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自華傳(桐鄉歷史文化叢書)
- 徐盈哲 徐玲芬
- 1351字
- 2021-04-13 15:45:02
徐、陳兩家世代情(代序)
余少小,由外婆(陳去病夫人)帶大。家里餐中晚閑時,常聞得大人說起阿爹(陳去病)、寄塵婆婆、小淑、亞哥(柳亞子)等名字,也曾見得父母虔誠地問起外婆“南社”那些事,他們細聲敘述時,我則會拉長耳朵窺聽,有時我欲插嘴,還未問,便遭來一頓呵斥:不關你事,小孩別出去瞎說(那時是20世紀70年代初)。于是乎,總覺得家里有些怪怪的事情,不可名狀。
稍長,高中讀文科了,歷史老師講到近代史中“柳亞子與南社”章節,在課堂上直指著我說:“我班張夷就是南社三大創始人之一陳去病的外孫,他的媽媽——你們的班主任陳老師即是陳先生的小女兒。”于此,我才恍然大悟,為什么竟是外人解開了我心頭的奧秘?也由此牽上了南社情結。
弱冠始,承過家父編撰《陳去病全集》重任,北上南下所獲瀚史與少時點滴所聞漸漸重疊。得知桐鄉徐自華就是寄塵婆婆,這一稱謂最為耳熟能詳,每每提起,親若外婆。
寄塵婆婆徐自華,字寄塵,號懺慧,比我外公長一歲,他們相識于1906年,晚我外公兩年謝世。其妹徐小淑,名蘊華,外公女弟子也,亦秋瑾門生。據外婆述說,徐、陳之誼是在大革命和文學中訂交的,親比一家,故世有紅顏知己一說。這在同里陳去病故居寢室墻上懸張徐、陳兩幅巨照,而不是夫人陳俞芬,便可見其情誼之深。
外公早期游走呼號革命,夫人早殤,故此時常將我大姨陳綿祥寄養于徐自華處,故綿祥稱徐自華為寄娘,即干媽。秋瑾犧牲后,其女王燦芝亦無靠而為懺慧收養,綿祥、燦芝同宿為伴。因此,石門徐宅便成了陳、秋兩家孩子學習生活的樂園。
我外婆原名俞芬,是懺慧的遠房表妹,因雙親故而投奔寓居滬上主持競雄女學的懺慧,時陳去病據校運籌革命,相逢善洽。徐自華見陳去病孤鰥飄忽,又見俞芬本分厚篤,便萌生伐媒之意,促成姻緣。婚后隨夫得名陳俞芬,居同里守家教子。
徐自華與陳去病都是1906年由秋瑾介紹加入同盟會的,他們是中國近代革命覺醒最早的知識分子,有著大量的反清革命詩詞唱和,這在近代詩詞中隨手可拾。而徐、陳兩家的家族誼淵則體現在陳去病的《懺慧詞人生壙記》《徐自華傳》《徐母馬太夫人七軼榮壽頌》等諸多文章中。但是,史上徐自華的“詞學功名”卻蓋過了她早期的革命影響,應該說秋瑾的偉大,其軍功章上有徐自華的一半。這從秋瑾醞釀革命、購買武器、發起暴動的資金由徐自華保障,甚至典當了嫁妝而為秋瑾革命活動籌集資金便能說明。徐、陳“八葬秋瑾”、為秋墓諫大總統、建風雨亭、立秋祠、成立秋瑾紀念會等義舉,皆能從中見到懺慧詞人的巾幗壯士身影,惜其可歌可泣的大情懷,早已散載史海,少有歸集。
吾今充執南社研究“堂倌”,于運籌“大南社”的同時,尤以偏心尋找徐氏后裔或廣攬徐氏研究學人為寬慰,南社百年時結識桐鄉聞海鷹,為其修訂《懺慧詞人徐自華》而盟為兄妹,引余數度叩訪石門舊跡,縈懷百回而戀不啟足。當驚喜者,海鷹又薦識了寄塵婆婆侄孫徐暢公,彼此意趣相投,時有開懷,承續了百年世誼。
今暢公殷囑為鄉賢徐玲芬、徐盈哲女史所著《徐自華傳》序言,不才何敢?然為寄塵婆婆做些什么那是晚輩理所應當。從《徐自華傳》目錄可見,洋洋八章十三萬言,圖史詳盡,譜表明晰;體例規范,撰風樸實,填補了懺慧詞人傳記之空白,也為徐自華研究壘起了史料名山。甚為欣喜!
予唯將往昔所聞之雜碎,散記湊句,忝為引首。
陳去病外孫、中華南社學壇常務主席 張夷
2019年12月18日