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戰爭史:1327—1485(華文全球史)
- (英)查爾斯·歐曼
- 23字
- 2021-04-13 15:43:07
第1卷 從愛德華三世加冕到羅杰·莫蒂默倒臺1327—1330
第1章 愛德華二世遭廢黜

愛德華二世
1327年1月7日,英格蘭議會在威斯敏斯特召開會議宣布:國王愛德華二世遭廢黜,王位由其長子威爾士親王愛德華接任,史稱“愛德華三世”。英格蘭歷史上還從未出現過像愛德華三世這樣在奇恥大辱中開啟長達五十年統治生涯的國王。愛德華二世雖然可憐,但昏庸無能。不過,他下臺并非民意所致,而是對其不忠的伊莎貝拉王后和一小撮反叛貴族的陰謀所致。愛德華二世也許確實應該遭到廢黜,但不應該任由無恥小人玩弄于股掌之間。雖然少數處心積慮的人才是政變的發動者,但所有的英格蘭人難辭其咎。當伊莎貝拉王后及其追隨者發動政變、大肆迫害國王愛德華二世及其朋友時,廣大貴族和平民只是袖手旁觀。他們對政變過程中的殘暴之舉熟視無睹,默不作聲。倫敦的暴徒成了叛亂者的幫兇。他們對追隨愛德華二世的埃克塞特主教瓦爾特·德·斯泰普頓施以分尸的暴行。而議會卻既未就這種暴行發聲,也未對伊莎貝拉王后未經正規法律程序便將阿倫德爾伯爵埃德蒙·菲查倫
和愛德華二世的寵臣休·勒·德斯潘塞父子
殘忍殺害的行為表示抗議。當見風使舵的大主教瓦爾特·雷諾茲
高喊著“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并宣布年幼的愛德華為新國王時,除了四位勇敢的主教外,再無他人發出抗議之聲。年幼的愛德華三世就在卑鄙、殘忍、虛偽和懦弱交織的氛圍中開始了自己的統治。

伊莎貝拉王后

休·勒·德斯潘塞被殘忍殺害

愛德華三世
密謀殺害愛德華二世的是一小撮無恥之徒。雖然命令是以愛德華三世的名義下達的,但我們不應過多責怪這位年幼的國王。他生于1312年11月13日,加冕時只有十四歲零兩個月。他出生后一直待在母親伊莎貝拉王后身邊,從未得到過父親愛德華二世的關愛。因此,他不會懷疑母親伊莎貝拉王后反對父王愛德華二世的行為會有什么不妥。但事實上,伊莎貝拉王后是在迷戀上遭流放的羅杰·莫蒂默后才對丈夫愛德華二世充滿仇恨的。愛德華三世后來才明白,自己竟然充當了母親伊莎貝拉王后及其情人羅杰·莫蒂默的工具。他雖然備感屈辱,但還是接受了這一現實,對他們呈上來的各種奏折和文件一一過目和批閱。當父親愛德華二世的關押地從凱尼爾沃思轉至伯克利時,愛德華三世并未想到他會遭遇什么不測。但早有人交待獄卒要取愛德華二世的性命,而愛德華三世對這一陰謀卻毫不知情。

伊莎貝拉王后與羅杰·莫蒂默
為了輔佐年幼的國王愛德華三世處理朝政,1327年1月議會任命了一個由四位伯爵、四位主教和六位男爵組成的攝政委員會。但從一開始,王權就牢牢握在了王太后伊莎貝拉的手里。年幼的國王愛德華三世則對她言聽計從。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慢慢發現真正用王權發號施令的其實是王太后伊莎貝拉的情人羅杰·莫蒂默。他們二人完全控制了愛德華三世的生活,盡可能不讓他與派系之外的人交往,不讓他管理朝政和處理國事。英格蘭人后來才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而愛德華三世更是在成年后才意識到自己曾經過著怎樣一種屈辱的生活。

凱尼爾沃思城堡

伯克利城堡
愛德華三世登基之初,王室在治國理政時能遵循憲政原則,承認舊憲章依然有效,向議會保證要好好治理國家。那些在愛德華二世統治時期遭受不白之冤的人恢復了名譽,重新擁有了莊園。在這一時期,羅杰·莫蒂默尚未公然濫用權力,因為他首先得應付來自外部的危險。愛德華三世登基尚未滿三個月,蘇格蘭人便撕毀了與英格蘭在1323年簽定的休戰協定,悍然侵入了英格蘭北部的諾森伯蘭和達勒姆。他們越過了邊境,一路燒殺掠奪,最后攻到了威爾河流域與緹斯河流域。蘇格蘭國王羅伯特·布魯斯因患麻風病,不能親征,于是將指揮兩萬名輕騎兵的重任交給了麾下的兩員大將:詹姆斯·道格拉斯爵士和默里伯爵蘭多夫。這支輕騎兵部隊能征善戰,擁有極強的戰術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