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電功率預測技術與實例分析(風力發電工程技術叢書)
- 王桓 徐龍博主編 周冰 張治頻副主編
- 455字
- 2021-04-09 22:15:26
1.4 風電功率預測技術發展現狀
風電功率預測技術的發展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
(1)1990年之前,為相應的預測理論研究階段。在20世紀70年代,PNL(Pacific Northwest Laboratory,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科研人員首次研究了風電功率預測對電力公司的重要性及其效果,并指出預測的實際意義。該階段主要進行理論研究,實際運行案例極少。研究的內容包括模式輸出統計(Model Output Statistics,MOS)、馬爾可夫模型(Markov Model)、卡曼濾波(Kalman Filter)、自回歸滑動平均(Auto 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ARMA)模型、基于地面氣象觀測數據的統計模型等。
(2)1990—2000年,為預測模型實用階段。該階段的研究內容包括物理降尺度、MOS、條件參數模型、神經網絡模型等。期間有諸多實際運行案例被應用在丹麥、希臘以及西班牙等地。
(3)2000年至今,為預測模型廣泛應用階段。研發內容集中在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NWP)、概率預測、聯合預測、氣象集合預測多模型集合預測上。僅歐盟的研發項目就有Anemos、Anemos plus、Honeymoon、POW′WOW(Prediction of Waves,Wakes and Offshore Wind)、SafeWind等。美國、澳大利亞等國也紛紛開始了本國的風電功率預測研發項目,預測系統應用的案例從丹麥擴展到德國、美國、挪威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