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 燕麥地水庫工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除險加固任務

4.1 工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4.1.1 概述

根據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原大壩安全檢測中心)的安全鑒定復核意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防洪能力不滿足規范規定的防洪標準要求;②大壩壩體填筑質量差、滲漏嚴重、上游塊石護坡損壞;③輸水涵洞漿砌石洞身裂縫、砂漿脫落、滲漏;④閘門及啟門機破損老化;⑤溢洪道破壞嚴重,不能正常運用;⑥安全檢測設備和設施老化。

4.1.2 防洪標準及防洪能力

水庫總庫容269.9萬m3(本次復核值),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等別劃分及洪水標準》(SL 252—2000)的要求,工程規模為小(1)型,工程等別為Ⅳ等,其主要建筑物級別為4級、次要建筑物為5級。設計洪水標準為3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300年一遇。設計洪水位1962.76m,最大下泄流量45.9m3/s;校核洪水位2779.71m,最大下泄流量73.3m3/s;壩頂高程復核結果為2781.20m,比現狀壩頂高程1.20m。水庫防洪能力不滿足300年一遇的校核洪水、30年一遇設計洪水的壩頂超高要求。

4.1.3 大壩

燕麥地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高30m,壩頂寬3.5~5.0m,左邊寬,右邊窄,長185m。水庫建成后,存在嚴重的沉陷、變形及裂縫等險情,自水庫竣工蓄水至今,一直帶病運行,大部分年份不能達到正常蓄水位,給灌區生產造成巨大損失。主要問題為:

(1)壩基未進行處理。據鉆孔資料ZK2、ZK3、ZK4揭露,大壩壩基河床底部殘留第四系含礫質黏土夾砂卵礫石沖洪積厚1.0~1.8m,下伏基巖為強—弱風化巖體,巖石透水率q=1.89~58.57Lu,屬弱—中等透水層。

滑坡、蠕動變形體:右岸玄武巖風化劇烈,全風化下限達33m;巖層流面產狀:N30°~40°E,SE∠8°~15°,為順層坡,發育兩組節理。鉆孔揭露第二層凝灰巖厚2.5~2.7m,埋深16~30m;第三層凝灰巖厚3.0m;凝灰巖易風化、泥化,浸水后力學性質差,屬順層的軟弱結構面。地下水活動強烈,高程2761.00~2781.50m見泉水點5個,泉水流量0.2~1.0L/s。分析由上述地質原因及地震綜合作用形成右岸滑坡體。滑坡范圍:前緣高程2760.00~2775.00m,寬度自壩上游沖溝至壩下游沖溝間,后緣至高程2820.00m,面積約0.12km2;滑面大致以第二層凝灰巖為底界,滑面傾角15°;物質包含地表土及部分全至強風化玄武巖,深度16~30m,滑向SE。但水庫建成至今,除1974年4月發生地震,滑體中部產生兩條地裂縫,寬5~20cm外,經歷水庫蓄水以及1993年、1995年魯甸發生多次地震,滑坡體無明顯滑動跡象,說明滑坡體現狀基本穩定。但存在較嚴重的繞壩滲漏問題。

由于清基不徹底,壩肩未開挖結合槽,也未作灌漿處理,加之施工質量較差,故大壩存在層間、壩體與壩肩結合部滲漏、繞壩滲漏及壩端結合部滲漏的問題。大壩后坡出現大面積潮濕。

(2)壩體填筑質量差。壩體填筑時,全系人工完成,技術力量薄弱,填筑中土料性質、鋪土厚度和碾壓遍數控制不規范,對土體壓實度、干容重、含水量這些衡量土壩壓實的主要指標無相關技術參數控制,鋪土厚度普遍大于40cm,各段填土厚薄不均勻,碾壓密實度不夠,壩體層間結合部處理不到位,壩體施工質量較差。根據本次試驗結果,壩土由礫質、粉質黏土組成,顆粒組成:礫粒6.7%~24.6%,均值14.7%,砂礫14.5%~27.1%,均值20.7%,粉粒16.4%~43.1%,均值36.8%,黏粒14.8%~52.0%,均值27.9%。不均勻系數為14.5~20.0,曲率系數為0.53~1.25,級配不良。總體看小于0.075mm的細顆粒平均含量達76.8%,體現出細粒土的高含水率,高液限,低強度等特性。壩體土料粗顆粒含量普遍較多,局部有粗顆粒集中架空現象。

對壩體擾動土樣作標準擊實實驗,最優含水量為31.1%,最大干密度γd為 1.566g/cm3。從壩土鉆孔中所取15組原狀樣進行測試,干密度為1.15~1.45g/cm3,壓實度為73.2%~92.4%,平均值為82.9%,未達到規范96%~98%要求,壩體碾壓不密實。壩體土料的天然含水量平均值為42.6%,孔隙比為0.99~1.55。

(3)壩體變形大。水庫自運行以來,變形較大,目前壩體形態不規整。

1)上游壩坡:上游壩坡護坡塊石全被風化為碎石,風化后塊徑5~20cm,壩坡起伏不平,起伏度20~40cm。

2)壩頂:壩頂高程2779.60~2780.00m,兩邊高中間低,最大起伏達40cm。壩頂寬度3.5~5.0m,整個壩頂向上游傾斜,高差40cm。

3)下游壩坡:壩面無排水系統,兩壩肩與岸坡接合處形成沖溝;壩坡變形、雨水沖刷后形成小土坎和小塌陷區較多;下游壩腳排水棱體形狀不規整,左側向下游突出,下游第三馬道到排水棱體之間存在隆起現象,最高達20cm。排水棱體為玄武巖塊石,表面已被風化為碎石,結構松散,局部存在塌陷、變形、堵塞等現象,說明排水棱體已失效。下游壩坡主要變形情況見表4.1-1。

表4.1-1 下游壩坡主要變形及浸潤面統計表

續表

(4)滲漏嚴重。燕麥地水庫自下閘蓄水后,未進行過系統的觀測。1976年每到庫水位蓄至24m時,水庫總的滲漏量與進水流量相平衡,無法使庫水位再提高。據1973年魯甸縣水利局蓄水觀測,水庫蓄水至20m時,大壩浸潤面積約800m2,滲漏量約40L/s;輸水道進口至中段滲水嚴重,輸水道漏水量約為50L/s,滲漏量隨著水庫蓄水水位的升降而增減變化。

1976年7月16日當庫水位為13m時,實測到濾腳滲水為35L/s。壩坡中部滲水1.48L/s,順流右壩端利用滑坡體(長33m)部分作壩體,右壩端滲漏2.18L/s。據水庫管理人員介紹,每到庫水位蓄至24m時,壩體滲漏總量達40L/s,順流左岸繞壩滲漏達0.15L/s,再加上輸水涵洞的漏水量后,滲漏總量為50L/s,無法使庫水位再提高。隨后于1976年、1978~1979年先后分別對輸水涵洞及壩體進行灌漿。灌漿后,滲漏略有減少,但仍存在滲漏問題。

1981年1月當蓄水位26m時,右壩端產生繞壩滲漏,最大的滲漏量約達2L/s。壩體中部第三平臺浸潤面18m2;左岸繞壩滲漏及壩身滲漏嚴重,有數處漏水點,估計最大滲漏為4~5L/s。

2007年4月現場巡視時,水庫無蓄水。據調查從1994年以來就一直限制蓄水。

右壩肩溢洪道右岸小山包有泉水出露,高程2781.50m見泉水點,流量1.0L/s;右壩肩高程2775.00m以下大面積滲水,總寬度78.0m,面積達2700m2,集中有3處出水點,出水量分別為1.5L/s、1.0L/s、0.03L/s。

(5)上游塊石護坡裂縫、下滑、沉陷,抗風化能力差。

(6)根據安全鑒定報告,上下游壩坡抗滑穩定均不能滿足要求。

(7)根據安全鑒定報告,大壩下游坡腳存在滲透破壞。

(8)壩頂高程不能滿足要求。

(9)大壩原型觀測設施不全。

4.1.4 輸水涵洞

輸水涵洞布置在左岸壩體內,斷面為1.6m×1.8m圓拱直墻式石灰砂漿砌塊石結構,其進口段與壩軸線斜交,出口段與壩軸線正交,屬壩下埋管式無壓輸水涵洞。全長164.0m,底坡i=1/100,進口底板高程2759.00m,出口底板高程2757.68m。在壩前閘室內安設0.8m×0.8m平板鋼閘門及螺桿式啟閉機一套。最大輸水能力5.2m3/s。存在的主要問題:

(1)裂縫及砂漿脫落。經現場檢查:

1)進口段:進口段前沿八字墻長2m,左右岸均斷裂、坍塌;由于泥沙淤積,現邊墻在淤積以上只有0.4m,邊墻和拱高均有砌縫砂漿脫落,裂縫寬3cm。

2)出口段:后段明渠左岸邊墻出口處有1.5m長垮塌;兩側墻底面高0.3~0.5m漿砌石被沖蝕,深度為5cm;砂漿裂縫被沖蝕,深度為5cm。

3)洞身段:在漸變段進口處兩邊邊墻均有孔洞,右側孔洞長0.5m,寬0.2m,深0.08m,左側孔洞:長0.3m,寬0.3m,深0.06m;漸變段后涵洞右邊墻斷裂長3.0m,出口左邊墻斷裂長5.0m,均為邊墻突出,裂縫寬3cm且有點滴狀漏水;從出口算起在19m處拱頂有一孔洞:長0.15m,寬0.15m,深0.05m;從出口19m處至閘室段均有滲水,拱頂部分有脫落現象;兩側墻底板高0.3~0.5m被沖蝕,深度為5cm,砂漿裂縫被沖蝕,深度為5cm;洞身和明渠段底板均有淤積且漿砌石底板被沖蝕且凸凹不平。

輸水涵洞進口淤積嚴重,閘門井出口漸變段兩側結構被破壞,拱頂和邊墻均有滲水現象,底板和兩側墻底部沖蝕嚴重。

(2)滲漏嚴重。輸水涵洞據記載,頂拱及邊墻一直出現漏水,特別是前段及中段,當庫水位達17m時,涵洞的滲漏量為23L/s,且漏水時帶走壩土,對壩體穩定不利。于1975年對輸水涵洞進行灌漿處理,1976年庫水為蓄到24m時,輸水涵洞漏水0.01m3/s,1976年對輸水涵洞又進行了灌漿處理,滲漏量略有減少,但仍存在滲漏問題。現經巡視檢查,側墻及頂拱勾縫砂漿脫落,頂拱及側墻上布滿鐘乳石,該鐘乳石是由于砌石體長期受滲漏水侵蝕的作用產生的;在漸變收縮段后發生變形斷裂破壞的洞身段,有滲漏通道,通道縫寬3cm。

(3)洞身結構不滿足要求。由于洞身側墻及頂拱溝縫砂漿脫落,兩邊墻砌石被沖刷侵蝕破壞,漸變收縮段兩邊墻及頂板被閘后的高速水流沖刷破壞,緊接漸變收縮段后長1.5~3m的洞身兩側墻發生不均勻沉降變形破壞。故涵洞不能滿足結構安全穩定要求。輸水能力因涵洞表面被沖刷侵蝕破壞,糙率增大,經復核允許最大過流量Q=4.71 m3/s,加之進口被淤積高0.8m,過水能力比此值還要低,小于所需過流量5.2m3/s的要求,不能滿足大壩正常運行要求。

(4)閘門及啟門機破損老化。燕麥地水庫金屬結構為布置于左壩段輸水涵洞中部閘門井內,包括平板鋼閘門一道,手搖螺桿式啟閉機1臺。

經現場檢查,閘門啟閉困難,門葉銹蝕面為100%,銹蝕達3~5mm。

啟門中心線偏離,順水流右門槽上面比下面寬3mm,左門槽上面比下面寬4mm,止水銅片凸凹不平,最大凸起4mm,最大凹陷3mm,關閉不嚴,漏水嚴重。

鋼閘門采用手搖螺桿式啟閉機啟閉,啟閉機及拉桿銹蝕嚴重,銹蝕達3~5mm,機座老化,現轉動啟閉困難。

4.1.5 溢洪道

溢洪道位于右壩肩,為開敞式溢洪道,堰頂底板高程2776.50m,寬11.4m,實有長度147.56m(原設計長度260m,已沖毀112.44m),為漿砌石結構,整個溢洪道邊坡及基礎均置于滑坡體內,工程運行以來年久失修,溢洪道當時只作臨時支砌。經現場檢查:①底板漿砌石凸凹不平;②第一個斜坡下游8m處有泉水從邊墻滲漏,長10m;③溢洪道出口第二個斜坡有0.5m的跌坎,跌坎后兩側邊墻垮塌,底板漿砌石被沖毀,陡坡只余下一些碎石;④溢洪道出口尾段被沖毀;⑤尾段處于蠕動體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临邑县| 会理县| 丹阳市| 建水县| 崇仁县| 盐池县| 霍州市| 平邑县| 上高县| 新郑市| 乐亭县| 通道| 丹阳市| 兴国县| 宁都县| 历史| 灌云县| 安化县| 沅江市| 平泉县| 吐鲁番市| 南漳县| 工布江达县| 白城市| 嵊州市| 武功县| 措美县| 高碑店市| 鄢陵县| 山西省| 固原市| 南丰县| 兴宁市| 通海县| 朝阳区| 崇文区| 乐山市| 吉林市| 德昌县|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