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黃河奪淮前穩定的砂質堡島海岸

在1128年黃河奪淮入海之前,蘇北海岸主要受長江和一些在本區入海的中小型河流(如淮河、灌河等)的影響。當時的長江口北岸沙嘴和其他河口兩岸的沙嘴以及濱岸沙堤構成了從長江口到魯東南基巖海岸的一系列堆積沙體——堡島(張忍順,1984)。由于長江供沙的北上和其他河流的供沙量非常有限,堡島海岸長期相對穩定在現存的幾道沙岡附近,最著名的為鹽城境內的西岡、東岡以及其間較短的中岡(圖2.1)。它們代表著堡島海岸的不同發育時期,發育年代分別為:西岡6700~4500a B.P.,中岡4500~4200a B.P.和西岡4000~3200a B.P.(郭瑞祥,1983;虞志英,1986;趙希濤等,1992;朱誠等,1996)。由于海岸開敞,岸外無沙洲掩護,波浪作用較強,且沙源主要為源短流激的河流輸送的粗顆粒物質,這些沙岡的物質組成多為黃褐色的中、細砂,中值粒徑多在0.25~0.125mm(凌申,1994),代表了當時相對穩定的砂質海岸。

古淮河口南北的堡島內側是一些被堡島封閉的瀉湖,主要包括淮河口南(今里下河地區)的古射陽湖、今沭陽以東至灌云和灌南的碩項湖和桑墟湖。由于需要宣泄瀉湖的納潮量和徑流,在這些堡島海岸上形成一系列潮汐汊道(tidal inlet)。其中最主要的是阜寧縣的射陽湖口(苗灣口)和喻口,向南還有鹽城的石達口,大豐的劉莊、白駒和草堰口以及東臺的海道口等。

沿岸沙壩、瀉湖以及穿過沙壩的潮汐汊道構成了蘇北古砂質堡島海岸,這種海岸類型穩定發育數千年,岸線變遷非常緩慢,直至1128年黃河奪淮由此入海(圖2.1)。

img

圖2.1 黃河奪淮前蘇北岸線變遷示意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海县| 水富县| 德阳市| 汉阴县| 木里| 延吉市| 弥勒县| 黄大仙区| 海宁市| 化州市| 自治县| 和田县| 石景山区| 武平县| 禹城市| 南城县| 汝州市| 稻城县| 苍梧县| 沾化县| 宁安市| 乌拉特中旗| 蓝田县| 汕尾市| 桂平市| 通河县| 延安市| 凤阳县| 华坪县| 新建县| 姚安县| 屯留县| 汕头市| 舒兰市| 江安县| 东乌珠穆沁旗| 陵川县| 砚山县| 太仆寺旗| 新丰县| 岑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