溉施肥相互配合等結果,初步確定了根層土壤水分控制與水稻生長促控關系。1990年,我們對八年來的試驗資料及結果進行了系統整理分析,正式提出了水稻控制灌溉的概念,研究成果經水利部組織的專家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1992年水利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991—1995年期間,水稻控制灌溉技術在山東省濟寧市與臨沂市示范應用,并在江西、安徽、海南、北京市郊區、上海國營農場、湖南永州等地輻射推廣。與此同時,彭世彰作為項目和課題負責人,繼續圍繞水稻灌溉開展試驗研究,開始探索水稻生理生態節水機理,不斷完善水稻控制灌溉理論與技術模式。1996年以來,水稻控制灌溉技術的示范推廣規模逐步擴大,應用的區域不斷拓展,在寧夏、江蘇、黑龍江等地進行了大面積的應用與推廣,取得了顯著的增產節水效益,先后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2年)、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3年)、中國農業節水科技獎一等獎(2010年)、國際節水技術獎(2012年)等榮譽。
本書旨在對水稻控制灌溉理論與應用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提煉,以此促進優質高效高產水稻控制灌溉技術的推廣,推動我國水稻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本書在內容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水稻控制灌溉的實用技術。系統介紹了水稻控制灌溉技術的特點、原理和實際操作要點;給出了水稻控制灌溉技術模式圖,并就實際運用中常見的問題進行了問答形式的總結。本書簡單實用,適合廣大農業與農田水利科技人員以及廣大農戶使用。
由于時間倉促,水平有限,可能存在很多缺點和不足,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