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判性思維·交流篇(MBA輕松讀)
- 日本顧彼思商學院
- 3031字
- 2021-04-01 14:33:29
批判性思維是交流的基石
“正確地思考事物”——大多數人能實現這一點就能具備批判性思維,而這就是良好交流的堅固基石。
“critical”這一單詞的原意是“懷疑性的”“批判性的”,因此“critical thinking”直譯就是“批判性的思考”,但本書所介紹的批判性思維的含義是“具有健全的批判精神的客觀思考”,將其定義為提高邏輯思維和思考效率的方法論——技巧與框架,以及正確思考的態度(心態)的組合。
批判性思維在幫助做出正確的決策和解決問題方面能發揮很大的效果,并且能讓交流更為有效,這也是本書的執筆動機。
一、現在為什么要運用批判性思維和批判交流
最近日本企業的人才流動性變低,商業對象也較為有限,因此不少事業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共享背景與環境,形成了內隱知識或默認的規矩。與歐美等地主流的“內容重視型”相反,日本人的交流往往被分類為“背景重視型”。
背景重視型的交流是從日本文化中誕生的,本身并不是什么壞事,今后也會在很多情況下發揮其有效的交流作用(本書也會多次強調理解環境的重要性)。
但隨著人才流動化的推進,不僅中途轉職的人越來越多,派遣員工、合同員工、獨立承包人等不同立場與利害關系的人以共同目的進行事業合作的案例也會增多。此外,前往海外企業做商業洽談,或者經營者和員工中有外國人的情況也很常見。
這樣一來,沒有共通背景作為交流前提的可能性就變大了,這必然導致以往不用多說就能彼此明了的事業必須用準確的語言來傳達,以往建立在雙方默認基礎上的交流現在也不得不通過確認來達成相互理解。
最終如果不能在理解對方理論(與主張和根據相關的邏輯)的前提下說服和指導對方的話,商業就不能成立。如果不能建立“思考”的態度,交流也就無從談起。
二、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態度與技巧
接著再來簡單確認一下“正確思考事物”的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態度與技巧。本書所介紹的各種交流論點如果以這種基本態度與技巧為基礎,就能讓人更快理解,且能提高實踐效果。這里再重復一遍,批判交流的基石就是批判性思維。
三、批判性思維的4個基本態度
批判性思維的4個基本態度為:時刻注意目的是什么;思考是否符合前提條件和所處環境;以論點為基礎,思考“思維結構”;持續發問(圖表序-2)。
不同類型的交流,其基本態度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但毫無疑問都是關鍵所在。平常思考交流的要點時應該特別注意基本態度,只有意識到這4點才能有效整理思維,提高交流效率。
(一)時刻注意目的是什么
在思考問題或進行交流時,必須明確“思考問題和交流的目的是什么”,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找出論點。尤其是在做報告、交涉和會議等場合,這是十分重要的點。例如根據會議的目的是信息共享還是做出決策,這兩者的交流方式也有極大不同。
到達良好的思考終點(期望的狀態)也是鎖定目的的關鍵。比如通過信息的傳達讓對方很好地理解信息內容并記住它,從而推動業務順暢地發展。但有時“傳達”這一行為本身被人目的化,無論對方是否理解,都認為只要有過“傳達”這一行為就已經達成了目的,這顯然是極大的錯覺。
圖表 序-2 批判性思維的4個基本態度
(二)思考是否符合前提條件和所處環境
這是指在思考事物時留意自己或對方的思維背景和癖好。無論是誰在考慮某件事的時都有默認的前提,即個人的價值觀和經驗教訓。如果在交流時未認識到這一點,將難以與對方達成一致,往往會困于極小的范圍內謀求解決之策。
要擺脫這種思維通病,關鍵在于了解自己容易忽視的思考癖好,客觀看待自身。換句話說,就是以第三者的眼光來看待自己。我們經常說的“以元視角審視自己”也是同樣的意思。
如果能客觀地掌握思維通病,就能逐步減少論點的漏洞和見解的不足。
(三)以論點為基礎,思考“思維結構”
確定目的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方向性,而進一步的思維要點則是思考“對于什么項目要實現什么目的”。此時需要構筑“思維結構”,也就是思考的框架。
例如考慮實現說明或說服的交流,準備好5W1H(六何分析法)的框架會更為有效。在交涉時理解BATNA(最佳代替方案)或ZOPA(協議空間)的概念也將帶來很大幫助。
不同類型和目的的交流所適合的框架不同,因此首先要將“考慮怎樣的項目才能實現目的”放入“框架”中。
(四)持續發問
即使得出了某些結論也不要停止思考,繼續發問。在主張某個意見、自問或問對方時有3個有效詞匯,即why、so what、true,尤其是在訓練或會議現場的交流中,這種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持續發問可能會讓你在習以為常的事情中有意外發現,并且能通過這種方法來培養思考能力和思維習慣。
此外,當交流未能達成最初目的時,自問“為什么”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人在交流不順時會嘗試其他方法,但這并沒有效率。客觀看待并詢問自己“為什么”的態度才是“批判性”這個詞的本質。
四、批判性思維的3個方法論
(一)正確的邏輯展開
這是指文章或發言等需要思考如何形成一個合理的邏輯,使其主張具有說服力。邏輯思維在所有交流中都很重要,在報告或者需要說服對方時更為關鍵。能闡明邏輯就能使自己的主張更具說服力,因此請各位徹底思考“我的主張如下,原因在于……”以提高對方的接受度。
邏輯展開是所有交流的基礎,我們從一開始就要掌握該能力。邏輯展開的方法包括演繹法和歸納法,從學生時代就被廣泛使用,本身并不復雜,它的難點在于運用邏輯展開時會遇到各種“陷阱”(圖表序-3)。一旦落入這種陷阱,往往會導致自認為發現了比較妥當的邏輯,但實際并不合適。弄清這種“看似妥當實則不然的邏輯”,并指出哪里不妥就是邏輯展開的目標。
圖表 序-3 邏輯陷阱例子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邏輯思維在交流上雖然重要,但僅憑邏輯是無法打動他人的。第1章和第3章中將介紹人類不僅是邏輯性動物,也是會受感情、情緒等影響的“情感動物”,只強調正確性有時反而會導致交流出現問題。極端一點來說,理論和邏輯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任何交流都應該時時注意是否符合基本態度。
(二)結構性的方法
現實世界中的交流大多是由各個復雜的部分交雜構成,僅看細節或只看一面既無法了解事物本質,也無法找出說服對方的方法。因此需要掌握結構性的(也就是立體性的,多面性的)技巧。
結構性的思維工具能用于不同方面,分析時的MEC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概念和邏輯樹等都很有名。此外,它有時也被分類為流程或矩陣,或者被寫為模式和因果關系圖(圖表序-4)。
圖表 序-4 結構性的方法
本書將在各章討論不同交流場景時詳細介紹結構性的方法。第2章傳達篇中將對交流組合進行解釋,第3章說服篇中將介紹3個杠桿,第4章交涉篇中則會接觸交涉流程、關系人映射、BATNA和ZOPA等利害關系的相關概念。交涉中需要結構性地掌握對方與自己之間的利害與爭論點,結構性方法能有效用于交流場景。
第5章訓練篇將根據問題解決的步驟和應有的理論結構來整理合適的問題種類。第6章會議篇則將從俯瞰的角度觀察運營,從地圖上掌握參加者的相關度時介紹必要的結構化方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將這些方法本身目的化,重點是在面對復雜狀況時別只看一部分,或者將內容過度簡單化,要根據緣由、脈絡等時間序列來立體性和多面性地掌握整體情況。結構性方法只是補充工具。
(三)因果關系的掌握
在涉及問題解決的交流場景中,理解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尤為重要。比如在訓練情景下,面對“這究竟是原因還是結果”“這兩者確實相關,但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等問題時,更要發揮這種能力。
此外,從別的觀點來看,由于交流是會對他人產生影響的活動,所以需要時時注意某種交流形成的原因以及會帶來的結果。
在弄清因果關系時與邏輯展開一樣,會遇到特有的“陷阱”,請各位多加留心(圖表序-5)。
圖表 序-5 掌握因果關系的陷阱例子
- 外貿高手365實操寶典:高效客戶成交技巧(外貿經理人的MBA工具書)
- 博弈論(MBA輕松讀)
- 動態領導:變革時代領導者十大基本素質
- 批判性思維·交流篇(MBA輕松讀)
- 2016年MBA/MPA/MPAcc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高分指南·英語(第5版)
- 2016年MBA、MPA、MPAcc管理類聯考英語歷年真題詳解
- 2016年MBA/MPA/MPAcc 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專項突破·英語閱讀理解一本通關(5周秒殺閱讀精粹106篇)(第5版)
- 商業計劃(MBA輕松讀)
- 彼得原理
- 能源經濟管理經典案例解析
- 2015年MBA、MPA、MPAcc管理類聯考寫作高分應試教程
- 企業盈利關鍵點:全面預算管理
- 提高你的業務能力:就是這樣的MBA單詞書
- 外貿業務與跟單全攻略(外貿經理人的MBA工具書)
- 2015年MBA、MPA、MPAcc管理類聯考面試高分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